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2-28
    油气地质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封盖性能
    钱一雄, 何治亮, 陈强路, 李慧莉, 路清华, 蔡习尧, 尤东华
    2012, 33(1):  1-9,18.  doi:10.11743/ogg20120101
    摘要 ( 2435 )   PDF (1591KB) ( 1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5口区探井碳酸盐岩的矿物组成、微孔特征和测井资料等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封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奥陶系良里塔格组和鹰山组位于中成岩A-B亚段和晚成岩A亚段。良里塔格组中颗粒灰岩的突破压力为1.81~29.76 MPa,突破半径为13.89~77.35 nm,变化较大;泥灰岩的突破压力为14.33 MPa,突破半径为9.77 nm;含泥质条带泥晶灰岩的突破压力为3.15~5.41 MPa,突破半径为25.90~44.51 nm。鹰山组灰云岩的突破压力为0.98~10.35 MPa,突破半径为13.52~142.60 nm。因此,良里塔格组泥灰岩、部分颗粒灰岩及鹰山组云灰岩均有一定的封盖能力,其连续厚度大于5 m,突破压力大于5 MPa,突破半径介于10~20 nm,孔喉半径小于0.1 μm。塔中鹰山组内分布稳定、厚4~10 m的高电阻含云灰岩构成的致密层段可作为局部封盖层,是中1井奥陶系鹰山组上油、下气油气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川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类型与生烃潜力
    刘全有, 金之钧, 高波, 张殿伟, 徐美娥, 唐瑞鹏
    2012, 33(1):  10-18.  doi:10.11743/ogg20120102
    摘要 ( 2559 )   PDF (1249KB) ( 1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野外和岩心样品系统采集,对四川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元素组成、Rock-Eval、碳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确立了二叠系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局部存在Ⅰ型或Ⅲ型;利用烃源岩TOC和热解生烃参数探讨了其生烃潜力,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高于灰岩,生烃潜力大。同时,对于高演化海相泥岩和灰岩生烃潜力进行了恢复,提出了高演化泥岩和灰岩生烃潜力的恢复对客观评价我国南方高演化碳酸盐岩具有一定必要性。四川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普遍高,已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在早白垩世二叠系烃源岩进入生气高峰有利于后期天然气聚集成藏,为我国南方海相上组合天然气勘探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及油气藏特征
    金春爽, 乔德武, 淡伟宁
    2012, 33(1):  19-29,36.  doi:10.11743/ogg20120103
    摘要 ( 2322 )   PDF (1686KB) ( 1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伴随了很强的中酸性和中基性岩浆活动。通过系统总结盆地内中、新生界火山岩分布及其油气藏类型,火山岩油气藏发育特征及规律,探讨了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研究认为:区内中生界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以早白垩世为主;新生代岩浆活动可以分为4期,即孔店—沙四期、沙三期、沙二—东营期和馆陶期。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主要有3种类型:潜山型、断块型和地层-岩性。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发育潜山型油气藏,孔店—沙四期火山岩多发育断块型火山岩油气藏,沙三期火山岩所探明的油气储量最多,地层-岩性火山岩油气藏是新生界火山岩中较常见的油气藏类型,溢流相是最有利相带。除沙三期火山岩外,中生代、孔店—沙四期和海域的沙二—东营期火山岩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中生界底界不整合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罗小龙, 汤良杰, 谢大庆, 罗双涵, 蒋华山, 杨勇, 陈绪云
    2012, 33(1):  30-36.  doi:10.11743/ogg20120104
    摘要 ( 2359 )   PDF (1073KB) ( 1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雅克拉断凸中生界底界是一个长期发育的重要不整合面,其上、下地层差异变形很大。通过解释雅克拉断凸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钻井、区域地质资料以及该地区地层展布特征,依据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其形态的主控因素,将与该反射界面有关的不整合类型划分为非整合、削截、超覆和岩溶不整合。非整合主要分布在东、西部,其所在地区中生界下伏地层被全部剥蚀,分布最广;削截不整合的单斜区、皱褶区和断皱区从西至东依次分布于中、西部区域;超覆不整合沿雅克拉断凸南翼分布;岩溶不整合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被全部剥蚀而出露碳酸盐岩的中、西部区域。不整合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意义,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也可改善储集层条件,还可形成大量圈闭。综合分析各类不整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发现其因该地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强度所导致。

    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1砂组为例
    陈世加, 姚泾利, 路俊刚, 杨国平, 文延春, 张纪智, 石正灏
    2012, 33(1):  37-44.  doi:10.11743/ogg20120105
    摘要 ( 2731 )   PDF (1375KB) ( 1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层沥青与原油成因不同,沥青成熟度低,且具有强烈生物降解特征。通过洗油实验,含沥青较多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增加,且后期油主要分布在沥青充填后的残余孔隙中,指出沥青对储层物性和后期油气的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81储层存在两期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早期成藏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遭强烈生物降解形成沥青,与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一起充填在储层孔隙中,使储层变得更为致密,源岩后期生成的成熟原油只能进入被沥青等充填后的残余孔中或进入沥青少的储层孔隙中聚集成藏。

    储层与层序
    大牛地气田大12—大66井区沉积微相与储层产能关系
    刘双莲, 李浩, 周小鹰
    2012, 33(1):  45-49,60.  doi:10.11743/ogg20120106
    摘要 ( 2323 )   PDF (940KB) ( 1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牛地气田大12—大66井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物质供给和沉积水动力条件、河道结构与特征,探讨了沉积微相纵向结构与产能分布之间的成因关系,沉积微相横向结构与产能分布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物质供给和沉积水动力条件的组合关系是影响沉积微相纵向产能分布规律,其中物质供给充分、稳定的强水动力条件下,主要为中高产气层;分流河道微相中心位置,测试产能相对稳定,中高产气层分布比较多。分流河道微相边部,测试产能有不稳定的特点。两个强水动力沉积的河道交汇处,是中、高产气层的密集发育区。另外,曲流化的固定河道,因复杂化而形状变化大、难钻遇,但潜力大。不稳定河道,储层整体产能低,但强水动力沉积区仍具挖潜价值。研究结果与大12—大66井区生产测试结果吻合。

    沉积期火山作用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优质储层的意义
    曾小英, 张娟, 刘远洋, 李勇
    2012, 33(1):  50-60.  doi:10.11743/ogg20120107
    摘要 ( 2272 )   PDF (2099KB) ( 1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须家河组是川西坳陷的区域气层,由于埋深大,储层普遍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造成了现今储层的致密-超致密化,但在致密-超致密背景下仍发育部分储集性能相对较好的孔隙性储层。通过对研究区30余口井、7 000余块岩石薄片、1 000余块铸体薄片的观察与鉴定及其相关储层研究表明,火山碎屑溶蚀孔是须家河组二段、须家河组四段砂岩主要储集空间,是形成该区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母岩风化搬运沉积下来的长石溶蚀不是形成中、高孔隙性砂岩的主要原因。因为同沉积期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火山碎屑物含有较多的"易溶组分",在成岩过程中易溶蚀脱玻化形成孔隙,从而控制了次生溶孔发育的较高渗透性砂岩储层的分布。因此,同沉积期火山作用的成分及其溶蚀作用强度是控制须家河组砂岩优质储层的发育、分布和形成本区中、高孔隙性砂岩的主要原因。甘孜-理塘陆间裂谷带上,晚三叠世火山活动强烈,是研究区火山物质的主要来源。

    塔里木盆地塔中卡1三维工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与应用
    杨江峰, 关达, 朱文斌, 张学东, 向雪梅, 邬达理
    2012, 33(1):  61-69.  doi:10.11743/ogg20120108
    摘要 ( 2513 )   PDF (1640KB) ( 10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卡1三维工区前期勘探成果表明,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以"裂缝、溶孔"型为主,但近期重新处理的地震数据中发现了一些"串珠、短轴状"强振幅地震反射异常体。针对这一现象,在新处理地震数据体的基础上,采用地震数字正演模拟、不连续性检测、古地貌恢复和地震多属性分析等技术,重新开展了卡1三维工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上呈"折线"状分布的强振幅异常体是火成岩的响应,而平面上呈散点状、剖面上呈"串珠"状的强振幅反射是较大尺度溶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响应。这一成果已得到近期完钻井W20的证实,为本区下一步勘探部署开拓了新的方向。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中、下寒武统高精度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
    刘忠宝, 杨圣彬, 焦存礼, 蔡习尧, 邢秀娟, 王恩辉
    2012, 33(1):  70-76.  doi:10.11743/ogg20120109
    摘要 ( 2464 )   PDF (1110KB) ( 1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埋深大、钻井少的问题,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巴楚隆起中下寒武统膏盐岩、碳酸盐岩、红褐色泥岩互层发育的特殊岩性组合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该沉积体系中GR泥质含量高低不能反映相对海平面升降,精细沉积相划分是识别基准面旋回升降变化的关键。以此为依据,将寒武系划分为3个超层序,7个三级层序,其中中、下寒武统发育4个三级层序,上寒武统发育3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各层序发育特征,建立寒武系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巴楚隆起中、下寒武统属蒸发台地-局限台地沉积体系,可识别出2种相、5种亚相、19种微相,其中下寒武统以发育局限台地相灰坪、灰云坪、膏云坪、云坪沉积为主,东西沉积存在差异,西部以膏云坪沉积为主,东部主要为云坪沉积,而中寒武统以发育蒸发台地相潮间坪和盐湖沉积为主,巴3井-巴1井一线以西为潮上坪沉积,以东主要为潮间坪和盐湖沉积。

    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单砂体划分——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
    封从军, 鲍志东, 单启铜, 孙萌思, 于世岩, 段宏臻
    2012, 33(1):  77-83.  doi:10.11743/ogg20120110
    摘要 ( 2078 )   PDF (1193KB) ( 1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川东北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化特征及成因
    陈琪, 胡文瑄, 李庆, 朱井泉
    2012, 33(1):  84-93.  doi:10.11743/ogg20120111
    摘要 ( 2352 )   PDF (1680KB) ( 1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和薄片鉴定,结合电子探针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东北部盘龙洞长兴组-飞仙关组地层普遍发生白云岩化作用。不同类型的白云岩较发育,在纵向分布上具明显的分带性,由下至上依次为:生屑(含砂砾屑)白云岩、礁白云岩、结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泥-微晶白云岩。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白云岩的成因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混合水白云岩化、渗透回流白云岩化和准同生白云岩化。混合水白云岩化为生屑(含砂砾屑)白云岩和礁白云岩的主要形成模式,这两类白云岩保持了岩石原始的沉积结构,白云岩化受原始结构的影响,具有离散的δ13C值和较负的δ18O值,反映其形成于有大气淡水参与的相对开放的成岩环境。渗透回流白云岩化为结晶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的主要形成机制,这两类白云岩具有一致的δ13C值和相对较高的δ18O值,较高的Fe、Mn含量。准同生白云岩化是泥-微晶白云岩的成岩模式,岩石以岩性致密,碳氧同位素值集中偏高为特征。

    应用实验设计优选随机建模的储层模型
    崇仁杰, 于兴河, 李婷婷
    2012, 33(1):  94-100,110.  doi:10.11743/ogg20120112
    摘要 ( 1730 )   PDF (1081KB) ( 1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目前常用模型优选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实验设计的理念应用于不确定性储层模型优选的方法。首先,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确定影响模型地质储量的不确定性变量及其可能变化范围,并采用实验设计确定建模方案;然后,建立多个确定模型并计算储量,对不确定变量与对应模型的地质储量进行多元回归;最终,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确定概率储量的P10,P50和P90模型的参数,并建立P10,P50和P90模型。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不仅更加客观、省时,而且,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影响地质储量的主要地质变量,为评价地质储量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塔里木盆地塔中83—塔中16井区碳酸盐岩油气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杨俊, 姜振学, 向才富, 王红平
    2012, 33(1):  101-110.  doi:10.11743/ogg20120113
    摘要 ( 2282 )   PDF (1597KB) ( 1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塔中83—塔中16井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层位多,油气性质差异大,油(气)、水分布复杂。以研究区现今油气特征为基础,结合塔中隆起成藏过程,从油气运移的动态角度,突出分析了"喜马拉雅期天然气气侵对现今油气性质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成因机理,得出:1)同一层位、不同区带的油气藏,因存在多个气源断裂,表现出"两端为气,中间为油"的特征;2)同一地区、不同层位的油气藏,因沿主要气源断裂气侵的天然气量有限,以及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值性,从下至上表现出"从纯气藏变为凝析气藏直至油藏"的特征;3)同一层位、同一区带,因局部构造形态(分割槽)和致密层的存在,油(气)、水分布突变。总结认为,气源断裂、不整合面作为优势通道主导运移方向,局部构造形态及致密层限定油气运移范围,二者是研究区油气性质和油(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预测勘探层位越深,越靠近气源断裂,则越有利于天然气勘探。

    油气开发
    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与展望
    计秉玉
    2012, 33(1):  111-117.  doi:10.11743/ogg20120114
    摘要 ( 2364 )   PDF (942KB) ( 2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作了概述,着重阐述了改善水驱、稠油热采、化学驱、气驱、微生物采油和物理法采油6个方面。目前,改善水驱、稠油热采、化学驱和气驱4类技术已进入矿场规模化应用,热采和气驱技术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化学驱技术主要应用在中国,而微生物采油和物理法采油技术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指出目前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攻关方向和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改善水驱技术通过层系细分重组和井网井型立体优化,建立合理、有效的注采系统,探索驱替剖面的均匀控制。稠油热采技术综合应用复杂结构井、蒸汽和各类助剂,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气驱技术应用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CO2驱油埋存项目不断增加。化学驱技术向高温高盐油藏、大孔道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油藏发展。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致密低渗储层评价与开发对策
    侯瑞云, 刘忠群
    2012, 33(1):  118-128.  doi:10.11743/ogg20120115
    摘要 ( 3066 )   PDF (1319KB) ( 1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为典型致密低渗气田,具有低渗、低压、低产的特点,经济有效开发难度大。针对气田不同层段储层开展了储集岩相、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含气性等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四大类六小类储层,其中Ⅰ类为高产型储层,Ⅱ类为中产型储层,Ⅲ类为低产型储层,Ⅳ类为非储层。根据不同储层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开发策略,Ⅰ类储层物性好、厚度大、单层产量高,采用直井单层开采;Ⅱ类储层物性中等、厚度小、单层产量较低,选择发育两层以上叠合区,采用直井多层合采;对以单层发育的Ⅱ类和Ⅲ类储层,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进行开采。通过不同的开发对策,有效提高了单井产量,实现致密低渗气田的经济开发,目前气田已建成天然气年产能25×108 m3

    高含水油藏井网重组与二元驱复合增效——以南襄盆地双河油田Ⅳ5—11层系为例
    艾敬旭, 周生友, 马艳, 肖见, 代亚竑, 李洪生, 惠冠洲
    2012, 33(1):  129-134.  doi:10.11743/ogg20120116
    摘要 ( 1876 )   PDF (811KB) ( 1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面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难题,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Ⅳ5—11层系为例,提出了井网重组与二元驱复合增效技术。鉴于研究区油砂体平面叠合情况、物性差异等地质特点,以及纵向单层动用程度差别大的状况,首先采用相似性的原则,对层系井网细分重组;同时对原井网开展注采井网完善、充分利用水平井挖潜等方式,对研究区进行了井网三维立体重组加密调整。根据油藏特点,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主力油砂体采用二元复合驱,其他非主力油砂体进行水驱调整挖潜。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注入参数。研究表明,采用井网重组与二元驱复合增效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高含水油藏采收率,比"复合驱"与"井网调整"二者单独作用之和高出2.19%。

    技术方法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应用条件及其在葡北地区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江青春, 王海, 李丹, 曹锋, 李秋芬, 孙作兴, 周慧
    2012, 33(1):  135-140.  doi:10.11743/ogg20120117
    摘要 ( 2001 )   PDF (1224KB) ( 1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应用地震相分析软件Stratimagic对葡北地区七克台(Qkt)组进行地震相分析的过程中,对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的应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频率大于40 Hz、信噪比大于25 DB的地震资料可以较好地满足地震波形分类的研究。构造形态平缓、断裂不发育的地区运用波形分析效果较好。此外合适的地震时窗大小的选取和适当的波形分类数的设定也影响波形分类分析的运用效果。一般5~8种分类数是比较合适的,与沉积微相类型的匹配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技术编制了葡北地区七克台组的沉积微相,对比单井沉积微相分析结果发现,有86%以上的单井相分析结果与预测的沉积微相图吻合,证实了地震波形分类技术预测沉积微相的可靠性。最后,运用该技术预测了该地区的砂体展布,为该地区下步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地震采集面元尺度与成像横向分辨能力分析
    郭恺, 仝兆岐, 滕厚华
    2012, 33(1):  141-147.  doi:10.11743/ogg20120118
    摘要 ( 1840 )   PDF (1562KB) ( 1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分析地震采集面元尺度一般性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地震模型不同采集道间距的正演模拟成像结果分析,验证了采用不同道距成像解释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道距越大解释难度越大,误差也越大,道距越小,成像解释结果与实际地质构造越接近。通过对实际不同面元尺度的地震成像结果分析,揭示了较大面元的断层成像存在同相串轴现象,准确判别解释难度大。小面元的断层成像面窄而清晰,易于判别与解释,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地震横向分辨能力。结合以往勘探的应用情况,根据不同地震勘探阶段的地质任务需求,给出了在新区地震勘探、高精度地震勘探、滚动开发地震勘探阶段设计采集面元尺度时的建议,可供地震勘探采集面元设计时参考。

    俄罗斯-前苏联石油产区的战略接替及其启示
    张抗, 董立, 温友建
    2012, 33(1):  148-158.  doi:10.11743/ogg20120119
    摘要 ( 1795 )   PDF (1557KB) ( 1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独油气田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而油气生产的持续发展要靠两个接替:一是战术接替,即老油气田(区)内的潜力挖掘与增储上产;二是战略接替,即新领域、新类型、新层系,特别是新油气产区的开拓等。沙俄-前苏联-俄罗斯石油产区经历了从第一、第二到第三巴库的紧凑接替,为我国产区战略接替研究提供了实际案例。对前苏联解体之前和之后产量起伏的分析表明:为解国内政治-经济之困和扩充军备之需而剥夺了石油工业进行战术战略接替所必须的投资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因。如果不改变俄罗斯目前的政策,实行改革开放,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大力筹集资金就难以保障其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难以保障出口增长,也就难以实现其"油气富国"的初衷。石油生产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增强进行战术和战略接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不断开拓的"进攻"去实现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最后提出实现战略接替的必备条件: 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战略性开拓新思路,与目标艰难条件相适应的勘探开发新技术,投资的保障和一定的时间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