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联系我们
过刊浏览
English
在线办公
投稿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下载中心
著作权许可使用协议
来稿须知
论文模板
更多...
友情链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nergy Geoscience
海洋石油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石油地质与工程
断块油气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物探
石油实验地质
复杂油气藏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8-08
上一期
下一期
2016年第4期封面+目次+封底
2016年第37卷 第4期 中英文目录
2016, 37(4): 0-0.
摘要
(
90
)
PDF
(14587KB) (
2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碳酸盐岩油气二次运移距离与成藏
周波, 金之钧, 云金表, 白国平
2016, 37(4): 457-463. doi:
10.11743/ogg20160401
摘要
(
268
)
PDF
(942KB) (
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统计全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229个碳酸盐岩大油气藏(田),分析油气藏(田)和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发现在碳酸盐岩运移系统内,油气二次运移距离和油气田个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没有碎屑岩中出现的指数衰减关系。其油气藏总体以近源成藏为主,但对于非近源运移的油气而言,油气运移的距离对油气成藏几率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分析认为,对于碳酸盐岩非近源运移,油气往往受断裂展布特征和孔洞类储层的分布范围所控制,只要在这个范围内,油源足够的前提下,油气成藏的几率是相当的。因此,对于碳酸盐岩系统而言,只要在断裂和孔洞类储层的延伸范围内,即使在较远的距离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大油气藏成藏几率。
白云岩化过程中锶含量变化及锶同位素分馏特征与意义
王利超, 胡文瑄, 王小林, 曹剑, 吴海光, 廖志伟, 万野
2016, 37(4): 464-472. doi:
10.11743/ogg20160402
摘要
(
298
)
PDF
(3462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云岩的
87
Sr/
86
Sr值是判识其形成流体性质及来源的重要指标,也被广泛用于古海水
87
Sr/
86
Sr值演化和地层学研究。因此,白云岩化作用对
87
Sr/
86
Sr有无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直接关系到对
87
Sr/
86
Sr值地质意义的解释,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下扬子地区宜兴葛山剖面发育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及白云岩的系列层序,为研究白云岩化过程中锶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了良好素材。通过对该剖面锶元素含量及锶同位素组成系统分析,发现随白云岩化程度的增强,锶含量显著降低,从1358μg/g一直下降到94μg/g,而
87
Sr/
86
Sr值却不断升高,由0.708019升高到0.708182。分析前人发表的数据,发现这种演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这很可能与锶在白云岩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有关。进一步分析认为,在白云岩化过程中,随着Ca被Mg的大量交代,以类质同像形式存在的Sr也随之流失,导致Sr含量降低。另一方面,受质量效应的制约,在上述过程中,质量偏轻的
86
Sr更易迁出,从而造成
87
Sr/
86
Sr值相对增大。因此,在应用白云岩的
87
Sr/
86
Sr值判断白云岩化流体来源、建立古海水
87
Sr/
86
Sr演化曲线和分析白云岩地层年代时,必须考虑白云岩化作用对碳酸盐岩
87
Sr/
86
Sr的影响,才能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川东南地区娄山关群白云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意义
江文剑, 侯明才, 邢凤存, 徐胜林, 林良彪
2016, 37(4): 473-482. doi:
10.11743/ogg20160403
摘要
(
280
)
PDF
(7913KB) (
7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南部(简称川东南)寒武系娄山关群两剖面(京竹和中坝剖面)的白云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和稀土元素特征研究,主要有微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鞍形白云石4种类型。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4种类型的白云岩(石)均具有较低的稀土元素含量(平均含量为15.69×10
-6
)和较高的Y/Ho比值(平均值为50),且与铁锰含量相关性很弱,反映了研究区白云岩受陆源碎屑物和铁锰氧化物的污染较小。②不同类型白云岩(石)其稀土元素总含量有一定差别,泥微晶白云岩具有高的稀土元素含量(平均值为21.06×10
-6
),主要与其含有丰富的藻类有关;颗粒白云岩(平均值13.66×10
-6
)与晶粒白云岩(平均值13.02×10
-6
)具有相近的稀土元素含量;鞍形白云石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平均值为16.28×10
-6
),可能与热液参与有关。③4种类型白云岩(石)均具有与灰岩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Nd/Yb)
SN
平均值为1.52,相对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亏损,负δEu和负δCe异常(平均值分别为0.79和0.36),显著Y正异常和La正异常,这些特征表明其白云岩化流体主要为海源性流体,成岩系统较封闭,成岩环境为还原环境,成岩温度较低。
羌塘盆地南部隆鄂尼地区布曲组鞍形白云石成因
张帅, 夏国清, 伊海生, 蔡占虎, 李启来
2016, 37(4): 483-489. doi:
10.11743/ogg20160404
摘要
(
274
)
PDF
(14183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羌塘盆地南部隆鄂尼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砂糖状白云岩中发育有大量的鞍形白云石,其岩相学特征表现为正交偏光下的波状消光以及弯曲的晶面和解理,阴极发光整体呈暗红色,无明显的环带。鞍形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于152.8~174.1℃,盐度均值(23.3% NaCl)远高于现代海水盐度,表明其形成经历了高温高盐度的演化过程。微区同位素分析显示鞍形白云石δ
13
C值介于-4.81‰~4.29‰,δ
18
O值为-11.2‰~-7.51‰,根据白云石-流体氧同位素分馏方程得到成岩流体δ
18
O (SMOW)值为5‰~11‰。综合分析认为,鞍形白云石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深埋藏环境,是热液流体调整改造作用的产物。地层水加热再循环过程中在孔隙或裂缝较为发育的部位沉淀形成鞍形白云石,高盐度的地层水可能来自沉积期古海水与埋藏期地下热卤水的混合。鞍形白云石的成因研究表明,晶粒相对较粗大的砂糖状白云岩是地表/近地表形成的白云岩重结晶作用的产物。
深层复杂储集体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为例
王永诗, 王勇, 郝雪峰, 朱德顺, 丁桔红
2016, 37(4): 490-498. doi:
10.11743/ogg20160405
摘要
(
266
)
PDF
(3222KB) (
10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岩石物性测试、同位素测试以及试油、试采结果分析等方法,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复杂储集体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酸-碱流体交替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深层局部储层物性,是深层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深层不同层序沉积物原始组分、流体环境、源-储配置等条件的不同,使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存在差异。初始裂陷层序河流-冲积扇红层优质储层发育于碱性环境,且与烃源岩侧向接触,不仅发生大量的长石和碳酸盐岩溶蚀,石英也发生强烈的溶蚀。扩展裂陷层序陡坡扇三角洲、水下扇砂砾岩优质储层与烃源岩呈指状接触,且通过控盆断层与深部碱性流体沟通,主要表现为长石和碳酸盐岩溶蚀,石英只是局部少量溶蚀。扩展裂陷层序滩坝砂和浊积岩优质储层大部分分布于烃源岩中,主要表现为长石和碳酸盐岩的溶蚀。缓坡断阶带处于流体优势运移通道,与烃源岩对接的红层优质储集有利于成藏。陡坡带扇根遮挡的扇中砂砾岩优质储层有利于油气成藏。处于生烃增压烃源岩中,发生成岩耗水的滩坝砂和浊积岩优质储层有利于成藏。
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宋璠, 邱隆伟, 苏妮娜, 徐宁宁, 周鹏
2016, 37(4): 499-508. doi:
10.11743/ogg20160406
摘要
(
241
)
PDF
(11153KB) (
5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查明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二段沉积相分布与演化规律,为油气勘探寻找接替区,在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沙河街组二段进行了砂层组划分与对比,进而圈定了各个时期沉积相的展布范围并总结了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沙二段可划分为4个砂层组,各砂组依次向南逐层超覆,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洼陷周缘凸起带附近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河口砂坝与水下分流间湾。洼陷内部以滨浅湖滩坝为主,按其成因可分为正常砂质滩坝、砂岩-碳酸盐岩混积型滩坝以及风暴成因滩坝三类,不同类型砂坝分布规律各不相同。沙二段整体呈湖盆不断扩张、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扇三角洲分布减少而滩坝沉积规模不断扩大的沉积演化特征。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新生代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其机制
林玉祥, 赵承锦, 朱传真, 吴玉琛, 李佳, 李秀芹
2016, 37(4): 509-519. doi:
10.11743/ogg20160407
摘要
(
278
)
PDF
(2735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区域地质、地层厚度、沉积特征以及断裂活动强度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特征与沉积中心迁移规律,阐明了其动力学机制,并对沉积中心进行了重新厘定,提出了圈定沉积中心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惠民凹陷新生代存在东、西两个动态变化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除E
s
4
期外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基本吻合,E
s
4
期沉积中心已迁移到临邑西南,而沉降中心仍在滋镇西;E
s
4
-E
s
3
期是沉降中心迁移的重要转折期,主要发生南北向迁移,E
k
-E
s
4
和E
s
3
-E
d
时期以东西向迁移为主;西区沉积中心的迁移轨迹呈“S”形,东区为逆时针迁移。控凹断裂主要在E
k
和E
s
4
期活跃,E
s
3
-E
d
期则是控洼断层占据主导。无论是控凹断裂还是控洼断裂均受NNW向伸展构造以及兰聊、郯庐断裂右行走滑作用控制,这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速度和角度变化引起的地幔对流及印度板块的远源效应有关。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一段强制湖退沉积体的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裴健翔, 董贵能, 朱其
2016, 37(4): 520-527. doi:
10.11743/ogg20160408
摘要
(
266
)
PDF
(10355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一段发育一套斜交前积结构地层。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通过单井相、连井对比和地震相特征等沉积相的综合研究,证实这套地层为强制湖退沉积体。该强制湖退沉积体在单井相上具有自下而上沉积水体明显变浅的特征,在连井对比中表现为多期三角洲纵向叠置横向有序迁移,而地震反射同相轴则表现出明显的斜交前积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沉积基底局部构造抬升是流一段发生强制湖退的主控因素。这套强制湖退沉积体的发现不仅解决了涠西南凹陷涠三段和流一段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存在的分歧,同时在强制湖退沉积体系域内找到了浊积体、湖底扇和进积三角洲等多类型岩性圈闭,并发现了油气藏,拓展了凹陷找油新领域。
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富油差异性——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为例
胡明, 姜宏军, 付广, 历娜, 陈亚军
2016, 37(4): 528-537. doi:
10.11743/ogg20160409
摘要
(
267
)
PDF
(6702KB)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联合剖面对比追踪,累计隆起幅度和盖层断接厚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平面和垂向富油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①南堡凹陷内似花状断裂密集带较发育,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向,以背形断裂密集带为主;②平面上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内部及边部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内部较边部油气富集程度高,背形似花状断裂密集带较向形似花状断裂带油气富集程度高,背形似花状密集带内累计隆起幅度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上限;③垂向上油气富集程度受控于盖层断接厚度,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控制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内中浅层的油气聚集,馆陶组盖层断接厚度控制中浅层内垂向油气聚集层位;④背形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内累计隆起幅度较大区域,且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小于90~95m阈值区域为下一步勘探有利区。
热解参数
S
1
的轻烃与重烃校正及其意义——以渤海湾盆地大民屯凹陷E
2
s
4(2)
段为例
李进步, 卢双舫, 陈国辉, 单俊峰, 胡英杰, 毛俊莉, 薛海涛, 王民
2016, 37(4): 538-545. doi:
10.11743/ogg20160410
摘要
(
379
)
PDF
(1322KB) (
10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热解参数
S
1
(游离烃含量)对页岩油进行资源评价时存在轻烃和重烃损失的现象,导致计算资源量偏小。针对重烃损失,将相同泥页岩样品经抽提前、后热解实验所得的
S
2
(热解含量)进行对比,二者之差即为
S
1
损失的重烃含量。针对轻烃损失,基于未熟泥页岩样品Rock-Eval和PY-GC实验以及对原油进行的金管实验,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求取各动力学参数,结合Easy
R
o
模型计算出不同成熟度时生成的C
6-13
与C
13+
的比值,将此值作为烃源岩内残留的C
6-13
与C
13+
比值,并在经重烃恢复之后的
S
1
基础上进行轻烃恢复。使用轻烃与重烃恢复前、后的
S
1
作为页岩油资源评价参数,在资源量计算方面差别较大。以渤海湾盆地大民屯凹陷E
2
s
4(2)
段为例,其恢复前资源量为2.26×10
8
t,恢复后资源量为6.47×10
8
t,恢复后资源量为恢复前的2.86倍。因此在利用
S
1
对页岩油进行资源评价时,对
S
1
的轻烃和重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的多期溶蚀
袁静, 成荣红, 朱忠谦, 杨学君, 袁凌荣, 李春堂
2016, 37(4): 546-555. doi:
10.11743/ogg20160411
摘要
(
270
)
PDF
(8383KB) (
9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为基础,辅以阴极发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油层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溶蚀作用特征及其发育机制,并剖析其与孔隙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发育多种溶蚀孔隙。储层经历多期溶蚀作用,依次为大气淡水表生淋滤溶蚀作用、有机酸溶蚀作用、微弱的碱性溶解作用和较弱的酸碱交替溶蚀作用,分别溶蚀早期碳酸盐胶结物、长石、不稳定岩屑和石英质组分等,形成粒间溶孔、溶蚀缝、超粒大孔隙、粒内溶孔等溶蚀孔隙。结合地层埋藏史、有机质发育史和构造演化史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DB气田多期溶蚀和烃类多期注入相匹配是形成现今高产气田的重要原因。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成因
胡秋媛, 董大伟, 赵利, 李理, 李萧, 孔雪
2016, 37(4): 556-564. doi:
10.11743/ogg20160412
摘要
(
300
)
PDF
(11896KB) (
10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油气资源丰富,其构造演化特征比较独特。基于车排子地区最新的勘探进展,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车排子凸起的基本构造特征及活动参数进行定量研究,同时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一步系统地探讨了车排子凸起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认为,车排子凸起自晚石炭世已开始发育,依次经历了强挤压-弱挤压-较弱挤压-弱伸展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初始发育(C
3
-P)、持续隆升(T-J)、稳定埋深(K-E)和局部伸展掀斜(N-Q)4个演化阶段,其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晚石炭世以来车排子凸起及邻区构造应力场的重大转变。C
3
-P时期,受EW向的挤压应力场控制,车排子凸起发生自西向东的“构造逃逸挤压”,凸起东侧发育近SN向的红车断裂带,并在凸起主体部位发育大量近SN向次级逆断层;T-J时期,车排子凸起被置于挤压逆冲楔顶部的NW-SE向挤压应力场中,持续发生隆升,先期逆断层部分继承性活动;K-E时期,整体缓慢下沉,稳定埋深;至N-Q时期,转为NNE向的伸展应力场,局部发生伸展掀斜,发育大量NWW向正断层的同时,先期逆断层部分发生构造负反转。受构造应力场控制,区域构造线则经历了由近SN向到NE-SW向,再到近EW向的重要转变。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钙屑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杜红权, 王威, 周霞, 郝景宇, 印峰
2016, 37(4): 565-571. doi:
10.11743/ogg20160413
摘要
(
303
)
PDF
(12543KB) (
8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段多口井测试获得中-高产工业气流,具有良好勘探开发潜力,但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不明确。利用岩心、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物性及发育控制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认为:储层岩石类型以钙屑砂岩和灰质砾岩为主,具有“石英、长石含量低,碳酸盐岩屑(碳酸盐砾)含量高”的特征。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裂缝为主,钙屑砂岩与灰质砾岩储层差异明显。钙屑砂岩为裂缝-孔隙型储层,而灰质砾岩为孔隙-裂缝型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岩石类型、溶蚀作用及裂缝共同控制。有利沉积微相及岩石类型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溶蚀作用及裂缝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水下分流主河道中-粗粒钙屑砂岩为最有利岩相,高含量钙屑组分在后期溶蚀作用及裂缝改造下易形成优质储层。
油气开发
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计秉玉, 王友启, 聂俊, 张莉, 于洪敏, 何应付
2016, 37(4): 572-576. doi:
10.11743/ogg20160414
摘要
(
431
)
PDF
(688KB) (
1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化学驱油技术、稠油热采技术、注气驱油技术和微生物驱油技术4个方面,对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了概述,归纳了各项技术的适用条件、应用结果及存在问题,并讨论了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方向。研究结果指出:化学驱油技术已成为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主体,其中的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已成熟配套,并实现规模化应用。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在孤岛中一区聚合物驱后油藏试验成功,预计可提高采收率7.3%。在稠油热采技术中,热化学吞吐、井网加密和普通稠油水驱转热采技术已推广应用,蒸汽驱和热化学蒸汽驱技术仍处于工业化试验阶段。注气驱油技术和微生物采油技术处于现场试验阶段,且均已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技术工业化应用的方向是继续研究适应复杂油藏条件的驱油剂、驱油体系和流度控制技术,并对成熟技术进行组合应用。
多点地质统计学在点坝内部构型三维建模中的应用
刘可可, 侯加根, 刘钰铭, 史燕青, 柳琳, 唐力, 高兴军, 周新茂
2016, 37(4): 577-583. doi:
10.11743/ogg20160415
摘要
(
249
)
PDF
(2630KB) (
1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应用于点坝内部三维建模。基于60 m超小井距资料,统计点坝内部夹层发育特征,利用统计结果人机交互绘制训练图像,定量表征了夹层的厚度、倾角、频率、密度、水平间距等信息。选取典型点坝,将单井解释夹层沿着夹层面垂直投影至点坝顶面,结合点坝沉积样式,获取建模过程中旋转数据体,以此来表征夹层走向信息。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Snesim算法进行点坝内部侧积夹层三维建模,与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同一点坝和旋转数据体基础上建立的点坝内部三维构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的点坝内部三维构型模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点坝内部夹层特征,但在表征夹层的连续性方面效果不佳,并且由于缺少训练图像的约束,只能定性展示夹层发育情况,无法达到定量刻画的程度。而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的模型,点坝内部夹层受控于训练图像及旋转数据体的双重约束,能够定量再现夹层的发育规模和产状,精确表征点坝内部夹层的几何形态与空间结构。结合水淹信息表明,此多点方法建立的点坝内部三维构型模型对于剩余油分布研究有指导意义。
利用静压数据探讨渤海海域常压油藏砂体连通性
钱赓, 张建民, 刘传奇, 张岚, 杨海风, 穆鹏飞, 李兴丽
2016, 37(4): 584-590,597. doi:
10.11743/ogg20160416
摘要
(
315
)
PDF
(1670KB) (
19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同一个油藏压力系统的一致性,常压条件下地层压力与海拔理论上的线性关系是目前判断同一层序地层格架下砂体连通关系的重要依据。受储层高渗与流体非均质性的影响,判断砂体连通性的线性规律存在局限。通过数学归纳分析,发现常压油藏砂体连通关系的新方法,即建立压力系数与海拔的反比例函数关系。根据反比例函数的相交性、单调性、有界性与对称性,探讨反比例函数性质与油藏压力系统的关系,进一步判断砂体的连通性。针对渤海海域7个油田、50余个开发井已证实连通关系的常压油藏,验证压力系数-海拔反比例函数性质与砂体连通性的关系并证实:①函数图像连续且相交重合、单调性与渐近线一致且对称轴唯一是判断同一层序地层格架下砂体相连通的关键依据;②压力系数对分析砂体的连通关系比地层压力的线性关系更为敏感、可靠;③函数曲率受储层渗透性和流体性质等影响,规避了线性规律的局限。
技术方法
高阶统计约束稀疏盲反褶积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华, 庞燕青, 贺振华, 杨波, 何光明, 巫芙蓉, 陈爱萍, 谢小翠
2016, 37(4): 591-597. doi:
10.11743/ogg20160417
摘要
(
235
)
PDF
(8259KB) (
10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贝叶斯基本理论为基础,利用高阶双谱域估算的高精度地震子波为约束,在修正柯西判别准则下,实现地震数据的稀疏盲反褶积拓频处理,获取比常规反褶积提频方法分辨率更高的可靠数据。模拟数值实验和多波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双谱域估算的子波精度较高,以该子波为先验约束的稀疏盲反褶积能极大提高纵波和转换波数据的分辨率,满足精细解释能分辨更小薄层的要求,可作为多波高分辨率处理的有效手段。
模拟地层条件下泥岩三轴应力实验及其油气意义
李双建, 金之钧, 袁玉松, 周雁, 孙冬胜
2016, 37(4): 598-605. doi:
10.11743/ogg20160418
摘要
(
341
)
PDF
(1447KB) (
1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泥岩的岩石力学性质既关系到了它能否成为良好的盖层,也关系到它能否成为优质的页岩气储层。为了明确地层条件下泥岩岩石力学性质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四川盆地南部典型的志留系龙马溪组泥岩,进行了20(常温),50,100,130℃四个温度点,每个温度点在0,10,20,40,60MPa五种围压条件下的20个三轴压缩实验,获得了泥岩岩石力学参数与温度和围压的关系。实验表明:在60MPa围压范围内,泥岩的弹性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和残余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增加,基本呈线性关系;在130℃温度范围内,泥岩的弹性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的变化与温度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温度下,同一围压条件下,泥岩的岩石力学参数保持相对一致。这说明泥岩的岩石力学性质主要受埋藏深度(围压)的影响,温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从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上还可以看出,随着埋深的增加,即使是晚成岩阶段的泥岩也有从脆性向塑性转变的趋势。根据岩石峰值抗压强度和残余抗压强度的数学关系,计算出川南志留系龙马溪组泥岩脆延转变的临界深度约为4200~4400m。作为盖层时,超过该临界深度,泥岩不容易破裂,具有优越的封闭性;作为页岩气储层,超过该临界深度,泥岩的可压性变差。
非均相复合驱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
曹伟东, 戴涛, 于金彪, 鲁统超, 程爱杰, 席开华
2016, 37(4): 606-611. doi:
10.11743/ogg20160419
摘要
(
308
)
PDF
(1010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均相复合驱是一项应用于聚合物驱后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化学驱方法,其主要的驱替剂为预交联凝胶颗粒B-PPG、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从室内实验结果看,B-PPG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驱油特征与聚合物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的化学驱数学模型与应用软件无法准确描述其驱油机理。为深入研究非均相复合驱体系的驱油机理,基于室内实验的认识,引入了颗粒通过因子的概念,描述B-PPG颗粒的非连续性运移特征,并修正了残余阻力系数的数学表征方式,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快速求解算法研究和软件实现。算例测试表明,新的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预交联凝胶颗粒的驱油机理,拟合了室内实验结果,并实现了矿场的拟合、跟踪应用。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储层可动流体及
T
2
截止值核磁共振研究
周尚文, 刘洪林, 闫刚, 薛华庆, 郭伟
2016, 37(4): 612-616. doi:
10.11743/ogg20160420
摘要
(
348
)
PDF
(1228KB) (
1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分析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储层的可动流体及
T
2
截止值特征,结合低场核磁共振和高速离心实验进行了页岩可动流体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页岩饱和水状态和束缚水状态的建立至关重要,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建立饱和水状态的最佳压力为12MPa,建立束缚水状态的最佳离心力2.76MPa。其可动流体
T
2
截止值为1.07~3.22ms,平均值为1.8ms,明显小于致密砂岩的
T
2
截止值。使用经验值13ms来进行页岩可动流体的计算将会产生很大误差。结合饱和水状态和束缚水状态的核磁共振
T
2
谱,得到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3.19%~30.84%,平均值为27.28%,束缚水饱和度高,超低含水饱和度现象明显。将核磁共振
T
2
谱转换成孔径分布,得到页岩孔隙半径主要分布在20~20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