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联系我们
过刊浏览
English
在线办公
投稿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下载中心
著作权许可使用协议
来稿须知
论文模板
更多...
友情链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nergy Geoscience
海洋石油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石油地质与工程
断块油气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物探
石油实验地质
复杂油气藏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10-08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2016年第37卷 第5期 中英文目录
2016, 37(5): 0-0.
摘要
(
83
)
PDF
(340KB) (
8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早古生代烃源形成的生物组合及其意义
刘文汇, 胡广, 腾格尔, 王杰, 卢龙飞, 谢小敏
2016, 37(5): 617-626. doi:
10.11743/ogg20160501
摘要
(
310
)
PDF
(1645KB) (
7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早古生代生物的富集和埋藏为油气资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不同生物对烃类贡献的差异使成烃生物组合成为烃源岩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演化烃源岩评价的一个新手段。从地质历史生物演化来看,藻类是早古生代最主要的成烃生物先质,按照生活习性,它们可以分为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底栖藻类主要生活在海岸带,成带状分布,主要受光的强度、基底情况等因素控制;浮游藻类主要生活在表层水体,它们在不同海域的分布主要受藻体大小和风浪强度控制。依据对塔里木盆地北缘4条下古生界露头剖面的7个地层组中成烃生物的辨识及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总体显示以底栖藻类为主的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高于以浮游藻类为主的烃源岩,除形成环境的因素外,成源和生烃过程均有影响,但后者对有机质的碳同位素值影响较小。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值(δ
13
C
干酪根
)与成烃生物组合面貌对比研究发现,以底栖藻类为主的烃源岩的δ
13
C
干酪根
小于-34‰;以浮游藻类为主的烃源岩的δ
13
C
干酪根
大于-30‰。对比塔里木盆地已发现原油的碳同位素值(均重于-30‰),推断其原油主要来源与浮游藻类密切相关,揭示了下古生界具有较低有机碳含量但以浮游藻类为主的源岩具有很大的生烃能力。
碳酸盐岩储层中原油裂解及碳同位素演化模拟实验
刘文汇, 罗厚勇, 腾格尔, 王万春, 王杰, 卢龙飞, 陶成, 王萍, 赵恒
2016, 37(5): 627-633. doi:
10.11743/ogg20160502
摘要
(
287
)
PDF
(972KB) (
6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碳酸盐岩储层中原油裂解产物及其同位素演化特征,采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TK772井奥陶系鹰山组产层的原油,利用半开放实验体系“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仪”开展仿真碳酸盐岩储层条件的原油裂解成气模拟实验,并对实验气体产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中原油裂解成气过程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实验中硫酸镁的加入导致了TSR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发生,影响了原油裂解过程及其产物特征,导致重烃规模裂解的温度降低,消耗大量重烃的同时导致大量非烃气体生成。原油裂解烷烃气碳同位素变化主要受热演化程度控制,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变重,但有硫酸盐存在的温度条件下烷烃气碳同位素序列发生部分倒转(δ
13
C
1
< δ
13
C
2
>δ
13
C
3
)。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储层中TSR反应会改变天然气的化学组成,是高含硫气藏中普遍存在的碳同位素序列倒转的重要原因。
膏盐岩油气封盖性研究进展
李永豪, 曹剑, 胡文瑄, 陆现彩, 范明, 张殿伟, 洪冬冬
2016, 37(5): 634-643. doi:
10.11743/ogg20160503
摘要
(
298
)
PDF
(1664KB) (
6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膏盐岩是全球范围内最为重要的一种油气盖层,越来越多的勘探实例显示膏盐岩油气封盖性差异显著。为加强对这个科学问题的理解,综述了此领域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膏盐岩的成因主要有膏盐盆和萨布哈两种,分别呈环带状和平行岸线的带状分布。前者分布广、厚度大,最具封盖意义。膏盐岩的封盖机理主要包括物性、超压和塑性三重封闭。膏盐岩的溶蚀在垂向上可划分为4个带:顶部溶蚀带、断层溶蚀带、层内水溶蚀带和底部溶蚀带;平面上可划分为3个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在评价膏盐岩封盖性时,要多方面综合考虑。首先是内因,即膏盐岩的分布面积、完整度与厚度等。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外因)对封盖性的影响。评价的定量化是发展趋势,尤其是溶蚀和构造作用(外因)对膏盐岩封盖性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斜坡断控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韩长城, 林承焰, 鲁新便, 任丽华, 魏婷, 张宪国, 段宏臻
2016, 37(5): 644-652. doi:
10.11743/ogg20160504
摘要
(
296
)
PDF
(1890KB)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塔河油田主体区潜山风化壳岩溶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斜坡区的内幕岩溶储集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断裂对岩溶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储集层类型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断控岩溶储集层分布规律,探讨了断控岩溶储集层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断裂和岩溶储集层发育规模、期次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多期次继承发育的Ⅱ级和Ⅲ-1级断裂对岩溶储集层控制作用明显。平面上岩溶储集层沿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储集层分布在距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0~50和100 m~150 m范围内。深部岩溶储集层形成作用主要有大气淡水溶蚀作用、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热液溶蚀作用和混合溶蚀作用4种类型,海西早期是断控岩溶储集层发育的主要时期。
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深成岩溶特征
朱秀, 朱红涛, 陈红汉, 祁磊, 李培军, 云露
2016, 37(5): 653-662. doi:
10.11743/ogg20160505
摘要
(
282
)
PDF
(1806KB) (
16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热液运移通道低连续弱振幅和热液作用区高连续强振幅“串珠体”两种截然相反的地震反射特征,建立振幅地震属性分级-断裂体系解释-拾取-三维刻画-融合技术,有效刻画热液运移通道和热液作用区二者空间耦合关系,进而建立深成岩溶的发育模式。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SN4井鹰山组上段深成岩溶系统的刻画,认识到热液作用区(深成岩溶系统发育区)的形成与分布和热液运移通道系统具有密切关系。①热液运移通道系统一般由主干断裂、次生断裂以及横向输导层(近地表岩溶系统、孔隙层以及孔洞层)组成,其中主、次断裂合成树枝状形态构成垂向运移通道。深部热液先沿垂向运移通道运移,接着沿横向输导层运移,形成“纵横结合”的热液运移通道系统。②深部热液在次生断裂的顶部汇聚后加剧,沟通了先存的“单串珠”状的近地表岩溶系统,使得原先“单串珠”点状分布的近地表岩溶系统沟通演变成连片分布的“串珠体”深成岩溶系统,呈现“枝状疏导、层状分布、指状交互”特征。
塔中隆起两组走滑断裂对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机制
张艳萍, 吕修祥, 于红枫, 敬兵, 张春林, 蔡俊
2016, 37(5): 663-673. doi:
10.11743/ogg20160506
摘要
(
306
)
PDF
(1943KB) (
10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走滑断裂对塔中隆起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研究。采用均方根振幅属性,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奥陶系浅、中、深部的岩溶储层进行预测,发现大量岩溶储层继承性分布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所夹持块体的东北和西南角区域,特别是中古5和中古10块体的深层奥陶系尤为明显。沉积相和古地貌等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走滑断裂活动可提供合理解释:北西向断裂的右旋压扭,诱发北东向断裂的左旋走滑,断裂之间的块体的东北和西南角位于北西向和北东向走滑断裂的交汇区,断裂诱发的裂缝带交错发育;而断裂的走滑运动导致其东北和西南角形成局部拉张区、西北和东南角形成局部挤压区,岩石的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故拉张区极易拉张破裂成缝。裂缝提供溶蚀流体运移通道,也增加流体与岩石的接触面积,故走滑断裂夹持块体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岩溶储层发育,表明走滑断裂是塔中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之一。
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岩溶水文地貌特征及其演化
李源, 鲁新便, 王莹莹, 张恒, 蔡忠贤, 李达泽
2016, 37(5): 674-683. doi:
10.11743/ogg20160507
摘要
(
285
)
PDF
(2636KB) (
8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形成了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系统,其发育规模在塔河油田东部主体区和西部外围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岩溶水作为岩溶发育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地质背景下表现出的水文学特征及水动力作用与岩溶缝洞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为了深入认识和阐述东、西部岩溶储层发育机制,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利用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及地震成像相关技术,对埋深5 000 m以下的古岩溶地貌和古水文网络进行了恢复。通过对东、西部水文地貌特征的精细描述,厘定了岩溶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主体区为岩溶高原区,以峰丛、溶丘等高幅差地貌为主,地表水强烈的垂向侵蚀作用形成了干谷、盲谷、伏流、峡谷、天生桥等地貌组合,同时,发育了完整的地表-地下双重水系网络。该水文地貌特征反映了东部主体区经历了一段长期稳定的岩溶作用阶段。2)西部外围区为岩溶盆地区,地形较为平缓,发育低幅度溶丘;地表水以侧向溶蚀、侵蚀为主,展现出蛇曲状网络结构,尚未形成连续的地下水系网络,说明西部外围区岩溶作用时间相对有限。综合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塔河油田东部主体区岩溶发育阶段处于壮年期,西部外围区岩溶发育阶段处于青年期。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五段孔隙充填物类型与成因
张军涛, 金晓辉, 李淑筠, 李维, 孙宜朴
2016, 37(5): 684-690. doi:
10.11743/ogg20160508
摘要
(
266
)
PDF
(1496KB) (
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马五段主要孔隙类型为硬石膏结核溶模孔,充填矿物有方解石、粉晶白云石、粗晶白云石,以及少量的石英、硬石膏、高岭石等。方解石多为粗晶,阴极发光下为黄色,具有较低的Fe含量、中等Mn含量,明显偏负的碳、氧同位素,说明其形成于大气降水环境中。粉晶白云石多为半充填,矿物学特征与基质白云石类似,与基质白云石具有同源性,但具有两种阴极发光情况,一类为橘色,另一类与基质白云石相近,为暗红色,电子探针背散射下,可分为外边和内核两部分,内核的Fe和Mn的含量与基质白云石相近,外边具有较高的Fe和Mn含量。粉晶白云石较基质白云石碳、氧同位素偏负,这些差异反映了成岩流体的变化。粗晶白云石染色后呈蓝色,具有较高的Fe和Mn含量,较负的碳、氧同位素,其可能形成于后期的热流体活动。因此,不同类型的充填物是不同流体活动的结果。方解石形成于表生期的大气降水充填作用,与岩溶古地貌有一定的联系,多分布于流体相对充足地势相对低洼的区域;而粉晶白云石的含量则与沉积环境相关,后经历过热流体改造;粗晶白云石的形成于与裂缝相关的热流体活动。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
1+2
储层特征及成因
熊鹰, 李凌, 文彩霞, 侯云东, 肖笛, 钟原, 聂万才, 曹剑, 谭秀成
2016, 37(5): 691-701. doi:
10.11743/ogg20160509
摘要
(
303
)
PDF
(2426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岩心、薄片和分析化验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
1+2
亚段的储层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马五
1+2
亚段具有多样性的储集岩类和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岩类包括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颗粒云岩、砂糖状中-粗晶白云岩、微生物碳酸盐岩和溶洞充填砂质角砾云岩。相应的储集空间有膏模孔、渗流物间微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窗格孔和砾间残余孔洞。研究区储集层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孔隙型。其中,储集性能以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最佳,但发育频率及规模一般;而颗粒云岩和溶洞充填砂质角砾云岩储、渗性能略低于前者,但分布频率及发育规模更大。储层成因分析发现,研究区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多期叠合型岩溶的控制,为典型的相控岩溶型储层。砂屑滩和膏云坪是储层发育和后期岩溶叠加改造的物质基础,未成熟期表生岩溶对膏质团块的溶蚀以及岩溶水沿早期砂屑滩孔渗层顺层流动溶蚀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而成熟期表生岩溶叠加改造未成熟期表生岩溶及其混合充填作用则使得先期储集层遭到破坏或消失。
四川盆地威远构造震旦系灯影组气烟囱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梁霄, 刘树根, 夏铭, 孙玮, 邓宾
2016, 37(5): 702-712. doi:
10.11743/ogg20160510
摘要
(
312
)
PDF
(2420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威远构造震旦系灯影组气藏充满度仅为25%,与早寒武世拉张槽相隔的高石梯-磨溪构造灯影组则为充满度近100%的特大型整装气田。两者的区域背景和生储盖组合条件相近,但气田充满度出现很大差异。威远构造2D和3D地震剖面存在较多震旦系—三叠系管状异常特征,有的出露地表或隐伏浅层之下,分析可能为气烟囱特征。其主要特征包括:①受气烟囱效应影响,威远构造地表三叠系嘉陵江组出露附近河流中有大量气苗;②上覆寒武系遇仙寺组气藏、洗象池组气藏及二叠系阳新统气藏的天然气非烃气体中的氮、氩、氦成分与威远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成分相似,具有灯影组气藏天然气上窜特征;③威远构造震旦系—二叠系压力系数均为1.0左右,高石梯-磨溪构造灯影组压力系数也为1.0左右,但其上覆层位均为超压。威远构造气烟囱表明,震旦系灯影组气藏封闭系统基本失效,保存条件较差,天然气垂向运移,直接影响现今气藏的规模。
磨溪气田嘉陵江组二段陆表海台地高频层序发育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
刘宏, 王高峰, 刘南, 乔琳, 丁伟, 丁熊, 段宏臻, 谭秀成
2016, 37(5): 713-720. doi:
10.11743/ogg20160511
摘要
(
260
)
PDF
(1505KB) (
8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频层序是由海平面高频振动变化而形成的地层记录,一般形成于具有稳定沉降背景的盆地中,可与米兰科维奇天文周期旋回相对应。作为非海岸沉积环境的陆表海台,其高频层序发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在大量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测井相研究的基础上,按能量环境、海平面升降及海水咸化旋回以及相序组合等特征,并考虑高频层序格架下储集层成因类型,将川中磨溪气田嘉二段陆表海碳酸盐台地高频层序划分为3类:台坪型、台内浅滩型与潟湖型。以膏质岩类、颗粒岩类广泛发育为特征,常见各种暴露标志,总体表现为向上变浅序列的多种岩性组合。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内各级层序界面特征清晰,岩性组合稳定,可对比性强。同时,探讨了高频层序格架下早期储层成因机制,指出稳定沉积陆表海台地背景下的高频层序控制了岩相发育序列及同生岩溶作用,进而控制了不同成因类型储集层发育。
川南地区灯影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来源
邬铁, 谢淑云, 张殿伟, 李鹏涛, 鲍征宇, 何治亮, 钱一雄, 焦存礼
2016, 37(5): 721-730. doi:
10.11743/ogg20160512
摘要
(
322
)
PDF
(1280KB) (
1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灯影组白云岩是重要的优质油气储集岩,由于复杂的成岩演化和多期的构造作用,白云岩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通过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分析手段,对川南地区灯影组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来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云岩主要类型为微晶、细晶-中晶以及含角砾白云岩。灯影组白云岩的δ
13
C介于0.52‰~2.06‰(均值1.42‰),δ
18
O介于-11.9‰~-2.14‰(均值-9.09‰),与同期原始碳酸盐岩δ
13
C值(4.43‰)和δ
18
O值(-0.62‰)相比明显偏小。结合白云岩具有高U/Th比值、低Sr值以及Eu正异常等特征,认为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具有埋藏白云石化特征,且在成岩后期受到了热液流体作用的改造。该区白云岩具有与海水来源白云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以及远高于正常海水的盐度指数(
Z
值),表明白云岩化流体主要来源于封存在地层中的浓缩海水。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
唐雪松, 谭秀成, 刘宏, 马腾, 苏成鹏, 程雪莹, 陈虹宇, 曹剑
2016, 37(5): 731-743. doi:
10.11743/ogg20160513
摘要
(
305
)
PDF
(3209KB) (
9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了独具特色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类储层,主流观点是“断控热液”成因,但勘探多有落空,说明需要重新认识。通过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孔资料的系统对比分析,研究了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晶粒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云质硅岩,它们的分布与岩溶系统有关,在纵横向上展布不稳定。其中,晶粒白云岩主要位于岩溶系统周缘,储集性能差,相比而言,硅质云岩及云质硅岩主要位于岩溶系统内部,储集性能好。储层发育遵循“相控岩溶”的规律,颗粒滩相为储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早成岩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白云岩化作用有利于储层的保存,硅质热液活动与后期的方解石胶结充填了部分孔隙,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硅质白云岩和云质硅岩储层。据此建议在前期注重“断控热液”型储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相控岩溶”的分析,找准目标。研究认识加深了对四川盆地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的理解,也可供相似地质背景地区参考。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形成控制因素与发育模式
李宏涛, 肖开华, 龙胜祥, 游瑜春, 刘国萍, 李秀鹏
2016, 37(5): 744-755. doi:
10.11743/ogg20160514
摘要
(
297
)
PDF
(2430KB) (
10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和地震资料,重点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碳酸盐岩层序、沉积相、储层类型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生物礁储层结构和发育控制因素,总结了储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长兴组生物礁主要发育在SQ2中的台地边缘相带,纵向上由两个明显的成礁旋回构成,横向上呈“东早西晚”不对称分布,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生物礁(滩)型优质储层以低孔、中低渗溶孔云岩为主,主要发育于四级层序上部生物礁礁盖部位,具典型“双层储层结构”。成岩早期大气水溶蚀和白云岩化是储层发育最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受高频层序控制生物礁沉积相是储层发育的基础,也是控制长兴组生物礁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和白云岩化作用的关键因素。埋藏溶蚀、埋藏白云岩化以及破裂作用进一步改善储集岩物性。元坝气藏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具有“岩相控储、早期形成、后期改造”的发育模式。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形成与古构造演化关系
李大军, 陈辉, 陈洪德, 梁虹, 彭才, 夏铭, 段宏臻
2016, 37(5): 756-763. doi:
10.11743/ogg20160515
摘要
(
333
)
PDF
(1762KB) (
1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钻井与测井资料、盆地基干地震剖面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系统讨论了古构造演化与茅口组沉积地貌、岩溶地貌及白云石化带之间的关系,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研究认为,加里东运动奠定了中、下二叠统沉积前的基本地貌格局,而峨嵋地幔柱隆升作用则持续影响了整个二叠纪的古地貌演化,使四川盆地西南部成为继承性古地貌高带。该区既是茅口组高能滩体发育的沉积地貌高带,也是茅口组顶部风化壳岩溶古地貌高地。峨眉地裂运动的构造张裂活动,为茅口组在早期滩体沉积或岩溶改造的基础上,叠加多期次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提供了热液及酸性成岩流体的运移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盆内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分布。
伊拉克哈勒法耶油田中、上白垩统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及特征
王昱翔, 周文, 郭睿, 伏美燕, 沈忠民, 赵丽敏, 陈文玲
2016, 37(5): 764-772. doi:
10.11743/ogg20160516
摘要
(
278
)
PDF
(1860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伊拉克哈勒法耶油田中、上白垩统碳酸盐岩储层是重要的产油层系。综合利用岩心、薄片、物性测试、压汞数据及扫描电镜分析资料,以典型取心井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区岩石类型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和泥质,局部含少量白云石。岩石组分多样,各组分相对含量差异明显。在岩石组分类型及特征研究基础上,以泥晶基质、有孔虫骨架和生屑/砂屑为三端元,提出研究区岩石类型划分方案。将研究区岩石划分为泥晶灰岩、有孔虫灰岩和生屑/砂屑灰岩3大类,并进一步根据颗粒含量的多少将岩石类型划分为9小类。不同岩石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均不相同,是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储集性能差异较大。总体来看,平面上不同岩石类型分布明显受沉积环境控制。纵向上,有孔虫灰岩集中分布在上白垩统碳酸盐岩储层,厚度较大,生屑/砂屑灰岩分布较为局限,中白垩统碳酸盐岩储层多为生屑/砂屑灰岩。泥晶灰岩以薄层状分布在生屑/砂屑灰岩之间,有孔虫灰岩类罕见。
印尼马都拉海峡A气田底流沉积-抱球虫灰岩储层特征
倪军娥, 孙立春, 何娟, 蒋百召, 汪洪强, 王龙, 郭丽娜
2016, 37(5): 773-778. doi:
10.11743/ogg20160517
摘要
(
285
)
PDF
(1294KB) (
8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印尼马都拉海峡A气田抱球虫灰岩形成于底流沉积作用。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以及测井和地震等方面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按沉积结构分类,研究区岩石包括颗粒岩、泥质颗粒岩和颗粒质泥岩。前两种岩性为颗粒支撑结构,分选较好。颗粒岩和泥质颗粒岩的储集空间以粒内孔为主,其次为粒间孔和孔洞,以及少量的铸模孔和裂缝。储层整体具有厚度大、物性好及净毛比高的特点,因此含油气潜能较大。针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存在的争议,提出形成抱球虫灰岩的三大类物源。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中-晚期构造变革特征及成因
胡阳, 吴智平, 钟志洪, 张江涛, 于伟高, 王光增, 刘一鸣, 王守业
2016, 37(5): 779-785. doi:
10.11743/ogg20160518
摘要
(
229
)
PDF
(1489KB) (
8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不整合面、断裂体系和盆地构造格局的综合分析,研究珠一坳陷早-中始新世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之间的构造变革特征,探讨构造转型机制。印支半岛的旋转挤出及古南海向南俯冲,造成了区域应力场由NW向顺时针转变为近SN向拉张,导致了NE和NEE向断裂控盆向近EW和NWW向断裂控盆转变,且发育大量近EW向新生断裂。岩石圈伸展变形由均一式的宽裂谷模式向集中式的窄裂谷模式转变,且向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迁移,造成了盆地格局由彼此孤立、分割性强的半地堑或窄地堑系趋于相互连通,盆地范围增大。在近SN向拉张作用下,珠一坳陷北缘控盆断裂作为北部的拉伸边界,为先存薄弱带,应力较集中,断裂活动强烈且明显向北扩展,沉降中心整体向北迁移。裂陷期盆地构造变革造成了文昌组与恩平组烃源岩特征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资源分布的贫富不均。
[技术方法]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地震预测
万效国, 邬光辉, 谢恩, 张银涛, 高莲花
2016, 37(5): 786-791. doi:
10.11743/ogg20160519
摘要
(
296
)
PDF
(1285KB) (
8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盐岩断裂带往往具有较宽阔的破碎带,是缝洞体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断层破碎带的识别与预测对油气井位的优选具有重要意义。在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井-震响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震方法与技术的对比分析,利用相干加强(AFE)与裂缝地震相分析技术,结合地震均方根振幅、地震曲率、缝洞体雕刻等多技术手段,可以进行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预测与刻画。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沿断裂带条带状、扇状展布,一般具有200~2 500 m的较宽范围,与钻探结果吻合程度高。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缝洞体储层的分布受控于断层破碎带,破碎带规模越大,缝洞体越发育。
碳酸盐岩多尺度三维酸蚀蚓孔立体延伸动态模拟
薛衡, 赵立强, 刘平礼, 崔明月, 蒋卫东, 梁冲, 叶颉枭, 徐彬
2016, 37(5): 792-797. doi:
10.11743/ogg20160520
摘要
(
199
)
PDF
(1198KB) (
7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双重尺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多尺度三维酸蚀蚓孔延伸模型并阐述了其数值求解方法。同时,利用地质建模方法建立了孔隙空间关联分布模型,成功解决了孔隙空间突变问题,使模拟结果更加真实可靠。通过模拟发现,注入速度是影响蚓孔形态的主要因素,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溶蚀结构可分为面溶蚀、锥形结构、主蚓孔、分支结构和均匀溶蚀5类。当扩散速度与对流速度相当时会产生主蚓孔通道,越靠近注入端口的蚓孔越粗,而越接近出口端的蚓孔越细。主蚓孔在延伸过程中大致会经历以下4个阶段:蚓孔竞争发育、形成优势通道、主蚓孔突破岩心和蚓孔内径扩宽。其次,孔隙空间联通性是蚓孔扩展路径的决定因素,蚓孔最终沿初始高孔渗分布轨迹突破岩心。最后,通过现场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及方法用于模拟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中蚓孔扩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并为该研究领域的精细化模拟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