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亮,牛艳平,熊琦华.三次采油前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2):142~145
[2] 赵宗举.油气系统成因分类及其勘探思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1~10
[3] 曾文冲.油气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00~110
[4] 塞拉 O.测井解释基础与数据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1~33
[5] 郭莉,王延斌,刘伟新,等,大港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参数变化规律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1):85~90
[6] 宋万超,孙焕泉,孙国,等.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以胜坨油田二区为例[J].石油学报,2002,23(3):52~55
[7] 王瑞平,郭元岭.胜坨油田水淹油层解释方程统一性研究[J].石油学报,2002,23(5):78~82
[8] 孙焕泉.油藏动态模型和剩余油分布模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72~76
[9]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测井新技术与油气层评价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1
[10] 孙梦茹,刘文业.河流三角洲储层油藏动态模型和剩余油分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77~79
[11] 孙焕泉,孙国.储集层参数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S0):89~91
[12] 钟兴水,耿全喜.油田开发测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2~3
[13] 鲁国明,刘魁元.济阳坳陷高凸起斜坡带新近系油气成藏与勘探实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258~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