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桑树勋,唐书恒.煤层气的封存富集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04~107
[2] 苏复义,宁正伟.郭友,等.豫西石炭、二叠系煤层气资源前景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2):23~25
[3] 孙茂远,黄盛初.煤层气开发利用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52~53
[4] 孙万禄,应文敏.煤层气地质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3):189~194
[5] Choate R,Lent J,Rijhtmire C T.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圣胡安盆地晚白垩世地质和煤层特征及煤层甲烷开发潜力[A].黄景城.煤层气译文集[C].河南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1990.232
[6] 樊生利.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勘探成果与地质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1,21(4):35~38
[7] 李文阳,马新华,赵庆波,等.中国煤层气地质评价与勘探技术新进展[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68
[8] 陈晓东.对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天然气工业,2002,22(5):35~39
[9] 钟玲文.中国煤层气压力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3,23(5):132~134
[10] 宁正伟,陈霞.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化变质程度与煤层气储集性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2):156~160
[11] 孙万禄,应文敏,樊明珠,等.我国煤层气资源、资源量级别分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4):305~308
[12] 张建博,汪泽成.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3):217~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