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谯汉生,纪友亮,姜在兴.中国东部大陆裂谷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7~14
[2] 刘震,赵阳,肖伟,等.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优势性特征[J].现代地质,2005,19(4):570~578
[3] 杜金虎,易士威,张以明,等.二连盆地隐蔽油藏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4] 刘震,刘俊榜,高先志,等.二连盆地岩性油藏的幕式充注和相对早期成藏特征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2):40~49
[5] 赵志刚,史原鹏,贾继荣,等.二连盆地腾二段高产油藏成藏模式[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2):5~6
[6] 李心宁,王同和.二连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7,11(2):106~110
[7] 李素梅,庞雄奇,金之钧,等.未熟-低熟油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地质论评,2003,49(3):298~303
[8] 王永霖,张吉光,秦建中.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未熟油勘探前景[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3):8~15
[9] 孙永红,宋兰斌.松辽盆地北部未熟低熟油成藏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6):11~13
[10] 秦建中,王静,李欣,等.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未熟-低熟油成烃成藏条件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S0):66~72
[11] 朱芳冰.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源岩特征及低熟油分布规律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1):25~29
[12] 庞雄奇,李素梅,黎茂稳,等.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J].沉积学报,2001,19(4):86~91
[13] 胡瑛,张枝焕,方朝合.溱潼凹陷低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成熟度浅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12~17
[14] 姜振学,庞雄奇,曾溅辉,等.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地学前缘,2005,12(4):507~516
[15] 金之钧,张发强.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3):63~70
[16] 彭先焰,唐宏,张晓龙,等.二连盆地盖层条件与油气保存[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5):14~16
[17] 孙志华,洪月英,吴奇之,等.二连盆地阿南凹陷气藏地震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1,21(3):2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