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钱一雄, 武恒志, 周凌方, 董少峰, 王琼仙, 宋晓波, 邓美洲, 李勇. 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3, 44(1): 55-74. |
[2] |
康志江, 李阳, 计秉玉, 张允.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 41(2): 434-441. |
[3] |
孙春燕, 胡明毅, 胡忠贵, 邓庆杰.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 39(3): 498-512. |
[4] |
李建森, 李廷伟, 彭喜明, 韩元红, 李中平, 马海州.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1): 50-55. |
[5] |
田景春, 陈洪德, 张翔, 聂永生, 夏青松, 赵强. 凝缩段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27(3): 378-383. |
[6] |
孟仟祥, 郑建京, 房玄, 孙敏卓. 低熟泥灰岩、钙质泥岩干酪根脂肪酸的分布特征及赋存形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6): 736-741. |
[7] |
胡宗全, 周新科, 张玉兰. 济阳坳陷前第三系油气勘探前景[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5): 655-660. |
[8] |
王力, 金强.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灶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4): 467-472. |
[9] |
林腊梅, 金强. 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部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史[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6): 677-681. |
[10] |
陈善勇, 金之钧, 刘小平. 黄骅坳陷第三系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5): 544-547,602. |
[11] |
李大伟.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成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2): 170-174,184. |
[12] |
常俊合, 李新军, 吕红玉, 王又杰, 孙青, 段红梅. 东濮凹陷文留潜山构造文古2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1): 44-48,69. |
[13] |
王英民, 金武弟, 刘书会, 邱桂强, 李群, 刘豪, 辛仁臣, 杨飞. 断陷湖盆多级坡折带的成因类型、展布及其勘探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24(3): 199-203,214. |
[14] |
刘丽军, 旷红伟, 佟彦明, 王赟. 福山凹陷下第三系流沙港组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24(2): 140-145. |
[15] |
董月霞, 周海民, 夏文臣. 南堡凹陷第三系层序地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24(1): 39-4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