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3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3-03-25
    论文
    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
    朱夏
    1983, 4(1):  1-33.  doi:10.11743/ogg19830101
    摘要 ( 668 )   PDF (32047KB) ( 4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六十年代初,我曾指出今后寻找油气资源的工作重点将转向两种类型的盆地,一类是阿尔卑斯期(中新生代)的盆地,另一类则是受阿尔卑斯运动体制改造了的早期(古生代)盆地[1]。二十年来全世界油气资源的重大发现,都符合于这种设想。我国以往找油工作较多地着重于前一类盆地,成效显著,在后一类盆地中也有所发现。随着新的一轮油气普查工作的开展,前一类盆地固然还有很大的潜力,但后一类盆地势必受到更多的重视。本文拟在资料十分不足的情况下,对后一类即被改造了的我国古生代盆地的形成机制与性质略加探讨,以供今后实践的检验。

    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赋存地质条件及其勘探前景
    蔡乾忠
    1983, 4(1):  34-44.  doi:10.11743/ogg19830102
    摘要 ( 714 )   PDF (9139KB) ( 4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北地台西起贺兰山、六盘山,北界阴山,南界秦岭、大别山,东至郯庐断裂,总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从中奥陶世海侵结束之后,加里东运动使地台整体抬升,缺失上奥陶1)一下石炭统沉积。中晚石炭世出现间断海侵,沉积了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继又沉积了二叠系陆相碎屑岩含煤建造,从而形成了多层系的大型聚煤盆地,有利于寻找煤成气。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水下冲积扇地层型油藏
    杨申镳, 杨瑞琪, 刘太成
    1983, 4(1):  45-52.  doi:10.11743/ogg19830103
    摘要 ( 759 )   PDF (6292KB) ( 8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凹陷位于济阳坳陷东南部,面积5700平方公里,是一个小型、复杂、含油气丰富的块断凹陷。该凹陷近二十年的勘探工作,主要是围绕有明显构造特征的部位勘探背斜型和断块型油气田。1980年,在凹陷西北缘单家寺地区发现了水下冲积扇地层型油藏,为在济阳坳陷勘探同类型油藏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十万大山盆地北缘早三叠世碳酸盐重力流及其地质意义
    高振中, 刘怀波
    1983, 4(1):  53-65.  doi:10.11743/ogg19830104
    摘要 ( 710 )   PDF (11057KB) ( 4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下三叠统中广泛发育有碳酸盐重力流沉积,既有浊流,又有碎屑流及颗粒流。岩性以粗大的砾屑灰岩为主,少量砂屑灰岩。砾屑灰岩共数十层,累积厚百余米。已知分布范围:东自扶绥柳桥,西至宁明梅湾,东西延伸达50公里以上。研究这种碳酸盐重力流沉积,不仅对沉积环境的研究、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有直接关系,而且在寻找石油、天然气和一些金属矿产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碳酸盐浊积岩也象碎屑浊积岩一样广泛发育。国外已多有报道[1、2],国内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1)、[3]

    泰州地区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
    龚与觐
    1983, 4(1):  66-75.  doi:10.11743/ogg19830105
    摘要 ( 820 )   PDF (8662KB) ( 4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生油母质的堆积、保存,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或分散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水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故油气水具有成生联系和相似的产出状态。要弄清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规律,就必须研究古尔文地质。 地下水的来源很复杂,有源于地球深部的初生水和再生水;也有源于地球外部的大气降水、地表渗入水、沉积水和古代渗入水等。这些地下水在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其运动规律受不同时期的水文地质条件所制约。

    复杂岩性最优化测井数字处理方法
    欧阳健, 王运位, 胡淑芬
    1983, 4(1):  76-88.  doi:10.11743/ogg19830106
    摘要 ( 675 )   PDF (9675KB) ( 4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发现油气藏以来,对其勘探日益活跃。该地层为陆相碎屑沉积,夹有发育的火成岩和煤。由于成岩后生作用使砂岩、火成岩的矿物成分、孔隙结构、渗透性等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具有十分复杂的地质特点。按常规的数字处理进行解释,将存在如何检查与评价所设计的解释模型和算出的各项地质参数的可靠性,以及如何合理地选择与调整带有经验性的计算参数等问题。这正是常规处理方法的弱点。

    冀中坳陷原油和生油岩中的甾烷和萜烷
    张振才, 王忠然, 陈献忠, 曾宪章
    1983, 4(1):  89-99.  doi:10.11743/ogg19830107
    摘要 ( 634 )   PDF (7438KB) ( 4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十几年来,随着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的发展,各种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成果,在石油勘探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甾烷和三萜烷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 早在五十年代末,W.G.Meinschein等人就曾报道过在现代沉积物和原油中发现了甾烷和萜烷。1965年,A.L.Burlingame等人首先从美国西部始新统格林河页岩中,分离和鉴定出C27—C29甾烷和C30五环三萜烷。

    略论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冯增昭
    1983, 4(1):  100-108.  doi:10.11743/ogg19830108
    摘要 ( 595 )   PDF (6807KB) ( 5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盐岩的岩相古地理研究是碳酸盐岩石学的核心内容,它与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沉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把碳酸盐岩的主要沉积环境浅海,划分为两种性质大不相同的陆表海和陆缘海的是伊迪[1]和肖[2]。古代碳酸盐岩大都是在陆表海中形成的,而现代我们所看到的浅海却大都是陆缘海,因此,在用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去推论古代碳酸盐岩的古沉积环境时,就应格外谨慎。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找油方向初探
    孙国凡, 刘景平, 苗永旺
    1983, 4(1):  109-115.  doi:10.11743/ogg19830109
    摘要 ( 613 )   PDF (6330KB) ( 6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以上古生界为目的层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自1953年迄今已近30年,1955—1964年,经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几番工作,在乌兰格尔及其南侧地区共打井300余口,除白垩系见多处油苗外,有40口井见二叠系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含油,但仅个别井获少量原油。因成效不大,1965年后,一度中断工作。1969年,石油工业部在盆地西部灵武地区所钻刘庆1井于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中发现高产工业气流,复又引起人们对此区的极大关注。 1975年,地质部重上盆地北部,开展了区域地震概查工作,钻普查井11口,其中伊深1井获日产上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及少量原油,石咀山以南的巴彦套海地区上古生界首次发现油气显示(伊3井),乌兰格尔地区以南所钻各井在上古生界亦多见油气显示,从而扩大了含油范围。目前,盆地北部似上古雄界矢日的厚的石涌普杳下作不农琳续讲行中。

    问题讨论
    雪峰飞来乎?湘中油何在?
    关士聪, 袁捷, 许鸣光
    1983, 4(1):  116-120.  doi:10.11743/ogg19830110
    摘要 ( 643 )   PDF (4247KB) ( 4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湘中地区三凹两凸的基本构造格局、祁阳弧的多次运动复合与改造、泥盆石炭纪的岩相古地理,已略窥梗概。但碳酸盐岩裸露地区的地震测量未获深层反射,钻井探索未获工业油流。因此,目前湘中的石油普查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油气资源前景评价尚无定论。进一步工作安排,有待商榷。

    论文
    柴达木盆地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王有孝, 程学惠, 吴贻华, 串兰岚
    1983, 4(1):  121-127.  doi:10.11743/ogg19830111
    摘要 ( 631 )   PDF (5073KB) ( 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柴达木盆地18个原油样品的气相色谱分析成果,对该盆地原油烷烃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问题讨论
    对浙江寿昌组、横山组、馆头组关系的探讨
    陈其奭
    1983, 4(1):  128-130.  doi:10.11743/ogg19830112
    摘要 ( 785 )   PDF (2412KB) ( 6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浙江侏罗—白垩纪的地层系统,是以浙东的永康盆地和浙西的寿昌盆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这两个盆地的地层对比(主要是寿昌组与馆头组能否对比),随着丽水老竹盆地地层的深入研究而基本得到解决。现将老竹盆地下桥的地层剖面介绍如下: 上覆地层:永康群朝川组: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砂岩和砂砾岩。

    书刊评介
    评介《有机地球化学》一书
    尚慧芸
    1983, 4(1):  131-132.  doi:10.11743/ogg19830113
    摘要 ( 587 )   PDF (2055KB) ( 4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机地球化学》一书,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研究室编著的理论丛书,是国内第一本有机地球化学综述性专著。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有机地球化学是近二十余年来,由于能源与生命科学等的研究与生产上的需要,以及有机分离分析新技术的引进,而迅速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上述新著的出版,对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无疑将起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