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白垩纪-早第三纪蒸发岩和生油岩多分布在断陷盆地1)的陆相地层中,主要受两个因素控制:一个是古气候因素;一个是区域构造因素。本文着重探讨区域构造因素。为了更全面地说明这一问题,首先简要地叙述一下古气候因素。
煤可以生成以气态烃为主的烃类,即煤成气。煤中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对于确定所在层位有机质成熟度和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原油中的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烷、萜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十分丰富。特别使人感兴趣的是,在这些原油中普遍存在β胡萝卜烷,个别样品的β胡萝卜烷含量高达30%以上(按峰面积归一化计算),这的确是极不寻常的。
前言 生物气(biogenic gas)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其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20%以上。大型生物气田主要位于白垩系至第四系中。泥盆系也有生物气的显示。气田埋深一般为数百米至一千多米,个别可达三千米[1]。生物气的特征是"轻",碳同位素比值ÒC1s<-55%甲烷与乙烷以上重烃的比值大于100,甚至大于1000。
找到大庆油田并投入开发已二十年。通过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对松辽盆地其他地区的勘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认识和初步掌握了一些石油地质规律。本文在总结大庆油田形成条件和油藏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松辽大型陆相断坳盆地特点,进一步总结坳陷期沉积的油气聚集规律,为在松辽和类似盆地寻找更多的油气田提供依据。
帚状构造体系是地壳上广泛存在的一种构造型式,在不均匀的旋扭应力场中成生,对其展布范围内的地质构造特征、成生发育历史都有特定的控制作用。对于帚状构造,目前从鉴定其存在、认识其成生发育史,应力作用方式及其控矿作用的角度研究较多,而研究其应力场较少。冀鲁帚状构造是我国东部的巨型控油帚状构造,其展布地区(冀鲁地区)已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在全国总储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文试图以对该体系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用弹性平面有限元法进行其应力场的数学模拟,以利认识该体系应力场特征、变化趋势及其控油作用,并探索帚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方法。
锡林坳陷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面积22万余平方公里。1979年9月,地质部水文工程兵部队在白音都兰凹陷钻到厚70余米的油砂之后,重新开展了全区性的石油地质工作。
华北断块区[1、2]的中生界有较好的含油气远景。因此,对它的研究,不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富有实际价值。 前人对华北区中生代的地层和构造作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般认为,从三叠纪起,华北区的沉积呈"东西分异",即在华北区西部形成鄂尔多斯盆地,而中部和东部则为隆起区,其上仅有孤立的小型盆地。这一认识,在地质界有着深远的影响[3、4]。
川中地区,东起华蓥山,西至龙泉山,南到合川、安岳,北至阆中、平昌,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地表主要出露中、上侏罗统的红色泥、砂岩,层位由东南向西北渐次变新。本区处于"川中块状隆起"的中部,区内构造平缓,断层少见,是构造趋势面分析比较理想的地区。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盆地发展阶段性的划分,多是以一些重要的"构造幕"为界面。这些"构造幕"往往可以在较大区域内进行对比,它们控制和区分了我国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1]。在地理和地质意义上,桌子山、贺兰山到龙门山一线以东地区被称为"中国东部"。
洞庭盆地是湖南省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红色盆地,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白垩-第三系极为发育。 本文对洞庭盆地近十年石油普查所获白垩纪轮藻化石资料进行总结。化石产地包括洞庭盆地内部的桃源、常德、汉寿、澧县、沅江、安乡、湘阴、汨罗、益阳以及相邻的石门、慈利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