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3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3-12-25
    论文
    华南泥盆—石炭系的分界与对比
    熊剑飞
    1983, 4(4):  337-352.  doi:10.11743/ogg19830401
    摘要 ( 683 )   PDF (13854KB) ( 6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泥盆系和石炭系的界线,是国际上地层古生物学者长期争议的问题之一。1927年首届国际石炭纪会议曾确认爱特隆层(Etroeungt)为石炭系的最低层位;但1935年第二届国际石炭纪会议则重又决议以菊石Gattendorfia subinvalata的下限为石炭系底界。Sandberg and Ziegler等总结了近年来泥盆、石炭系分界上下地层的牙形刺,认为Siphonodella sulcata带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其下限又与Gattendorfia subinvalata的下限相同,可作为石炭系底部的化石带[1,2]

    中国海域及邻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特征与裂谷型含油气盆地演化系列
    张恺, 张清, 姚慧君, 高明远
    1983, 4(4):  353-364.  doi:10.11743/ogg19830402
    摘要 ( 644 )   PDF (12623KB) ( 3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紫荆关-武陵断裂带以东的我国大陆及广大海域,属中国大陆板块东部陆缘扩张区,是中、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动非常活跃的大陆边缘。它有规律地分布着五种不同类型的大陆边缘扩张沉降带。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深部地幔物质活动规模的性质差异、受邻近板块影响的不同和早期已形成的构造性质差异及其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了由内陆原始裂谷型盆地至原洋裂谷型盆地的演化系列,并且形成了以离散型为主的、由陆相演化为海相沉积的含油气盆地。这些带和盆地是:(1)东北型双弧后陆缘扩张沉降带及其近海型原始裂谷盆地(松辽盆地),(2)华北型环形扩张沉降带及其半岛型原始裂谷盆地(华北-渤海湾盆地等);(3)南海型边缘海扩张沉降带及岛屿型、海底山型、海底高原型等原始裂谷盆地和原洋裂谷盆地(南海中央海盆等);(4)东海型拉开陆缘扩张沉降带及其弧陆碰撞型盆地和弧间扩张盆地;(5)江汉型内陆小规模扩张沉降带及其内陆盐湖型原始裂谷盆地。所有这些带和盆地各有其不同的含油建造和含油气远景。

    东海地质构造及其含油气性
    刘光鼎
    1983, 4(4):  365-370.  doi:10.11743/ogg19830403
    摘要 ( 615 )   PDF (5688KB) ( 6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海是我国巨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之一,具有面积大、沉积厚、构造多的特点,同时有着极好的含油气远景。

    上扬子地台基底演化探讨
    韩永辉, 康忠林
    1983, 4(4):  371-382.  doi:10.11743/ogg19830404
    摘要 ( 622 )   PDF (12205KB) ( 4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上扬子地台基底演化问题,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李春昱、郭令智等都有过论述。在学习各家论述的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将从"板块构造"与"地槽理论"的结合上,对上扬子地台基底的演化作一概略地探讨,并对基底的固结程度、结构特征及陆壳的形成作简要论述。

    油页岩干酪根热降解的动力学性质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张大江, 黄第藩, 李晋超, 张亚丽
    1983, 4(4):  383-393.  doi:10.11743/ogg19830405
    摘要 ( 747 )   PDF (8670KB) ( 3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油生产过程中的动力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近几年来,随着干酪根成油学说的发展,为了揭示成烃机理,关于油页岩和生油岩干酪根热降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石油地球化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书刊评介
    《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简介
    周明鉴
    1983, 4(4):  393-394.  doi:10.11743/ogg19830406
    摘要 ( 631 )   PDF (2143KB) ( 4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我国,一个以新地区、新领域、新类型和新的勘探深度为内容的第二轮石油与天然气普查勘探工作已经开始了。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中,石油地质工作者们必然会更加关心石油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以期从中得到启示,为找油、找气多作贡献。就在这一形势下,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朱夏教授主编的《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和读者见面了。这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石油地质学基础理论丛书》的第一本。

    论文
    江汉盆地早始新世沉积环境及与油气关系
    袁炳存, 陈荣书, 万静萍, 蔡樨芬, 刘安林, 翟才宇
    1983, 4(4):  395-402.  doi:10.11743/ogg19830407
    摘要 ( 675 )   PDF (7309KB) ( 3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汉盆地为燕山运动后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内陆盆地。面积约28,000平方公里。自垩纪到第四纪沉积总厚达万米左右。以早第三纪沉积最为发育,可分两个成油、成盐旋回(表1)。本文讨论新沟咀组下段"上组合"(包括泥隔层、Ⅱ油组、Ⅰ油组和大膏层)的沉积环境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兴隆台旋卷构造的初步探讨
    韩栓民
    1983, 4(4):  403-415.  doi:10.11743/ogg19830408
    摘要 ( 639 )   PDF (11582KB) ( 3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兴隆台旋卷构造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中心偏东部位,界于台安—大洼大断裂与双台子断裂之间(图1)。它包括兴隆台油田和双台子油田。 兴隆台油田位于兴隆台背斜构造带,构造面积182平方公里,高点在兴86块(古潜山所在)。油田内新生界总厚度为2000—7000米,主要为陆源碎屑砂泥岩的河湖三角洲沉积,油气集中分布在下第三系,从下到上为沙四段、沙三段上、沙二段、沙一段和东营组,其中沙二段为主力油层。

    问题讨论
    第一口探井产水后评价含气程度的方法
    杨家琦, 秦成明
    1983, 4(4):  416-422.  doi:10.11743/ogg19830409
    摘要 ( 572 )   PDF (5526KB) ( 4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田勘探中的一个问题是:某一构造第一口探井出水后,如果继续钻探,有没有获气的可能?本文试图从油田水普遍含溶解气的现象出发,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论文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简介——亚太地区沉积盆地中国部分地层对比图集代序
    关士聪, 王胜, 袁捷, 袁凤钿, 许鸣光, 陈晓东, 江圣邦
    1983, 4(4):  423-430.  doi:10.11743/ogg19830410
    摘要 ( 620 )   PDF (8499KB) ( 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沉积上看,中国的地质发展史,从晚元古代以来可以中三叠世印支运动中幕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海相沉积为主的海陆交互变迁过程,第二阶段是陆盆沉积发育时期。回溯中国最早的地壳运动是阜平运动(距今约30亿年)、五台运动(距今约24亿年)及吕梁运动(距今约18亿年)。它们导致了由泰山群、五台群、滹沱群三套变质岩系组成基底的中朝陆台的形成,而在其它广阔的地区为泛海洋分布,形成海陆对峙面貌,沉积了槽盆相的长城系—青白口系—蓟县系,并由海向陆逐渐转化。晋宁与澄江运动(约7—8亿年前)使扬子、塔里木、中朝等地台联为古中华陆。

    地质模型的地震模拟及桩西—五号桩地区沙三段砂体预测
    吕春宇, 杨新民, 马玉西
    1983, 4(4):  431-440.  doi:10.11743/ogg19830411
    摘要 ( 693 )   PDF (10438KB) ( 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七十年代以来,人工地震的野外施工和室内处理技术都有了重大发展,人们不仅可借以认识地下地质体的外貌,而且还可对地质体的内部结构进行探讨。这就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关区域格架、地层序列、断挠剥超乃至储集体的展布、圈闭和含油气性等更为丰富的信息。胜利油田自1978年从合成声波测井剖面开始,相继开展了三瞬剖面、最大熵反褶积、地震模型剖面等一系列的处理方法研究。采用区域地震地层学为主的综合解释方法,对济阳坳陷梁家楼河道砂、六户一牛庄的三角洲前缘砂坝和浊积岩体、沿岸砂体、冲积一洪积岩体等砂岩储集层的分布预测,提出过有效的见解,满足了勘探的一定需要。但由于地震反射的复杂性和地震地层解释的多解性,对许多地质现象仍然认识不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尚须改进野外施工和处理方法外,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认识各类地质体的基本反射特征,建立比较系统的、适合于探区地质实况的沉积反射模式,使室内试验与野外记录密一切结合,充分利用钻井、电测资料,开展综合解释,是解决预测不准,使地震地层学用于勘探非背斜油气藏,寻找中小砂岩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充分利用现代地震模拟技术,开展陆相湖盆地震相的研究,对于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及其使用,都有重要意义。桩西一五号桩地区沙三段砂体的预测,是用地震模拟技术及其它地震特殊处理方法进行综合解释的一个初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