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6-03-25
    论文
    内陆表海含煤盆地层序地层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李增学, 李守春, 魏久传
    1996, 17(1):  1-7.  doi:10.11743/ogg19960101
    摘要 ( 831 )   PDF (8299KB) ( 6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陆表海含煤盆地的层序地层分析不同于大陆边缘海盆地,尤其像华北晚古生代巨大的内陆表海聚煤盆地,海平面变化具突发性和高频性特点,因此所形成的海陆交替里含煤层序较其他类型盆地成因的层序要薄得多。根据研究区盆地充填特征,海平面变化对沉积体系类型和空间配置的控制,总结出内陆表海盆地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Ⅲ级层序划分与层序内部构成单元划分同步进行,最大海泛面的识别与层序界面、小层序界面以及沉积体系域的识别同步进行等原则。

    关于扭动构造的鉴别问题
    严俊君, 王燮培
    1996, 17(1):  8-14.  doi:10.11743/ogg19960102
    摘要 ( 728 )   PDF (8153KB) ( 5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鉴别扭断裂的地下标志归纳为九点:(1)雁列构造;(2)花状构造;(3)辫状构造;(4)窄变形带;(5)窄而深的半地堑构造;(6)窄而厚的粗相带;(7)两盘地层岩性不相匹配;(8)断面倾向摇摆、多变;(9)杂乱的地震显示。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鉴定不准确存在夸大平移扭动作用的趋向,特别是在鉴别“雁列构造”和“花状构造”两个重要标志中出现的问题较大,关键问题是:(1)张性雁列构造并不一定指示平移扭动;(2)对于盆地内薄皮构造而言,“基底卷入”不应作为扭断裂的根本鉴别标志;(3)我国西部各油区广泛发育的“背冲断块”大多不属“花状构造”.

    全球旋回地层学述评
    吴智勇, 姜衍文
    1996, 17(1):  15-21.  doi:10.11743/ogg19960103
    摘要 ( 665 )   PDF (7376KB) ( 5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性旋回沉积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演化、全球古地理背景及沉积特征综合作用的产物。全球旋回地层学是综合应用概念性的、定性的和定量的方法研究地层记录中由气候和构造过程引起的旋回沉积模式的一门学科,它是脱胎于层序地层学的一门新的地层学分支。全球旋回地层学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实际上是一种过程-响应模型。文内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全球旋回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借用两个实例阐述了全球旋回地层学在预测盆地中的地层厚度、岩相分布和碳酸盐岩生长方式等方面的应用。

    西藏油气远景分析
    雷清亮, 戴国汉, 傅孝悦
    1996, 17(1):  22-26.  doi:10.11743/ogg19960104
    摘要 ( 698 )   PDF (4782KB) ( 9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藏有中生代海相和新生代陆相两大勘查领域。在海相领域中,可进一步分为羌塘、拉萨、江孜三大目标区块,前者由于深部构造和盖层变形作用较其它两个区块稳定,因而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查前景。陆相领域主要包括两类不同性质的盆地,压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其中,代表走滑拉分盆地的伦坡拉盆地已初获工业油气流,是目前西藏油气勘查的重点。作为喜山运动以来整体隆升背景下残留的各类高原盆地,是造山带盆地的一种特殊类型,能否形成地貌-构造-沉积盆地的统一体,是决定含油气前景的重要因素;盆地内部的油气氧化界面深度,是评价保存条件的关键。

    异常超压带内开启泥岩裂隙的分布与油气初次运移
    张金功, 王定一, 邸世祥, 李丕龙
    1996, 17(1):  27-31.  doi:10.11743/ogg19960105
    摘要 ( 638 )   PDF (4135KB) ( 7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骅坳陷沧东-南皮凹陷下第三系异常超压带内开启泥岩裂隙的分布表明,具有开启状态裂隙的泥岩在垂向上集中分布在一定的深度区间,该带在横向上是区域性分布的。在开启泥岩裂隙带内,泥岩孔隙度、蒙脱石含量、残留总烃/有机碳及等ααα20S/20S+20R C29指标较上下层段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据此认为,异常超压带内泥岩裂隙产生后便进行大规模持续的排液,直至泥岩排液潜力趋于丧失裂隙才会闭合,该过程以一次性为主。开启泥岩裂隙带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地带。

    胜利油区东营凹陷热史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郭随平, 施小斌, 王良书, 王捷, 周光甲
    1996, 17(1):  32-36.  doi:10.11743/ogg19960106
    摘要 ( 664 )   PDF (3864KB) ( 7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磷灰石裂变径迹表明,东营凹陷形成后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冷却热历史,在50~60Ma、20~30Ma之间经历了比较明显的冷却过程,其中20~30Ma之间的冷却是由东营组末期凹陷遭受抬升剥蚀所引起的,估算抬升剥蚀厚度为200余米。凹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深度范围为2000~3400m,与生油窗的深度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凹陷近期的快速埋藏增温使得退火带具有较高的温度范围。

    四川地区断层与油气田空间分布的关系
    施泽进, 罗蛰潭, 彭大钧, 贺振华
    1996, 17(1):  37-43.  doi:10.11743/ogg19960107
    摘要 ( 762 )   PDF (5732KB) ( 7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合适的尺度,可用盒维数方法计算四川盆地油气田空间分布的容量维值;但运用多重分形理论能更有效地检验断层空间分布的自相似性。四川地区各带多重分维值的结果表明:油气田和断层的空间分布均为分形结构,具有很好的自相似性,相关系数均达到或超过0.99;油气田与断层空间分布上有密切关系,断层空间分布的容量维、信息维及关联维在1.02,1.03及1.04左右的区域,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区。因此,四川地区应加强川东南、川中以及绵阳-乐山-带的油气勘探开发,其它区域的勘探重点应放在深层次的油气藏上。

    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初析
    曹国喜, 罗小平
    1996, 17(1):  44-47.  doi:10.11743/ogg19960108
    摘要 ( 620 )   PDF (3306KB) ( 6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扬子海相含油气区虽然经燕山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但通过封盖和地下流体地化特征等保存条件的分析,在整体保存条件较差的背景中,存在有保存较好的区块,主要是凹中隆起区。据此提出。Ⅰ级有效保存区为沔阳、当阳区块,Ⅱ级较有效保存区为澧县区块,Ⅲ级可能保存区为长阳、潜江区块。

    户部寨地区沙河街组三段储层裂缝特征
    马新华
    1996, 17(1):  48-52.  doi:10.11743/ogg19960109
    摘要 ( 590 )   PDF (3970KB) ( 5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濮凹陷深层的沙三段储层为致密砂岩,储层物性较差,但储层中裂缝发育,极大地改善了储集性能。盐间层高压流体引起的天然水力破裂作用,以及东营期末期抬升卸载与应力释放引起的天然破裂作用,是该区微裂缝的重要成因。

    中扬子区地质特征与含油气性
    王林生, 韩定坤
    1996, 17(1):  53-57.  doi:10.11743/ogg19960110
    摘要 ( 575 )   PDF (4495KB) ( 6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扬子区是一古老、稳定,具陆壳性质的地台,以岩石圈厚度大、大地热流值低为特点。稳定的深部地质基础,使印支期后的构造变革无法改变整体的稳定格局,也无法对下古生界的油藏进行根本性的破坏,特别是志留系滑脱层的保护和冷壳对油气演化的延缓作用,利于深层油气的再次运移、聚集和保存。以江汉盆地为主体的新生代伸展盆地,并非处于大陆裂谷带,形成以时代新、干扰少、构造形态完整为特点的含油区。

    羌塘盆地油气有利勘探区块
    罗本家, 戴国汉
    1996, 17(1):  58-61.  doi:10.11743/ogg19960111
    摘要 ( 673 )   PDF (3834KB) ( 8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羌塘盆地在晚古生代至侏罗纪期间接受了巨厚的海相沉积,具备良好的成油气物质基础。根据变形特征及基底格架,羌塘盆地可以划分为北羌塘坳陷、冈玛错-西亚尔岗隆起、南羌塘拗陷等三个二级构造区块。北羌塘坳陷油气组合发育完整,后期改造破坏较弱,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块,其中的多格错仁西、曲龙河-错尼、东湖等三个区,可作为羌塘盆地油气勘查的首选目标。

    洞庭盆地第四系生物气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
    黄泽新, 罗小平
    1996, 17(1):  62-67.  doi:10.11743/ogg19960112
    摘要 ( 699 )   PDF (6292KB) ( 7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洞庭盆地面积约1.5×104km2,是在元古代基底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几度沉降接受了厚达100~334m的第四系沉积。在洞庭湖区,普遍见生物气显示。生物气的聚集主要受控于气源条件及储集条件。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沉积物是良好的气源层,砂、砂砾层是生物气主要聚集场所。全新统上部的粘土或砂质粘土为区域性的良好盖层。肖家湾-鸭子港区及三仙湖-茶盘洲区是洞庭盆地第四系生物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人工神经网络在生烃条件评价中的应用
    孙淑霞, 吴征, 贝丰
    1996, 17(1):  68-70.  doi:10.11743/ogg19960113
    摘要 ( 655 )   PDF (2161KB) ( 6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生烃条件评价的地质模型,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权重分配,改变了以前人为给定权值的方法。通过网络的自学习,自动地建立起权重分配关系,使权重分配较为客观准确。用该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生烃条件进行评价,取得了与专家系统评价基本一致的结果。

    湖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远景评价
    李启桂, 谢征康, 彭再兰
    1996, 17(1):  71-76.  doi:10.11743/ogg19960114
    摘要 ( 728 )   PDF (5412KB) ( 6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南主要含煤地层为下石炭统测水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面积约5.5×104km2.区内煤系发育,煤的演化程度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气能力和吸附能力均较强。煤层含气量主要受控于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煤演化程度、埋藏深度、水文条件与构造条件;煤层的孔渗性主要受控于煤岩类型、煤化程度及地应力。水力压裂和洞穴完井是改善煤层低孔渗性的较有效方法。湘中洪山殿贫煤试验区和斗笠山焦煤试验区为煤层气开发最有利地区,目的层是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层。

    离石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演化
    白玉宝, 孙冬胜
    1996, 17(1):  77-80.  doi:10.11743/ogg19960115
    摘要 ( 718 )   PDF (3338KB) ( 4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离石断裂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与山西隆起之间,北段以雁行断裂系为特征,南段则主要为强烈挤压剪切。北段活动始于晚太古代末,具有硅镁层断裂特征,南段活动始于中三叠世,为硅铝层断裂,晚三叠世南、北连成一体。此一断裂并非岩石圈断裂,应属壳断裂性质,因为它所分隔的不是活动带与稳定区,而是华北板块内部的次级构造单元。

    塔里木盆地滑脱层与沉积层序的关系
    吴金才, 李绽绽, 叶建中, 王果寿
    1996, 17(1):  81-83.  doi:10.11743/ogg19960116
    摘要 ( 585 )   PDF (2360KB) ( 6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实际资料表明:滑脱层与沉积层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泥、页岩型滑脱层大致相当于沉积层序中的密集段;膏盐型滑脱层大致相当于沉积层序中低水位体系域部分。在特定条件下,利用两类滑脱层可以帮助识别密集段、低水位体系域和划分沉积层序。

    学术争鸣
    关于《利用试井压力描述储层非均质性》一文的讨论
    唐雪清
    1996, 17(1):  84-86.  doi:10.11743/ogg19960117
    摘要 ( 600 )   PDF (1870KB) ( 5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井压力数据能够有效地反映储层的渗流特征;但在使用试井数据描述储层非均质性过程中,要正确识别试井期间流体的相态变化,对测试数据作时间校正。因机械压力计精度、分辨率不高引起的噪声并非反映储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