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3-25
    前沿探索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中国沉积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
    刘池洋, 赵重远, 杨兴科
    2000, 21(1):  1-6,23.  doi:10.11743/ogg20000101
    摘要 ( 733 )   PDF (9094KB) ( 5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是中国沉积盆地,特别是中、新生代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动力学演化特征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如(1)组成中国大陆的诸多前晚元古代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2)围绕诸陆块的边缘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3)中国大陆在显生宙先后受不同动力学体系的作用和影响,动力学环境多变,演化历史复杂;(4)现今周邻被活动强度和特点明显不同、发展演化历史极为复杂的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等板块所围限,多个方向朝中国大陆汇聚等。以上两个重要特点,通过发生在诸多盆地及邻区的一系列地学现象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如(1)陆内变形强烈而普遍,动力学条件因地而异;(2)构造运动期次多,各期次特征有别;(3)充填速率一般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4)后期改造强烈,改造形式多样;(5)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6)地热场空间不均一,演化高度非线性;(7)岩石圈结构严重不均一,低速、低阻夹层(异常体)发育;(8)新构造运动强烈,今地貌出现尚晚;(9)油气常含有或伴生有多种可能来自深部的气态或液态物质等。这两个重要特点,直接决定着中国沉积盆地的基本性质、总体面貌、演化过程及后期改造特点,造特点,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和古生代(及中生代和中晚元古代)海相两大类盆地的油气赋存环境、成藏特点、分布规律和资源规模,从而形成了中国陆相盆地油气丰富、海相盆地特征复杂这些与世界总特征截然相反的、显著的中国特色。同时造就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后期改造强烈而普遍。

    成盆期后改造与中国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
    赵重远, 周立发
    2000, 21(1):  7-10.  doi:10.11743/ogg20000102
    摘要 ( 725 )   PDF (4799KB) ( 8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盆期后改造是中国含油气盆地与世界相比最具个性特色的一种构造现象,它对盆地的成烃、成藏和油气资源的保存程度影响至深。而成盆期后改造又与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固有地质特征密切相关。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主要以微小的破碎陆块为依托。在全球构造演化中,古生代它们被夹持于周围巨大的大洋板块之间,中生代以来则夹持于同样巨大的西伯利亚、印度大陆板块和太平洋诸大洋板块之间。它们的多次分离和聚合,以及由此导致的盆地形成和演化始终处于周围板块动力系统应力积聚和消散的制约之中,由此造就了中国含油气盆地多期成盆、不同期盆地多次叠加、多构造沉积旋回演化和多次成盆期后改造等独有特色。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
    刘池洋, 杨兴科
    2000, 21(1):  11-14.  doi:10.11743/ogg20000103
    摘要 ( 710 )   PDF (4979KB) ( 8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造盆地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为未来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这由中国大陆结构复杂、活动性强等基本特征所决定。油气的聚散、成藏和分布既严格受成盆期和成盆期前构造格局的控制,又明显受成盆期后每一次构造运动和任一种改造形式的影响,因而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分布规律多变,研究和勘探难度颇大。改造盆地研究与评价的思路和程式为 :(1)厘定盆地属性,分析动力环境;(2)恢复原始盆地,回归今盆位置;(3)揭示改造过程,明确几个时期;(4)确定改造程度,划分保存单元;(5)探讨聚散特点,评价资源规模;(6)重视多源油气,突破单一模式;(7)多期动态聚散,突出晚期成藏;(8)注意差异改造,切忌以点代面。

    残余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地质评价
    袁剑英, 周炎如, 李相博, 张正刚
    2000, 21(1):  15-18.  doi:10.11743/ogg20000104
    摘要 ( 609 )   PDF (5098KB) ( 8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垂向上层序不完整,平面上沉积体系和相带不齐全,盆地以侵蚀或断层为边界以及周缘和邻近地区露头的构造特征都可作为识别残余盆地的标志。残余盆地大多经过多次构造的叠加,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角度可将这一过程抽象为建造过程、构造过程和信息记录过程。要认识和重建某个地质历史时期盆地的原始构造格局和沉积特征,就必须除去后期叠加的构造层和构造变形,即反序构造分析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构造成像、变形年代确定和变形恢复等几项关键技术。残余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复杂,一般分两个步骤对其进行油气地质评价 :一是运用反演技术恢复原型盆地构造格局、沉积特征以及原生油气地质特征;二是以原型盆地为出发点,运用正演技术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将结果与现存实际对照,修正主观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建立盆地改造过程中空间结构层次、时间发生序次与成烃、成藏事件的时空耦合关系,并由此深化对油气形成和聚集规律的认识。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研究思路
    王定一
    2000, 21(1):  19-23.  doi:10.11743/ogg20000105
    摘要 ( 677 )   PDF (5901KB) ( 8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是指含油气盆地原型经过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使其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的盆地。根据内外地质动力作用方式将其划分为抬升改造型,块断改造型和冲断、褶皱改造型三类。勘探改造型盆地油气的技术路线不能仍然依照“定凹选带”的原则,应建立新的“晚期成藏、成藏单元与整体持续封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将改造型盆地成藏单元划分为改造破坏型、改造保存型与改造建设型三种类型,只有后二种类型的成藏单元才具有油气勘探价值。

    油气空间
    改造型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
    王震亮
    2000, 21(1):  24-27,37.  doi:10.11743/ogg20000106
    摘要 ( 628 )   PDF (4590KB) ( 8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体本身的运移性与含油气盆地后期的改造作用,导致了油气流体在地质历史上可具有多期运移、聚集、成藏和破坏的过程。在对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进行流体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改造型盆地流体动力学的三个主要的发育特点 :平面上流体动力场往往被分隔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流体动力体系;地质历史上流体动力的分布与演化具有阶段性;空间上,不同地层的流体动力分布格局并不完全重合。

    海相改造残留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勘探前景
    王英民
    2000, 21(1):  28-32.  doi:10.11743/ogg20000107
    摘要 ( 750 )   PDF (6994KB) ( 6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前新生界海相地层很发育,其油气资源潜量丰富,但目前探明程度和勘探成功率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普遍经历过多期改造,具有改造残留盆地的性质。主要的改造方式有抬升剥蚀、构造变形和深埋等,具体受盆地在各期构造运动中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如被前陆盆地或裂谷盆地所叠加,整体抬升转化成为高原或高地,以及由于冲断褶皱而转化为断褶带甚至于造山带等。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具有复杂的成藏动力学过程和油气系统。其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特点有 :(1)多期成藏,形成复杂油气系统,油气藏高度分散;(2)晚期(喜马拉雅期)成藏,明显受喜马拉雅运动控制。因此在油气勘探中要以正确认识和描述地质特征的非均一性为关键,以油气的生、运、散、聚成藏动力学过程为主线,从各种地质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演化历史的角度开展研究。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勘探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我国 2 1世纪油气勘探的主战场。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对比
    任战利
    2000, 21(1):  33-37.  doi:10.11743/ogg20000108
    摘要 ( 724 )   PDF (5969KB) ( 10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型盆地,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普遍存在。根据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深埋改造型、热事件改造型和应力改造型。由于区域地质背景与盆地演化历程的不同,中国北方各盆地的古地温场存在较大差异。古生代华北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稳定克拉通之上,克拉通面积大,沉积构造稳定,地温梯度低;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上,经历了裂陷作用,构造活动性强,地温梯度高。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沉积盆地地温梯度普遍高于阿尔金断裂以西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性强,强烈的构造运动引发了岩浆活动及地壳深部热活动,表明存在一期强烈的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阿尔金断裂以西为挤压坳陷型盆地,地温梯度普遍较低。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处于拉张背景,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高;而西部处于地壳挤压增厚构造背景,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较低。

    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张抗
    2000, 21(1):  38-41,45.  doi:10.11743/ogg20000109
    摘要 ( 719 )   PDF (6217KB) ( 8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造型盆地是指原型沉积盆地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受到较明显的改造,而改造较弱的简单深埋和微弱侵蚀者仍可归入原型沉积盆地范畴。就油气勘探而言,盆地实际上是指联片分布的沉积岩体。以储量而论,改造型盆地中油占一半,气占70%以上,其探明程度较低,是下世纪勘探的主要指向。在盆地改造研究中区域性不整合面具有重要意义,可把该面及上下地层作为一特殊地质体来分析其对油气的影响。地壳的多旋回开合运动是认识盆地改造和油气复杂演化过程的钥匙。勘探者要把从原型和改造保存现状入手的正向和反向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探索油气藏。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氧化作用与有机质的演化
    王永春, 苗洪波, 刘长伟, 景成杰, 王亚波, 于淑梅
    2000, 21(1):  42-45.  doi:10.11743/ogg20000110
    摘要 ( 748 )   PDF (3720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机质在遭受氧化作用后,其元素的组成比例、最高热解峰温、生烃转化率及镜质体反射率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常规判识有机质演化程度的指标已失去意义。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的研究结果表明 :有机质在遭受氧化作用影响后,干酪根元素的O/C比随演化程度的加深而迅速降低,致使其反映的演化程度高于实际值;有机质氧化后,导致Tmax增高;经过氧化的有机质在相同的热力条件下,具有较高的转化率;在强氧化作用下形成的镜质体,其反射率值比正常情况下增长大,强还原环境下则减小。因此,在研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的有机质演化,特别是营城组的演化时,不能以某一指标而定论。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性
    杨明慧, 刘池洋
    2000, 21(1):  46-49.  doi:10.11743/ogg20000111
    摘要 ( 743 )   PDF (4800KB) ( 7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改造型盆地,垂向上由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叠加构成叠合盆地,并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受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影响和成盆构造应力场控制,在盆地充填中配置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成不同的沉积层序。因此,构造和沉积作用是控制该类盆地多期次成烃成藏的主要因素。此类盆地的发育过程至少具备两期成烃成藏条件,而沉积层序本身具备生储盖组合条件。在前陆型改造盆地油气勘探中除注意成烃条件以外,还要通过恢复盆地原型及其叠合方式、恢复盆地沉积充填的沉积体系配置等,加强成藏及后期保存条件研究。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多种生烃机制
    郭占谦, 杨兴科
    2000, 21(1):  50-52,64.  doi:10.11743/ogg20000112
    摘要 ( 650 )   PDF (4348KB) ( 7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生烃机制因生烃物质来源不同,可分为有机生烃、无机生烃及合成生烃机制。有机生烃除常规的区带生烃模式外,应对灶体生烃模式及催化生烃模式引起足够的重视。灶体生烃模式是指高温岩浆喷出或侵入沉积层之上、之中或之下,加速沉积体中有机质的成熟作用。目前已知元素Pd,Fe,Mn,Zn,Cu等能使有机碳更多的与氢结合生成更多的烃类,我国的松辽盆地、大港和新疆油田等地区可能存在这种催化生烃现象。无机生烃的重要标志是甲烷同系物碳同位素比值出现反序现象,塔里木及松辽盆地存在此类生烃机制。实验结果表明 :以熔融铁作媒介,CO2 和H2 可以合成烷烃类物质。地下深处的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和橄榄岩与实验室条件下的熔融铁类似。因此,在地球深处应存在合成生烃机制。

    台南凹陷构造演化与成藏规律
    李志军, 李斌, 陈辉
    2000, 21(1):  53-56.  doi:10.11743/ogg20000113
    摘要 ( 763 )   PDF (4357KB) ( 8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台南凹陷历经觉罗塔格前陆坳陷(C2-P1)和博格达前陆坳陷(P2-J)两个阶段。晚二叠世以来,台南凹陷为吐哈盆地北倾斜坡上的次一级凹陷。由于早二叠世南部觉罗塔格前陆盆地向北部博格达前陆盆地演变,桃东沟群沉积末抬升剥蚀,印支末早燕山的构造反转、裸露剥蚀、块断掀斜、构造肢解等三次较大的改造,决定了台南凹陷烃源岩的分布局限、热演化程度低、资源潜力小,以低熟稠油为主。因此,鲁克沁巨大稠油油藏的油应主要来自台北凹陷。鲁克沁圈闭形成期为印支晚期,成藏期为印支末燕山早期,油气运聚成藏后遭受进一步稠化、调整运移及破坏,使鲁克沁构造带形成众多的断块稠油油藏和沥青封堵油藏。

    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张亚敏, 吕延仓, 徐林丽, 王世坤, 邹森林, 宋静, 王婧韫
    2000, 21(1):  57-60.  doi:10.11743/ogg20000114
    摘要 ( 704 )   PDF (4779KB) ( 8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可分为两个时期 5个阶段,即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和挤压、初裂、强裂、萎缩、余动阶段。兰聊断裂带油气圈闭类型多,根据油气地质特征、圈闭所处位置、遮挡条件和产状等,可分为鼻状构造和半背斜构造、上翘物性遮挡岩性圈闭、潜山圈闭、礁体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古河道岩性圈闭及推覆构造圈闭 8种类型,而油源丰富、油气运移条件好、通道多及水下扇砂体和构造控制则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因素。

    白音查干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张新建, 方建明, 唐文忠
    2000, 21(1):  61-64.  doi:10.11743/ogg20000115
    摘要 ( 644 )   PDF (4282KB) ( 9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音查干凹陷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腾格尔组中、上部,稠油油藏在成油门限之上,稀油油藏在成油门限之下。油藏类型主要有 :(1)逆牵引背斜油藏;(2)披覆背斜油藏;(3)断块、断鼻油藏。油气藏的类型和规模受控于生油洼陷、区域生储盖组合、背斜构造或早期形成的断块构造以及沉积相带或砂体类型。

    查干改造型凹陷下白垩统储层及油气分布特征
    王新民, 李天顺
    2000, 21(1):  65-70.  doi:10.11743/ogg20000116
    摘要 ( 654 )   PDF (7424KB) ( 4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主要发育碎屑岩和火山岩两种储层,以碎屑岩储层为主。碎屑岩储层具有成分与结构成熟度均低、高岩屑与高填隙物含量、多填隙物组分与多胶结类型的总体地质特征。碳酸盐胶结物的“选择性”溶蚀与火山岩层对其下砂岩压实作用的抑制共同作用使部分砂岩段在总体为低孔低渗碎屑岩储层中形成较发育的次生溶蚀孔隙并成为有效储层;火山岩储层主要为溢流相的玄武岩,未被完全充填的气孔、岩石次生蚀变及构造动力产生的裂缝,形成缝洞型火山岩储层。已发现的构造岩性复合低产油气藏的油层分布受有利相带砂体展布及碳酸盐胶结物晚成岩作用次生孔隙发育段的控制,同时良好的油质是物性较差储层能够储集油气的重要原因。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沉积体系变迁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张代生, 李成明
    2000, 21(1):  71-75.  doi:10.11743/ogg20000117
    摘要 ( 677 )   PDF (5970KB)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台北凹陷在侏罗纪以后成为吐哈盆地的沉积中心。在其发育初期沉积了煤系烃源岩,鼎盛时期北物源不断推进,南物源不断后退,不断向南发育的巨厚泥岩,形成了跨层连片的区域性盖层,盖层之上为北物源沉积体系,之下为南物源沉积体系,造就了绝佳的储盖组合。沉积体系的变迁对油气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油气分布层位北老南新,主要分布于南物源沉积体系,且封闭于区域性盖层之下。北物源沉积体系多形成小规模次生油藏。凹陷衰退期湖盆中心直接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分布,凹陷发展后期构造活动对油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油气藏的调整和重组。

    M盆地的构造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
    王秀林, 汪望泉, 李素珍, 张亚敏, 方建明
    2000, 21(1):  76-79.  doi:10.11743/ogg20000118
    摘要 ( 610 )   PDF (4302KB) ( 7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位于非洲的M盆地为前寒武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该盆地主要由EW向和NW向两大构造体系组成,前者控制盆地构造的总体发育方向。依据断裂规模,控盆作用及形成、活动时间,此盆地的断裂可分为 5个级别。与盆地三大演化阶段相匹配,盆地内发育 5个期次的断裂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后期(第三、第四纪)发育的断层对早期油藏有破坏作用,后期形成的圈闭不具成藏条件。由于断层发育,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发育较早(AM组沉积前)的断层具有封闭作用。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气藏成藏控制因素
    李国辉, 李翔, 杨西南
    2000, 21(1):  80-83.  doi:10.11743/ogg20000119
    摘要 ( 638 )   PDF (4707KB) ( 9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得古隆起震旦系的天然气成藏有早有晚。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印支期;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喜山期。每期成藏可以划分出 3种不同的成藏类型 :即高捕集高阻抗、高捕集低阻抗及低捕集。天然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两高一强一关联”,即较高的封存能力、较高的构造部位、较强的构造形变,晚期形成的圈闭与古油气藏具有密切关联。

    祁连-走廊-贺兰坳陷区石炭系油气勘探有利区块选择
    孙冬胜, 白玉宝, 蔚远江
    2000, 21(1):  84-87.  doi:10.11743/ogg20000120
    摘要 ( 699 )   PDF (4548KB) ( 6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祁连-走廊-贺兰坳陷区在石炭纪发育为一大型坳陷型盆地,以三角洲和滨浅海相为主要沉积岩相类型。石炭系受后期改造影响较大,华力西末期石炭系盆地萎缩,但构造格局基本未变,仍为坳陷盆地;印支期盆地遭受剥蚀,强烈的褶皱不但使二叠系剥蚀夷尽,石炭系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燕山期盆地开始解体,但在中生界分布区石炭系保存有利;喜山期残存盆地深埋,石炭系仅零星残存在造山带的低洼地带。巴颜浩特盆地的东部坳陷和南部坳陷,石炭系残留面积大,沉积厚度大,烃源岩类型齐全,既有暗色泥岩又有碳酸盐岩和可燃有机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由于油气形成较晚,第三纪构造变动又不强烈,地震剖面上具坳陷特征,加之上有侏罗系的覆盖,因之保存条件最好,为油气勘探的首选区。

    技术经纬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
    张一伟, 李京昌, 金之钧, 刘国臣
    2000, 21(1):  88-91.  doi:10.11743/ogg20000121
    摘要 ( 900 )   PDF (4515KB) ( 9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传统方法较多,但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的取得均受到了较多限制,所以难以真实反映地层缺失的原因。波动分析则是根据由已知到未知的原理,由残余地层地质时间剖面沉积速度直方图建立波动方程,寻找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周期波,判断沉积缺失的原因及缺失量。使用波动分析法,首先要尽可能均匀选择研究区,在原始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岩性厚度剖面转化为岩性时间剖面,最后绘制沉积速率曲线,恢复地层剥蚀量。三水盆地华涌组应用此方法分析的结果为渐新世晚期及新第三纪有过沉积,只是沉积后又被剥蚀殆尽,致使现今无地层记录。现今所见的三水盆地边界,实际上是在 39Ma以后不同时期形成的。

    书刊评介
    奇峰突起林木秀——《中国油气勘探》评介
    张抗
    2000, 21(1):  92-92.  doi:10.11743/ogg20000122
    摘要 ( 569 )   PDF (1076KB) ( 5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近期出版的多部全国和大区油气地质与勘探的专著中,《中国油气勘探》是有相当特色的一部书。奇峰突起林木秀,谷幽潭深映月明。它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和蕴含的哲理,引人入胜、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