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9-12-25
    前沿探索
    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系统的研究─以辽西-辽北-松辽盆地南部为例
    王东坡, 许敏, 薛林福, 刘立, 王德勤
    1999, 20(4):  273-278.  doi:10.11743/ogg19990401
    摘要 ( 720 )   PDF (6971KB) ( 5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与地球深部动力系统的演化过程有密切关系。地球深部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岩石圈、软流圈以及莫霍面。岩石圈的厚度、有效弹性厚度以及流变性决定了它对构造活动、热活动以及变形的响应,控制了拆离带的深度,影响了盆地的热结构,进而影响到盆地的结构类型。软流圈不仅对岩石圈底部产生熔蚀作用,使岩石圈变薄,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岩石圈的热学性质。莫霍面是一个动态的界面,从大的方面看,反映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从小的方面看,指示了盆地的形成模式。在中国东北地区,从早、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形成众多的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于松辽地区形成大型坳陷盆地。这些盆地沿松辽盆地-辽北-辽西一线呈有规律的排列,其含油气性由西北向东南由断陷含气坳陷含油,过渡为含气断陷不含油坳陷,到最后断陷中不含油气。油气的这种分布规律表面上看与盆地类型有关,实际上是受盆地深部地球动力系统的控制。主要体现在:(1)松辽盆地岩石圈厚度约50~60km,平均比辽西地区薄25km;岩石圈厚度越大拆离带的深度就越大;折离带深度越大,岩石圈的强度越大。由此可见,松辽盆地的岩石圈强度明显低于辽西地区,因此更易发生挠曲变形而形成坳陷盆地。(2)由于盆地的基底存在较大的差异,松辽盆地与辽西地区的地热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松辽盆地地慢热流(Qr)为58.1 mW/m2,且Qr/Qs=77%,辽西地区地慢热流仅为36.8 mW/m2, Qr/Qs=59%;壳慢边界的温度也是松辽盆地(744.4℃)比辽西地区(644℃)高。这一地热结构是造成松辽盆地与辽西地区热沉降幅度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天然气储层产能的测井评价与预测
    肖慈珣, 肖崇礼, 粟英姿, 胡华伟, 陈必孝
    1999, 20(4):  279-282,289.  doi:10.11743/ogg19990402
    摘要 ( 870 )   PDF (4563KB) ( 9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井数据标准化、测井曲线自动分层和建立识别模式对可能产层进行识别,求出地层有效孔隙度、气体的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产能指数、产能系数和复合指数等6种参数为确定产能评价参数,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就可获得预测产层级别的标准模式,利用分层产能级别,便可与储层产能(测试无阻流量)建立联系,达到评价和预测储层产能的目的。经在川西北地区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油气空间
    溱潼油气区带评价中的R型因子分析
    刘德良, 谈迎, 杨晓勇, 戴金星
    1999, 20(4):  283-289.  doi:10.11743/ogg19990403
    摘要 ( 789 )   PDF (6767KB) ( 8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区域构造格局,由箕状断陷与其伴生的断隆组成,区内断裂带主要为NEE向和EW向。以此为依据在溱潼凹陷工区范围内划分出14个二级构造单元作为14个样品点,对定性描述的地质条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取值,并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把数据点的值转化为区带的得分值,将R型因子分析方法运用于油气资源的区带评价。为了对参数之间相关性不好的样本总体进行评判,对因子分析得出的主成分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并且引入空白值和标定值的概念,对多层系评判结果的垂向叠加作了探索。给出了14个区带单层系和多层系综合评判结果,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详查阶段拥有的生储盖运圈保等油气地质资料,为下一步勘探做好选区综合评价工作,并设计出勘探开发总体方案。

    中国东部幔源CO2气藏的CO2/3He比率及形成机制
    许多, 周瑶琪, 朱岳年, 查明
    1999, 20(4):  290-294.  doi:10.11743/ogg19990404
    摘要 ( 763 )   PDF (5031KB) ( 10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幔源CO2气藏的CO2/3He比率在107-1013之间,与幔源气体脱离玄武岩浆时恒定的CO2/3He比率(2×109~7×109)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形成于中生代的万金塔CO2气藏,具有109~1013的高CO2/3He比率,而新生代以来形成的黄骅、济阳、苏北、三水等地的幔源CO2气藏,均以107-109的低CO2/3He比率为特征。研究表明,幔源气藏CO2/3He比率的形成受到了幔源气体的释放机制的控制。在玄武岩浆喷溢、侵入为幔源气藏的形成提供大量气源的同时,岩浆房中的幔源气体通过深切岩浆房的断裂通道直接释放,对幔源气藏的形成、幔源气体的补给以及气藏CO2/3He比率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中无机成因CO2气藏的CO2/3He比率特征为气藏的幔源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

    东营凹陷油气运移的地震泵作用
    阎福礼, 贾东, 卢华复, 徐光伟
    1999, 20(4):  295-298.  doi:10.11743/ogg19990405
    摘要 ( 855 )   PDF (3927KB) ( 8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活动对烃类的运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岩石中微裂隙→裂缝→断层的动态发育过程,生动地体现了地震泵运移机制周期性、间歇状脉冲的特点。这是由地质历史时期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变化的应力场中裂隙引张的间歇性、脉动性的特点所决定的。东营凹陷复杂断块油气田中独特的油气纵向分布特征,是由构造活动平静时期的渗流运移和构造活动活跃期中地震泵作用的混相涌流方式相互交替、共同叠加的结果,这一现象在各大油气田中较为常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塔里木盆地泥质气源岩有效性判别标准
    卢双舫, 王振平, 冯亚丽, 赵孟军
    1999, 20(4):  299-301.  doi:10.11743/ogg19990406
    摘要 ( 784 )   PDF (2485KB) ( 4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的生烃量减去残烃量等于排烃量的思路出发,根据塔里木盆地样品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的生油、生气量,和由统计模型计算残油、残气量,定量计算和探讨泥岩的排油、气量及有效性与其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判别图版。结果表明,泥岩作为可能气源岩的丰度下限值约为TOC=0.1%,远低于其作为油源岩的丰度下限值(0.4%)。这意味着塔里木盆地许多按油源岩判别标准归入非烃源岩之列的地层,有可能成为气源岩。

    边际储量评价准则与产能达标度
    张为民, 薛培华
    1999, 20(4):  302-304,315.  doi:10.11743/ogg19990407
    摘要 ( 799 )   PDF (3517KB) ( 8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边际储量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边际储量的特点及应用常规标准进行评估所遇到的问题,探讨了评价准则,提出了集"评价基础、评价单元、评价参数、评价方法"四位一体的评价思路。并在工业油流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产能达标度的新概念,解决了边际储量评估中长期困扰的井间及单井产能可比性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定性到定量评价的转化。

    塔里木奥陶系岩溶储集的油气前景
    王金琪
    1999, 20(4):  305-310.  doi:10.11743/ogg19990408
    摘要 ( 686 )   PDF (6176KB) ( 9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奥陶系岩溶储集具有烃源多、深埋改造、叠合成藏及成藏的延续性和突跃性的特点,而叠合成藏则可能是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方向。阿克库勒古隆起的发展与油气聚集关系十分密切,寒武-奥陶纪为油气大规模聚集时期,海西早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溶蚀作用的网络基础,海西晚期运动则构成了特大型油气聚集的构造基础,中生代至中新世完善了对古隆起的全面封盖,是油气聚集成藏的顶峰。雅克拉断隆和沙西地区、塔中隆起区、玛扎塔克海西早期古隆起和巴楚西部等地区亦具有各自不同的良好储集条件,有的甚至已发现一批油气田,它们都有非常广阔的找油前景。

    陆相盆地未成熟石油形成条件
    蔡希源, 冯子辉
    1999, 20(4):  311-315.  doi:10.11743/ogg19990409
    摘要 ( 793 )   PDF (5304KB) ( 9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陆相盆地未成熟石油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受海侵影响的大型湖盆、小型断陷湖盆和膏盐湖盆3种沉积环境。与沉积环境相对应,生油母质依次为藻类、与陆源植物有关的基质镜质体和膏盐环境保存的可溶沥青质及非烃类有机质。细菌改造作用有利于有机质向未成熟石油转化,热作用是未成熟石油形成的重要条件。

    丽水、椒江凹陷伸展运动与油气形成的关系
    王毅
    1999, 20(4):  316-320.  doi:10.11743/ogg19990410
    摘要 ( 737 )   PDF (4643KB) ( 7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丽水、椒江凹陷基本的构造样式是伸展构造,伸展运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古新世,伸展运动过程具"幕式"渐进伸展的特点。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其伸展特征不同,表现为伸展率南大北小、最大伸展期南早北晚的特征。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构造样式的演变大致可归纳为两个序列:丽水凹陷的断裂构造系统演变是由多米诺正断层系统演变为铲式或坡坪式正断层系统;椒江凹陷的断裂系统的演变是由非旋转的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地垒系统演变为铲式或坡坪式正断层系统。伸展运动控制着沉积序列、沉积体系的分布,从而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的空间展布。裂陷盆地在结构上可以归纳为三层结构(即基底、裂陷期层序和裂陷后层序),油气呈三层楼式分布。丽水、椒江凹陷地区主要的油气分布在裂陷期层序本身,自生自储式油气藏应是寻找的主要目标。

    中亚与中国西北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
    王素华, 钱祥麟
    1999, 20(4):  321-325.  doi:10.11743/ogg19990411
    摘要 ( 755 )   PDF (5447KB) ( 8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就一直处于欧亚大陆的南缘。侏罗纪以来两地区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即侏罗纪-老第三纪的伸展构造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挤压构造阶段。始新世以来由于受印度板块和古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移的影响,形成了现今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的盆山构造格局。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贫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各盆地受后期改造程度不同,前陆冲断带是这些盆地山前带共有的构造特征,盆地内部构造差异大,新构造对油气的储集具有重要影响。

    济阳坳陷孤南洼陷油气成藏系统
    伍涛, 陈建渝, 田世澄
    1999, 20(4):  326-329.  doi:10.11743/ogg19990412
    摘要 ( 732 )   PDF (3897KB) ( 9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孤南洼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内的一个洼陷,根据其烃源岩特征,油气成藏演化与分布特征,可以划分出两个油气成藏系统,即成藏系统Ⅰ和成藏系统Ⅱ。成藏系统Ⅰ以沙河街组三段为烃源岩,从东营组末期开始进入生烃门限,目前处在成熟阶段,储集岩从基底中生界直至馆陶组都有分布;成藏系统Ⅱ以沙河街组一段为烃源岩,自馆陶组末期进入生烃门限,目前处于低成熟阶段,储集岩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及东营组。尽管两个系统的油源区基本重叠,但油气的性质和空间分布有很大差别。成藏系统Ⅰ的范围可以从洼陷内部延伸到周围的突起,成藏系统Ⅱ的原油主要聚集在洼陷内部。另外,两个成藏系统的油气运移、聚集方式也不同。成藏系统Ⅱ主要以侧向运移、侧向充注为主,形成单源油藏。成藏系统Ⅰ在i洼陷外围通过断裂带的垂向运移及垂向充注,可以形成混源油藏。这两个系统一方面是独立的,另一方面又被断层所关联,空间相互叠置,时间相互衔接。

    鄯善油田地应力、裂缝系统与油田开发
    张莉, 岳乐平, 杨亚娟
    1999, 20(4):  330-332.  doi:10.11743/ogg19990413
    摘要 ( 808 )   PDF (3110KB) ( 8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吐哈鄯善油田为例,分析地应力对低渗透砂岩油田裂缝(包括天然裂缝和人工压裂裂缝)的控制作用,研究地应力对低渗透砂岩油田井网部署和注水开发的影响。认为,古构造应力场与天然裂缝的形成、分布及发育程度有关,现今应力场则不仅影响天然裂缝在地下的赋存状态及有效性,而且控制了人工压裂裂缝的形态和延伸方向。低渗透油田的合理开发,应考虑现今地应力状态下的天然裂缝和人工压裂缝的综合影响,开发时,注水压力应低于地层破裂压力,不应沿天然裂缝方向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部署注采井。

    靖安油田长6、长2油层驱油效率影响因素
    朱玉双, 曲志浩, 孔令荣, 陈蓉, 李劲峰
    1999, 20(4):  333-335.  doi:10.11743/ogg19990414
    摘要 ( 735 )   PDF (3199KB) ( 7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靖安油田长6、长2油层砂岩模型的水驱油实验表明,长6、长2油层虽然在物性上差异较大,但它们的最终驱油效率相差不大;实验还表明无水期结束之后的继续水驱油,长6油层的驱油效率有较大提高(25.79%),而长2油层的驱油效率则提高较小(4.32%)。影响靖安油田长6、长2油层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储层的孔隙结构、润湿性和注入水加压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
    翟爱军, 邓宏文, 邓祖佑
    1999, 20(4):  336-340.  doi:10.11743/ogg19990415
    摘要 ( 802 )   PDF (4844KB) ( 8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格架的层序地层研究,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划分为3个中期地层旋回和11个短期地层旋回,中期地层旋回自上而下为MSC1、MSC2和MSC3,分别对应于石盒子组、山西组和本溪、太原组。在研究区目的层段识别出最三角洲、陆表海、三角洲、冲积扇和河流沉积体系,早期层序地层的发育具准平原基础上形成陆表海的沉积特征,二叠纪时海水退出,方开始了陆相盆地的发育阶段。预测认为,储层在MSC1、MSC2、MSC3三个旋回中均有分布,有利储层分布区为伊24-鄂9-伊14井区、伊三-伊6-伊13井区、伊15-召探1井区和伊9井区,起鸡哈浪-塔巴庙-陕196井区为最有利含气探区。

    微生物降解对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影响
    张春明, 赵红静, 梅博文, 陈梅, 肖乾华, 吴铁生
    1999, 20(4):  341-343,348.  doi:10.11743/ogg19990416
    摘要 ( 812 )   PDF (3384KB) ( 7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微生物降解级别原油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轻度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对原油中含氯化合物没有明显的影响;中等降解的原油,随降解程度的增加,唑、甲基唑和C2-唑的浓度呈规律性的减小;严重降解原油,其含氯化合物浓度则显著降低。唑、甲基唑、C2-唑的相对百分含量在非严重降解原油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严重降解原油中,唑和甲基唑明显降低,C2-唑则升高。二甲基唑类,全屏蔽型、半屏蔽型、全裸露型三类异构体的相对百分含量,在非严重降解原油中无明显变化;在严重降解原油中,全屏蔽型和全裸露型增加,而半屏蔽型降低。

    惠民-东营盆地构造特征及控油作用
    陈书平, 戴俊生, 李理
    1999, 20(4):  344-348.  doi:10.11743/ogg19990417
    摘要 ( 694 )   PDF (4850KB) ( 9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孔店组和沙四段在惠民、东营凹陷是重要的含油气层位,其构造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即孔店-沙四期伸展半地堑充填阶段、沙二-沙三期断块强烈活动阶段、沙-东营期断块活动复杂化阶段和晚第三纪-第四纪埋深加大阶段。与此对应孔店组-沙四段中断层的演化序列为板式→铲式→坡坪式;断陷构造样式的演变序列为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惠民凹陷孔店-沙四期伸展强度最大,东营凹陷沙二、沙三期伸展强度最大。受构造影响,形成沙河街组四段好的烃源岩,且惠民凹陷比东营凹陷更发育。与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四段有关发育二个正常式生储盖组合。断层是主要的运移通道。构造圈闭主要是与断层有关的断块和断鼻。凹中隆地区和边缘斜坡地区是油气成藏的最有利部位。

    鄂尔多斯下古生界碳酸盐烃源岩评价与成烃特征
    李延钧, 陈义才, 杨远聪, 吕强, 张军, 石晓英
    1999, 20(4):  349-353.  doi:10.11743/ogg19990418
    摘要 ( 905 )   PDF (5287KB) ( 9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岩性、热解参数等原生性识别和碳酸盐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上,经统计有机质丰度、类型、性质,确定有机质成熟度与演化阶段,进行综合评价与对比后,对研究区烃源岩的生烃能力作出了综合评价,认为原始生烃母质属Ⅰ—Ⅱ1型,具有中等生烃强度的烃源岩特点,属较好烃源岩范畴,研究认为,鄂尔多斯下古生界碳酸盐烃源岩具有三段式四阶段的生烃演化特征,即以见R0=0.65%、1.50%、2.25%划分为低成熟、成熟、高成熟三段式和热裂解气生成的第四阶段。第四阶段主要处于过成熟阶段,以残余干酪根的热裂解以生成高温甲烷干气为特征,马家沟组中下部和寒武系正处于这一成烃演化阶段。

    高成熟碳酸盐气源岩定量评价标准的探讨
    李剑, 蒋助生, 罗霞, 李志生, 张英
    1999, 20(4):  354-356.  doi:10.11743/ogg19990419
    摘要 ( 668 )   PDF (2889KB) ( 8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全球性石油天然气勘探的商业风险性日益增大,烃源岩的商业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于高成熟碳酸盐岩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方法,尤其是气源岩的评价更缺乏手段。从有效气源岩的概念入手,利用岩石等温吸附仪求取岩石最大吸附气量,再利用热模拟分析仪测定岩石的热解气量,热解气量大于岩石最大吸附气量即为有效气源岩,通过大量实验,建立了高成熟碳酸盐岩作为有效气源岩的评价标准,认为产气率等于151/t为碳酸盐岩有效气源岩的下限值,并将该标准应用于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3个含气盆地,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技术经纬
    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自动划分技术与应用尝试
    郑小武, 邓宏文, 徐怀大, 林金逞, 陈孟晋
    1999, 20(4):  357-360.  doi:10.11743/ogg19990420
    摘要 ( 761 )   PDF (3896KB) ( 8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中采用泥砂比定量描述了决定地层沉积模式的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速率比这一抽象而又重要的变量,使用的关键技术包括:测井岩相自动划分、泥砂比曲线定量计算以及测井曲线滤波等。并综合利用测井岩相、泥砂比曲线以及自然伽马趋势分析曲线自动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利用这一技术可极大提高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效率和精度。

    四维地震及其实施要求
    庄东海, 许云, 乌达巴拉
    1999, 20(4):  361-364.  doi:10.11743/ogg19990421
    摘要 ( 761 )   PDF (4412KB) ( 6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维地震,即时延三维地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储层开发和管理新技术。该技术研究的是地下储层中流体变化所引起的时延三维地震资料的差异,要求其资料的采集和处理具有重复性或一致性;它与并资料和开发史等资料(例如从开发并中获得的压力、声波和温度等)综合可以十分精确地测量地下反射系数、压力、温度、储层的生产能力和储层流体变化;并通过对泄油路径和剩余油的成像,提高钻井成功率,大大增加油气开采率。四维地震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储层,只有孔隙流体和岩石的压实变化大、温度变化大、压力变化大、净超负荷压力小且储层埋深浅,以及储层所有变化的综合效应在给定的地震分辨率范围内存在地震差异时,才能成功地应用四维地震技术。为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四维地震实施应分可行性研究、现场先导试验和油田大规模应用三个阶段进行。目前,四维地震的成功实例都集中在"现场先导试验"阶段。

    科研思维与方法
    理想化的研究方法
    贺自爱
    1999, 20(4):  365-368.  doi:10.11743/ogg19990422
    摘要 ( 803 )   PDF (4059KB) ( 5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理想化的方法是使认识转化、深化的研究方法之一,有两种形式:一是模式法;二是理想实验法。二者的共同特点:一是理想状态;二是舍弃、抽取的简化形式;三是高度抽象;四是具有预测功能。这些特征与实际剖面大相径庭,混淆界线以实际剖面代替模式的作法是错误的、有害的,是对模式法作用的贬低。理想化方法为逻辑方法,但却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构思阶段以发散思维、类比思维为主导;构建阶段以批判思维、立体思维、抽象思维为主导。

    综述
    深水牵引流沉积特征及研究现状
    刘丽军
    1999, 20(4):  369-374.  doi:10.11743/ogg19990423
    摘要 ( 816 )   PDF (6570KB) ( 6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水牵引流沉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沉积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等深流沉积和内湖汐、内波沉积。等深流沉积研究从60年代中期起步,至今已有长足的进展,尤其是现代等深沉沉积研究方面。目前对等深流沉积的形成机理、结构、构造、层序、岩相特征及鉴别标志方面已有很深的认识。等涤岩丘的发现是该领域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突出成果,已在深海区发现大量规模可与海底扇相比拟的大型现代等涤岩丘,地层记录中也有发现。内潮汐、内波沉积研究始于叨年代初期,进展很快,现已对其形成机理、结构、构造、层序、岩相特征及鉴别标志进行了系统研究。我国浙西和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的内潮汐、内波沉积已成为该领域的典型研究实例。深水牵引流沉积的储集性能优于浊积岩,故具有非常重要的含油气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