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6-25
    前沿探索
    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因(上):成盆机制述评
    许浚远, 张凌云
    2000, 21(2):  93-98.  doi:10.11743/ogg20000201
    摘要 ( 870 )   PDF (6918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面地简述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盆机制各种学说,强调了成盆机制分析原则。按弧后主动扩张说、弧后被动拉张说、局部区域左行挤出说等,演绎出的盆地空间几何形态与实际情形不符,演绎出的块体运动及位移在空间上不能平衡。局部区域的右行剪切拉分说是揭示西北太平洋边缘盆地成因的良好开端。以日本海和南海为例,讨论了边缘海“洋壳基底”性质,认为所谓的“洋壳”实为变薄的陆壳。现行边缘海的年龄值没有实际意义。

    构造应力与油气藏生成及分布
    孙樯, 谢鸿森, 郭捷, 苏根利, 丁东业
    2000, 21(2):  99-103.  doi:10.11743/ogg20000202
    摘要 ( 724 )   PDF (5621KB) ( 8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造应力在油气藏生成及分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产生机械能及力化学作用促进了干酪根热降解,促进了油气的生成。另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影响油气的流体势,使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并同时使油气得到富集。此外,构造应力还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场所,并对其分布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油气空间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周永昌, 王新维, 杨国龙
    2000, 21(2):  104-109.  doi:10.11743/ogg20000203
    摘要 ( 741 )   PDF (7633KB) ( 4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在奥陶系碳酸盐岩找到了塔河3,4,5号和轮古潜山等油气田(藏)。油气分布:纵向上在潜山风化淋滤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内,厚约250m左右;横向上在孔、洞、缝发育的古岩溶高地、古岩溶斜坡及不同走向断裂缝交汇处。碳酸盐岩储集层体为裂缝、孔、洞、穴型,断裂缝是流体通道,孔、洞、穴是储集空间。石炭系泥岩是下奥陶统的直接盖层,下奥陶统致密灰岩可作为非渗透性封挡层体。海西晚期是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油气藏类型为潜山风化壳与裂缝、孔、洞、穴复合型底水油气藏。全面勘探开发该区,有望实现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目标。

    塔西南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与勘探对策
    金之钧, 吕修祥
    2000, 21(2):  110-113,117.  doi:10.11743/ogg20000204
    摘要 ( 821 )   PDF (5383KB) ( 5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西南前陆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在剖面上呈向北抬升的箕状结构。塔西南前陆盆地具有多套生油层、多套储盖组合和多种圈闭类型。不同勘探时期多种方法计算塔西南前陆盆地资源量在60×108t左右。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策略应该是:对昆仑山前构造重新钻探并测试;在麦盖提斜坡积极寻找圈闭;对与巴楚隆起过渡的断裂带在钻探的同时应注意该区油气运聚模式的研究。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几点认识
    马新华, 魏国齐, 钱凯, 李亚红
    2000, 21(2):  114-117.  doi:10.11743/ogg20000205
    摘要 ( 771 )   PDF (4795KB) ( 7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中西部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具有优越的天然气地质条件,天然气资源量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量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在这些盆地中天然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发现了克拉2、依南2、白马庙、呼图壁、南八仙等多个大、中型气田,充分证实中西部前陆盆地是当前我国陆上天然气最有利的勘探领域,其中库车、川西、准噶尔南缘、柴达木北缘是今后勘探的重点。为使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更大的突破,必须加强山地地震勘探、复杂储集层的识别与预测,以及钻井完井工艺等技术的攻关。

    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型式
    李素梅, 张爱云, 王铁冠
    2000, 21(2):  118-122,132.  doi:10.11743/ogg20000206
    摘要 ( 756 )   PDF (6278KB) ( 9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类型原油的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中存在咔唑、苯并咔唑及二苯并咔唑3类吡咯类化合物,且以前两类为主。两大系列同系物的相对丰度呈正态分布。咔唑、苯并咔唑的分布型式除与原油母质类型有关外,还受油气运移及热成熟作用的影响。高等植物输入较多的原油相对富集烷基苯并咔唑和二苯并咔唑;油气运移距离增加,咔唑系列相对富集;成熟度增加,低分子量化合物富集。由于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取代位优先且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部位,所以其分布型式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不同的同分异构体可能与干酪根先质的结构有关。

    广西钦州稔子坪矿褐煤地球化学特征──芳烃馏分的生物标志物组合
    曾凡刚, 王铁冠, 吴朝东
    2000, 21(2):  123-126.  doi:10.11743/ogg20000207
    摘要 ( 754 )   PDF (4372KB) ( 7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西钦州稔子坪矿褐煤的芳烃馏分中,普遍存在芳香倍半萜类、二倍半萜类、芳香三萜类及苯并藿烷等标志化合物。其饱芳比为0.29,芳香萜类占芳烃馏分总量的80.7,以芳香倍半萜类和陆源芳香三萜类为主,芳香二萜类含量甚微。该褐煤富含五环三萜类及倍半萜,表明其生源构成以双子叶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为主。成岩早期,细菌活动相当强烈。高等植物经细菌作用改造后,陆源三萜类易芳构化形成脱A-三萜烷和双芳-8,14-断三萜类,从而使陆源高等植物的“腐泥化”程度增加,并可能成为低熟油的良好烃源岩。

    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
    王子煜, 漆家福, 陆克政
    2000, 21(2):  127-129,167.  doi:10.11743/ogg20000208
    摘要 ( 804 )   PDF (4075KB) ( 8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包括岐东构造带、白东构造带、新港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沉降史的恢复是基于对3个井区的回剥分析进行的。构造沉降曲线表明,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在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快速沉降,为裂陷时期。东营组沉积时期,沉降速率减小,为裂陷坳陷过渡时期。馆陶组明化镇组时期,沉降量明显减小,为坳陷时期。对3个构造带位于同一测线上的3口探井的比较表明,南部岐东构造带的QK17-2-1井区新生代构造沉降量最大,中部白东构造带的BD1-1井区构造沉降量次之,北部新港构造带GH3-1井区的构造沉降量最小。盆地构造沉降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反映盆地基底的伸张量变化趋势,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伸展量的大小与裂陷发育的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砂岩储集层物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方法
    钟大康, 张崇军, 文应初
    2000, 21(2):  130-132.  doi:10.11743/ogg20000209
    摘要 ( 815 )   PDF (3511KB) ( 10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多因素偏相关分析方法,结合多元逐步回归能够在分析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出主要因素,区别出次要因素,从而达到对各因素定量排序的目的。以准东阜北斜坡侏罗系砂岩储层为例,运用该方法分析了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认为影响孔隙度的主要因素为溶蚀作用,次为颗粒分选和压实作用;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为颗粒分选和粒度粗细,次为压实和胶结物溶解作用,其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吻合较好。

    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
    张照录, 王华, 杨红
    2000, 21(2):  133-135.  doi:10.11743/ogg20000210
    摘要 ( 756 )   PDF (3137KB) ( 8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输导体系是泛指某一含油气系统中所有的运移通道及相关围岩的总和。根据油气运移主干道的不同,输导体系可分为断层型、输导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型等4种类型。在某一系统中,输导体系并非为单一类型,而是多种类型的组合。输导体系与油气聚集相辅相成,含油气系统的输导体系不同则油气运聚的方式各异,反过来油气的不同运聚方式又可以改造甚至形成新的输导体系。由于输导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时空性和复杂性,所以在研究输导体系时,应综合研究其三维空间形态及以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其输导能力。

    天然气封盖层的突破压力
    邓祖佑, 王少昌, 姜正龙, 陈昭年
    2000, 21(2):  136-138.  doi:10.11743/ogg20000211
    摘要 ( 897 )   PDF (3124KB) ( 6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突破压力的模拟实验方法是利用已取得的盖层岩芯样品,模拟到地下赋存状态,用气体排驱直至气体突破,求得的近似排替压力值即为突破压力。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发现,突破压力主要受控于渗透率,随渗透率的减小而增大;而介质、孔隙度等也都影响着突破压力。渗透率相同,饱含介质由气→油→水突破压力逐次成倍增加。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则呈反向相关关系,孔隙度越大,突破压力越小。利用以突破压力为主的相关参数,将盖层封闭性能划分为6个等级,建立了适合我国特点的天然气封盖层封闭能力的综合分级评价标准。

    欧利坨子地区沙三下亚段火山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邱隆伟, 姜在兴, 席庆福
    2000, 21(2):  139-143,147.  doi:10.11743/ogg20000212
    摘要 ( 871 )   PDF (6896KB) ( 5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欧利坨子地区沙三下亚段火山岩类型以火山碎屑岩为主,次为玄武岩及粗面岩。在把火山岩在埋藏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及化学变化纳入成岩作用范畴的前提下,研究了成岩作用特征、演化及储集空间的演化。认为在不同沉积时期古地温梯度值的不同,成岩作用阶段所对应的深度也随之而改变,厚层火山岩从沙一段末期至今主要处于早成岩B期,而下部火山岩则从东营组沉积期以后一直处于晚成岩阶段。受其影响厚层火山岩中储集空间以裂缝-原生孔隙或裂缝-混合孔隙为主,储集空间总体保存较差,在有机质的作用下,局部可保存较好;下部火山岩中则以裂缝-次生孔隙为主,由于溶蚀作用,储集空间得以较好保存,因而在研究区较深埋藏条件下的火山岩中仍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

    天然气成藏模式与勘探方法──以川西天然气藏为例
    谢泽华
    2000, 21(2):  144-147.  doi:10.11743/ogg20000213
    摘要 ( 734 )   PDF (4572KB) ( 7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气与石油的成藏机理差异较大,因此不能盲目套用石油的成藏机理,研究天然气。“分散气储,超压运移,储集体成藏,多级补给”是天然气成藏的普遍模式。在天然气勘探中,尤其应重视储集体的发育情况,扭张性裂隙发育区易形成天然气储集体。由于天然气主要分布于储集体中,所以在钻孔设计上应采用多侧向水平井,施工中采用欠平衡钻进。

    润湿性对采收率及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刘中云, 曾庆辉, 唐周怀, 张公社
    2000, 21(2):  148-150.  doi:10.11743/ogg20000214
    摘要 ( 1190 )   PDF (2833KB) ( 10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实验研究了润湿性对采收率及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还研究了利用原油老化控制岩石润湿性的方法。结果表明弱水湿岩石水驱采收率最高,亲水岩石油相相对渗透率高于亲油岩石,原油中极性物质的吸附会影响岩石表面润湿性,油湿性随老化时间增加而增强。

    夫特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及开发对策
    梁官忠, 苗坤, 党燕, 张淑娟
    2000, 21(2):  151-156.  doi:10.11743/ogg20000215
    摘要 ( 1013 )   PDF (6416KB)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夫特砾岩油藏岩石结构、成分成熟度低,胶结物以凝灰质为主,具复模态结构,储层物性主要受裂缝影响。裂缝对孔隙度贡献较小,对渗透率贡献较大。裂缝充填差。多与断层平行,纵向上主要发育在砾岩段上部,平面上受断层影响明显。根据胶结物的类型、含量及裂缝发育程度,将储层划分为裂缝型、孔缝型、孔隙(洞)型三类,认为哈22断块三类储层均较哈43断块发育。根据此研究,在开发中确定了合理的注采比和压力水平,调整了注采层系及系统,在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基于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以辽河西部凹陷曙103块潜山为例
    吴智勇, 郭建华, 吴东胜, 何宏
    2000, 21(2):  157-160.  doi:10.11743/ogg20000216
    摘要 ( 784 )   PDF (4298KB) ( 5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河西部凹陷曙103块潜山由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泥-粉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其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裂缝及微孔微缝等。根据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曲线特征,选择自然伽马、密度、声波时差及电阻率作为评价指标,对于不同的读数段赋予不同的分值。在对某一储层段进行评价时,先分别得出各项指标的分值,相加后再与储层评价标准对比,即可确定该储层段的类别。经与曙103块潜山各井的开采现状对比表明,该方法得出的储层评价结果是准确的。

    地震层速度在断层封堵性研究中的应用
    曾涛, 徐宏节, 佘小宇, 周凌方
    2000, 21(2):  161-163.  doi:10.11743/ogg20000217
    摘要 ( 779 )   PDF (2628KB) ( 6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震层速度与地层孔隙度、剩余孔隙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而剩余孔隙度又反映了地层的压实状态。运用这一关系可通过层速度预测断裂的封闭性。具体步骤为(1)用回归分析确立孔隙度与深度关系曲线;(2)根据剩余孔隙度,在区域上进行压实级别划分并判断断层的封闭性。这一方法在塔里木盆地轮台断裂附近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塔中地区C油组成藏特征
    孙德君, 张绍臣, 刘文龙, 张晓东
    2000, 21(2):  164-167.  doi:10.11743/ogg20000218
    摘要 ( 705 )   PDF (4379KB) ( 5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地区C油组是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主力产层,由石炭系巴楚组底砂岩及泥岩构成储盖配置。海西早期运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不整合(Tg3),一方面使早期形成的古油气藏遭受破坏;另一方面使主力烃源层即中上奥陶统停止生烃。海西末及其以后,中上奥陶统二次生排烃、圈闭形成,是C油组主要成藏期。多次构造变形造成石炭系褶皱,形成了一系列近EW向的三级构造带,发育大量的圈闭构造群。三级构造带的空间组合形成油气运移的汇烃脊。圈闭是否能够形成油气藏,取决于其是否处于汇烃脊之上。

    技术经纬
    合采井原油产量分配计算的新技术──紫外光谱法
    邹宇峥, 马亭, 梅博文
    2000, 21(2):  168-172.  doi:10.11743/ogg20000219
    摘要 ( 681 )   PDF (5128KB) ( 7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相色谱指纹法的理论基础和反相液相色谱法的预处理方法在计算合采井原油产量分配时暴露出一些缺点。引入广泛用于测定多组分体系中各金属离子浓度的偏最小二乘紫外光谱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不同层位的原油在生、运、聚的过程中,由于所经历的地质色层效应和次生作用(如生物降解)存在着差别,致使原油对紫外光谱的吸收产生可检测的差异。因此,可根据朗伯比耳定律建立原油吸光系数(ε)与产量分配百分比的线性叠加关系,用以精确求解合采井各单油层的产量分配。使用该方法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应考虑4个方面的因素:(1)在所选波长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要好;(2)在200~400nm波长范围内,尽量选取单层原油吸光系数差异大的波长段;(3)定量分析波长范围应尽量选择“峰顶”区域;(4)尽量避免尖峰。

    基于神经模糊系统的储层参数反演
    杨斌, 肖慈珣, 王斌, 彭真明
    2000, 21(2):  173-176.  doi:10.11743/ogg20000220
    摘要 ( 794 )   PDF (4082KB)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模糊系统,即把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结合起来,用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使建立的储层参数反演模型既能处理输入信息,又能嵌入专家的模糊性知识,提高了模型的抗干扰能力和预测精度,同时,也克服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储层参数反演与预测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的一些难点。通过基于神经模糊系统的网络结构、建模步骤及应用的研究,与常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糊系统建模相比较,获得了较高的储层参数反演预测精度。

    218Po测氡法再探
    张刘平, 阮天健
    2000, 21(2):  177-179.  doi:10.11743/ogg20000221
    摘要 ( 746 )   PDF (2434KB)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氡法在应用于油气勘探时,取样装置及测试条件均须改进。改进后的装置主要增加了一个密封胶环,这不仅起到了封闭作用,而且还对保护管起到了定位作用;测试条件的改进主要是延长取样时间1分钟,将原孔深35cm增加到155cm。改进后的装置在文31油藏的测试中,记数率平均达80脉冲/min以上,平面图上环状异常形态清楚,且测出了负异常。

    科研思维与方法
    科学研究的多元思维
    贺自爱
    2000, 21(2):  180-183.  doi:10.11743/ogg20000222
    摘要 ( 622 )   PDF (4806KB) ( 5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思维是其核心和灵魂。科技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依赖于科学革命精神和高度的创造性思维。科学研究中创造思维的形成,须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构思阶段;二是构建阶段。前者以突发的、非线性的、跳跃性的思维为主导,旨在发散搜寻发挥创造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后者以渐进的、线性的、连续性的思维为主导,旨在聚焦优化,考察创造思维成果的可行性。所有思维多处于两个极端,即现实主义与想象主义,各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也各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必须多元互补方能发挥思维的创造优势。

    书刊评介
    登高壮观天地间──评《松辽盆地南部断陷成藏体系》
    贺自爱
    2000, 21(2):  184-184.  doi:10.11743/ogg20000223
    摘要 ( 628 )   PDF (1084KB) ( 5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孔全、吴金才、唐黎明等高级工程师的专著《松辽盆地南部断陷成藏体系》,已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标志着松辽盆地南部石油地质研究达到新的水平。这一专著是作者们长期实践,苦苦探索的结果,正如刘光鼎院士题词中所说:“瞄准国际前沿,突出中国特色”,构成此一专著的两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