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9-25
    前沿探索
    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因(中):连锁右行拉分裂谷系统
    许浚远, 张凌云
    2000, 21(3):  185-190.  doi:10.11743/ogg20000301
    摘要 ( 835 )   PDF (6694KB) ( 10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平面应变等的一级近似假定下,恢复了边缘盆地拉分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对压缩量和南海、日本海盆地的拉分量。得出两板块碰撞时,其间缝合线在现今位置南约26°(沿东经85°方向),南海北岸在现今位置南约14°,日本海北岸相对西南日本在南约4.5°位置,而西南日本岛本身在现今位置南约8.5°位置。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加速了后者向北退却,西北太平洋边缘发生右行剪切,在老第三纪(或至早中新世末)形成南海、日本海、菲律宾海、苏禄海及苏拉维西海等右行拉分裂谷,它们共同构成巨大的连锁右行拉分裂谷系统,以保持运动学平衡。秦岭和贝加尔-斯塔诺夫左行剪切带为该系统派生的R′断裂。在全球构造上,欧亚板块向北退却与美洲板块南移是和谐的,东太平洋边缘形成诸如圣安德列斯右行平移断裂。

    垂直入射假设对井旁地震道子波提取的影响及改进措施
    马劲风, 张忠伟, 王家珉
    2000, 21(3):  191-196.  doi:10.11743/ogg20000302
    摘要 ( 778 )   PDF (5997KB) ( 6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波提取是波阻抗反演的关键技术。通常采用的子波提取方法是利用测井资料求得反射系数,然后与井旁地震道进行反褶积,提取地震子波。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设地震波垂直入射于反射界面,而实际地震资料采集时,地震波并非垂直入射于反射界面,反射系数存在随炮检距变化的关系。这样垂直入射假设下的反射系数,就与真实的反射系数存在较大差异。经正演模型试算,在中等炮检距的情况下,垂直入射假设下的反射系数与精确的反射系数之间不仅存在幅值的差异,甚至会出现极性反转。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子波提取、波阻抗反演以及地震解释等产生较大误差。为提高精度,必须摒弃垂直入射假设,采用倾斜入射的观点和方法,重新推导反射系数的递推公式。经模型试算,效果较好。

    含油(气)饱和度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王志欣, 张一伟
    2000, 21(3):  197-200,213.  doi:10.11743/ogg20000303
    摘要 ( 720 )   PDF (5719KB) ( 7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在岩层中必须达到某一门限值(临界饱和度)才开始运移的观点并不正确。在输导层中,油气运移(二次运移)的主要条件是运移动力必须大于毛细管阻力和摩擦阻力。油气运移的动力由水动力和浮力提供,均与连续油(气)相长度有关,只要连续油(气)相长度足够长,油气就能发生运移。因此,输导层中的油(气)运移与含油(气)饱和度并不存在必然关系。盖层和烃源岩层基本上是无渗透性的,油(气)要发生渗漏和运移,必须要在连续油相两端形成10MPa以上的压差,在岩层内部仅靠剩余压力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只有突发事件才能使烃源岩中的油(气)发生运移(初次运移),与油(气)饱和度没有关系。在动力压差一定、孔隙结构和润湿性不变的储层中,水驱油最后可达到一个较稳定的残余油饱和度,但改变水驱条件(动力、孔隙等),则残余油饱和度亦必然发生变化。所以,油(气)是否能够运移,取决于连续油(气)相的长度,而不由含油(气)饱和度决定。

    油气空间
    渤海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时空关系
    侯贵廷, 钱祥麟, 蔡东升
    2000, 21(3):  201-206.  doi:10.11743/ogg20000304
    摘要 ( 757 )   PDF (6312KB) ( 10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盆地主要构造特征是盆地内广泛发育同沉积生长断裂。这些断裂绝大多数是张性或剪张性,主要构造类型有伸展构造、走滑构造和反转构造等。渤海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巨厚的陆相沉积。第三纪是渤海中、新生代盆地的主要断陷成盆时期,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零星分布,残缺不全,盆地狭小;沙河街组三段东营组沉积广泛,盆地变宽。上第三系十分发育,并在渤中地区形成盆地的沉降中心。从构造沉积环境图分析,渤海西部的沉积相受NW向断裂控制,而东部的沉积相受NNE向断裂控制。渤海主要控盆断层的生长指数反映渤海中、新生代主要有三期断层活动高峰期:中生代、沙河街组二、三段沉积期和东营期,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是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最强烈的时期。

    塔里木多旋回盆地与复式油气系统
    何治亮, 毛洪斌, 周晓芬, 龚铭, 佘小宇
    2000, 21(3):  207-213.  doi:10.11743/ogg20000305
    摘要 ( 729 )   PDF (8015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距离漂移的小板块、条块分割的基底结构和相邻板块的复杂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多旋回的演化历史。自塔里木运动后,盆地经历了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四大演化阶段,形成了多种原型盆地和统一、分割、又统一的叠加过程以及多变的热体制。多旋回盆地演化形成了复式油气系统。多套烃源、多个生烃坳陷和多期生烃构成了复式烃源;原生、次生孔隙型储层与“改造型”储层构成了复式储集空间;多套盖层与异常压力带构成了复式封盖系统;不整合、断裂、输导层和汇烃脊构成了复杂的输导网络;联合复合变形作用与沉积、成岩作用形成了复式圈闭系统;油气形成后的改造、重建封闭和保存导致了复杂的成藏史,形成了一些复式油气聚集带。基于上述认识,塔里木盆地今后油气勘探应立足于已知油气田,扩大储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积极向外拓展,争取战略突破;探索新类型、新层位、新深度,拓宽勘探领域;完善一批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特殊目标,实现储、产量的快速增长。

    底水油藏的水平井开发
    陈志海
    2000, 21(3):  214-219,231.  doi:10.11743/ogg20000306
    摘要 ( 814 )   PDF (7535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新疆塔里木盆地某底水油藏实例,开展了利用水平井和直井开发底水油藏的对比研究,证实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优于直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实际生产资料计算水平井临界产量和临界井底流压的新方法,并从油藏工程、物理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等不同角度研究了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的开发方式。研究表明:利用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应当重视水平渗透率和垂向渗透率的影响;不同初配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不同,如果油井的初配产小于油井的临界产量的3~5倍范围内,减小初配产能够明显改善开发效果;如果油井的初配产远远大于油井的临界产量,增加或减小油井的初配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不大。水平井的水平段应当控制在油层相对厚度的70~90。。

    川西新场蓬莱镇组层序地层研究与储层横向预测
    魏力民, 柳梅青
    2000, 21(3):  220-225.  doi:10.11743/ogg20000307
    摘要 ( 660 )   PDF (6543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运用基准面旋回为参照格架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原理和对比方法,依据地层冲刷现象、滞留物沉积、短期旋回叠加样式、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及反射特征重大变化等标志,在蓬莱镇组中识别出5个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与之对应的5个地震层序,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指出蓬莱镇组主体沉积处在中期基准面下降晚期和上升早期的三角洲水下平原及向河口坝过渡的部位,且大都位于层序界面的上、下两侧。利用含气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对储层进行横向预测,认为长期基准面缓慢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储层发育,使有利储集砂体的时空展布预测精度及小层砂体描述精度大大提高。

    冀中地区供油条件与滚动勘探目标选择
    李博, 梁星如, 黄海容, 王智深, 李杰
    2000, 21(3):  226-231.  doi:10.11743/ogg20000308
    摘要 ( 720 )   PDF (6822KB) ( 7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已知油气藏的分析,冀中地区第三系碎屑岩油气藏的供油方式有两种:一是断面供油;二是层状渗透层供油。导油断层不仅控制圈闭的形成和储集体的分布,还直接控制油气运移路径。层状渗透层供油受构造高点控制,运移路径一般为垂直构造等高线沿鼻状构造的鼻梁向构造高点运移。按“顺瓜找藤,再顺藤摸瓜”的思路,沿油气运移途径的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场所。因此,紧靠导油断层的构造中低部位和鼻状构造的鼻梁带是下步滚动开发的最有利部位。

    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宫少波, 王彦
    2000, 21(3):  232-235.  doi:10.11743/ogg20000309
    摘要 ( 752 )   PDF (4266KB) ( 8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莺歌海盆地位于海南岛以西、中南半岛以东的海域,总体呈NW-SE向。该盆地由中央底辟带和斜坡带两个构造单元组成。底辟带发育中新统(莺黄组、梅山组和三亚组)及渐新统(崖城组)两套烃源岩,生油门限深度在2800~3000m之间;主要圈闭由底辟流体上拱形成,底辟活动的幕式发育决定了油气幕式运移。不同的油气运移动力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中新统源岩在高温高压及欠压实作用下,形成高压囊,使上覆地层破裂,产生高角度断层和裂隙,烃类气沿此形成深部及浅部气藏;另外,本区深部的无机成因CO2气在高压作用下,排驱断裂附近的烃类气,一方面对原有气藏进行破坏,另一方面在远离断裂的两翼形成含少量CO2气体的新的烃类气藏。

    油气垂向微运移的证据及特点
    程军, 刘崇禧, 赵克斌, 郭旭升, 杨志斌
    2000, 21(3):  236-240.  doi:10.11743/ogg20000310
    摘要 ( 802 )   PDF (5027KB) ( 8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烃类垂向运移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严格受边界条件控制,在地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水文地球化学指标表明:地下水矿化度的梯度变化及离子组合改变等都因油气垂向微运移所致。油气垂向微运移还使得轻烃组分、芳烃荧光强度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储层到盖层,分子量和分子半径小的轻烃相对富集,不同波长段的芳烃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另外,深部油气藏与地表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基本一致,也说明了油气的确存在垂向微运移。因油气垂向微运移具有阶段性和间歇性等特点,所以在化探指标柱状图上,地化指标常出现多个由高→低或由低→高的旋回。

    白云凹陷北坡特殊层序地层样式
    杨飞, 魏福军, 彭大钧, 庞雄, 王琳, 刘健
    2000, 21(3):  241-243,267.  doi:10.11743/ogg20000311
    摘要 ( 659 )   PDF (4591KB) ( 7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云凹陷北坡具有独特的层序地层样式:它的坡度较缓,不存在地貌上的陆架坡折,但由于断裂的活动,断层上下盘的落差客观上起到了陆架坡折的作用,使其低水位体系域具有Ⅰ型陡坡层序的特征,主要由盆底扇、深切河谷及充填物等组成。对于这种新的层序地层样式,可称之为受断裂控制的Ⅰ型缓坡层序地层样式。

    QDN盆地层序地层及生储盖组合分析
    周小鹰, 魏魁生
    2000, 21(3):  244-248.  doi:10.11743/ogg20000312
    摘要 ( 792 )   PDF (6803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QDN盆地是一个早期以裂陷为主,晚期以坳陷为主的拉张性盆地。可分为早期裂陷作用期、晚期裂后坳陷作用期两大演化期和5个演化阶段。根据盆地演化史和地层特征,早期裂陷作用期和晚期裂后坳陷期分别构成了超层序组TA和TB,在TA和TB中又可识别出5个二级层序和19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年代层序地层格架。在本区的上、下两个生储盖组合中,下层生储盖组合有多个烃源层,始新统、崖城组湖相和海陆过渡相及各层序密集段皆为主要烃源岩,储集层主要由扇三角洲、砂滩、砂坝、前积楔和斜坡扇等组成;上层生储盖组合的烃源岩主要为梅山组密集段和莺歌海组外浅海深海泥质沉积,储集层主要为大陆斜坡部位的三角洲砂体;它们的区域性盖层为莺歌海组的厚层泥岩和梅山组深水泥质沉积;加之上、下两层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上覆有巨厚的深水泥质沉积,因此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

    查干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林卫东
    2000, 21(3):  249-251.  doi:10.11743/ogg20000313
    摘要 ( 730 )   PDF (2687KB) ( 9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查干凹陷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原油属低密度、低粘度、低硫中蜡轻质油,具饱和烃含量高(占原油的80%~90%)、C27甾烷丰富等特点。该凹陷发育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二段和苏红图组一段两套烃源岩。甾烷ααα(20R)C27/C29比值,类异戊二烯烷烃Pr/Ph,Pr/nC17比值及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均显示原油与巴音戈壁组二段的白云质泥岩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而与苏红图组一段深灰色泥岩亲缘关系不明显。因此,查干凹陷的原油主要来自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二段的白云质泥岩。

    和田河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
    杨威, 王清华, 赵仁德, 刘效曾
    2000, 21(3):  252-255.  doi:10.11743/ogg20000314
    摘要 ( 831 )   PDF (4462KB) ( 10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和田河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发育3类成岩缝和5期构造缝。裂缝以高角度小微缝为主,多数裂缝被方解石和泥质充填或半充填。缝合线和2,3,4,5期构造缝尚存在未被充填的空间,可作为油气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裂缝是储层渗透率的主要贡献者,总渗透率的99.4%为裂缝提供。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控于构造运动和岩性,而与不整合面和地层负荷关系不大。

    孤岛、孤东油田馆上段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蔡忠
    2000, 21(3):  256-258.  doi:10.11743/ogg20000315
    摘要 ( 753 )   PDF (3508KB) ( 8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孤岛、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为河流相沉积,发育的微相主要有心滩、边滩、谷底滞留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湖泊、河漫滩等。岩性以砂岩、粉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小型交错层理较发育,平面上呈连片条带状,垂向上呈板状或不对称透镜状,1~4砂组为曲流河沉积,5~6砂组为辫状河沉积,储层物性好,孔隙度大,渗透率高,不同微相储层物性有所差别。沉积相带控制了水洗过程中物性的变化,使孔隙度和渗透率显著增加,控制了驱油效率的大小。由于心滩和边滩水驱油较充分,剩余油相对较少,河漫滩和天然堤驱油效率低,剩余油相对富集,所以微相的展布影响着剩余油的分布;正韵律油层上部大都动用较少,以弱见水为主、剩余油较多。

    塔里木盆地东南区侏罗系油气勘探前景
    王建国, 王林凤, 周琦
    2000, 21(3):  259-263,267.  doi:10.11743/ogg20000316
    摘要 ( 791 )   PDF (6813KB) ( 7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东南区可划分为塔东南坳陷和塔东南隆起2个构造单元。塔东南坳陷侏罗纪为一箕状断陷,形成民丰且末若羌3个沉积沉降中心,具南断北超的特点,阿尔金山为主要物源区,塔东南隆起为次要物源区。油气主要富集在侏罗系储层中,煤系及深湖相泥岩是生油岩的主要发育层位,储层具低孔低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低的特征,溶孔和裂隙为主要储集空间。综合分析后认为,塔东南坳陷具备形成中、小油气田的条件,应以寻找背斜断块圈闭为主,罗布庄隆起与北民丰隆起上的风化壳、民丰环形构造和安迪尔环形构造、于田普鲁与且末其格勒克向盆地的第一排构造带山前低台阶带为有利勘探区块。

    埕岛地区中、古生界裂缝与油气的关系
    李理, 戴俊生, 谢传礼
    2000, 21(3):  264-267.  doi:10.11743/ogg20000317
    摘要 ( 772 )   PDF (4169KB) ( 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埕岛地区中、古生界发育两组裂缝:一组走向为NE30°,另一组为近EW走向。裂缝宽度为0.3~2.0mm,以中高角度缝居多。裂缝大部分形成于喜山期,燕山期亦有部分裂缝形成。喜山期的裂缝主要分布于埕岛地区南部和北部,因与油气主排烃期相匹配,是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及运移通道。燕山期形成的裂缝尽管早期被方解石充填,但由于受后期地下水溶解作用的影响,同样可形成有利的油气储集空间及运移通道。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聚集规律
    李良, 袁志祥, 惠宽洋, 刘树平
    2000, 21(3):  268-271,282.  doi:10.11743/ogg20000318
    摘要 ( 883 )   PDF (4996KB) ( 8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是一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发育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位于乌审旗一带的大型生气中心,具有面积大、生气强度大、总资源量丰富的特点,为天然气的富集提供了物资基础。分布广泛,十分发育的河流、扇三角洲及潮坪等多种成因类型的砂体,为大中型圈闭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生储盖组合,为气田的形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位于生气中心内及附近区域构造较高部位的大中型砂岩发育带有利于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因而成为天然气的富集区带;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面积大、含气层段多,成为该区主要的圈闭类型。根据以上特点分析认为,伊陕斜坡东段(新街-乌审旗-红石桥),杭锦旗断阶南部和天环坳陷(布伦庙地区)为今后的三大勘探目标区和主攻方向,首选目标则为新街-乌审旗-红石桥地区。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油气意义
    张满郎, 朱筱敏, 张琴
    2000, 21(3):  272-278.  doi:10.11743/ogg20000319
    摘要 ( 782 )   PDF (7938KB) ( 4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可划分出6个沉积层序和2个构造层序,下部构造层序包含层序Ⅰ~Ⅳ,上部构造层序包含层序Ⅴ~Ⅵ。在6个沉积层序中,发育了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并识别出湿地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滨湖、浅湖等沉积环境。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发育有南、北两个物源区,层序I,北物源充足,形成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Ⅱ~Ⅲ,湖盆扩张,北物源总体退却,形成了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层序Ⅳ~Ⅴ,受南物源控制形成小型曲流河三角洲;至层序Ⅵ,盆地急剧萎缩消亡,形成广布的曲流河沉积。昌吉凹陷及斜坡区的含煤地层,尤以层序Ⅲ湖侵泥岩最具生烃潜力,彩南及斜坡区层序Ⅲ曲流河、三角洲砂体为主要储层,三台及北三台地区油气储层主要为层序Ⅱ,Ⅲ,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层序Ⅵ曲流河道砂坝。

    含油气系统概念的由来及内涵
    汪时成, 周庆凡
    2000, 21(3):  279-282.  doi:10.11743/ogg20000320
    摘要 ( 752 )   PDF (4538KB) ( 6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油气系统概念在1972年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Dow首先提出,历经Perrodon,Demaison,Meissner,Ulmishek及Magoon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含油气系统为一个有效源岩体和所有有关油气的天然系统,包括油气藏存在所必需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与沉积盆地、成藏组合和勘探目标等层次构成一个油气调查序列,侧重研究生油气源岩体与油气之间的成因关系。因此,含油气系统不属新理论范畴,而是一种适用于研究油气的新方法,研究对象为某一油气成因单元。含油气系统因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不同功能,可进一步划分为生成子系统、运移子系统和聚集(保存)子系统。我国的含油气系统不仅仅由单一系统构成,而多发育复式含油气系统。在引进和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方法时,不要盲目套用,也不要不切实际地进行所谓的修改与创新,而应视我国的具体地质情况而定。

    松辽盆地的准含油气系统
    韩晓东
    2000, 21(3):  283-285.  doi:10.11743/ogg20000321
    摘要 ( 726 )   PDF (3084KB) ( 5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根据高势面盖层组合状况,划分出3个含油气系统,这样的划分已落后于松辽盆地的现有勘探水平。因此,须在每一含油气系统内进一步细分出更利于勘探的油气单元。所谓准含油气系统即是指介于含油系统与成藏组合之间的聚油单元,其核心是该单元具有类似的生、储、盖等静态成藏条件及相同的运、聚动态过程。松辽盆地中含油气系统以向上排烃、侧向运移为主,因聚集方式不同可划分出3个准含油气系统:以汇聚型为主的大庆长垣准含油气系统,以侧向运移聚集为主的泰康英台准含油气系统及以发散性聚集为主的南部准含油气系统;下部含油气系统以向下排烃、垂向运移为主,因聚集方式的不同按区域分布进一步划分为4类准含油气系统:以注入式滞留型、发散性为主的三肇及齐家-古龙-长岭准含油气系统,以汇聚型为主的大庆长垣及扶新-朝阳沟准含油气系统。

    书刊评介
    万里写入胸怀间——评介《油踪纪程》
    贺自爱
    2000, 21(3):  286-286.  doi:10.11743/ogg20000322
    摘要 ( 646 )   PDF (1347KB) ( 5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踪纪程》是蔡乾忠教授的一部新著,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的延续与物化。蔡乾忠教授作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创业者之一,他的人生历程就是一部浓缩的石油勘探发现史,有其时代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我作为蔡教授的同龄人,拜读此书倍感亲切,仿佛借时光隧道又回到当年的岁月,再次感染创业的风风雨雨,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