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12-25
    前沿探索
    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因(下):后裂谷期构造演化
    许浚远, 张凌云
    2000, 21(4):  287-292.  doi:10.11743/ogg20000401
    摘要 ( 736 )   PDF (6759KB) ( 9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北太平洋边缘形成连锁右行拉分裂谷系统后,在后裂谷期它们虽然基本上继承了原来盆地格架,但遭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其中改造作用最显著的盆地是菲律宾海盆地。在中新世,由于北移澳大利亚板块新几内亚块体的楔入,菲律宾海盆地反转成转换挤压型盆地;与菲律宾海沟断裂公轭剪切而形成的西菲律宾海盆中央断裂,小角度切割原NW-W向密集的R′断裂;四国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转为“撞击”裂谷;马里亚纳海盆则为马里亚纳洋脊弯曲裂开的产物;班达海盆受到近NS向挤压而变形;东海盆地也随琉球岛弧形成受压而变形。中新世末台湾岛开始形成。在上新世至第四纪,太平洋板块向西的挤压较澳大利亚板块向北的挤压强烈,新几内亚海沟具明显左行位移;印度板块强烈推挤欧亚板块,大多数盆地叠加有弱右行拉分作用(由西向东减弱)。全球构造上,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北移均可造成东太平洋边缘圣安德列斯断裂等右行平移。

    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辽东湾滩海深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王东坡, 曾效箴, 薛林福, 李桐林, 刘立, 陈义贤, 廖兴明, 孟卫工, 李真济
    2000, 21(4):  293-299,307.  doi:10.11743/ogg20000402
    摘要 ( 665 )   PDF (9432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辽东湾滩海地区的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重磁以及测井资料,利用二维有限元法对该区地质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对该区影响深远。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在辽东湾地区有4条大断裂,其中二界沟-盖州滩断裂分割了该区古老的结晶基底,以东为鞍山群,以西为建平群;大洼海南断裂则控制了中上元古界的分布,中上元古界仅分布在该断裂西侧。郯庐断裂作为一整体又控制了中生界火山岩的分布,断裂西侧火山岩发育程度高于东侧。另外,利用电磁测深技术的勘探深度大这一优势,对该区进行了深部层圈结构的研究,幔内高导层的深度约为60km,是软流圈的反映,软流圈的起伏与该区的隆凹呈明显的镜相关系;壳内高导层的深度约为20km,是地壳在拉伸过程中形成的折离带的反映。

    碎屑物理模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张春生, 刘忠保, 施冬, 贾爱林
    2000, 21(4):  300-303,307.  doi:10.11743/ogg20000403
    摘要 ( 698 )   PDF (5369KB) ( 6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碎屑沉积体系的物理模拟是研究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也是预测油气储集砂体分布的有效方法之一。沉积过程的相似性是物理模拟成败的关键,为此模拟实验必须满足相似理论的基本要求。保持原型与模型沉积过程相似的基本理论是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及动力相似以及由此推导出的颗粒悬浮相似、颗粒运动相似和河床变形相似3个基本准则。某些相似条件在实验过程中不可能同时满足,此时应考虑满足影响沉积过程的主要条件。符合实际的地质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建立是正确开展物理模拟的基础。在模型指导下的实验方案的确定是模拟实验的主要环节。

    油气空间
    南堡凹陷火山活动与裂陷旋回
    董月霞, 周海民, 夏文臣
    2000, 21(4):  304-307.  doi:10.11743/ogg20000404
    摘要 ( 941 )   PDF (4498KB) ( 10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堡凹陷原生岩浆的Mg'值大部分分布在0.65~0.75之间;稀土和微量元素中不相容元素富集、相容元素亏损。由此说明该区火山岩受控于上地幔源岩的部分熔融作用。伸展裂谷型盆地的构造层序由下而上一般由底部粗粒层序组、下部含火山岩层序组、中部深水层序组和上部充填层序组组成,南堡凹陷据此可划分出6个构造层序,其中第三、四构造层序控制了南堡凹陷两期主要的含油气系统分布。南堡凹陷盆地形成机制主要与地幔上涌作用有关,受控于主动裂谷演化模式。

    楚雄前陆盆地的油气特征
    尹福光, 许效松, 万方, 谭富文
    2000, 21(4):  308-312.  doi:10.11743/ogg20000405
    摘要 ( 846 )   PDF (6041KB) ( 9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楚雄盆地为一中生代前陆盆地,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两凹一隆”的古地理格局。前渊盆地快速沉降过程中发育欠补偿生油凹陷,在前陆隆起阻挡作用下隆后盆地形成半局限环境生油凹陷。盆地中储集岩可分为三大类:第一为前渊地带和隆后盆地中的浊积岩;第二为前陆隆起两侧和隆后盆地边缘的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海陆源碎屑岩;第三为前陆隆起向海一侧的前陆缓坡碳酸盐岩。前陆逆冲作用从拉丁期开始,以前置式的方式向扬子克拉通推覆,形成了断弯褶皱圈闭、断展褶皱圈闭、台阶状逆冲断层及岩性圈闭、基底折离圈闭、推覆带前缘传播消减带褶皱圈闭等多种圈闭类型。前陆逆冲带的侵位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保存,是油气成熟和运移的热源和动力,因而盆地逆冲带的演化对油气的聚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楚雄盆地是一个油气勘探前景广阔的区域。

    W-S模型在泥质砂岩储层含油性评价中的应用
    程相志, 周凤鸣, 彭银辉, 赵凌风
    2000, 21(4):  313-317.  doi:10.11743/ogg20000406
    摘要 ( 759 )   PDF (5165KB) ( 8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W-S模型是计算泥质砂岩储层含油饱和度的有效方法,具体表述为饱含水泥质砂岩和含油泥质砂岩电导率方程为:Co=(1/F′)(Cw+BQv),Ct=(Swn′/F′)(Cw+B(Qv/Sw))。B是模型中极重要的参数,根据其随溶液电导率Cw和温度T的变化关系可以计算求得;m′和n′是计算泥质砂岩储层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参数,它们均随岩性的不同而变化,岩性细,m′和n′指数小,岩性粗,m′和n′指数大;QvRw是W-S饱和度评价模型的基本参数,运用激发极化电位测井资料法、常规测井资料法、水分析法及正自然电位曲线法亦可分别求取。这些参数确定后,即可将W-S模型应用于常规的数字处理。应用效果表明,对于泥质砂岩储层,W-S模型能够提供可靠的储层饱和度,进行烃与非烃储层的判断。

    冀东油田电化学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周灿灿, 周凤鸣, 马越蛟, 程相志, 曾玉生
    2000, 21(4):  318-320,326.  doi:10.11743/ogg20000407
    摘要 ( 766 )   PDF (4031KB) ( 7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电位是地层在无外界极化状态下由于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位,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层水离子浓度和阳离子交换量。利用激发极化测井的自然电位曲线和极化率曲线,可以逐层计算出地层阳离子交换量及地层水离子浓度,从而可以求解地层水电阻率,应用W-S模型计算泥质砂岩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冀东油田通过进行大量的岩芯测试,采用最优化方法,取得了适合于本区地质解释的待定参数值。实际勘探结果证实,冀东油田的电化学测井解释模式与实际地质情况基本一致。

    开平-涧河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评价
    范文科, 郑红菊, 陈蕾
    2000, 21(4):  321-323.  doi:10.11743/ogg20000408
    摘要 ( 761 )   PDF (2969KB) ( 6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平-涧河地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是一个由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叠合而成的构造盆地。盆内古生界含煤20余层,可采及局部可采9层,由东南向西北累积厚度逐渐增大。全区煤层有机碳含量均较高,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演化程度适中,多为气煤和肥煤,具有较强的生气能力。开平向斜由东南向西北,埋深逐渐增加,煤层含气量增大,变质程度加深,吸附量也随之变大,显示该盆地西北地区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盆内煤层气具有较好的上覆盖层,埋深800m以下为该盆地寻找天然气的有利部位。

    北堡陆地二维地震的进展
    谢占安, 张国栋, 付兴深, 樊会兰
    2000, 21(4):  324-326.  doi:10.11743/ogg20000409
    摘要 ( 672 )   PDF (3099KB) ( 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堡陆地部分位于南堡凹陷西部,二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除与复杂的地表条件有关外,主要受该区独特的地下地质条件影响:(1)强反射界面多,第三系产生的多次波是导致地震资料品质差的主要原因;(2)上、下第三系火山岩发育,屏蔽作用强;(3)主要目的层东营组岩性组合差、反射界面少。因此,须改进传统的地震方法,降低随机噪音,提高信噪比。实践表明:在北堡的陆地部分,将最大纵向偏移距调整为4500m,覆盖次数增加到90次,在井深9m处激发,以5个线性检波组合方式检波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柳南地区石油地质储量计算的概率分析
    关涛, 唐伟, 李淑珣
    2000, 21(4):  327-329.  doi:10.11743/ogg20000410
    摘要 ( 768 )   PDF (3018KB) ( 8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国内进行石油地质储量计算的方法主要是容积法,该方法计算结果受6个储量参数控制。Warren概率分析认为,容积法储量参数的乘积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可以通过求取一些特征参数,得到储量的概率分布,从而进一步得到油藏储量较可靠的期望值。利用上述方法,选取、确定储量参数的最大、最可能、最小值,计算了柳南地区9号、12号小层概率为84.1%的石油地质储量,计算结果与容积法储量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从概率角度肯定了容积法储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复杂断块区低品质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张玉兰, 陈贤德, 翟瑞国, 郭银菊, 张文林
    2000, 21(4):  330-332,336.  doi:10.11743/ogg20000411
    摘要 ( 768 )   PDF (4839KB) ( 9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解释复杂断块区低品质地震资料的合理思路是,先解释大断层控制的构造格局和整个形态,再解释大断块内的构造细节及油层。在此思路指导下,在解释区域构造形态时,采用了形成相干数据体了解断层展布规律;用二维剖面建立构造模式指导低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断裂展布法解释区域构造形态;解释主断层时充分利用深度切片;多个专家进行平行解释寻找解释共同点。在解释局部构造时,注意解释油层顶面构造;利用工作站的功能进行反射层的精细对比;利用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解释构造;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一并进行。通过上述方法,地震解释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使钻井成功率由原来的38%提高到现在的80%。

    老爷庙地区东营组储层特征及有利含油相带预测
    刘晓, 曹中宏, 刘翠琴, 李雪芹
    2000, 21(4):  333-336.  doi:10.11743/ogg20000412
    摘要 ( 715 )   PDF (4374KB) ( 9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老爷庙地区东营组主要发育有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水下重力流和湖泊等沉积体系。油气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平原的前端,其中尤以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的储集物性最好,对油气聚集非常有利,是主要的储集砂体。储层以粒间溶蚀孔为主,且随层位的加深孔径减小,为中低孔、中低渗型储层,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影响,它们对油气的聚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庙北地区Ed3凝析油气藏的勘探应予以重视,庙南地区Ed1可能成为下步勘探的主要目标区,庙南地区Ed3是不可忽视的领域。

    黄骅坳陷北堡地区深层火成岩储层评价
    马乾, 鄂俊杰, 李文华, 成锁银
    2000, 21(4):  337-340,344.  doi:10.11743/ogg20000413
    摘要 ( 766 )   PDF (5421KB) ( 7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骅坳陷北堡地区沙一段、沙三段深层火成岩是该区重要的储集岩,该储集岩以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玄武岩以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火山碎屑岩以粒间次生孔隙和微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沙一段薄层基性玄武岩微裂缝发育,而中性凝灰岩粒间孔隙和微裂缝组合发育,沙三段厚层玄武岩顶底裂缝发育,而中性凝灰岩微裂缝则非常发育;低中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大为储集层的主要特征。岩性、火山岩相带、构造应力、充填期与聚油期相近是火成岩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沙一段火山碎屑岩类发育,但分布范围小,沙三段以玄武岩为主,厚度大,分布广。火成岩顶面构造高部位是有利储层分布区,为进一步勘探的目标。

    老爷庙地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
    王晓文, 董月霞
    2000, 21(4):  341-344.  doi:10.11743/ogg20000414
    摘要 ( 758 )   PDF (4454KB) ( 8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老爷庙构造带为一滚动背斜构造带,发育3个级别的断层:(1)EWNE走向的控凹断层;(2)NNENE走向的控油断层;(3)NW-NW-W走向的控圈闭断层。沙河街组三段4~5亚段的深湖相泥岩及沙河街组一段至东营组三段的浅湖半深湖相泥岩为主力生油岩,此二套生油岩已进入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及腐殖型为主,均具较高丰度,为较好好生油岩。辫状河道砂体、水下重力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深水浊积砂体为主要储集体,具高孔、高渗特征。油气藏的类型主要受控于裂陷盆地的伸展程度、同生断层及沉积相带。裂陷旋回控制含油气系统的分布,同生断层使含油面积扩大,储集体相带的配置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

    南堡凹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周海民, 魏忠文, 曹中宏, 丛良滋
    2000, 21(4):  345-349.  doi:10.11743/ogg20000415
    摘要 ( 868 )   PDF (5815KB) ( 9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堡凹陷是一个中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具幕式沉积特点。区内构造带呈环状展布,可分为周边凸起潜山构造带、近边或裙边构造带及凹陷中央构造带。以高柳断层为界,呈南北分区的格局。圈闭的形成与展布明显受构造演化控制,断陷期以背斜、潜山圈闭为主,坳陷期以各种类型的断块、断背斜圈闭居多。

    蒙南盆地群石油地质条件评价
    鄂俊杰, 卓胜广, 刘蕴华, 刘建
    2000, 21(4):  350-353.  doi:10.11743/ogg20000416
    摘要 ( 782 )   PDF (4694KB) ( 6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蒙南盆地群位于内蒙古中西部,由大小不等的10多个盆地组成。与油气有关的沉积地层主要是侏罗系和白垩系。经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岩性分析,下、中侏罗统五当沟组、厂汉沟组和下白垩统固阳组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页)岩、碳质泥岩和泥灰岩,是区内主要的烃源岩。烃源岩已进入成熟阶段,处于生油高峰期。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多套扇三角洲、分流河道以及三角洲前缘砂体,是较好的储集砂体。其中,侏罗系储集砂体的孔渗条件较差,白垩系砂体的孔渗条件较好。从整体上看,侏罗白垩系不仅具有下生、中储、上盖的组合型式,而且各层序亦具有自生、自储、自盖的组合型式。综合分析后,认为武川、桑根达来盆地为勘探最有利地区,三道沟、旗下营、乌兰花、固阳等盆地居次。

    南堡凹陷高5区块油气藏特征
    杜志强, 魏忠文, 王旭东
    2000, 21(4):  354-356.  doi:10.11743/ogg20000417
    摘要 ( 730 )   PDF (3009KB) ( 7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5区块油气藏位于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高北断层上升盘高5断鼻中部,在钻探开发以前,被认为是受断块控制的构造油气藏。钻探开发以后,发现其构造形态为完整的断鼻构造;物源主要来自北东方向;油层最厚的位置不在构造高部位而在断鼻的腰部;累积产油量曲线与油层等厚图形态基本一致。因此,该油气藏应是一个典型的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油气藏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构造运动、成岩及后生作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带为最有利的储集体发育带。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的演化
    李永林, 陈文学, 赵德力, 南红丽, 卜翠萍
    2000, 21(4):  357-359.  doi:10.11743/ogg20000418
    摘要 ( 727 )   PDF (2904KB) ( 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焉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之间,其含油气系统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形成与破坏阶段和第三纪—第四纪的活化与再建阶段。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在八道湾组沉积末时,进入生油门限,标志着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形成。燕山运动中晚期,侏罗系大规模冲隆及剥蚀,侏罗系源岩生烃作用终止,含油气系统被破坏。喜山期,盆地进入挤压阶段,随着第三系沉积厚度的不断加大,侏罗系源岩开始二次生烃,原含油气系统得以活化与重建。由于构造演化不均衡,南部凹陷具有“早期成藏,破坏严重,二次生油范围小,砂体不发育,油气富集程度低”的特点;北部凹陷具有“早期成藏,破坏较弱,二次生烃范围大,砂体发育,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的特点。因此,油气勘探时,应注意南、北凹陷的含油气系统特点,区别对待。

    东营凹陷西部潜山油气藏特征
    林松辉, 王华, 张桂霞, 武玉祥, 陈海云, 韦华彬
    2000, 21(4):  360-363.  doi:10.11743/ogg20000419
    摘要 ( 781 )   PDF (4824KB) ( 7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凹陷西部发育太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潜山。受郯庐断裂活动的影响,潜山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自东南向北西形成了NW-向潜山构造带;自西南向北东形成了NE向潜山构造带。新生界的沙河街组、孔店组及中生界和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的烃源岩为潜山油气藏的主要油源。储集层由太古界变质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组成,平均孔隙度多在1.4%~5.0%之间。石炭-二叠系、第三系及中生界下侏罗统构成潜山油气藏的3套盖层。根据圈闭类型的差异,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部及内幕两种类型。烃类潜山油气藏多分布于近源的断裂带附近,而非烃气往往沿深大断裂、火山通道向上运移,在适当的潜山圈闭中形成非烃潜山气藏。

    南堡凹陷的含油气系统分析
    刘蕴华, 周海民, 熊保贤, 李永林, 何会强
    2000, 21(4):  364-365,374.  doi:10.11743/ogg20000420
    摘要 ( 770 )   PDF (3435KB) ( 8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油岩对比分析,南堡凹陷存在两个已知的含油气系统:(1)沙河街组含油气系统;(2)东营组含油气系统。前一含油气系统在东营组沉积末时,沙河街组三段的烃源岩开始生烃,形成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烃源岩二次生油,除形成原生油气藏外,还形成了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后一含油气系统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时,东营组三段烃源岩在高柳断层以南开始生烃,形成东营组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及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而在高柳断层以北,烃源岩尚未开始生烃,不能形成含油气系统。因此,在南堡凹陷进行油气勘探时,高尚堡及柳赞地区,应以寻找沙河街组含油气系统的油气为主;北堡和老爷庙地区以寻找东营组含油气系统的油气为主。

    圈闭定量评价——三因素综合排队法
    刘伯土, 朱允辉, 高晓歌
    2000, 21(4):  366-369.  doi:10.11743/ogg20000421
    摘要 ( 876 )   PDF (3496KB) ( 8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质风险分析、油气资源量预测和勘探开发条件分析是区带评价或圈闭评价中3个独立的评价因素,三因素综合排队法就是针对上述评价模式提出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由双因素综合排队法引伸而来,其基本原理是将区带或圈闭的地质风险分析结果、油气资源量预测结果及勘探开发条件统一考虑在一个三维直角坐标系内,通过建立变量赋值标准和三因素综合排队公式将区带或圈闭3个独立的评价因素综合成一个排队系数。这一系数能比较直观地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通过三因素综合排队法对部分构造进行了圈闭综合评价和排队,区分出Ⅰ,Ⅱ,Ⅲ类圈闭,并指明有利勘探靶区。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沙漠或海域等高风险、高投入地区的油气勘探靶区评价不失为较理想的综合评价方法。

    荧光光谱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汤玉平, 唐艳玲, 胡斌, 魏巍, 王国建, 岳向阳
    2000, 21(4):  370-371.  doi:10.11743/ogg20000422
    摘要 ( 630 )   PDF (1963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井中荧光光谱强度及其比值的正向变化梯度和向上趋轻反映了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荧光光谱三元图和同步荧光图谱能较好地指示微运移的方向:自深层到地表,λ320nm增加,λ360nm减小;除λ430nm外,各波段均具正向梯度。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田水特征离子及意义
    周晓芬
    2000, 21(4):  372-374.  doi:10.11743/ogg20000423
    摘要 ( 696 )   PDF (2561KB) ( 7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北部西达里亚、塔河1号及塔河3,4号油田的油田水具有相近的离子组成,其可溶物质主要成分与海水一致,表明其主要为海相成因。油田水中不同的离子组成及浓度指示特定的地质意义:HCO3-与地层密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地层时代愈老,直线斜率愈大;SO42-,Ca2+,Mg2+浓度的差异预示油田水的不同来源;I-含量不受地层岩性影响,而由原油物性决定,I-含量高,则原油物性就好;Br2+浓度大于350mg/L的油田水则是凝析油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