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易于散失的特性,决定了整体封存体系的高标准、严要求,评价的思维应以板桶理论(木桶效应)为指导,特别要重视局部对整体的决定作用。天然气的封存与石油不同,整体封存体系的内涵,必须强调结构的立体性与功能的有效性。川东、川东北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下部(中、古生界)的超压流体系统与上部(中、新生界)的高压-静压流体系统,共同构成整体封存体系的立体性,实际是一个物性、浓度、压力为一体的复合封闭结构。有效性取决于:(1)埋深;(2)区域水动力;(3)晚期抬升;(4)抬升时限。立体性为构建,有效性为改建,只有二者的统一方能发挥整体封存的最大功能。
湖相盆地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构造升降、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叠合盆地区域构造体制的转换是划分一级层序的基础,构造幕的产物构成了二级层序,三级以上层序主要反映岩相古地理与沉积风格的变化。湖相盆地的体系域在不同条件下等时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一个沉积物源控制的“沉积场”或多个物源控制的多个“沉积场”的可容空间与沉积速率变化的比值都小于 1或都大于 1时,所定义的体系域是等时的。但在不同的“沉积场”之间的可容空间与沉积速率的变化存在明显的非均一性时,在同一等时单元内,可以有不同体系域共生。湖相盆地中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目标主要为断陷型盆地坡折(带)下方的低位砂、砾岩体和坳陷型盆地中两个最大洪泛期泥岩夹持的三角洲前缘相带砂岩体。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侏罗系沉积时期,存在地形坡折带。根据不整合面、稳定分布的厚煤层等标志将侏罗系中下统划分成 4个沉积层序。以地层叠置样式、局部分布的煤层以及地形坡折带在沉积层序中的位置,细分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以深切谷(辫状河)沉积为特征;湖侵体系域以广泛分布的湖相沉积为特征;高位体系域发育进积式三角洲。在建立具地形坡折带的陆相湖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模式和分析成藏条件的基础上,预测低位体系域深切谷和高位体系域三角洲前缘远端透镜状砂体是隐蔽圈闭发育的地区。
根据地震、岩性及电性等特征,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二段下亚段可划分为 3个三级层序。底部层序(SSⅠ)相当于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低位体系域不发育,只发育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受早期构造沉降和气候控制。中部层序(SSⅡ)代表的是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与底部层序具有类似特征。SSⅠ,SSⅡ均为T-R旋回的沉积。顶部层序(SSⅢ)代表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二段下亚段沉积,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水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是一完整的旋回。SSⅢ是在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气候相对干旱、水体供应不足的条件下形成的。
富油气凹陷的理论实质就是在那些烃源岩发育、资源丰度高、油气十分富集的凹陷中,树立满凹含油的思想,寻找不仅包括正向构造带中的油气藏,更重要的是寻找负向构造带中的油气藏,特别是各种隐蔽性油气藏。区内隐蔽油气藏的类型多种多样,不仅有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还有火成岩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储量十分丰富,占研究区已探明总储量的近 40%。已发现的东营、沾化、辽西、辽东、大民屯、饶阳、歧口板桥等富油气凹陷中,资源丰度高、规模大的隐蔽油气藏十分发育,勘探潜力巨大。深潜山、洼陷带浊积岩体、陡坡带砂砾岩体、沙河街组三段及中生代火山岩、缓坡带水进超覆三角洲砂体、复杂隐蔽断块等是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的主要勘探方向。
盐湖盆地与碳酸岩盐的层序地层是有区别的。因此,须从气候、构造和盐类物质来源等方面分析岩盐沉积,利用岩盐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特征揭示湖平面的变化并划分岩盐层序。潜江凹陷潜江组的碳、氧同位素在水进体系域中较轻,而在高位和低位体系域中较重;硼含量亦有类似的变化规律,低位域和高位域末期的硼含量一般较高,而在水进体系域中则变小。综合分析潜江凹陷潜江组不同物源及古地形等因素,可将潜江组划分为 3大体系域和 7个层序。
东濮凹陷岩盐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主要为厚层块状岩盐夹薄层泥岩和砂岩,地震上表现为强振幅连续反射;湖侵期为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夹薄层岩盐和重力流砂体;高位体系域为厚层块状岩盐夹薄层泥岩和砂岩。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古生物化石资料显示,藻类生物发育,缺少淡水种类,介形虫成层出现,说明盐类沉积环境以潮湿和半干旱气候交替为主,在还原的深湖-半深湖的背景中仍有碎屑物供给。该区盐湖隐蔽圈闭多发育于盐类重力流扇体和盐湖碎屑重力流透镜体中。
断裂坡折带为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其低位扇主要包括水下冲积扇、大型浊积扇、小型低位三角洲和低位扇三角洲。陡坡带低位浊积扇及扇三角洲远端部分分布于低台阶,扇三角洲主体、下切谷充填分布在高台阶,更高处为三角洲近端部分及冲积扇。缓坡带在沉积基准面快速下降时,其上产生陆上下切水道,其下形成水下冲积扇砂体;当基准面缓慢上升时,在断裂坡折带之上形成下切水道充填,之下发育水下冲积扇砂体和远岸浊积扇砂体。断裂坡折带低位扇易形成原生隐蔽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具有离源岩近、次生裂隙发育和疏导条件优越的特征。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Ⅲ层序底界面结构主要有发育底砾岩的不整合型、发育风化壳的假整合型和具明显沉积型式变化的整合型等 3类。在侏罗系Ⅲ层序底界面上、下延 40ms的波形地震相中,1~2类高频波形对应砂泥岩互层沉积;5~6类低频波形对应大套砂岩沉积;3~4类波形介于二者之间。地震波的振幅与界面上的岩石组合有关,中强振幅对应于砂、泥岩组合以及砾岩、粉砂岩组合,弱振幅对应于大套砂岩组合,中振幅介于二者之间。另外,低频波和中强振幅与地震前积反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波形地震相、振幅以及反射结构的综合分析,认为玛湖西北斜坡和腹部的石南-莫北地区有大面积的砂体分布,其中,车-拐水下扇、玛湖辫状三角洲、中拐曲流河三角洲及石南-夏盐曲流河三角洲等砂体发育区是有利的非构造圈闭发育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依-舒地堑经历了早期断陷和晚期消亡两大发育历程,与大的构造演化阶段相匹配,形成了4个超层序、20个层序。母岩分布、古水流特征等综合分析表明,方正断陷存在3个物源区,从新安村组至达连河组深湖相的沉积边界逐渐向沉积中心迁移,致使烃源岩层位不断变化,但总体赋存于强烈断陷期和初始断陷期。依-舒地堑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低位体系域,高位体系域中仅少量分布。
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着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与演化。与海相盆地不同,陆相盆地的沉积基准面既不是海平面也不是湖平面,而是相当于河流平衡剖面的一个抽象界面。在沉积基准面旋回中,不同位置的可容纳空间大小不同,致使沉积物在不同相域内进行体积分配,从而导致了地层堆积样式、旋回厚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层序划分对比的标志。依据沉积基准面旋回中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应当是有时岩石与岩石、有时岩石与界面、有时界面与界面的对比;而不是岩性对比和等厚度对比。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容纳空间大小变化的差异与不同体系域的生储盖发育以及地层不整合面、岩性尖灭线的分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松辽盆地南部可划分出河道砂体、前积朵叶砂体、断层-岩性圈闭、构造-岩性圈闭 4种类型的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在地震剖面上,河道砂体表现为强振幅、低频率的前倾或下凹反射,河岸较陡时的河床可依据水平反射终止点确定,点砂坝呈现微凸、河道呈现下凹的特征;前积朵叶体的前积反射结构则表现为平缓下超或顶超,三角洲席状砂体可由前积层上翘部位或顶超尖灭层上翘部位确定,通过振幅、波形和结构的异常可识别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积层系中振幅和波形的变化与砂体关系密切。经综合分析,大情字井地区、东南物源区为油气有利区,乾安-孤店地区为油气较有利区。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三段经井-震标定后,可以识别出 7个层序界面,其中T7,T6,T4和T3为最大湖泛面;T6′,T4′,T3 ′为沉积作用转换面。据此,将沙河街组三段划分为 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C3,C2,C1)。C3 期,盆地强烈沉积,形成小型浊积扇;C2 期,中央隆起带形成;C12 旋回期,发育浊积扇砂体;江家店地区在C3,C2 旋回时期,在惠民凹陷西南部发育双丰三角洲-滑塌浊积扇岩性圈闭,在夏口断层下降盘发育曲堤三角洲或近岸水下扇体-浊积扇岩性圈闭。
查干凹陷位于银额盆地东北角,依据地震、岩性、古生物、地化及测井等资料,其白垩系可划分出 1个一级层序、2个二级及 7个三级层序。巴音戈壁组一、二段沉积时期形成层序Ⅰ,Ⅱ;苏红图组沉积时期,形成层序Ⅲ,Ⅳ,Ⅴ;银根组沉积时期形成层序Ⅵ,Ⅶ。查干凹陷已有钻井显示,58%的油气层段分布于低位体系域中,30%的分布于高位体系域,12%的分布在湖侵体系域。
根据较大的区域不整合,长岭凹陷可以划分为泉头组-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嫩江组两个二级层序。以局部不整合、沉积转换面为标志,青山口组可划分出 4个三级层序。位于保康三角洲砂体前缘带的大情字井地区,在层序S1和S2低位体系域中砂岩分布广泛,为该区的主要含油层段。层序地层不仅控制油气藏的类型,而且还控制含油性。据统计,60%的工业油气井位于低位体系域。
高北隐蔽油气藏位于南堡凹陷高尚堡潜山北翼。过去一直认为该油藏为受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但通过对骨架砂岩厚度和物源方向重新分析后发现,该油藏为“泥包砂”型,是典型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油气藏具有初期产能高,后期递减快的特征。该油气藏的勘探过程表明在寻找隐蔽油气藏时,应从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入手,对储层进行地震反演,利用综合分析结果确定油气藏类型。
塔里木盆地轮南巴楚地区奥陶系生物礁赋存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和上奥陶统桑塔木组,主要造礁生物为瓶筐石,其次为海绵类、苔藓虫类和有柄棘皮动物类。礁体规模较小,形态多样,礁体一般由礁基、礁核和礁盖三部分组成。含礁层系储层物性总体比较差,以低孔低渗或低孔中渗为特征,但是礁基、礁盖储层物性明显好于礁体本身。礁体储层类型为裂缝型或孔隙裂缝型储层,储层性能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塔中Ⅰ号断裂带O2+3灰岩储层裂缝可分为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大类。根据裂缝交切关系、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岩石Kaiser实验结果,认为O2+3灰岩遭受 3次构造运动,形成了相应的 3期构造裂缝。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在静压力作用下,沿O2+3灰岩层面形成平行层面的成岩裂缝,之后,在NE-SW向构造力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垂直层面的共轭剪切缝、高角度缝合线以及随应力积聚而形成的纵张、横张缝等,此期裂缝均为方解石充填;晚海西期,构造运动将前期裂缝扩大,并产生新的剪切裂缝,后期相对宁静,裂缝被半透明状方解石充填;喜山期再次受到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规模不大、方向性好、基本未被充填的直立构造剪切缝,对油气的运聚有重要作用。
桥口构造沙三段气藏具有埋深大、含气井段长、储层物性差且纵横向变化大、气层产能低、压力不稳的特点。通过对岩性成分、结构、沉积相带、物性、盖层、构造、烃源岩演化等多方面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在诸多的控制因素中,沉积相带是主控因素,重力流水道砂体及湖底扇中扇辫状水道不仅物性好,而且埋藏在生烃洼陷泥岩之中,利于捕获油气而富集成藏。因此,加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将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结合起来分析有利的沉积相带,进行储层预测,将是下步勘探工作的重点。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整体抬升,形成了稳定的大型区域斜坡,为深盆气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构造条件;其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具有良好的生气条件,为深盆气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的砂体厚度大、分布广,且岩性致密,为深盆气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深盆气藏在伊陕斜坡及天环凹陷一带以产气为主;晋西断褶带至西缘断褶带气水同产;在伊 12井至哈 2井一带则以产水为主。伊陕斜坡及天环凹陷的主体均处于深盆气藏的含气带内,储量丰度高,是最具远景的勘探区域。
在直角坐标系下,将井底压力恢复资料绘成P-t曲线,在曲线上任取两个时间点(t1,t2),第 3点(t3)取其平均值,读出对应的P1,P2和P3值,并求出时间曲线的斜率,即可根据图版求出产率指数。选点时,t1和t2间隔不宜过小,t1一般选取 40min左右,t2选取 300min左右。该方法主要依据段塞流测试理论而建立。中国东部某油田采用此法所得预测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基本相同。
碳酸盐岩地层因裂缝和岩溶的发育,可成为优质储层,塔河 4号油田即为典型实例。根据裂缝分布模式、产状、规模、充填、连通、成因等因素,可将裂缝划分为不同类型。按裂缝切割关系、充填成分、充填期次、测井响应特征与构造应力场的不同可对裂缝进行期次划分。岩性、岩层厚度、断裂作用、构造应力场、局部构造、地层负荷与岩溶作用是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古岩溶作用主要包括沉积岩溶、风化壳岩溶、缝洞系岩溶等几大类。古岩溶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同沉积期、风化壳期、埋藏期、后生变化期等。从形态上可将岩溶分为溶痕、溶穴、溶隙和洞穴,在垂向上可划分为地表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气候、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貌等因素则控制着古岩溶的发育。缝洞系统的研究应包括 3个层次,即通过露头与岩芯来研究缝洞的产状、组系、发育、成因、充填及分布;通过钻录井、测井、地震、裂缝测井等资料来识别裂缝及分布、发育规律;通过地震、测井、构造应力场模拟等对缝洞进行预测。今后,缝洞系统的研究应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方法、加强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寻求更有效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和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重点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