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9-25
    前沿探索
    碳酸盐烃源岩排烃模拟模型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
    陈义才, 沈忠民, 黄泽光, 李延军, 郭秀英, 吕强, 张军, 石晓英
    2002, 23(3):  203-206.  doi:10.11743/ogg20020301
    摘要 ( 673 )   PDF (4459KB) ( 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盐烃源岩由于胶结作用发育,固结成岩较早,所以,其排烃作用并非一定以压实作用为主,而是多种作用互存。不同的演化阶段排烃方式各异,在高过成熟阶段以微裂缝排烃和分子扩散为主。以一维地质模型为基础,根据生、排烃质量守恒原理可以定量建立扩散排烃和微裂缝排烃的数学模型。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依此模型进行的模拟结果表明:马家沟组在早二叠世末进入生烃门限,三叠纪末达到生油高峰,早白垩世开始进入过熟干气阶段;现今累计排烃率为 60%~80%,其中,压实排烃、扩散排烃和微裂缝排烃占主导地位,水溶相排烃只占很小比例。

    流体包裹体在古压力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陈红汉, 董伟良, 张树林, 杨计海
    2002, 23(3):  207-211.  doi:10.11743/ogg20020302
    摘要 ( 819 )   PDF (5058KB) ( 7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烃类流体包裹体的最小捕获压力可以通过其在P-T空间投影的等容线单值变化和等容线的物理特性来确定。南海琼东南盆地YC21-1构造崖城组砂岩中的方解石脉、石英次生加大边和颗粒裂纹中的流体包裹体反映,地史时期该区曾经发育过 4期流体包裹体,盖层在第三期热流体活动时期,曾发生过破裂,但稍后又快速愈合,从而未形成大量游离型天然气藏。

    鄂尔多斯中部气田下古生界水溶气成因
    李贤庆, 侯读杰, 胡国艺, 张爱云, 柳常青
    2002, 23(3):  212-217.  doi:10.11743/ogg20020303
    摘要 ( 851 )   PDF (5231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中部气田下古生界水溶气以高甲烷含量为特征,含有少量重烃和非烃组分,基本显示出高成熟过成熟的干气特征 (C1/C1~5>0.95)。该区下古生界水溶气组成存在“东、西差异”(东部区块水溶气的C2+重烃、苯和甲苯含量较高,而西部区块水溶气的C2+ 重烃、苯和甲苯含量低或缺失),揭示了东部、西部区块水溶气的来源是不同的。东部区块水溶气具有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的混合贡献,西部区块水溶气主要来自下古生界的油型气。

    濮阳凹陷白庙气田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扇三角洲沉积模拟研究
    夏长淮, 张春生, 周海彬, 施斌全, 刘忠保, 李力
    2002, 23(3):  218-223.  doi:10.11743/ogg20020304
    摘要 ( 913 )   PDF (6328KB) ( 7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白庙地区砂体沉积特征设计的沙三下砂体形成过程模拟实验表明,沙三下扇三角洲主要是碎屑流和牵引流交替作用的结果,洪水期以碎屑流作用为主,平水期以牵引流作用为主,扇三角洲存在叠置与展开两种结合形式,前者厚度大而面积小,后者厚度小而面积大。它的发育和演变主要受上游水流强度、泥砂搬运、水流分汊变迁、湖水位升降及活动底板下降速率等因素的影响。模拟认为,沙三下扇三角洲在形成过程中,在白5井、白3井和白28井之间及白 7井一带主要发育3条主辫状河道,最宽达 750m,最窄为 300m;辫状河道在杜寨断层处,砂岩质纯、厚度大、物性好,在兰聊断层与杜寨断层之间,砂岩厚度大且分布普遍,而在靠近兰聊断层处则砂岩厚度减薄,物性变差。

    油气空间
    塔里木古生代原型盆地分析的油气勘探意义
    徐旭辉
    2002, 23(3):  224-228.  doi:10.11743/ogg20020305
    摘要 ( 721 )   PDF (5292KB) ( 6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地区古生代依据构造热体制变化,可以划分为离散型和会聚型两大类 5种不同的原型盆地。早震旦世为裂陷槽;晚震旦世至早奥陶世发育边缘坳陷;中、晚奥陶世—泥盆纪,洋盆消减、闭合、碰撞,在此背景下分别孕育了塔中隆起和塔北隆起;石炭纪—二叠纪,整体处于拉张环境。原型盆地不同,其油气勘探意义不同,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满加尔坳陷具有较大的沉降、沉积速率,发育有良好的生油气母质。以塔中、塔北隆起为代表的古隆起,为海西期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区,具有良好的储盖条件,是油气重要的聚集场所。

    中扬子及邻区层序地层与原型盆地演化
    戴少武
    2002, 23(3):  229-235.  doi:10.11743/ogg20020306
    摘要 ( 803 )   PDF (9195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扬子及邻区原型盆地可划分为 9个大层序,其中,1~6大层序由中、古生代海相地层组成;第 7大层序为早、中侏罗纪的陆相沉积;第 8大层序为晚侏罗世的前渊沉积;第 9层序为晚白垩世至第三纪的伸展盆地。震旦纪,中部地区为台地相环境,向南为浅海陆棚环境,向北以陆表海为主;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为典型的大陆边缘盆地;中、晚奥陶世至志留纪为裂谷盆地发展阶段;泥盆纪至石炭纪该区发生广泛海侵,与华南海域和太平洋海域多处相连;二叠纪至早、中三叠世为原型盆地的重要转型时期,随着分隔秦岭微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勉略古洋盆向东打开,扬子北缘由前期的区域性隆起转变为向北加深的大陆边缘盆地;晚三叠世经历了两次幕式旋回,巴东组沉积时期盆地沉降缓慢,九里岗组沉积时期则较快;早、中侏罗世原型盆地早幕 (早侏罗世)沉积缓慢,晚幕 (中侏罗世)快速沉降,以水下沉积作用为主;晚侏罗世可划分为两大构造演化阶段,早期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晚期强烈;晚白垩世至老第三纪,盆地范围缩小,以湖泊、河流体系为主。由此,中扬子及邻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 4种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具有幕式充填特征。

    穆格莱德盆地形成特点与勘探潜力
    张亚敏, 陈发景
    2002, 23(3):  236-240.  doi:10.11743/ogg20020307
    摘要 ( 684 )   PDF (5164KB) ( 1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穆格莱德盆地形成演化可分为 3期:(1)早白垩世早期,随着非洲南美泛大陆裂开,在穆格莱德产生了第一期伸展断陷盆地;(2)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随着原始大西洋的产生,形成了第二期伸展断陷盆地;(3)新生代,随着区域沉降,该断陷盆地演化为伸展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在穆格莱德盆地南部有明显的挤压运动,形成构造反转;在盆地西北侧,沿中非大断裂带有走滑运动,使得图卢斯、巴加拉凹陷受到强烈的改造。穆格莱德盆地主要构造样式有半地堑、半地垒 (或地垒)、伸展断块、滚动背斜、反转形成的挤压背斜和走滑活动形成的负花状构造等。滚动背斜、挤压背斜、地垒等构造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早白垩世早期充填了半深湖深湖相的泥岩,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由于沉降中心不断向南转移,在南区沉积了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上述地质条件决定了穆格莱德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焉耆盆地侏罗系包裹体与油气运聚期次的关系
    陈文学, 李永林, 张辉, 赵得力
    2002, 23(3):  241-243,247.  doi:10.11743/ogg20020308
    摘要 ( 674 )   PDF (3981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焉耆盆地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其均一温度多为101~110℃和121~130℃,组分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呈双峰态,前主峰为18或20,后主峰为26或27。这些特征指示焉耆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发生两次成藏作用,即晚侏罗世以八道湾组低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一期成藏作用和侏罗纪末期以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二期成藏作用。根据生烃史分析,该区还应存在第三纪末的油气聚集,但因成岩作用不活跃,包裹体丰度低而未检测到。

    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若干地质问题及对策
    郭彤楼, 田海芹
    2002, 23(3):  244-247.  doi:10.11743/ogg20020309
    摘要 ( 804 )   PDF (4555KB) ( 7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南方海相盆地经历了多旋回运动的叠加改造,导致各地区油气保存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须探索此类盆地独特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过程中,应注重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总结出各自的成藏模式。目前,南方海相研究应重点放在重点区块构造评价、烃源岩重新确定和保存条件再评价等方面。通过解剖典型油气藏的成藏条件,了解成藏要素的有利匹配,优选出近期的勘探目标。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储集体特征
    徐国盛, 李国蓉, 王志雄
    2002, 23(3):  248-251,256.  doi:10.11743/ogg20020310
    摘要 ( 802 )   PDF (5828KB) ( 10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岩溶及裂缝的发育状况,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储集体可分为拱张褶皱型、断裂块断型、风化残丘型和多期构造复合型 4种类型。第一、二类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溶蚀孔洞,储层段双侧向电阻率较低,声波时差常出现跳波现象;第三类的储集空间为岩溶残丘;第四类具有上述复合组成的特征。在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拱张褶皱型储集体主要发育于褶皱山风化壳,岩溶作用垂直分带现象明显。断裂块断型储集体在有上古生界覆盖的情况下,岩溶带大面积成层发育、依次递进;在无覆盖时,风化壳岩溶带的溶蚀孔、洞、缝极为发育。风化残丘型储集体在整个残丘山均有发育。多期构造复合型的露头区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岩溶带垂直发育。

    线性化地震剖面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张新荣, 王东坡, 高福红, 徐开志
    2002, 23(3):  252-256.  doi:10.11743/ogg20020311
    摘要 ( 783 )   PDF (6270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线性化处理就是将黑白同相轴变成线,正性轴用实线表示,负性轴用虚线表示。经线性化处理后,现有的二维或三维地震剖面的地质信息更加突出,反映的内容更加清晰。以松辽盆地安达断陷营城组为例,通过对DS1井单井相分析,沉积微相判别,建立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在对地震剖面进行线性化处理后对沉积进行了解释,认为营城组时期火山活动强烈,以溢流相为优势相,并发育有沼泽相、辫状河相和半深湖相等。该沉积相带大致呈环带状展布,被隆起分为南北两个断陷湖泊,北部安达小区主要为洪泛平原,中间为火山岩,明水斜坡及四周丘陵为物源区;南部宋站小区呈东西向延伸,中央隆起区为火山岩,有二个半深湖沉积中心,物源为四周隆起地带。

    西湖凹陷春晓区带下第三系平湖组、花港组沉积特征
    王果寿, 周卓明, 肖朝辉, 李美洲, 周维奎, 王琳
    2002, 23(3):  257-261,265.  doi:10.11743/ogg20020312
    摘要 ( 916 )   PDF (5866KB) ( 6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湖凹陷春晓区带下第三系平湖组及花港组可划分出半封闭海湾、湖泊、三角洲及河流 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以及滨岸潮坪、泻湖、滨岸湖泊、河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河流等 6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和若干种亚相及微相。平湖组、花港组的发育与演化显示了由海到陆的变化特点,即平湖组主要为半闭塞海湾环境,以海湾泻湖相发育为其特征。花港组则以湖泊、三角洲、河流体系为主,并可明显两分,下段为海浸湖相,上段为淡水湖及曲流河泛滥平原的间互沉积。该区有利储集相带主要有潮渠水道、潮坪砂坝、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及分流河道微相。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阎相宾
    2002, 23(3):  262-265.  doi:10.11743/ogg20020313
    摘要 ( 738 )   PDF (4438KB) ( 7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岩芯测试结果表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为颗粒之间的孔、缝、洞;而基质基本不具储集能力。洞穴型、风化裂隙型及构造裂隙型储层在塔河地区普遍发育;地表残积带裂隙孔洞型储层主要分布于C1与O1的不整合面附近;台缘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分布在南部沙76井一带的下奥陶统。依据裂隙组系展布与成岩组构的关系分析,推测阿克库勒凸起轴部应为裂隙型储层的有利发育区。钻井勘探新成果显示,塔河油田南缘S6-9S76井一带是今后寻找台缘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储层的重要地区。

    松辽盆地梨树凹陷泉头组沉积特征
    唐黎明, 何兴华
    2002, 23(3):  266-268,273.  doi:10.11743/ogg20020314
    摘要 ( 1003 )   PDF (4374KB) ( 8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梨树凹陷泉头组主要发育有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浅水湖和滨浅湖等沉积相,盆地的轻微振荡性升降使其沉积演化可分为 4个时期,早期 (泉一段)是断陷沉积向坳陷沉积转换的过渡时期;中期 (泉二段)由于盆地沉降速率大,河流冲积作用弱,发育了大规模的浅水湖,沉积环境由浅水湖、洪泛洼地和少量曲流河组成;晚期 (泉三段—泉四段中期)区域沉积变缓、河流作用再度增强,形成十分发育的储层段;末期 (泉四段晚期)受全盆地发展影响,松辽大湖盆形成雏形并开始扩展。泉头组的沉积演化经历了河流冲积平原沉积的完整沉积序列,代表了松辽盆地断坳转换时期的沉积特征。

    高升油田高81块储层特征与含油气潜能
    唐清山, 柴利文, 黄太明, 高振中, 旷红伟, 佟彦明, 刘成鑫
    2002, 23(3):  269-273.  doi:10.11743/ogg20020315
    摘要 ( 789 )   PDF (5362KB) ( 5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河盆地高升油田高 81块为一东倾的单斜构造,其西北、西南、东南三面均为断层所限。其含油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沙四上亚段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其下部含油层段 (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河道间微相构成;上部以前扇三角洲亚相为主,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口砂坝微相时而穿插其间。杜家台油层可分为 3个砂层组,位于上部的Ⅰ砂层组横向变化大,其下的Ⅱ,Ⅲ砂层组较为稳定。Ⅲ砂层组的储油物性最好,平均有效含油厚度最大,含油面积也较大,它对高 81块油气储量的贡献最大。Ⅱ砂层组平均有效厚度较小,但其油水界面最低,含油面积最大,对储量的贡献仅次于Ⅲ砂层组。Ⅰ砂层组向构造高部位趋于尖灭,且其油水界面最高,含油面积很小,对储量仅有少量贡献。

    北部湾盆地涠洲组复合扇体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杜振川, 魏魁生
    2002, 23(3):  274-278.  doi:10.11743/ogg20020316
    摘要 ( 716 )   PDF (5817KB) ( 8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部湾盆地下第三系涠洲组的层序地层可分为 3个超层序和 9个三级层序,复合扇主要发育于涠洲组下部超层序 1的层序 2和层序 3低水位体系域。岩性较粗,主要有块状混杂砂砾岩,具递变层理的含砾砂岩及中粗砂岩、块状层理砂岩、具交错层理的砂岩、具波状或变形层理的粉砂岩及水平纹理的泥质岩、典型浊积岩等岩相。在分布上和形态上主要由低水位沉积期重力流水道、辫状河道成因形成的扇朵叶体互相叠置而成,具有牵引流及重力流成因的双重特点。扇体由碎屑沉积物自湖边缘斜坡向湖盆逐步进积,自下而上形成远端扇、中部扇和近端扇的沉积序列。测井曲线为高、中幅指形或齿形及齿化箱形和钟形,地震反射呈丘状凸起。复合扇处于湖相生烃泥质岩的包围之中,具有非常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且物性较好,常形成地层圈闭或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油气藏。

    克拉玛依油田530区P2w1砾岩油藏储层随机模拟
    向瑜章
    2002, 23(3):  279-284.  doi:10.11743/ogg20020317
    摘要 ( 1028 )   PDF (6837KB) ( 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克拉玛依油田530区P2w1砾岩油藏的特点,采用二步建模法,即运用地震相、测井相、试井相及岩芯分析等资料建立储层沉积模式的序贯指示模拟法和既考虑沉积历史也考虑沉积机制,以得到储层有关属性参数空间分布的半马尔可夫模拟法,分别模拟了研究区沉积相和储层物性特征参数。从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法建立的油藏沉积相静态模型可以看出,古水流自左上方进入沉积区,在断裂下降盘沉积了扇中、扇缘亚相,缺失扇顶亚相,XW3 沉积不连续,XW2 沉积变缓且更均匀。从采用半马尔可夫模拟技术建立的储层特征参数静态模型上可以看出,XW3 沉积厚度大、变化频繁,XW2 沉积厚度小,规律性更分明,XW3 孔隙度、渗透率值变化均大于XW2,而含油饱和度恰好相反。模拟预测认为,靠近克乌断裂带西段附近物性参数好于其他部位,是油气有利储集区,应为首选区。由于静态模型准确表达了油藏空间分布规律,因此减少布井 16口,节约进尺427×104m。

    松辽盆地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蒙启安, 门广田, 赵洪文, 霍凤龙, 江涛, 邵明里
    2002, 23(3):  285-288,292.  doi:10.11743/ogg20020318
    摘要 ( 772 )   PDF (5353KB) ( 6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火山岩储层是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分布上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沿断裂成带分布,不仅分布在山岭地区也广泛分布在断陷盆地的沉积地层中;储集空间为原生气孔、杏仁体内孔、次生的斑晶溶蚀孔、基质内溶孔和构造溶蚀裂缝;孔隙结构组合为单一裂缝及斑晶溶蚀孔与裂缝组合而成的孔隙结构;在成因上分为喷发溢流时形成原生气孔,喷发间歇期受风化淋滤形成次生孔隙及在埋藏过程中成岩、构造作用的影响 3个阶段;裂缝是改善火山岩储层性能的关键因素,成岩作用既加剧了次生孔隙的充填也加剧了溶蚀孔隙的形成,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没有影响。火山岩在烃源岩中相对独立的分布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成藏条件,构造运动和后期风化剥蚀是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断裂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气藏的分布。

    苏北盆地闵北地区阜宁组一、二段火山岩的储集特征
    冀国盛, 戴俊生, 马欣本, 王志云
    2002, 23(3):  289-292.  doi:10.11743/ogg20020319
    摘要 ( 677 )   PDF (4203KB) ( 6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闵北地区火山岩储集空间主要有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类,原生孔隙包括粒间孔、晶间孔、气孔及原生节理,是在火山岩堆积、成岩时形成的,原生孔隙多处于孤立分布的状态,并且又多被充填。次生孔隙包括粒内溶孔、溶蚀孔、缝、洞等,是火山岩成岩之后,因风化、淋滤、溶蚀及构造应力作用形成,次生孔隙能大大改善储集性能,尤其是构造节理,对孤立分布的原生孔隙起到了很好的连通作用。通过对火山岩孔、渗测井曲线分析对比发现,在剖面上,一个岩流单元的孔、渗值由下往上呈变大的趋势;岩流组的孔、渗变化特点与岩流单元一致或表现为这一规律的若干次重复;研究区东西向孔、渗值变化较大,南北向相对平稳。阜宁组一段的Ⅵ~Ⅺ及阜二段的Ⅲ岩流组储集性能较好。

    通南巴构造石炭系分布预测
    陈振林, 罗开平, 陈晓
    2002, 23(3):  293-294.  doi:10.11743/ogg20020320
    摘要 ( 785 )   PDF (1982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炭系 (仅存黄龙组)是川东、川东北乃至鄂西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最重要的一套储集层,但分布并不稳定,有些地区呈零星状分布甚至完全缺失。通南巴构造周边露头区二叠系直接与志留系不整合接触,未发现石炭系。但在地震剖面上,Tp1(二叠系底界)反射之下、志留系弱反射之上有呈断续状分布的反射,并与零星分布的波阻抗大于 230×105kg/m2·s高阻抗区域相对应。这些特征说明通南巴构造腹部存在石炭系。

    东海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特征
    顾惠荣, 贾健谊, 叶加仁
    2002, 23(3):  295-297.  doi:10.11743/ogg20020321
    摘要 ( 736 )   PDF (3158KB) ( 6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海西湖凹陷自晚白垩纪以来,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平湖组花港组、花港组和始新统 3套含油气系统,其中,前两套为已知系统,后者为推测系统。两套已知系统的烃源岩现今均处于成熟阶段,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盖层自南而北封闭性变差,其中南部的油气勘探更具现实意义。综合分析表明:平湖组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在距今 7Ma左右,花港组含油气系统在距今 1.64Ma左右。

    伊宁凹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评价
    熊利平, 焦大庆, 刘铁桩, 马芳侠
    2002, 23(3):  298-299.  doi:10.11743/ogg20020322
    摘要 ( 802 )   PDF (1974KB) ( 4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伊宁凹陷以上二叠统铁木里克组为主要烃源岩,形成了P2t-P2t自生自储和P2t-T2-3下生上储两套含油气系统。前一系统已被钻探所证实,为已知系统;后一系统为推测系统。盆地热模拟结果及与准噶尔盆地对比分析表明:该凹陷的二叠系含油气系统在三叠纪早期进入生烃门限,早中侏罗世达生烃高峰,侏罗纪末结束生油进入生气阶段;油气大规模生成运移在T3~J1-2时期;印支末幕构造运动 (距今208 Ma)为该系统的关键时刻。根据油气充注程度、运移方向及圈闭条件综合分析,凹陷内的南斜坡为该系统的有利勘探地区。

    湘鄂西地区油气藏类型及勘探方向
    胡晓凤
    2002, 23(3):  300-302,306.  doi:10.11743/ogg20020323
    摘要 ( 704 )   PDF (3934KB) ( 7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湘鄂西地区花果坪复向斜中北部、桑植石门复向斜中部的构造改造程度弱,处于古构造的斜坡上,是寻找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地区。花果坪复向斜南部以及桑植石门复向斜西部处于古构造斜坡下部,构造改造程度较弱,有望发现继承性油气藏。宜都鹤峰复向斜中部及中央复向斜上部成油组合,因受构造运动强烈改造,志留系盖层被剥蚀,仅存下部含油组合,只能寻找重建型油气藏。

    技术经纬
    塔里木碳酸盐岩油水层有机地球化学判识方法
    陈传平, 孙伟琳, 袁志华, 苏秀芳, 弥积良, 黄克难
    2002, 23(3):  303-306.  doi:10.11743/ogg20020324
    摘要 ( 1383 )   PDF (4083KB)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碳酸盐岩储层的含油饱和度 >50%时,即为油层>10%时划分为水层。对中重质油而言,利用岩石热解和电测解释可获得碳酸盐岩岩芯的含油率和岩石孔隙度,通过计算获得岩石的视含油饱和度,从而判识储层的性质;轻质油的视含油饱和度对判断储层性质已无实际意义,主要依据储岩有机溶剂抽提物的气相色谱特征来进行油水层的识别。塔里木盆地应用此方法判识的油水层已经被钻井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