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6-25
    专家论谈
    中国气田的成藏特征分析
    王庭斌
    2003, 24(2):  103-110.  doi:10.11743/ogg20030201
    摘要 ( 804 )   PDF (8722KB) ( 9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天然气与石油在成藏条件上的差异,天然气成藏运聚动平衡原理是研究天然气成藏特征的基本思路,可以聚集量与时间两大要素,总结中国气田复杂的成藏历程为:超晚期(新近纪—第四纪)生烃成藏型;晚期(古近纪—新近纪)生烃成藏型;早期(中生代为主)生烃聚集、晚期(新近纪—第四纪)定型成藏型;早期(中生代为主)生烃成藏型。综观中国气田的成藏历程,虽然在不同类型盆地中有较大差异,但是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中国天然气的成藏及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作用可归结为促成与破坏,并以促成作用为主。目前中国天然气勘探的3个主要领域:中西部前陆盆地、三大克拉通复合盆地(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以及近海的裂谷、陆缘盆地,表明了以晚期、超晚期成藏、定型为主的盆地和坳陷是中国天然气最主要富集地区。

    成藏理论研究中的系统论——从“含油气系统”谈起
    宋国奇
    2003, 24(2):  111-115.  doi:10.11743/ogg20030202
    摘要 ( 723 )   PDF (5273KB) ( 10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是研究客观现实系统共同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的科学。遵循系统论思想,成藏理论系统也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的结构。含油气系统是指与油气聚集所必需的地质要素和作用。不同的勘探阶段,不同的研究目标及不同的认识程度对理论系统有不同的要求。成藏理论的发展应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基础,以“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指导,反映成藏理论从物质描述—机理分析—规律总结的演化。目前对成藏动态过程研究的深入要求成藏理论系统应以输导体系为主要要素,进而有效预测油气藏。

    油气地质
    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印支期的推覆构造及其油气意义
    曹高社, 李学田,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2003, 24(2):  116-122.  doi:10.11743/ogg20030203
    摘要 ( 1030 )   PDF (7872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分析合肥盆地钻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北淮阳构造带推覆构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存在,探讨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模式、动力学背景和油气意义。认为,印支期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组成统一的推覆构造系统,其动力学背景是华北陆块深部地壳向造山带内部的陆内俯冲。印支期构造运动为典型的大陆内部构造,并非经“B”式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运动。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的保存是有利的。

    东濮凹陷长垣断层的生长特征与半地堑演化
    孙思敏, 彭仕宓, 汪新文
    2003, 24(2):  123-125.  doi:10.11743/ogg20030204
    摘要 ( 886 )   PDF (3316KB) ( 8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分析长垣断层不同地质时期垂直位移分布特征,反演了长垣断层的生长过程,发现长垣断层是由南北两个断层段逐渐生长连接形成的,不同地质时期长垣断层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征。沙四期长垣断层表现为两个独立的断层段,沙三期断层段连接起来,但各断层段仍表现出独立正断层的位移分布特征,即断层段中央附近垂直位移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小,断层段分别控制半地堑,它们连接处表现出断层位移亏损特征,并在其近旁发育横向突起,起到分隔半地堑的作用。沙二-东营期断层段连锁形成统一的断层系统,沉降中心向长垣断层中央迁移,横向突起沉降,长垣断层上盘形成统一的半地堑。

    徐家围子断阶带对火山岩体和沉积相带的控制
    程日辉, 王璞珺, 刘万洙, 单玄龙, 陈树民
    2003, 24(2):  126-129,135.  doi:10.11743/ogg20030205
    摘要 ( 795 )   PDF (5452KB) ( 7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徐家围子断陷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从断陷边缘至断陷中心形成一系列的断阶带,控制断阶带形成的同沉积断层也分割了凸起带、斜坡带和凹陷带等次级盆地单元。徐家围子断陷的次级构造单元在断陷北部和南部存在差别。北部区由东、西两个半地堑组成,而南部区由3个半地堑组成。每个半地堑一般是由盆缘凸起带、陡坡断阶带、凹陷带和缓坡或缓坡断阶带组成,半地堑之间为次级凸级。断阶带的发育控制了盆地自边缘至凹陷的地形,因此控制了沉积相类型与分布;同时断裂活动引发的或与断裂活动伴生的火山活动导致火山物质的盆地充填,改造或塑造盆地次级单元构造样式和盆地地形,因此也控制沉积相类型与分布。徐家围子断陷的断阶带控制了火山岩体和沉积相带的分布,这种控制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单一机制所能解释。

    东濮凹陷白庙构造油气源与成藏史
    冯建辉, 谈玉明, 罗小平, 王伟栋, 潘长春, 盛国英, 傅家谟
    2003, 24(2):  130-135.  doi:10.11743/ogg20030206
    摘要 ( 728 )   PDF (5893KB) ( 7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庙构造是东濮凹陷南部地区的一个含油环、凝析油的富气构造。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该构造不同部位的原油来源于不同的烃源岩。构造低部位(底部和翼部)的原油来源于沙河街组三段2亚段。这类原油奥利烷、γ-蜡烷、C30重排藿烷和C29Ts等生物标志物含量相对较高,Ts/Tm比值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比值高,以及甾烷C29ββ/(αα+ββ)和20S/(R+S)指标高。构造高部位的原油则来源于沙河街组三段3,4亚段甚至沙河街组四段,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与低部位的原油正好相反,具有早期生烃的特征,甾烷异构化指标C29ββ/(αα+ββ)和20S/(R+S)比值低。

    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的应力场特征
    吴志均, 杨宇, 刘应楷
    2003, 24(2):  136-139.  doi:10.11743/ogg20030207
    摘要 ( 805 )   PDF (3879KB) ( 7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场气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坳陷的中部。其构造展布方向,形变强度等方面与两侧都有较明显的差别。从整体上看,新场气田属弱形变区。印支期至燕山晚期,新场气田长期处于NS向反扭和EW向挤压,仅中喜马拉雅形变世代的EW向挤压应力场较为明显;该构造属于弱形变强度的构造,仅发育少数小断裂,岩芯上应力场踪迹少;其应力场特征是:最大水平主应力的主体方向为156°左右,最大主应力(σv)与最小主应力(σh)近于水平,最大主应力稍大于岩层的垂直应力(σH)和岩石的破裂应力。

    福山凹陷下第三系流沙港组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
    刘丽军, 旷红伟, 佟彦明, 王赟
    2003, 24(2):  140-145.  doi:10.11743/ogg20030208
    摘要 ( 844 )   PDF (6549KB) ( 8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地质、测井、地震及岩芯等综合方法,对福山凹陷下第三系流沙港组的沉积体系进行了研究。流沙港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两种沉积体系。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其中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沉积主体,其内沉积构造丰富,侧积交错层理发育。湖泊相沉积体系也可划分为4个亚相,即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深湖亚相及湖底扇亚相。其中湖底扇亚相比较发育,特点是扇相砂体、砂砾岩体与深水泥岩页岩间互出现,垂向上表现为推进式复合叠置、向上变厚变粗的层序。流沙港组自盆地中心至盆地边缘的沉积模式为湖底扇—深湖—半深湖—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福山凹陷的南部。流沙港组二段发育一大套黑色泥岩,为主要生油岩层和盖层,流沙港组三段和一段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带为储集性能较好的厚层砂体,从而使该组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因此流沙港组是福山凹陷值得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层位。

    埕岛东斜坡水下扇沉积特征
    袁向春, 钟建华, 高喜龙, 孙希瑞, 李照延
    2003, 24(2):  146-151.  doi:10.11743/ogg20030209
    摘要 ( 744 )   PDF (5958KB) ( 7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埕岛东斜坡东营组三段砂体是由水下河道控制的、具有牵引流和浊流双重沉积特征的水下扇。主要发育混杂基质支撑砾质砂岩相、含砾砂岩相、泥质支撑砂岩相和砂质粉砂岩相;粒度粗是其主要特征;粒序层理、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十分发育;滑塌、旋卷、负荷脱水等沉积构造也十分发育;在地震剖面上有明显河道下切现象,呈现顶平底微下凸的宽阔半透镜体;自然电位曲线呈正韵律,曲线由高幅至中幅呈柱状及箱形,与不同岩性和不同沉积相具良好对应关系。根据岩性、电性、物性分析,研究区共识别出水下河道、道间漫溢、道间决口扇、水下天然堤、河道间泥坪、河口朵叶体及席状砂等微相,其中水下河道为主要储集层段。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类型
    胥菊珍, 张孝义, 张虹, 贺艳梅
    2003, 24(2):  152-156.  doi:10.11743/ogg20030210
    摘要 ( 1216 )   PDF (5550KB) ( 6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地区一个典型的盐湖盆地,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沉积了两套盐岩。其中沙河街组第三段(Es3)的盐岩又可细分为第四亚段(Es34)、第三亚段(Es33)、第二亚段(Es32),主要分布在北部中央隆起带附近。盐岩层由于极为致密,其阻隔作用使其下部地层的地温、地层压力均较高,有利于下伏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呈塑性状态。由于盐岩的遮挡和变形,形成多种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即盐岩上部堑式背斜油气藏、盐岩侧向封堵油气藏、盐下背斜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由于Es3段盐岩的沉积中心的不断转移使得Es34,Es33,Es32的盐层之下都有盐岩相变的砂岩而成为较佳的储盖组合,从而造成中央隆起带盐下油气异常富集。同时,虽然沙河街组一段(Es1)的盐岩较薄,但其分布范围大,对其下部沙河街组二段(Es2)的油气富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经分析,本区下一步的勘探目标为文留东部Es34盐下深层地垒带、文东Es32盐间文93扇体、东部前梨园洼陷及西部海通集洼陷。

    沾化凹陷孤北油田古近系沙三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储层意义
    杨剑萍, 赵卫卫, 姜在兴
    2003, 24(2):  157-161.  doi:10.11743/ogg20030211
    摘要 ( 1295 )   PDF (5679KB) ( 8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类型的扇三角洲沉积可发育在断陷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由于受沉积物供给速率、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湖盆边界断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孤北油田沙三段发育4种扇三角洲沉积类型。在沙三段沉积早、中期,伴随湖侵发育退积型扇三角洲,而在沙三段沉积晚期,伴随湖退发育进积型扇三角洲。陡坡型和缓坡型扇三角洲在沉积特征、储层分布、储层物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缓坡型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由于埋藏较浅,成岩作用较弱,平均孔隙度18.2%,平均渗透率约293×10-3μm2,因此其储集物性优于陡坡型扇三角洲前缘。另外,沉积微相对储层储集物性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体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20.5%,渗透率350×10-3μm2,可成为优质储集层。深湖相暗色泥岩为主要的烃源岩和盖层,扇三角洲前缘的砂砾岩体是较好的储集层,生、储、盖发育齐全,有着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勘探开发
    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与产能物性下限
    王秀娟, 赵永胜, 文武, 迟博, 孙玉
    2003, 24(2):  162-166.  doi:10.11743/ogg20030212
    摘要 ( 1113 )   PDF (5327KB) ( 7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CMS-200型孔隙度、渗透率测定仪,对采自大庆长垣东部榆树林、朝阳沟、头台等油田油层的16个岩芯样品进行实验,为了观察油田开发过程中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性,选择了初始压力(原始地层压力)和最大围压(最大上覆岩压),并考虑油田注水开发的长期性及岩石本身的流变特性,在实验中适当延长了模拟压力恢复阶段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油田储层对应力的变化比较敏感,渗透率降低幅度较大。但随注水时间的延长,渗透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恢复程度与渗透率大小有关:初始渗透率高,恢复程度大;初始渗透率低,恢复程度也低。特别是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的储层对应力的变化非常敏感,由此所产生的流固耦合现象也十分明显。因此可将渗透率小于1.0×10-3μm2定为储层应力敏感性的界限。从油田开发角度来看,流固耦合作用的弊大于利,因此开采低渗透储层要尽可能保持地层压力开采,以清除流固耦合的影响。建议在制定储层产能界限时除考虑油层改造及开发技术进步的因素外,也必须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指出了大庆长垣东部油田储层的流固耦合作用的影响,并初步将本区的产能界限定为渗透率下限≥1.0×10-3μm2,供油田开发决策参考。

    耐温抗盐的AMPS三元共聚物在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应用
    吴应川
    2003, 24(2):  167-170.  doi:10.11743/ogg20030213
    摘要 ( 1165 )   PDF (3684KB) ( 9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引发聚合方法合成了AMPS/AM/AMC14S三元共聚物。室内基本性能实验评价表明,三元共聚物的耐温抗盐性较好。在温度90℃、矿化度为16×104mg/L盐水条件下,浓度为3000mg/L的AMPS共聚物溶液从30℃升到90℃时,产品粘度保留率为39.5%;同样条件溶液经过90天的老化试验,粘度保留率为63.1%;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三元共聚物粘度下降不明显,而HPAM溶液粘度下降了89%。使用中试产品在卫18-4井组开展了先导性矿场试验,聚合物驱转为水驱后,压力由15.4MPa降为13.5MPa,4口井的含水低于注聚前的含水基质25个百分点,日产油高于注聚前2~4t。

    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露头储层特征
    胡涛, 张柏桥, 舒志国, 夏文军
    2003, 24(2):  171-174.  doi:10.11743/ogg20030214
    摘要 ( 841 )   PDF (4580KB) ( 7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巴什基奇克组露头储集岩主要为中粒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以次生的杂基内溶蚀微孔为主,强-中等胶结、弱-中等溶蚀成岩相最为发育。巴什基奇克组存在着3种砂体成因类型:一是分布于该组二段的辫状三角洲平原砂质辫状河道砂体;二是分布于该组一段的辫状三角洲平原砾质辫状河道砂体;三是分布于该组三段的扇三角洲储集体。在储层砂体原型模型的基础上,将巴什基奇克组的储层建筑结构划分为6级层次界面和6级层次实体,储层骨架结构属于“积木式”。单砂体多呈板状和宽透镜状。与井下巴什基奇克组储层相比,露头区砂体的粒度要粗一些,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要高一些,储集性能也要差一些。造成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露头储层经历了表生成岩作用的改造。

    技术、方法与应用
    剩余油分布研究新方法——灰色关联法
    李胜利, 于兴河, 高兴军, 王庆如, 梁卫, 周锦
    2003, 24(2):  175-179.  doi:10.11743/ogg20030215
    摘要 ( 796 )   PDF (4915KB) ( 5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灰色关联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种综合各种动、静态参数(如微相、生产井影响因子等)的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而采用改进的多主因子逐级权系数确定方法更易于针对不同油藏特点进行剩余油分布评价。这一方法应分三步进行:地质静态研究、生产动态分析、灰色关联综合评分。采用灰色关联法对西江30-2油田HB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评价,与实际生产吻合较好。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在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李永林, 卜翠萍, 南红丽, 宋建华
    2003, 24(2):  180-183.  doi:10.11743/ogg20030216
    摘要 ( 864 )   PDF (3860KB) ( 1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即两次成藏期:晚白垩世(107.8~67.8Ma)和始新世后(51.3~34.8Ma)。平面上各构造成藏期不尽相同,北部凹陷由南往北油气成藏时间依次变晚,宝南和宝中区块油藏形成于晚白垩世,油气来自晚燕山期的产物。宝北区块油藏形成于渐新世,油气来自于宝中区块原生油气藏的调整及喜山期的二次成烃。南部凹陷成藏期为晚白垩世晚期。纵向上同一构造带内,K-Ar年龄随埋深减小而变小,反映油气自构造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逐渐充注运移和调整。

    似源组构异常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刘运黎
    2003, 24(2):  184-186,190.  doi:10.11743/ogg20030217
    摘要 ( 779 )   PDF (4039KB) ( 6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似源组构异常是表示能与地下油气藏(烃源)轻烃组分的组构相似的综合表征,要求异常参数必须要有明确地质和地球化学意义,能较好地反映烃类结构上的变化,就有可能更确切地指示油气藏的存在及其位置。利用熵估值分析、马氏距离分析、聚类分析来计算研究区内各化探指标的变化性大小或各指标组合特征,确定其有利数值范围,提取异常参数,圈定远景区。似源组构异常显著优于总烃浓度异常,展示了组构指标参数优于浓度指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锶同位素在沉积环境分析方面的应用
    史忠生, 陈开远, 何胡军, 史军, 刘保军, 刘刚
    2003, 24(2):  187-190.  doi:10.11743/ogg20030218
    摘要 ( 802 )   PDF (4136KB) ( 8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锶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地球化学特征及这些特征在沉积环境方面的指示意义,分析了东濮凹陷下第三系盐湖沉积的锶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东濮盐湖下第三系87Sr/86Sr值普遍偏高,且大于海水87Sr/86Sr值,因此推断东濮盐湖属于一个内陆盐湖,其湖水锶同位素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高87Sr/86Sr(0720±0005)的壳源硅铝质岩石。锶同位素曲线变化反映了气候的变化,运用这一特征对东濮凹陷下第三系的古气候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该区在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到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沉积时期为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而从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到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气候变得更加干旱。

    深层气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以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泥岩盖层为例
    谈玉明, 任来义, 张洪安, 张金报, 胥菊珍, 金振华
    2003, 24(2):  191-195.  doi:10.11743/ogg20030219
    摘要 ( 907 )   PDF (5064KB) ( 7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深层气盖层泥岩样品实验测试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受深度和层位的控制;渗透率与深度关系密切,受层位的影响不大,与孔隙度等参数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突破压力随深度加大而增大,但这一趋势并不是十分突出;突破压力与层位的对应关系较明显,Es34亚段的突破压力最大,Es32亚段次之,而Es33则相对较低。为了准确评价盖层封闭能力,选择了孔隙度、渗透率、排替压力、孔径4个盖层评价的指标参数,并根据其重要性的大小分别给予0.1,0.3,0.5和0.1的权系数,以确定东濮凹陷深层气盖层的评价标准:当综合评价的权值大于0.8时,为封闭能力好的1类盖层;当权值为0.6~0.8时,为封闭能力中等的2类盖层;而权值为0.5~<0.6时,为3类盖层;权值为0.3~<0.5时,则为4类盖层;而权值<0.3时则为非盖层。

    地震属性参数在胜坨油田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石万忠, 陈开远, 陈新军, 朱红涛
    2003, 24(2):  196-198.  doi:10.11743/ogg20030220
    摘要 ( 836 )   PDF (2495KB) ( 7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胜坨油田气藏分布浅(15秒以上)、构造简单、地震品质好的特点,结合钻井资料,选取了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3个参数,分析了它们与已知气层的对应关系。钻井显示的含气层段在振幅属性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瞬时频率剖面上为低频率,瞬时相位剖面上发生相位反转。利用这些特性预测胜坨油田东南角为有利的勘探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