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3-09-25
    专家论谈
    断陷湖盆多级坡折带的成因类型、展布及其勘探意义
    王英民, 金武弟, 刘书会, 邱桂强, 李群, 刘豪, 辛仁臣, 杨飞
    2003, 24(3):  199-203,214.  doi:10.11743/ogg20030301
    摘要 ( 789 )   PDF (7293KB) ( 5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的研究表明,在箕状断陷湖盆中发育有多级坡折带,其成因类型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作为凸起、斜坡(断阶)和洼陷等次级构造单元之间分界线的大型同沉积断裂往往形成断裂坡折带,从而从陡坡带到缓坡带依次发育有凸起-陡坡边缘、陡坡-洼陷边缘、凸起-缓坡边缘、缓坡-洼陷边缘等断裂坡折带。在这些坡折带附近的较小的同沉积调整断层可以形成更次级的断裂坡折,并形成各种复杂的坡折平面组合样式。在凸起边缘断裂坡折带的上下有时会形成侵蚀坡折带。挠曲坡折带主要与同沉积背斜、同沉积鼻状构造相伴生,其中在中央背斜带两翼、陡坡带的滚动背斜带和缓坡带的鼻状构造的两翼最为发育。沉积坡折带发育在大型三角洲前缘,以沿长轴发育的东营三角洲前缘最为典型。断裂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体以及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的发育,沉积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高位滑塌浊积扇以及岩性圈闭的展布,而挠曲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除了对砂体有控制作用外,更突出地表现为对地层超覆、削蚀尖灭线以及对地层圈闭发育的控制。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巨大。

    油气成藏门限研究及其在济阳坳陷中的应用
    庞雄奇, 李丕龙, 金之钧, 张善文, 左胜杰, 陈冬霞
    2003, 24(3):  204-209.  doi:10.11743/ogg20030302
    摘要 ( 842 )   PDF (6293KB) ( 5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藏门限从定量角度阐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它是指确定的成藏体系内形成油气聚集所需要损耗的最低烃量,包括源岩残留、储层滞留、盖前排失、围岩损耗、水溶流失和扩散等6个方面。地史过程中,油气生成量达到或超过成藏体系内能够损耗的最低烃量时,油气聚集作用才能开始进行。在源岩生油气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成藏体系内油气的成藏时间、运聚烃量和油气藏最大规模等都受成藏门限的制约。对济阳坳陷28个成藏体系的应用研究表明,油大量聚集成藏前最低损耗烃量介于0.36×108~18.4×108t,它主要随排烃强度、油气运聚范围和目的层的倾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砂地比、构造变动次数和剥蚀厚度的增大而减小。济阳坳陷最有利的成藏体系包括沾化凹陷的渤南-孤岛成藏体系,东营凹陷的中央背斜带、北部陡坡带、滨县凸起南坡、王家港-八面河和惠民凹陷的中央背斜带以及车镇凹陷的义和庄凸起北坡、车镇凹陷北等,它们均已进入成藏门限,远景资源量2.18×108~6.31×108t,能够形成的最大油气藏储量规模可达0.16×108~4.79×108t。

    成藏机理
    热作为油运移动力的物理模拟实验
    邱楠生, 方家虎
    2003, 24(3):  210-214.  doi:10.11743/ogg20030303
    摘要 ( 663 )   PDF (5131KB) ( 6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不同物性输导体、不同供油条件、不同温度差作用下油的运移情况进行了5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差作用下油流体可以发生运移,证实热(温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直接动力。在实验条件下,温度差(热)是决定油运移进行与否、运移速度、运移距离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差越大,运移距离越长;干砂中比湿砂中运移距离长;两端加热比一端加热运移距离长;一端开放更有利于油运移;不断补给供油量并不能使运移距离增大;储层物性并不影响油运移距离。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蒋有录, 刘华, 张乐, 谭丽娟, 王宁
    2003, 24(3):  215-218,259.  doi:10.11743/ogg20030304
    摘要 ( 771 )   PDF (5342KB) ( 8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油藏饱和压力、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油气藏形成期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成藏期主要分为两期,即渐新世末和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大规模油气聚集发生于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尤以上新世明化镇组沉积中晚期为主。不同层系及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油气藏,主要形成期存在差异,烃源层系中的岩性油气藏形成时间较早;由下向上,由凹陷中心向边缘,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有逐渐变晚的趋势。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及其主控因素
    曾溅辉, 张善文, 邱楠生, 姜振学
    2003, 24(3):  219-222.  doi:10.11743/ogg20030305
    摘要 ( 779 )   PDF (4475KB) ( 6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实际统计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分布在6.8%~94.1%,平均为46.5%,其中46.7%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大于50%,最大充满度为94.1%。孤立砂体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高,平均达到60%,而断层侧向沟通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低,平均为40%左右;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高,为52%,而沙河街组二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低,仅为23%。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主控因素的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第一控制因素是运移条件,具体体现在与洼陷生烃中心的距离、切割砂体的断层数量和剩余压力;第二控制因素为岩性圈闭的接受条件,即岩性圈闭的物性(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和岩性圈闭的几何特征(岩性圈闭厚度和面积);而油源条件影响相对较小。

    济阳坳陷透镜状砂岩成藏模拟实验
    姜振学, 陈冬霞, 苗胜, 曾溅辉, 邱楠生
    2003, 24(3):  223-227.  doi:10.11743/ogg20030306
    摘要 ( 685 )   PDF (5361KB) ( 7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透镜状油藏物性特征统计发现,砂体物性与圈闭充满度呈正比关系,而且存在一个砂体物性门限值,即当平均孔隙度大于12%时,砂体内才有油气的聚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储集层岩石的孔隙性、渗透性和含油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定量描述的优点,以同一围岩含油饱和度,相同温度、压力,以不同物性相同规格的人工岩芯进行模拟实验,实验证实砂体物性是影响砂体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砂体含油性有随砂体物性增加而变好的趋势。成藏模拟实验与统计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透镜状油藏成藏机理分析来看,在毛细管力差和烃浓度差的作用下,油气首先从较大孔隙进入砂岩透镜体中,油气的进入占据了砂岩透镜体中的孔隙空间。在孔喉半径小、物性差的砂体内应无油气的聚集,即砂体不能成藏

    岩性油藏三元成因模式及初步应用
    陈冬霞, 庞雄奇, 翁庆萍, 姜振学, 张俊
    2003, 24(3):  228-232.  doi:10.11743/ogg20030307
    摘要 ( 641 )   PDF (5221KB) ( 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济阳坳陷岩性油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岩性油藏成藏主要受油源、储集物性和砂体成因类型等因素的控制。随埋深增加,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在埋深适当的第二阶段成藏条件最好。岩性圈闭油气成藏可以用三元成因进行解释,围岩生排烃条件由差到好、砂体自身条件由差到好、砂体的沉积环境从不利到有利。当三方面均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圈闭具有成藏的条件。通过对车镇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层序Ⅰ油源条件、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及储集物性分析,应用三元成因模式对岩性圈闭和岩性油藏的分布进行了初步预测:车西洼陷和郭局子洼陷中心的浊积扇体,车271井区和大355井区是岩性圈闭和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地区。

    牛庄洼陷砂岩透镜体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剖析
    张俊, 庞雄奇, 陈冬霞, 姜振学
    2003, 24(3):  233-237.  doi:10.11743/ogg20030308
    摘要 ( 649 )   PDF (5414KB) ( 4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牛庄洼陷3个典型的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成因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的剖析,发现砂岩透镜体形成的沉积环境或砂岩体成因类型、砂体围岩供烃条件和砂体自身的物性条件是制约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在浊积岩砂体形成的油气藏中,砂体围岩的供烃条件(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镜质体反射率)越好,砂体自身孔渗性(孔隙度、渗透率)越好,砂体的含油性(充满度、含油饱和度)就越好。牛庄油田牛20C3、王70B和牛35B1都是浊积砂体,其中牛20C3砂体的围岩供烃条件及其自身物性最好,砂体的含油性也最好,圈闭充满度高达74.56%;王70B砂体围岩供烃和自身物性较好,砂体含油性中等,圈闭充满度53.25%;而牛35B1砂体的围岩供烃和自身物性差,其充满度仅有29.02%。

    油气地质
    冀中坳陷马西断裂带分段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孙冬胜, 刘池阳, 杨明慧, 杜金虎, 张以明, 张锐锋
    2003, 24(3):  238-244.  doi:10.11743/ogg20030309
    摘要 ( 720 )   PDF (8270KB) ( 5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西断裂是饶阳凹陷马西洼槽的边界断层,也是一条重要的控油断层。在大量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等,将马西断裂划分为3段:即北部显著走滑段、中部主升降段及南部帚状撒开段。马西断裂发育于前古近纪阜平变质核杂岩侧向伸展的大型拆离滑覆构造前缘的逆冲断裂带,在古近纪区域右旋剪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强烈的伸展裂陷,并于古近纪末及新近纪末分别发生了左行及右行走滑活动,北部显著走滑段是在古近纪末走滑活动中贯通并发生统一的运动。断层的多期走滑活动不仅有利于油气运移,同时也形成一系列圈闭构造。但同一断层的不同部位在同期的构造活动中形成不同类型的圈闭构造,并且后期的构造对前期构造具有明显的改造作用,使其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意义。

    惠民凹陷西南缓坡带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韩天佑, 漆家福, 林会喜
    2003, 24(3):  245-248.  doi:10.11743/ogg20030310
    摘要 ( 769 )   PDF (4708KB) ( 5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惠民凹陷西南斜坡是一长期发育的稳定斜坡,其上发育不同产状的基底断层,构成复杂的断块构造。早第三纪断陷阶段,断裂强烈活动,对沙河街组沉积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晚第三纪、第四纪,大多数断裂均停止了活动。运用泥涂抹系数,对夏口断层封闭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夏口断层的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为界,之上封闭性好,之下封闭性差。这一特征决定了临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以上层位的油气无法穿过夏口断层,只能在断层上盘形成聚集;以下层位的油气却能穿过夏口断层,进入到西南斜坡。因此,西南斜坡的油气勘探重点应放在沙河街组四段及以下层位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低位域沉积及非构造圈闭
    金武弟, 王英民, 刘书会, 陈崇河
    2003, 24(3):  249-252.  doi:10.11743/ogg20030311
    摘要 ( 736 )   PDF (4713KB) ( 7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位域是一个层序地层学概念,即发育在I型层序界面之上、初次水泛面之下的,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的体系域。由于控制低位域发育的坡折带类型不同,低位域的沉积体构成也就有所不同。北部陡坡断裂坡折带发育以冲积扇、小型低位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为特征的低位域;东部东营三角洲沉积坡折带,发育以斜坡扇、低位三角洲和水下扇为特征的低位域;南部缓坡带,低位域以低位三角洲和低位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在这些低位域中,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非构造圈闭,北部和南部坡折带为超覆型地层圈闭,东部沉积坡折带发育岩性圈闭。经过对这些圈闭的精细描述和初步评价,认为含油气前景比较乐观,有望为东营凹陷非构造圈闭勘探作出重要贡献

    沾化凹陷断层活动性及其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
    张凡芹, 王伟锋, 戴俊生
    2003, 24(3):  253-259.  doi:10.11743/ogg20030312
    摘要 ( 712 )   PDF (7602KB) ( 5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济阳坳陷早第三纪属于裂陷盆地,发育了众多的断层,绝大多数断层属于生长断层。这些断层具有幕式活动的特点,即在沙河街三段(Es3)早期构造活动强烈,沙河街三段中期、沙河街三段晚期—沙河街二段早期构造活动变弱,至沙河街二段晚期—沙河街一段早期构造活动又变强,东营早期和晚期又变弱。主要断层活动控制着层序地层的发育,具体表现在:(1)对二级层序发育的控制,断层的总落差在二级层序开始时最大,以后逐渐减缓;(2)对准层序叠加样式的控制,即在构造拉张期,以发育退积式准层序为主,在构造挤压期,以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为主。同时,断层的活动也控制了三级层序(层序Ⅰ,Ⅱ,Ⅲ,Ⅳ,Ⅴ和Ⅵ)的厚度和展布形态,使沉降中心以五号桩长堤断裂带附近为起点发生顺时针迁移

    烃类组分垂向微运移的模拟研究
    夏响华, 杨瑞琰, 鲍征宇
    2003, 24(3):  260-263.  doi:10.11743/ogg20030313
    摘要 ( 820 )   PDF (3916KB) ( 5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烃类垂向微渗漏是一种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可为仪器所检测的油气微渗漏,通常在油气藏的上方形成环形晕或顶部异常。研究表明,地层的厚度与烃类垂向微渗漏系统平衡时间呈线性相关性;随着孔隙度的增加,系统的平衡时间呈指数降低的趋势;当土壤的吸附率从每年1%到接近0时,系统的平衡时间呈指数增加;随着微生物对烃类组分的消耗率的增加,系统的平衡时间呈指数降低的趋势。土壤的吸附率和微生物对烃类组分的消耗率与系统的平衡时间联合影响研究发现,微生物对系统平衡时间的影响比土壤吸附率要小。对于两层地层而言,上、下地层的孔隙度和土壤的吸附对系统的平衡时间影响是对称的;上、下两层地层的微生物消耗率为每年2%时几乎是对称的,即此时上、下地层微生物的消耗率对系统的平衡时间影响是等价的。当上、下两层地层的微生物消耗率小于每年2%时,下伏地层的微生物影响要大于上覆地层的影响,当上、下两层地层的微生物消耗率大于每年2%时,则下伏地层的微生物影响要小于上覆地层的影响。

    地球化学在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中的应用
    赵俊青, 纪友亮, 张善文
    2003, 24(3):  264-268,273.  doi:10.11743/ogg20030314
    摘要 ( 755 )   PDF (6227KB)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粘土矿物、微量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沉积物中,它们对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它们的沉积分异、组合特征、矿物成分及其含量都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环境的变化。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中岩石地球化学标型参数的研究表明,在古气候驱动下的湖平面变化旋回中,沉积岩中的矿物成分(粘土矿物和胶结物)、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等皆发生周期性变化。高分辨率层序界面上、下,伊利石+伊/蒙混层含量及高岭石+绿泥石含量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界面上、下古盐度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水进体系中,从下往上高岭石相对含量增加,蒙脱石则相应地减少,古盐度值逐渐降低,水退体系则正好相反,反映不同的水进、水退序列。界面处白云质胶结物含量呈现相对较高值,并对应着较低值的钙质胶结物和泥质胶结物。

    牛庄洼陷第三系古沉积环境及其控油气作用
    李素梅, 李雪, 张庆红, 句礼荣, 马晓昌
    2003, 24(3):  269-273.  doi:10.11743/ogg20030315
    摘要 ( 781 )   PDF (5682KB) ( 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及其邻区的两套主力烃源岩即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具有不同的原始沉积环境。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可溶物及其相关原油具有Pr/Ph小于1、高含量伽马蜡烷、升藿烷“翘尾”及硫芴含量相对较高的还原相、咸化湖相成因特征;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及相关原油具有Pr/Ph大于1、藿烷和氧芴系列含量相对较高的淡水湖相成因特征。研究区甲基甾烷、甲藻甾烷分布具有重要的沉积环境与生物属种标定意义,沉积环境及相关生源指标显示沙河街组四段“咸水型”油气与南斜坡原地富藻类未熟-低熟页岩没有直接联系。该区油气分布及其成因类型明显受控于烃源岩的性质及其展布。沙河街组三段“淡水型”原油主要分布于牛庄洼陷,属自生自储的“淡水型”透镜体油藏;沙河街组四段“咸水型”原油主要分布于偏离生油洼陷的南斜坡等周边地区,具有相对较远的油气运移距离。沉积环境指标反映广利洼陷是广利油田及八面河油田北部“咸水型”油藏的主要贡献者。

    勘探开发
    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矿物演化的影响
    李艳霞, 刘洪军, 袁东山, 张枝焕, 朱筱敏, 钟大康, 蔡进功, 谢忠怀
    2003, 24(3):  274-280,295.  doi:10.11743/ogg20030316
    摘要 ( 1007 )   PDF (8436KB) ( 9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饱和带(油层)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水层),石英次生加大边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60~140℃)表明,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这说明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在石油侵入后继续发育,但与水饱和带相比这种作用受到抑制。同样,方解石、白云石在含水饱和带及低含油饱和带与高含油饱和带相比也较发育;粘土矿物伊利石也具有此特征。但长石的溶蚀却在含油饱和带中明显高于含水饱和带,这说明石油充注改变储层孔隙中矿物生长的微环境(矿物成分、pH值、Eh、CO2分压及其他孔隙流体性质),从而对其成岩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
    张琴, 钟大康, 朱筱敏, 宋刚, 张善文, 蔡进功
    2003, 24(3):  281-285.  doi:10.11743/ogg20030317
    摘要 ( 817 )   PDF (5787KB) ( 10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研究,认为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浅于1650m的深度,以原生孔隙为主;在1650~1900m的深度,溶蚀作用相对较弱,形成了溶蚀与原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段;超过1900m深度以后,溶蚀和胶结作用占主导地位,以次生孔隙为主。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不同:北部陡坡带的次生孔隙主要发育于1650~2450m,特别是在2100m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最高;中央隆起带次生孔隙均从1600m深度以下比较发育,而在1850~2500m深度段最为发育;在南部缓坡带,次生孔隙总体上主要发育于1900~2600m深度段。因此,由北向南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有增大趋势,但发育程度则明显减弱。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碳酸盐、长石的溶蚀以及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密切相关,是无机成岩作用和有机热成熟演化产生的CO2和有机酸溶蚀可溶组分的结果。东营凹陷碎屑岩次生孔隙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在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的成熟时间,平面上则受酸性水源区平面位置的控制;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与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密切相关,即水下沉积砂体的次生孔隙要比水上沉积砂体的发育;位于断裂带附近砂层中的次生孔隙比较发育。

    沾化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纵向分布规律
    钟大康, 朱筱敏, 蔡进功
    2003, 24(3):  286-290.  doi:10.11743/ogg20030318
    摘要 ( 809 )   PDF (4979KB) ( 9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以及储层物性等数据,研究了沾化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的纵向分布规律。在小于1900m的深度,砂岩的孔隙主要为压实和胶结之后的原生粒间孔隙;在埋深达1900m以后开始出现少量次生孔隙,在1900~2200m深度范围形成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带;大量的次生孔隙出现在2200~3500m的深度段。200多口井15000余个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变化关系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次生孔隙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因,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是次要的,这是由有机酸对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的化学反应自由能所决定的。有机酸溶蚀长石的化学反应自由能(-154.49~-17.92kJ/mol)低于溶蚀碳酸盐(46.89kJ/mol)。在2200~3500m深度,沾化凹陷烃源岩成熟产生大量有机酸和泥岩中的粘土矿物迅速脱水是产生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地震属性优化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于建国, 姜秀清
    2003, 24(3):  291-295.  doi:10.11743/ogg20030319
    摘要 ( 1042 )   PDF (5485KB) ( 8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震属性与所预测对象之间的关系复杂,不同工区和不同储层对所预测对象敏感的地震属性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工区、同一储层,预测对象不同对应的敏感地震属性也是有差异的,地震属性优化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运用降维映射、属性选择和聚类、交会分析等地震属性优化方法,优化出了预测储层的地震属性,并运用正演模型技术,对优选出的地震属性之一波峰数进行了验证,说明了优化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CB331井区进行了储层预测,新描述砂体30多个,预测石油地质储量4000×104t。

    中国东部成熟探区剩余油气资源潜力及重点勘探领域
    王俊玲, 郑和荣
    2003, 24(3):  296-300.  doi:10.11743/ogg20030320
    摘要 ( 747 )   PDF (5200KB) ( 8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东部成熟探区东营、沾化、车镇、惠民、东濮、泌阳、南阳、潜江、高邮、金湖及百色盆地11个富油凹陷油气资源丰富,第3次资源评价石油总资源量为96.6168×108t,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639.8×108m3。截止2002年底,东部11个富油凹陷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为50.57%,天然气探明程度为27.31%,剩余石油资源量为47.7509×108t,剩余天然气资源量为2645.87×108m3,仍存在较大油气资源潜力。近几年勘探成果表明,东部油气剩余资源主要分布在隐蔽油气藏内,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下第三系,平面上石油剩余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营、沾化、车镇、惠民及东濮凹陷,天然气剩余资源主要分布在东濮凹陷。未来东部成熟探区油气重点勘探领域为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及新层系、新领域。

    油藏岩石渗透率合成方法
    孙喜新
    2003, 24(3):  301-303.  doi:10.11743/ogg20030321
    摘要 ( 754 )   PDF (2446KB) ( 5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渗透率合成在石油储量计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油藏数值模拟等油藏工程研究中经常遇到,主要包括垂向上不同层段渗透率的合成以及沿渗流方向不同渗透率带渗透率的合成。根据达西定律,结合建立的渗流模型,经数学推导,得到两类渗透率的合成公式。其中,垂向上不同层段渗透率的合成公式与前人文献中一致;而沿渗流方向不同渗透率带的合成公式与前人有较大差别。经实测数据检验,用新推导的公式计算所得的结果误差为0.28%~53.5%,基本上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江苏油田高勘探区复杂断块油藏的滚动勘探开发
    张人玲
    2003, 24(3):  304-308.  doi:10.11743/ogg20030322
    摘要 ( 627 )   PDF (6092KB) ( 7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苏油田地表水系发达,地下断块油藏错综复杂,属于典型的断块小油气藏发育区。油藏类型复杂、规模小,非均质性强、工作难度大。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地面施工条件导致勘探与开发阶段无法明确区分,有利于实施滚动勘探开发这一方法。江苏油田在滚动勘探开发中,将勘探任务与开发部署紧密结合,按照滚动勘探、滚动评价、滚动开发的工作程序来统筹安排和部署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与生产工作。滚动勘探开发工作中的关键技术与主要方法包括三维构造精细解释与早期油藏评价、关键井实施与重新评价、多学科紧密结合与概念设计、方案论证与方案优化等内容。江苏油田通过实施滚动勘探开发,不仅发展和形成了许多关键技术,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储量、产能增长幅度高于“八·五”以前任何发展时期。确实体现了勘探开发一体化,增储上产一体化,勘探开发综合效益一体化。

    对油田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及评估的讨论——以东辛油田为例
    郭齐军
    2003, 24(3):  309-312.  doi:10.11743/ogg20030323
    摘要 ( 771 )   PDF (4135KB) ( 1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现行规范中,将地质储量分为3级:探明、控制和预测储量。表面上看,与国际上几个具代表性分类之间相比,大体可一一对号入座,但具体操作上差别十分明显,最根本的是没有或很少考虑经济因素。为与国际接轨,将经济可采储量列入储量报告势在必行。在进行经济可采储量评估时,除运用递减法进行产量预测外,还应充分考虑操作成本和费用、与产量相关的税费、开发投资、油产品价格和折现率等评价参数的影响。运用该方法对济阳坳陷东辛油田的剩余可采储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大小除受产量递减规律影响外,油价的影响最为显著,特别是当油价低于20美元/桶时,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