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12-25
    专家论谈
    中国石化东部探区潜山油气藏勘探前景
    郑和荣, 胡宗全, 张忠民, 刘翠荣
    2003, 24(4):  313-316,321.  doi:10.11743/ogg20030401
    摘要 ( 921 )   PDF (5402KB) ( 8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潜山油气藏是中国石化东部探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其成藏条件受控于多种因素。从潜山的成山过程来看,先成潜山比后成潜山经历的溶蚀作用强,储层条件较好;从潜山储层的岩性来看,碳酸盐岩比碎屑岩更易遭受溶蚀,且储集空间易于保存;构造应力对潜山储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表现在断裂和褶皱有利于裂缝和地下溶蚀的发育;潜山储层与上覆烃源岩和盖层之间的就近配置利于油气进入潜山圈闭而成藏。下一步的勘探应分3个层次进行:一是深化济阳坳陷,扩大储量规模;二是突破东濮凹陷和苏北盆地,形成新的场面;三是探索南襄盆地和江汉盆地,积极寻找新的领域。

    关于油气资源探明程度的探讨
    周庆凡
    2003, 24(4):  317-321.  doi:10.11743/ogg20030402
    摘要 ( 773 )   PDF (5153KB) ( 9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资源探明程度是反映勘探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国内外采用的资源量和储量概念不一样,因而其资源探明程度的含义就不一致,如果不加区别简单的对比,将给人以误导。根据目前国内外油气资源量和储量的不同涵义,将油气资源探明程度分为地质资源探明程度和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地质资源探明程度是指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与地质资源量的比值,可采资源探明程度是指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与可采资源量比值。经计算,截至2000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地质资源探明程度分别为20.5%和7.7%,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分别为52.5%和17.4%;而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分别为57.3%和50.3%,其中,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分别为56.4%和57.6%。与世界和美国对比,中国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与世界或美国平均值相差不大,而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却远低于世界及美国的平均水平。

    川西坳陷油气资源现状及勘探潜力
    杨克明
    2003, 24(4):  322-326,331.  doi:10.11743/ogg20030403
    摘要 ( 757 )   PDF (6866KB) ( 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化历史,一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油气在空间的分布不够集中,这些特点决定了川西坳陷的勘探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川西坳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表明:虽然该区油气规模运移聚集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但圈闭的形成定型时期较晚,因此,具多源、多期成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决定了该领域立体成群的气藏分布格局。根据川西坳陷资源特点和着眼大目标、立足大发现的勘探方针,近中期勘探工作的重点是:主攻深层,扩大中深层,拓展外围浅层。

    成藏机理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赵桂萍
    2003, 24(4):  327-331.  doi:10.11743/ogg20030404
    摘要 ( 653 )   PDF (5495KB) ( 1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测地层压力资料、测井资料及泥浆比重等资料均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具有显著的异常高压现象。在纵向上,异常高压的分布与深度没有直接关系,主要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中又以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平面上,盆地南缘3排构造均存在异常高压,但东、西存在差异:东段仅在安集海河组中分布,而西段不仅在安集海河组有分布,上下的沙湾组、紫泥泉子组中也有分布。通过准噶尔盆地南缘部分钻井测试结果与异常高压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油气藏的分布与异常高压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断裂的作用,异常高压与油气藏保存机理的差异,盆地南缘异常高压和油气藏的分布不能一一对应,但从总体上看,中等异常高压带或异常高压带之下的正常压力带油气易于成藏,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层系,而压力系数较高的异常高压带对油气成藏相对不利。

    陆相断块油藏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及其意义
    刘中云, 林玉祥, 曾庆辉, 陈庆春
    2003, 24(4):  332-334,350.  doi:10.11743/ogg20030405
    摘要 ( 756 )   PDF (4228KB) ( 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外研究合采井单层原油产量的专家大多使用饱和烃气相色谱法,而且认为油藏内部正构烷烃组成及分布基本相似,难以应用,而异构烷烃应用效果较好。胜利油区临南油田成藏时间短、油源单一,其异构烷烃极为相似,而中、高碳数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可以用来有效地建立单层标准谱图和进行合采井单层原油贡献计算。中、高碳数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区别明显的原因主要是陆相砂体变化大,不同的矿物成份对同一原油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其间可能的化学作用也不相同,在高碳数范围正构烷烃图谱表现得尤为突出。断块油藏内部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变化显著的特征,使成分高度均一的油藏合采井计算单层贡献成为可能。

    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成藏动力学特征——以东营凹陷为例
    隋风贵
    2003, 24(4):  335-340.  doi:10.11743/ogg20030406
    摘要 ( 789 )   PDF (6744KB) ( 1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陡坡深水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5种类型的砂砾岩扇体。以这些砂砾岩扇体为储层的油藏呈群带状沿陡坡带有规律展布,由边缘凸起向生烃洼陷中心依次形成了地层-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陡坡带内发育沙河街组四段和三段两套优质烃源岩,最大厚度大于4000m,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有机碳为0.5%~3.5%;陡坡带中、上部发育的扇体以断裂、砂层和层序界面组成的复合油气输导体系为通道,油气运移以纵、横向转换传递的阶梯状输导为主,为间接充注成藏。由于断阶发育,砂体岩性较粗、储集物性较好等因素在时空上的有机配置,致使扇体油气藏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具有多期性,即经历了东营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期的三期油气充注过程,但以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期的成藏为主,其成藏动力学过程概括为陡坡带断阶型砂砾岩扇体成藏模式。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纪水文地质条件与生物气成藏
    王明明, 李本亮, 魏国齐, 李景明
    2003, 24(4):  341-345.  doi:10.11743/ogg20030407
    摘要 ( 851 )   PDF (5522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达木盆地东部昆仑山脉的那仁格勒河水系在乌图美仁-台南东-涩北-驼峰山地区上新统-更新统形成了那-驼地下水循环系统,其两侧的达布逊湖洼陷和一里坪洼陷区属汇水盆地性质的停滞水文地质特征。台南构造以南的那-驼地下水循环系统控制区,地层水显著咸化期在3×104a左右的晚更新世晚期。该期地层水溶解气量基本达到饱和。其生物气成藏机制有两种:(1)地层水显著咸化期溶解气析出、运移、聚集成藏;(2)那-驼地下水循环系统携带南部较淡水区溶解的生物气向北部咸水区运移、析出、聚集成藏。根据水文地质特征及含油气系统特征确定船形丘构造东侧-鸭南-台南-涩北为第四系生物气最有利富集区,其南北两侧及驼峰山-盐湖、别勒湖南斜坡为较有利区带;船形丘-鸭南-南陵丘-盐湖构造带为第三系生物气有利富集区带。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成藏的输导系统
    佘晓宇, 施泽进, 刘高波
    2003, 24(4):  346-350.  doi:10.11743/ogg20030408
    摘要 ( 719 )   PDF (5358KB) ( 9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移通道以断裂、不整合面、储层孔、洞、缝为主,且相互联通构成输导网络;在8期主要不整合中,T60,T55不整合面在全区为开启,T70,T54不整合面在巴楚隆起南界断裂构造带为开启;由于多期构造活动,断裂、孔、洞、缝均为有效开启,为有效油气运移通道。根据油气动态成藏原理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主通道为下寒武统白云岩孔、洞、缝系统,且分布于阿瓦提凹陷巴楚隆起东北部地区;海西晚期-末期,巴楚隆起东北部边界断裂、T60不整合面和下寒武统孔、洞、缝系统为主通道;喜山期,主通道为T60,T55,T54不整合面、巴楚隆起南界断裂带,且主要分布于麦盖提斜坡巴楚隆起南界地区。

    油气地质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层序模拟与沉积相演化特征
    胡宗全, 李明娟
    2003, 24(4):  351-355,361.  doi:10.11743/ogg20030409
    摘要 ( 732 )   PDF (6856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控制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湖盆地形、基底沉降、湖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给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具坡折带的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进行数值模拟。设定一高程点为沉积基准面,高出部位将被截平,低的部位将接受充填;而沉积物的粗细以沉积物距此基准面的距离来确定,距离大则沉积物细,反之则粗。模拟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的层序周期中,低位体系域主要分布于坡折带以下,具填平补齐沉积特征;湖侵体系域随水深的不断加大,上超至坡折带之上的凸起区;因可容空间增速变缓,高位体系域沉积物以粗粒为主并向盆进积,而坡折带之上的凸起部位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准噶尔盆地是一具前陆特征的坳陷盆地,侏罗纪时受挤压应力控制,基底差异升降而在盆地边缘形成坡折带。整个侏罗系是一个Ⅱ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Ⅲ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层序A,B,C和D。整个Ⅱ级层序具有粗-细-粗的岩相变化特征,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沉降幕,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的吻合程度很高,Ⅲ级层序虽也比较吻合,但对称性和完整性较差。4个Ⅲ级层序在纵向上构成一个先退积后进积的粗-细-粗变化旋回,在平面上,偏砂相比例也具有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特征。

    湘鄂西地区油气前景探析
    徐言岗, 贺自爱, 王津义
    2003, 24(4):  356-361.  doi:10.11743/ogg20030410
    摘要 ( 842 )   PDF (6033KB) ( 8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湘鄂西地区因与威远气田具有类似的下古生界系统,可对比的早期沉降、晚期抬升的地质过程而被认为有良好油气前景。然而,湘鄂西地区的抬升幅度过大,超压系统已不复存在且无古构造控制油气的早期聚集,所以该区除秭归复向斜尚可进一步勘探外,其他地区应持慎重态度。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形成条件
    周荔青
    2003, 24(4):  362-366,379.  doi:10.11743/ogg20030411
    摘要 ( 2127 )   PDF (7127KB) ( 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10多年来,陆续在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陆相盆地的斜坡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如下:(1)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具特高-中等油气资源丰度(10×104~60×104t/km2);(2)发育一定规模的汇烃单元,保证足够数量的油气充分地向同一个构造-地层岩性带运移,在大型盆地的宽缓斜坡带,构造分割性较小,砂体能够大面积稳定分布;(3)多套(扇)三角洲前缘相砂体提供了巨大的储集空间,且其与优质湖相烃源岩构成不等厚-略等厚互层,形成面接触、体接触,组成高效排液组合,提高了区块油气资源丰度;(4)在区域性断层、深部隆起或地层超覆尖灭带的产状陡变区,岩性型油气藏纵向叠合好;(5)反转性掀斜改造常使砂体前缘由下倾尖灭转为上翘尖灭,抬斜性掀斜改造则使砂体获得整体性侧向封堵,发育大中型岩性-构造复合型圈闭;(6)(扇)三角洲砂体走向与地层走向垂直或大角度斜交,既保证油气输导系统的通畅性,又使得在砂体上翘方向形成大量岩性圈闭;(7)圈闭形成期与油气大规模运移期的适时配置,有利于形成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中国东部构造-热体制与断陷盆地多期性迁移特征
    朱建辉
    2003, 24(4):  367-370,400.  doi:10.11743/ogg20030412
    摘要 ( 774 )   PDF (5349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为台地岩石圈相对减薄区,上地幔区域性抬升与今坳陷呈倒影关系。深部热能量通过壳幔层性质的改变以及岩浆岩的侵入传递到上地壳,形成了断陷期较高的地热场。后期热物质冷却收缩或迁移与区域性坳陷差异补偿相匹配形成了坳陷期较低的地热场。断陷期的高地热场及坳陷期的进一步深埋使源岩全面进入生烃阶段。主断裂系统活动中心及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凹陷的沉降、沉积中心的变化,因而也带来了成烃作用的变化。因此,构造-热体制是导致中国东部盆地(坳陷)的沉积、沉降速率及资源丰度变化较大的主导因素之一。

    苏北盆地断块圈闭分类及油气成藏特征
    邱旭明
    2003, 24(4):  371-374.  doi:10.11743/ogg20030413
    摘要 ( 740 )   PDF (4495KB) ( 10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拉张和扭动作用,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依其成因可将构造圈闭划分为4类:Ⅰ类,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Ⅱ类,主控断裂两侧的断块;Ⅲ类,主控断层扭动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Ⅳ类,断阶带之间的复杂断块。根据构造圈闭成因类型、油气源及油气聚集途径等组合特征的分析,将成藏样式总结为3大类6亚类:由Ⅰ类圈闭形成的原生油藏及次生油藏(a,b型),由Ⅱ,Ⅲ类圈闭形成的断层输导型及储层输导型油气藏(c,d,e型),由Ⅳ类圈闭形成的f型油气藏。目前在苏北盆地两个主力凹陷———高邮凹陷和金湖凹陷,所发现的油气藏类型以a,b类占主导地位,分布在凹陷斜坡地区,其次为主控断裂两侧的c型油气藏。另外在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内部发育一些f型油气藏。

    济阳坳陷郭7井沙河街组三段泥岩生、储油特性及其意义
    何伟钢, 金奎励, 郝多虎
    2003, 24(4):  375-379.  doi:10.11743/ogg20030414
    摘要 ( 681 )   PDF (5141KB) ( 9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实验测试结果的分析,济阳坳陷郭7井沙河街组三段泥岩裂缝段是在局部海侵湖滨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泥岩由硬组部和软组部两部分构成,具有国外所报道的特殊储层的岩石组成与结构特性。沙河街组三段泥岩中有机质主要表现为两种赋存类型:其一为赋存在软组部中的分散有机质(矿物沥青基质);其二是赋存在硬组部、矿物微孔隙或颗粒微间隙的沥青质体及层间裂隙的游离烃。二者同源,且残留在硬组部、裂隙和孔隙中的游离烃赋存量明显高于软组部的沥青含量,是以自生、自储为主的非常规储层,应引起重视。

    泌阳凹陷白云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一个应用基准面旋回理论的实例
    程喆, 孙凤华, 吕明久, 秦伟军, 王忠
    2003, 24(4):  380-384.  doi:10.11743/ogg20030415
    摘要 ( 757 )   PDF (5546KB) ( 6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基准面旋回理论,通过对研究区内4条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分析,建立起核桃园组三段1亚段至二段3亚段(C1)、核桃园组二段2亚段至1亚段(C2)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其界限是基准面上升到基准面下降的转折点。C1旋回纵向上为一个水体由深变浅的序列,可进一步划分为MSC1和MSC2两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核桃园组三段1亚段和二段3亚段的沉积;每一个中期旋回当中可再细分为小的短期旋回。C2旋回纵向上不完整,仅由一个基准面下降的半旋回组成(相当于核桃园组二段2亚段到1亚段的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MSC3,MSC4,MSC5和MSC6中期基准面旋回。在已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进行精度更高的层序划分,将有助于泌阳凹陷白云岩区的微相研究,从而可预测与油气藏形成有紧密联系的裂缝和溶孔发育的有利相带。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十万山盆地的地热史
    汪新伟, 汪新文, 韩效忠
    2003, 24(4):  385-390,412.  doi:10.11743/ogg20030416
    摘要 ( 847 )   PDF (7721KB) ( 8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十万山盆地及邻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表观年龄特征和封闭径迹长度分布特征的分析与正演模拟,定性-半定量地研究了该区相关岩石组合的地热演化史。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经历了60~70℃以上的古地温;盆地北西侧的基底地层(T1b)比盆地南东侧的基底岩系(γ51)隆升剥蚀到达浅部(低于70℃的不退火温度)的时间要相对早得多;盆地内样品的古温度史表明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致使区内古地温场经历了6个阶段,即晚三叠世-晚侏罗世的快速埋藏增温阶段、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短暂降温阶段、白垩纪的再次埋藏增温阶段、晚白垩世末-古新世的快速降温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稳定阶段和中新世以来的快速降温阶段,区内烃源岩演化历史比较复杂。

    勘探开发
    尕斯库勒油田跃灰1井区E32灰层裂缝预测
    彭立才, 邵文斌, 张林, 宋伟
    2003, 24(4):  391-395.  doi:10.11743/ogg20030417
    摘要 ( 975 )   PDF (5651KB) ( 5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在建立地质模型、反演标准和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跃灰1井区干柴沟组油藏进行了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和裂缝预测。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共轭剪破裂的方位在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的埋深有一定的差别,剪切缝主要为NEE向和NWW向。纵张裂缝和横张裂缝的方位差别不大,横张裂缝主要为近EW向,纵张裂缝主要为近SN向。构造轴部和高部位裂缝比翼部和低部位发育,随着构造埋深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增强。

    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层损伤因素及保护与改造技术
    王敏, 秦伟军
    2003, 24(4):  396-400.  doi:10.11743/ogg20030418
    摘要 ( 719 )   PDF (5427KB) ( 5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泌阳凹陷深层系主要指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V砂组至大仓房组,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油气层损伤因素较为复杂,其中以粘土物质分散运移及外力作用影响最大,在钻井、完井及射孔试油过程对油气层造成较大损害,使应该发现的油气层没被及时发现,同时低孔低渗油气层产能较低,必须通过有效的改造措施才能使单井产能提高。通过研究,形成了适合低孔低渗油气层保护的优质钻井液配方、合适的屏蔽暂堵及先进的聚合醇油保技术、优质射孔液及负压射孔油保技术等。改造方面,优选出耐温能力强、配伍性好、低摩阻、携砂能力强的压裂液,并推广应用先进的大型压裂工艺技术,在赵凹-安棚等地区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低渗特低渗气藏剩余气分布的描述
    王昔彬, 刘传喜, 郑祥克, 刘常红, 张渝丽, 张华
    2003, 24(4):  401-403,416.  doi:10.11743/ogg20030419
    摘要 ( 802 )   PDF (3823KB)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特低渗、无明显边、底水的异常高压干气气藏开采一段时间后,储层中不同区域的地层压力下降不均衡,但含气饱和度(Sg)却相差不大,用含气饱和度无法准确地描述气藏剩余气的分布状况。因此,人们通常用开采过程中压力的分布来定性描述这类气藏的剩余气分布。根据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和可采储量的定义,建立了可采储量采出程度(K)与地层压力(P)之间的函数关系,将开采过程中的地层压力分布转化为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的分布,实现了剩余气分布的定量描述。

    高尚堡南浅层明化镇组下段—馆陶组储层评价
    邱立伟, 游秀玲, 冉启佑
    2003, 24(4):  404-408.  doi:10.11743/ogg20030420
    摘要 ( 844 )   PDF (5120KB) ( 10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统计分析、砂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C-M图、岩心观察等多种方法,确定了高尚堡油田南部浅层(Nm—Es31)为河流沉积体系,并建立单井相、剖面相、平面相等三维可视化模型,进一步确定河流类型为冲积扇辫状水道。在沉积体系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测井解释成果(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油组分层数据),采用地质统计学建模技术进行了储层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三维空间的定量表征。最后,结合控油因素、相组合、储油物性、储盖组合与断裂控制等评价参数,评判出主力油组3个,并确定G75-G94-G29和G3106-G30-G68-30井区为有利区块,最有利小层有明化镇组下段2亚段1层、2层、三亚段1层等14个;较有利小层有明化镇组下段2亚段3层、三亚段3层等18个小层;不利小层有明化镇组下段2亚段4层、5层、6层等15个小层。

    测井资料和波阻抗多参数油气预测方法的应用
    邬兴威, 杨勇, 朱爱丽
    2003, 24(4):  409-412.  doi:10.11743/ogg20030421
    摘要 ( 814 )   PDF (3842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受储层自身影响,应用波阻抗反演数据预测储层含油气性,往往存在多解性,如平湖储层砂、泥岩的波阻抗存在较大的重叠;鄂北区块储层为薄互层且受煤层影响;东北十屋断陷储层的水矿化度很低;塔北地区碳酸岩溶洞和裂缝分布不均一。针对这些情况,采用测井资料多参数与波阻抗交汇的方法对储层含油气性进行预测,以期避免单用波阻抗数据造成的多解性。首先,针对不同具体情况筛选出灵敏度较高的测井参数;然后与波阻抗进行交汇,用已知井的油气分布情况对交汇图进行标定;最后用标定好的交汇图对未知井的含油气性进行预测。经实际检验,预测效果较好。

    GeoX软件在十屋断陷太平庄构造勘探中的应用
    朱又红
    2003, 24(4):  413-416.  doi:10.11743/ogg20030422
    摘要 ( 961 )   PDF (4123KB) ( 6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GeoX软件应用于十屋断陷太平庄构造勘探目标,主要进行了地质风险分析、油气资源量计算和经济评价,具体包括:(1)对营城-登娄库组和泉头组勘探层的边缘概率、有效储层概率(P1)、有效圈闭概率(P2)、有效源岩及油气聚集概率(P3)、有效保存概率(P4)分别赋值,可分别得到两套储层的油气发现概率0.192和0.201,由此判定太平庄构造的勘探属中等地质风险范畴;(2)选取圈闭面积、储层厚度、几何形态、有效孔隙度、圈闭充填率、含油气饱和度等12项参数,通过计算获得目标构造的地质资源量为291×104t,可采资源量为66×104t,属小型油气田,资源丰度偏低;(3)最后对勘探目标进行经济评价。现已探明太平庄构造的石油地质储量为76×104t,与GeoX软件计算结果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