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2-25
    专家论谈
    油气保存单元的概念与评价原理
    何登发, 马永生, 杨明虎
    2004, 25(1):  1-8.  doi:10.11743/ogg20040101
    摘要 ( 948 )   PDF (9582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保存单元"是一个盆地内部三度空间上封闭流体的含油气地质单元。根据其空间结构特点与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可以将油气保存单元划分为继承型、改造型与重建型等3种基本类型。通过对封盖层和断层的封闭性能与封闭时间的匹配分析,以及对岩浆活动、地震活动与水文地质作用等关键事件的研究,可以划分油气保存单元。结合盆地与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可以深入剖析油气保存单元内部的成藏要素与成藏作用,从而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楚雄盆地为例,通过对7个油气保存单元的分析与评价,优选出东山、中和-大姚与永仁等3个有利的油气保存单元。

    成藏机理
    济阳坳陷胜坨油田原油物性及其成因探讨
    朱光有, 金强, 周建林, 王铜山, 李剑, 张林晔
    2004, 25(1):  9-13.  doi:10.11743/ogg20040102
    摘要 ( 786 )   PDF (4775KB) ( 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原油的物理性质可将东营凹陷胜坨地区的原油分为稠油和正常稀油,稠油分布于浅层,是由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提供的低熟油遭受次生改造而形成;正常稀油分布于深层的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中,成熟度较高。按照硫含量,又可分为3类:高含硫原油分布于浅层,油-源对比表明该原油来自于盐湖-咸水湖的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低硫原油分布在深层的沙河街组三段储集层中,原油来自于淡水-半咸水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中等含硫原油则多为混源油。因此硫含量可以作为油源对比的一个有效指标。

    沉积盆地超压体系划分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孙冬胜, 金之钧, 吕修祥, 杨明慧, 周新源
    2004, 25(1):  14-20,38.  doi:10.11743/ogg20040103
    摘要 ( 862 )   PDF (9781KB) ( 5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为线索,依据超压成因的主控因素,将沉积盆地中超压体系划分为两类:即深部超压体系及浅部超压体系。前者具有成熟至过成熟的烃源岩,超压分布广,尤其是在中新生代盆地;而后者缺乏成熟的烃源岩,且分布局限,一般仅见于前陆盆地,也就是在前陆盆地存在双超压体系。深部超压体系的形成与生烃作用密切相关,其他因素只是促使压力的进一步增大,而上部超压体系的形成则是后期构造侧向挤压的结果。正确区分两类超压体系,对于探讨油气生成、运移及聚集成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油气勘探的角度分析,深部超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油气生成的化学反应炉,油气运移的原动力,并决定油气的运移相态、方式及成藏特征等。深部超压体系一般难以成藏,但构造抬升或断裂作用使原有的温压平衡系统遭受破坏时也可以成藏。

    库车坳陷煤成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
    李贤庆, 肖贤明, Tang Y, 米敬奎, 申家贵, 肖中尧, 包建平, 熊波
    2004, 25(1):  21-25.  doi:10.11743/ogg20040104
    摘要 ( 815 )   PDF (5418KB)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黄金管封闭体系热解实验,结合GCIRMS同位素质谱仪的甲烷碳同位素分析,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生成甲烷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热解气甲烷碳同位素介于-36%~-25%;碳同位素与热解温度(或Ro)、升温速率密切相关;煤成甲烷的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结果与热解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表明可以用动力学方法将实验数据外推,并应用于地质实际中。模拟结果显示,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天然气主要经历了10Ma(尤其是5Ma)以来的阶段性聚集。

    流动单元研究在北大港油田中的应用
    窦松江, 于兴河, 李才雄
    2004, 25(1):  26-30.  doi:10.11743/ogg20040105
    摘要 ( 842 )   PDF (6059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北大港油田港东地区下第三系河流相沉积储层为例,通过精细储层对比、储层结构及渗流屏障的研究,港东地区垂向上细分为118个时间地层单元,平面上划分出2681个含油连通体,并根据各含油连通体储层的空间物性展布及动态分析资料,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细分为9000个流动单元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及常规油藏工程方法,逐步量化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资源潜力,并进一步划分了6类剩余油资源潜力类型。其中,注采井网不完善、垂向上不同流动单元级别动用程度的差异和受渗流屏障遮挡及微构造影响所形成的剩余油资源潜力区,剩余油资源潜力相对集中,是油田今后开发的重点。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马安来, 张水昌, 张大江, 金之钧
    2004, 25(1):  31-38.  doi:10.11743/ogg20040106
    摘要 ( 863 )   PDF (8744KB)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GC,GC-MS,GC-MS-MS、配比实验、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稠油油源。轮南、塔河油田稠油中含有25降藿烷,但正构烷烃分布完整,色谱基线呈不同程度抬升,油藏经历了两期成藏过程。稠油具有三环萜烷含量高、C24四环萜烷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低、C28甾烷含量低、甲藻甾烷及三芳甲藻甾烷含量低、4甲基24乙基胆甾烷及其芳构化甾烷含量低、24降甾烷含量低的特点。油源对比表明轮南、塔河稠油来源中、上奥陶统烃源岩。配比实验表明,原油中若混入了25%寒武系生源的TD2井原油,混源油也会呈现寒武系生源的特点,表明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并未大规模混入到轮南、塔河油藏中。轮南、塔河稠油沥青质钌离子氧化降解产物在一元酸及甾烷酸、4甲基甾烷酸的分布与TD2井稠油明显不同,进一步证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可能为轮南、塔河稠油的主力源岩。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源特征分析
    刘华, 蒋有录, 杨万琴, 王宁
    2004, 25(1):  39-43.  doi:10.11743/ogg20040107
    摘要 ( 713 )   PDF (4937KB) ( 6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凹陷的沙河街组三段的烃源岩具有姥鲛烷占优势,姥植烷比为0.5~1.0,微弱的伽马蜡烷等特征;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具有较强的植烷优势,姥植烷比小于0.5,丰富的伽马蜡烷等特征。根据这一显著差异,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上各油田的油源类型划分为沙三型、沙四型以及混合型,其中以沙三型和混合类型为主。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系原油的来源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构造特征与地化特征的平面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石油遵循就近运移聚集的规律,各洼陷中心即为油源中心;西部地区的油源主要以利津洼陷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为主;少量东南部的原油由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供应;而东北部的则由民丰洼陷烃源岩供给。断裂发育处混源石油较为普遍,说明了断裂对混源的作用较大。

    东濮凹陷文留潜山构造文古2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
    常俊合, 李新军, 吕红玉, 王又杰, 孙青, 段红梅
    2004, 25(1):  44-48,69.  doi:10.11743/ogg20040108
    摘要 ( 841 )   PDF (5955KB) ( 6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源对比是追溯新的油层和指导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文古2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了原油与潜在源岩的关系。研究表明,文古2井原油具有族组成中烃类组分含量高,极性组分含量低,组分和全烃碳同位素轻,主峰碳为nC17,呈前峰型单峰分布,伽马蜡烷和奥利烷生物标志物化合物含量丰富的特征。油源对比结果显示,文古2井潜山油藏属"新生古储"型,油源岩以下第三系泥岩为主。主要表现在文古2井原油和下第三系湖相暗色泥岩碳同位素值及曲线分布趋势非常相近,均含有高的伽马蜡烷和奥利烷化合物;煤系源岩抽提物和模拟油碳同位素重,伽马蜡烷含量低,无奥利烷,与文古2井原油差异显著。

    油气地质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侯贵廷, 冯大晨, 王文明, 杨默涵
    2004, 25(1):  49-53.  doi:10.11743/ogg20040109
    摘要 ( 750 )   PDF (4792KB) ( 10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以宽缓的褶曲和长垣背斜为主,属小变形量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可划分为3期,即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新生代晚期。其中,嫩江组沉积末期的反转构造最强烈,对松辽盆地油气成藏的影响最大,主要体现在:(1)反转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2)反转构造作用促进了油气再次运移;(3)反转构造作用使地层拱张,产生了许多裂缝,改善了储集性能。

    北山-阿拉善地区侏罗-白垩纪盆地的叠合演化
    李明杰, 郑孟林, 曹春潮, 张军勇
    2004, 25(1):  54-57.  doi:10.11743/ogg20040110
    摘要 ( 726 )   PDF (5057KB) ( 8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山阿拉善地区的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划分为阿拉善沉积区和蒙古造山带沉积区。蒙古造山带内形成的侏罗纪盆地可划分为黑鹰山-额济纳旗沉积带,公婆泉-中口子-苏红图(尚丹)沉积带。蒙古造山带内发育的侏罗纪盆地较阿拉善地块内发育的盆地面积小,分布零星,后期改造强烈。早白垩世盆地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具有箕状或不对称断陷结构,为北东向展布的相互独立的断陷湖盆,也可分为阿拉善和蒙古造山带两大沉积区,在造山带内发育的盆地发育了一套优质烃源岩,而在阿拉善地块内发育的白垩纪盆地为一套杂色碎屑岩沉积,缺少烃源岩。白垩纪盆地与侏罗纪盆地为大角度叠合,存在交错叠合和披盖叠合两种型式,披盖叠合型式有利于早期盆地烃源岩的埋藏、成熟,是有利的勘探区。

    东濮凹陷盐滑脱变形构造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侯艳平, 孙向阳, 任建业
    2004, 25(1):  58-61.  doi:10.11743/ogg20040111
    摘要 ( 707 )   PDF (4673KB) ( 8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濮凹陷北部老第三纪时期发育了巨厚的盐岩沉积,构成了盐滑脱变形构造发育的物质基础。持续的拉伸应力作用,导致盐层上覆盖层差异沉降形成伸展型强制性褶皱。同时,由于盐层下伏层各次级断块的不断掀斜作用,盐层下滑剪切应力增大并超过了盐的抗剪强度,从而引发上覆盖层中犁式滑脱断层发育,以及在盐滑脱断层的上盘发育滚动背斜。盐滑脱变形构造这一特殊构造组合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且也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众多类型的含油气圈闭。如东濮凹陷已发现的断块油气藏、伸展型强制性褶皱拱顶圈闭油气藏、盐滑脱断层下盘圈闭油气藏、反向牵引断层圈闭油气藏及滚动背斜圈闭油气藏等。东濮凹陷北部盐滑脱变形构造的发育,形成了该凹陷中央隆起区的油气富集区。

    中国南方古生界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类型及特征
    陈洪德, 覃建雄, 田景春, 周雁
    2004, 25(1):  62-69.  doi:10.11743/ogg20040112
    摘要 ( 789 )   PDF (9049KB) ( 4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现状,从层序地层研究出发,提出以储层为中心、动态实用的生储盖分类方案,首次将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生储盖组合划分为界面型、低位型、海侵型、高位型和综合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其沉积地质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存在差异。界面型生储盖组合的油气组合有效性较差;低水位型生储盖组合储集体规模较小、分布广,运移条件最佳;海侵型生储盖组合储集体规模较小,但盖层封闭能力强;高水位型生储盖组合油气丰富,在所有成因类型组合中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具有区域对比性和全球成因特点;综合型生储盖组合规模大、分布广泛且稳定,油气源具有多源性、多期性、多成因等特点。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四段构造应力场模拟及裂缝发育区带预测
    张守仁, 万天丰, 陈建平
    2004, 25(1):  70-74,80.  doi:10.11743/ogg20040113
    摘要 ( 946 )   PDF (6397KB) ( 6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弹-塑性增量法应力场模拟,就是用若干个直线段去逼近抛物线型应力应变曲线,在每个直线段中按有限元法进行弹性模拟计算。运用该方法对孝泉-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四段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精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孝泉-新场地区为一构造裂缝不发育地区,仅断裂带附近区域构造裂缝较发育。经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演化分析,该区主要断裂带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且不存在油气的严重漏失。因此,断裂带附近区域是天然气勘探最有利区域,特别是近东西向断裂与现今主应力方向平行,表现为开启性,对天然气的导通作用更为明显。

    松南下白垩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规律
    何兴华
    2004, 25(1):  75-80.  doi:10.11743/ogg20040114
    摘要 ( 667 )   PDF (6965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总结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成果,阐述了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天然气成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即以湖相暗色泥岩及煤系地层为源岩,储集体类型以水下扇三角洲和三角洲相砂体为主,局部或层间盖层对下白垩统中天然气的聚集形成了有效的封盖。在纵向上,划分出下部、中部、上部3个天然气成藏组合,中、上部成藏组合在成因上依附于下部成藏组合,是下部组合气藏经改造破坏后再次运移的结果。烃源、构造、圈闭和保存条件是下白垩统天然气藏形成及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平面上,下白垩统天然气聚集以断陷为中心,呈相对独立的含气单元,在断陷内,气藏从断陷中心至分隔断陷的凸起带呈气→(油)气→油环带分布;纵向上,天然气富集于3个层位,即中部组合的泉头组下部的农安气层、登娄库组的小城子气层及下部组合中的营城组五家子气层,具有跨越式多期成藏的特点。

    勘探开发
    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时延(四维)地震述评
    崔永谦, 刘池洋, 张以明
    2004, 25(1):  81-87.  doi:10.11743/ogg20040115
    摘要 ( 732 )   PDF (9292KB)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时延地震(又称四维地震)油藏动态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一种新的油藏管理工具,在许多油田,尤其是海上大油田已进行了多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益。岩石物理研究的深化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促使时延地震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精度日益提高。目前,时延地震除监测采油变化和驱油效果及流体前缘、寻找死油区外,还用来监测断层封堵或渗漏性。其资料采集的关键是提高可重复性和信噪比。为了确保最终的地震差异是由储层中流体的变化所引起,资料处理中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了互均化、归一化和面元重组等技术和新老数据同步处理原则。资料解释在直接解释、反演与属性分析基础上,发展了地震史匹配和动态油藏描述,并与其他学科和技术有机结合、综合分析,以减少解释的多解性。在降低项目投资风险与可行性分析方面,也有明显进展。在开展时延地震项目时,应充分考虑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和局限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实践的增多,时延地震将会显示出更加美好的应用前景。

    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方法
    薛林福, 王剑, 王东坡, 梅启太, 孙权
    2004, 25(1):  88-92.  doi:10.11743/ogg20040116
    摘要 ( 765 )   PDF (5696KB) ( 7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是在井间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确定沉积微相分布、微相带边界和绘制沉积相带图的方法,主要包括井位坐标变换、网格化、插值、叠置、边界搜索及绘制沉积微相带图等步骤。该方法的关键步骤是采用蠕虫插值法和空间插值法,以确定呈带状和片状分布的各种沉积微相,通过网格叠加把这些沉积微相分布结果叠加起来形成最终的沉积微相分布图。蠕虫插值法不同于常规插值法,是根据地质规律模拟人对带状分布的沉积微相分析的一种智能方法。根据这一原理所开发的微相带跟踪系统软件(MFBTS-Micro Facies Belt Tracing System)能够快速分析和跟踪沉积微相及储层的分布。该方法已初步应用到松辽盆地葡萄花油田,由MFBTS软件所产生的结果图与人工绘制的沉积微相带图基本吻合。

    塔河碳酸盐岩溶洞油藏的地震响应及频率差异分析
    王者顺, 王尚旭, 唐文榜
    2004, 25(1):  93-96,101.  doi:10.11743/ogg20040117
    摘要 ( 671 )   PDF (5448KB) ( 5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溶洞复合反射系数的系统研究,得出其地震响应具有振幅强、速度低和调谐性的特点,并对强反射形成的条件及不同充填物溶洞的反射特征进行探讨,认为在常规频率(20~30Hz)的地震资料中可以观察到溶洞产生的强反射波。根据溶洞高度及填充物性质与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发了一种以波动方程为基础的频率差异分析预测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可以从主频为20~30Hz的常规地震资料中提取埋深5000m以上、宽度100m以上、高度3m以上的充填流体的溶洞的振幅频率和速度频率异常,异常表现出分区、分层和纵横向连通的特征。据此可预测溶洞的存在及其空间分布,并估算其高度。

    油田注水开发中水源混配防垢技术
    潘爱芳, 曲志浩, 马润勇
    2004, 25(1):  97-101.  doi:10.11743/ogg20040118
    摘要 ( 746 )   PDF (5018KB) ( 6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油田结垢伤害问题,国内外采用了多种除垢方法,如加防垢剂、酸洗除垢、高压射水流除垢等,并针对不同油田、结垢特点开发了不同的除垢、防垢产品。但到目前还没有一种经济实用、简单易行、高效无污染的方法。水源混配防垢技术是将地层水或油田污水与注入水混合,在地表以最佳比例混配,用Ca(OH)2溶液调节pH值,当pH值大于835,溶液中Ca2+,Ba2+,Sr2+,Fe3+,Fe2+等阳离子和OH-,CO32-,HCO3-,SO42-,S2-等阴离子发生反应,全部生成沉淀。一方面可去除水中的成垢离子,避免地层水和注入水在油层内相遇结垢,达到保护油层的目的;另一方面,使铁进入腐蚀钝化区,防止输水管道的结垢与锈蚀。通过模型实验研究,该方法不仅可防止油层结垢伤害、输水管道的结垢与锈蚀,实现油田污水的再利用,大大降低采油成本,而且也适用于各种油田的注水开发。

    模式识别在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陈清华, 章凤奇, 孙述鹏, 刘池阳
    2004, 25(1):  102-105,114.  doi:10.11743/ogg20040119
    摘要 ( 725 )   PDF (5595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模式识别就是研究已知的模式,并对模式进行分类,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待识别模式进行归类,达到分类的目的。模式识别的过程可概括为:首先,应用傅立叶频谱分析、回归分析及多点平滑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其次,采用旋回地层学理论,计算已知钻井地质数据的频谱图,利用米兰柯维奇旋回组分进行学习,提取特征,建立模式分类;最后,用已建立的模式类对其他钻井进行地层划分。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对大港油田40多口钻井进行了地层划分,划分结果与原地质分层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精度更高。

    济阳坳陷古生界层序地层研究
    李明娟, 张洪年, 胡宗全, 张福顺
    2004, 25(1):  106-110.  doi:10.11743/ogg20040120
    摘要 ( 835 )   PDF (5856KB) ( 8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层序地层理论与基准面旋回分析方法,结合钻井、地震、测井方法,将济阳坳陷古生界划分为3个超层序、14个三级层序,即馒头组-亮甲山组超层序A、下马家沟组-八陡组超层序B和本溪组-石千峰组超层序C。根据层序在区域地震剖面上标定结果,追踪解释4个超层序界面,建立了济阳坳陷古生界等时地层格架。测井约束反演剖面上,超层序显示清楚,自下而上呈现低阻抗、高阻抗、低阻抗三分现象。层序界面的主要识别标志有不整合面、岩电性突变面、河流冲刷面、颜色突变面,其中不整合界面为超层序分界面,其余可作为三级层序的分界面。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济阳坳陷地震层序的划分标准,建立了济阳坳陷古生界层序地层沉积模式。

    用灰色模型预测水力压裂缝导流能力
    杨宇, 孙致学, 郭春华
    2004, 25(1):  111-114.  doi:10.11743/ogg20040121
    摘要 ( 815 )   PDF (4269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压裂后裂缝的导流能力直接关系着压裂缝的渗流能力,是客观评价压裂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分析用不稳定试井计算人工压裂井的裂缝导流能力的前提和方法后,结合四川盆地川西地区新场气田的应用实例,提出用偏相关分析方法,优选影响导流能力水力压裂的层厚、声波时差、泥质含量、加砂量、施工排量、前置液量等6项地层参数和施工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引入GM(1,h)模型进行压裂缝导流能力的预测,提高了预测精度。用此方法也可进行裂缝半长和增产倍数的预测。但由于增产倍数受到表皮系数等无法预先估算因素的影响,预测精度较差,相对而言,用裂缝导流能力作为评价压裂效果的指标更具有客观性。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刘为付
    2004, 25(1):  115-119.  doi:10.11743/ogg20040122
    摘要 ( 814 )   PDF (5900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可划分为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类,火山岩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包括孔隙和裂缝两种类型。裂缝不仅为储集空间,还可连通各种孔隙并促进后期溶解作用。在识别裂缝类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裂缝孔隙度计算模型,根据12口井的测井解释结果,按裂缝孔隙度将火山岩储集层分为3级:Ⅰ级,孔隙度大于0.5%;Ⅱ级,孔隙度为0.2%~0.5%,Ⅲ级,孔隙度小于0.2%。火山岩相可划分为边缘亚相、过渡亚相和中心亚相,其中,中心亚相位于火山通道附近,发育构造裂缝和收缩缝,储集物性较好,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过渡亚相的裂缝比较发育,储集物性中等,为有利储集相带;而边缘亚相储集物性差,为不利储集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