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6-25
    专家论谈
    试论“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的方法学
    吴根耀, 马力
    2004, 25(3):  239-246.  doi:10.11743/ogg20040301
    摘要 ( 664 )   PDF (10337KB)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盆""山"耦合和脱耦把造山作用和盆地发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必须有相应的方法论作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有3个方面需要讨论:1)空间关系上,要在确定一个时间段的基础上正确划分"盆""山"系统;2)两套分类体系并用,在"正序"的研究和区域的研究中采用理性的系统分类,在"反序"的和局部(主要指油气藏)的研究中以应用性的分类为主;3)以造山带和盆地研究近年里形成的成功方法为基础,努力汲取各种新知识,将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自身,包括其方法学,不断开拓新领域,将可能成为中国大陆油气勘探新的理论指导。

    有机油气形成的影响因素——模拟实验的研究进展
    陈晋阳, 张红, 肖万生, 翁克难, 郑海飞, 曾贻善
    2004, 25(3):  247-252.  doi:10.11743/ogg20040302
    摘要 ( 1026 )   PDF (7560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球上的油气资源主要是由地球深部的有机质热裂解形成,近年来的模拟实验对其机理获得很多认识,表明了有机质类型、温度、压力、催化作用以及水介质都对油气产物的特征存在影响。压力增加可能会阻碍或延迟有机质的热演化和裂解;水是热裂解反应的氢源和氧源;催化作用不仅可以改变产物的组成特征,而且对反应机理存在影响。动力学因素也是影响有机质裂解反应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不同烃源岩的判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建议进一步开展对更高压力下有机质的热演化机制、特征的实验模拟研究。

    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成藏模式再研究
    张林晔, 刘庆, 张春荣, 孔祥星, 朱日房
    2004, 25(3):  253-257.  doi:10.11743/ogg20040303
    摘要 ( 741 )   PDF (5515KB) ( 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人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是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泥岩生成的烃类直接排入其上紧邻的浊积砂砾岩形成的自生自储型油藏,然而东营凹陷烃源岩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不支持上述结论。油源对比、油藏水化学特征、油藏压力等资料均表明,梁家楼油田南部区块油藏的油气主要源自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多属超压油藏,油藏水以氯化钙型为主,为烃类首先沿沙河街组四段岩性疏导体系侧向运移再经断层垂向运移形成的下生上储型或自生自储型油藏;而中、北部区块源自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属常压油藏,油藏水以碳酸氢钠型为主,为烃类沿油源断层直接垂向运移形成的下生上储型油藏。上述认识启示勘探人员对东营凹陷的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烃源岩进行重新评价,并重新认识近洼陷中心其他类似油藏的成藏模式和成藏过程。

    油气地质
    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沉积与成因分析
    何发岐, 翟晓先, 俞仁连, 蒲仁海
    2004, 25(3):  258-262.  doi:10.11743/ogg20040304
    摘要 ( 1228 )   PDF (5876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古生物、测井、岩心、地震、地化等资料,对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沉积特点及成因的分析表明该组砂岩总体具有向上变粗变厚的进积式沉积序列:上部的Ⅰ-Ⅲ油组主要为河流相,下部Ⅳ-Ⅴ油组为受潮汐影响的扇三角洲前缘和平原相。该组受潮汐影响体现在:(1)富含陆相轮藻化石,并见个别半咸水介形虫类和疑源类微体化石;(2)局部有波状、透镜状层理、生物扰动层理和冲刷充填层理;(3)该组底部泥岩的锶钡比值介于0.021~0.716,具半咸水-微咸水-淡水的变化特点;(4)Ⅳ-Ⅴ油组总体处于巴楚组双峰灰岩潮坪相到Ⅰ-Ⅲ油组河流相沉积的过渡相中。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两类优质烃源岩及其形成的含油气系统
    杨威, 魏国齐, 王清华, 肖中尧
    2004, 25(3):  263-267.  doi:10.11743/ogg20040305
    摘要 ( 773 )   PDF (5639KB) ( 9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寒武系烃源岩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烃源岩之一,包括泥页岩和碳酸盐岩。泥页岩类烃源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87%,发育于欠补偿盆地环境,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东部,有效厚度120~415m;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0.42%,发育于台地内的蒸发泻湖环境,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有效厚度288~324m。两类烃源岩形成了不同的油气系统,盆地相泥页岩类烃源岩的油气系统以满加尔凹陷为生烃中心,储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和志留系、石炭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砂岩;台地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油气系统的生烃中心可能在巴楚凸起一带,主要储集层为下奥陶统和石炭系。

    叠合盆地的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以吐鲁番-哈密盆地南部构造带为例
    冯乔, 柳益群, 张小莉, 周立发, 郝建荣
    2004, 25(3):  268-273,293.  doi:10.11743/ogg20040306
    摘要 ( 830 )   PDF (7606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叠合盆地演化的长期性和构造作用的多阶段性,造成盆地内多套烃源岩发育和多阶段的热演化作用,以及油气生成的复杂性。吐鲁番-哈密盆地南部构造带的研究表明,自晚古生代以来,该地区遭受多期次的构造作用与改造。构造热体制和热演化经历了5个不同的阶段,即石炭-早二叠世为伸展裂谷、快速埋藏与超高温阶段,中二叠世为裂谷后凹陷、较快速埋藏与高温阶段;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为克拉通内凹陷、稳定沉降与较高温阶段;侏罗纪至白垩纪为广覆式坳陷、稳定沉降与较低温阶段;新生代为挤压造山、较快速沉降与低温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的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有机质成熟演化史。台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和托克逊凹陷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组烃源岩均具有两次油气生成过程。由于埋藏史和油气生成史的不同,台南凹陷和托克逊凹陷油气藏类型和油气性质出现明显差异。

    川东北天然气成藏特征
    徐言岗, 贺自爱, 曾凡刚
    2004, 25(3):  274-278.  doi:10.11743/ogg20040307
    摘要 ( 720 )   PDF (5454KB) ( 6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北天然气藏分布于早寒武世—志留纪(∈1—S)、早二叠世—早三叠世(P1—T1)及晚三叠世—中侏罗世(T3—J2)等3个异常超压系统内,具有多层叠置的特点。成藏规模取决于超压条件下水溶相天然气的脱溶程度,以埋深4500m为界,界线之上产气,界线之下产水,且产气量随地层抬升幅度增大而增大。川东北天然气藏的形成与保存由燕山期的埋深、喜山期的抬升及异常压力系统的保持情况三者共同决定,压力封闭为成藏的关键因素。因此,川东北天然气藏勘探应着眼于异常压力系统此一整体,立足于叠置多层勘探。

    苏北盆地走滑断层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刘玉瑞, 刘启东, 杨小兰
    2004, 25(3):  279-283,293.  doi:10.11743/ogg20040308
    摘要 ( 916 )   PDF (6442KB) ( 1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北盆地石港、汊涧、吴堡断层体系,平面上主干断层具有线性主位移带、马尾状撇裂和雁列入字型构造的组合特征;剖面上呈现锥形破裂、强制单斜层和破碎主位移带的构造特征;断旁岩石则可见到扭性、压性破裂面等地质现象。这些特征反映石港、汊涧、吴堡断层体系应属离散型右行走滑断层。经应力分析,苏北盆地受伸展作用和右行走滑双重营力的地质作用,而右行扭动是诱导形成走滑断层的主因,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活动的控制。正是这些断层体系所具有的离散型右行走滑特征控制了苏北盆地的油气圈闭形成、圈闭的平面分布、以及油气的运聚模式。

    牛庄洼陷岩性油藏含油气性及主控因素
    高永进, 邱桂强, 陈冬霞, 张俊
    2004, 25(3):  284-287,299.  doi:10.11743/ogg20040309
    摘要 ( 654 )   PDF (5073KB) ( 7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的砂体主要分布在洼陷的深凹带、深凹带与缓坡带之间、缓坡带及中央低隆起带,砂体分为水下冲积扇、深水浊积扇和前缘滑塌浊积扇3种类型。其中,水下冲积扇砂体的厚度大,物性好,含油气性好;深水浊积扇砂体的含油性次之;而滑塌浊积砂体的含油气性最差。控制砂体含油气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砂体埋深、沉积相及砂体类型、构造环境、砂体自身物性和压力。因此,随着埋深的增加,砂体的储量和含油饱和度明显增高;压力增高,砂体的含油气性也明显增加;处于深凹带的砂体含油气性好于缓坡带砂体及中央低隆起带的砂体。

    酒西坳陷青南次凹烃源岩的热演化及生烃史
    高波, 程克明, 张大江, 涂建琪, 胡咏, 杨智明
    2004, 25(3):  288-293.  doi:10.11743/ogg20040310
    摘要 ( 782 )   PDF (6724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可溶有机质演化、岩石热解、生物标志物参数和镜质体反射率等方法对酒西坳陷青南次凹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的研究表明:次凹的生油门限深度为4000~4100m,中沟组绝大部分现处于未成熟阶段,中沟组底部和下沟组上部处于低成熟阶段,下沟组下部和赤金堡组上部处于生烃的成熟阶段,赤金堡组下部则处于湿气-凝析油阶段。应用EasyRo(%)数值模拟软件对青南次凹地热史的研究表明,白垩纪与第三纪的古地温梯度分别为30℃/km和29℃/km。烃源岩生烃史具有如下特点:(1)青南次凹下白垩统烃源岩不存在二次生烃作用,其主要生油阶段为晚第三纪—第四纪;(2)下沟组下部和赤金堡组上部的烃源岩经历了油气大量生成的成熟阶段,是油气生成的主力烃源岩;(3)下沟组上部和中沟组的烃源岩层,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较低,对生烃的贡献不大;(4)赤金堡组底部的岩层热演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是一套较粗的碎屑岩,有机质丰度较低,生烃能力比较有限。

    伊犁盆地二叠系烃源岩沉积环境
    苗建宇, 周立发, 邓昆, 李剑锋, 韩中原
    2004, 25(3):  294-299.  doi:10.11743/ogg20040311
    摘要 ( 808 )   PDF (6527KB) ( 6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据不同岩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分布、饱和烃气相色谱及有机质类型等特征,研究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分析了沉积环境对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影响。研究认为,伊犁盆地二叠系烃源岩主要集中在塔姆齐萨依组和巴斯尔干组,沉积时总体具温带气候特征,水体的古盐度较高,水介质条件呈弱碱性-碱性,沉积环境为弱还原-还原相。其中还原程度强、具一定深度水体的沉积相带是原始有机质沉积的良好场所,沉积有机质能及时沉积、保存下来。因此,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普遍较高,类型好;反之,则明显变差。

    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及其分布特征
    徐向华, 周庆凡, 张玲
    2004, 25(3):  300-303,313.  doi:10.11743/ogg20040312
    摘要 ( 877 )   PDF (5361KB) ( 6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储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成果之一。油气储量的增长、变化和分布规律是对一个盆地勘探历程和未来油气勘探潜力的综合反映。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油气储量持续不断地增长。截止到2001年底,塔里木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38×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6131.95×108m3。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分别为4.65%及5.39%,探明程度较低,依然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的油气田,以中型油田和大型气田为主,油田的储量丰度为低-中丰度,气田的储量丰度以中-高丰度为主。塔里木盆地已获油气地质储量在构造单元和层位上呈明显的不均一性。已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和卡塔克隆起,分布层位主要为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和第三系;已获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库车凹陷,分布层位主要为白垩系和第三系。

    东濮凹陷黄河南低含油丰度区的油气勘探
    彭君, 何显莉, 孙青, 段红梅, 蒋云静
    2004, 25(3):  304-308,318.  doi:10.11743/ogg20040313
    摘要 ( 743 )   PDF (6930KB) ( 5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濮凹陷黄河南低含油丰度区由于烃源岩品位低、构造复杂、储盖组合条件差等原因,油气分布具有近源的构造翼部富集、断块控油、油气藏小而分散、圈闭充满度低等特点,与北部高含油丰度区有很大差别。针对这一特征,东濮凹陷黄河南低含油丰度区的进一步勘探应在精细勘探目标解释的基础上,以断块群为评价对象、以定向井为手段、走滚动勘探开发的道路。

    浅析六盘水亦资孔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
    王旭, 邬云龙, 秦晓庆, 苏复义
    2004, 25(3):  309-313.  doi:10.11743/ogg20040314
    摘要 ( 951 )   PDF (5817KB) ( 5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六盘水亦资孔盆地上二叠统煤系可采煤层厚度20~40m,煤层含气量为10~20m3/t,煤阶主要为肥、焦、瘦煤,利于煤岩割理发育。煤体结构为块状、碎块状,煤层渗透率相对较高。煤层气资源量为35878×108m3,平均资源丰度429×108m3/km2,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经钻井评价,金竹坪区块为较有利区块,有继续勘探开发潜力;亮山区块为较差区块,不具备开发价值。

    勘探开发
    原油采收率影响因素探讨及油藏综合分类
    游秀玲, 张玲, 罗云秀
    2004, 25(3):  314-318.  doi:10.11743/ogg20040315
    摘要 ( 1104 )   PDF (5329KB) ( 7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采油技术两大类。对于勘探阶段或开发初期新提交探明储量的油藏,影响采收率的因素主要是油藏地质特征。合理的综合油藏分类是采用类比法和经验值取值法的基础。单一因素的油藏分类方案很多,例如据圈闭类型、原油物性、岩石类型、岩石物性的分类以及根据油藏的原始驱动类型分类等等。这些单因素分类方案对于估算采收率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利用400多个已知油藏资料,在各类油藏地质特征与采收率的相关统计基础上,确定了油藏综合分类原则与依据。以估算采收率为目的,建立了一套新的综合油藏分类方案。

    千米桥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杨池银, 武站国
    2004, 25(3):  319-323.  doi:10.11743/ogg20040316
    摘要 ( 706 )   PDF (6120KB) ( 6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层经历了两次裸露岩溶及古近纪后的深埋藏成岩作用。其中,印支-早燕山期裸露岩溶属溶丘(梁)-洼地型岩溶发育模式,是储集空间形成的重要时期。6期胶结事件的详细解剖表明,喜马拉雅期深埋藏岩溶主要与腐蚀性热流体的作用有关,是形成现今储层孔隙系统的最关键时期。局限的热液岩溶和裸露的背斜轴部之下地表岩溶的混合带,对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孔隙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印支期挤压逆冲形成的背斜轴部,特别是潜山内幕背斜形态与潜山顶面形态相互协调的区域,是储层发育最好的部位。

    碳酸盐岩气藏出水特征分析——以华北油田苏4气藏为例
    刘林玉, 柳益群, 李文厚, 陈刚
    2004, 25(3):  324-327,332.  doi:10.11743/ogg20040317
    摘要 ( 738 )   PDF (5507KB) ( 8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藏出水是气藏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碳酸盐岩气藏出水可分为凝析水产出与地层水产出两种类型,具有开采井段出水、纵向水窜和气-水界面上升3种方式,其中地层水产出严重影响天然气的正常开采。碳酸盐岩气藏虽然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但由于碳酸盐岩储集层受构造活动和成岩作用的改造,其孔隙发育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华北油田苏4气藏形成了3个次生孔隙带,因而各井区之间气-水界面变化很大,形成了较宽且不稳定的气-水过渡带,在开发中应严格控制产能,避免地层水的大量产出。

    技术方法
    系统重构分析在油气选区前景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梁海云, 丁建可, 李海燕, 朱润民
    2004, 25(3):  328-332.  doi:10.11743/ogg20040318
    摘要 ( 669 )   PDF (5357KB) ( 4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重构分析为一些难于用数学解析形式描述的问题、一些定性的质的关系与结构关系不断迅速变化的复杂异质系统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基础。系统重构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因素分析、方案评估和专家意见。由于受选区地质条件、地理环境、资源潜力等自然因素和政策法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油气选区前景评价工作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多,单一指标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偶然性和不稳定性。应用系统重构分析,构建了油气选区前景评价系统模型,初步解决了评价研究中数据序列缺乏、非线性很强的分析评估问题。

    深层低渗凝析气藏试井解释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黄学锋, 杨世刚
    2004, 25(3):  333-337,343.  doi:10.11743/ogg20040319
    摘要 ( 798 )   PDF (5790KB) ( 8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中原油田濮67、白庙、桥口等深层低渗凝析气藏的相态变化和渗流特征,综合运用考虑孔隙介质吸附、毛细凝聚等物理化学界面效应影响的凝析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方法和凝析油气两相渗流方程,以及通过引入凝析油-气两相拟压力函数和渗流方程线性化处理所得到的均质凝析气藏试井解释方法,探索了适合于中原濮67、白庙、桥口等深层低渗凝析气藏试井资料的常规及现代试井解释方法。经实例分析,证实了孔隙介质吸附及毛细凝聚对试井解释结果有较大影响,一是储层有效渗透率降低;二是表皮系数增大。

    神经网络在低渗透油田试井解释中的应用
    王安辉, 宇淑颖, 张英魁, 王龙源4苗德顺, 盛国军, 刘家君, 王琳芳
    2004, 25(3):  338-343.  doi:10.11743/ogg20040320
    摘要 ( 865 )   PDF (5620KB) ( 6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油田是吉林油区开发较好的典型低渗透砂岩油藏,其试井解释比较复杂,压力恢复曲线出现径向流的井次仅占总井次的20%~30%。图形识别+神经网络BP算法+试井解释软件三位一体的联合技术能使未出现径向流的大部分井的压力恢复资料得到很好应用。该技术具体步骤为:(1)分析解释有径向流的井的双对数图和半对数图,找出续流段的伪斜率(m1)、拐点处的伪斜率(m2)、过渡段的伪斜率(m3)和径向流直线段斜率(m);(2)利用神经网络BP算法,构建m1,m2,m3与m之间的数学关系;(3)将未出现径向流的井的基础测试资料录入到试井解释软件中,求出m1,m2,和m3,利用BP算法求出m;(4)把以上参数代入进行拟合,直到双对数图、半对数图和历史拟合图三条曲线完全拟合为止。

    油气化探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作用
    朱怀平, 李武, 吴传芝, 孙立春, 刘福春
    2004, 25(3):  344-348.  doi:10.11743/ogg20040321
    摘要 ( 713 )   PDF (5503KB) ( 6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化探技术具有的可靠性、适应性、灵活性、经济性、连续性等特点,保证了它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能够发挥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双河、任丘、安塞油田等实例说明隐蔽油气藏近地表地球化学响应明显,并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油气化探技术对发现隐蔽油气藏、指引地震勘探目标、圈定油气藏范围、评价圈闭含油气性、判别流体属性等都可以起到导向性作用。

    天然气烃指纹分析在气藏地球化学描述中的应用
    苟捷
    2004, 25(3):  349-353.  doi:10.11743/ogg20040322
    摘要 ( 682 )   PDF (5032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天然气烃指纹特征可以有效地分析新场气田侏罗系蓬莱镇组蓬一气藏气层连通性。在有利天然气聚集的井区或层段,一些与天然气聚集保存条件相关的烃指纹参数呈现较明显的规律性,如C3-4/C5-6、烷烃C5-6/C7-8、己烷/环己烷呈现明显的增高,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戊烷/环己烷类、异构单取代/异构多取代相对减小。新场气田蓬莱镇组蓬一气藏气层各项烃指纹参数在横向上变化较大,气层的连通性较差,应属构造岩性气藏。天然气各项烃指纹参数由浅到深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充分反映了天然气运移成藏过程中的色层效应及组分的分离过程,说明气藏在形成过程中,烃类系来自深层,以垂向运移为主,并预示着深部地层天然气成藏、保存条件逐渐变好,具有找到气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