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6-04-25
    综述
    多种能源矿产赋存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刘池洋, 赵红格, 谭成仟, 王建强
    2006, 27(2):  131-142.  doi:10.11743/ogg20060201
    摘要 ( 742 )   PDF (14280KB) ( 7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沉积盆地是诸多沉积矿产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大系统,具有既相对独立又统一的成藏(矿)环境和动力学背景,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规律,可命名为盆地成藏(矿)系统(单元)以与造山带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目前国内外的矿产勘查、开采利用和研究揭示,油、气、煤和铀主要赋存在沉积盆地中。这4种重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含矿层位联系密切、空间分布复杂有序、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盆地演化和后期改造过程中,油、气、煤、铀等沉积矿产同盆成生共存、相互作用、各自成藏(矿)和改造定位。它们成生-成藏(矿)和定位的主要期次,与盆地演化-改造的阶段及主要地质事件有明显的响应联系和密切的耦合关系。文中讨论了其中部分相关前沿科学问题,初步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阶段及其主要地质事件与油、气、煤、铀成藏(矿)作用期次的时序对应关系。

    盆地演化与构造-沉积作用
    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层序及充填响应特征
    陈洪德, 倪新锋
    2006, 27(2):  143-151.  doi:10.11743/ogg20060202
    摘要 ( 708 )   PDF (7688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是由顶、底两个区域性不整合或假整合界面组成的一个超长期旋回。在该构造层序形成发展的沉积演化旋回中,依据次一级的构造、气候、物源供给条件及湖平面升降等变化,可将上三叠统延长组分为区域上分布稳定的4个长期旋回。在此基础上,采用层序-盆地系统的动态成因分析方法,对陇东地区延长组进行了层序充填动力学研究,认为构造沉降的脉动性、气候的旋回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沉积物供给的差异性控制了4个长期旋回的发育与演化。文中,进一步探讨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层序充填动力学响应,指出湖盆演化的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沉积亚相组合、不同类型的沉积物以及不同的层序叠加样式。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中期甘陕古河的演化变迁
    赵俊兴, 陈洪德
    2006, 27(2):  152-158.  doi:10.11743/ogg20060203
    摘要 ( 968 )   PDF (8524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中期沉积前经过印支运动强烈的构造抬升,使上三叠统延长组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及河谷下切作用,形成了起伏不平的古地形。在侏罗纪早期发育了甘陕古河、庆西等5大古河,其中甘陕古河为主河道。在甘陕古河流域,从富县组到延安组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与古地理特点,并一起反映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历程。

    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沉积构造特征
    赵俊峰, 刘池洋, 喻林, 梁积伟, 黄雷
    2006, 27(2):  159-166.  doi:10.11743/ogg20060204
    摘要 ( 867 )   PDF (9122KB) ( 5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伴随大华北盆地分化瓦解,直罗—安定组除在鄂尔多斯盆地呈整体分布外,在其周邻地区亦有大量零星分布的同期可对比地层。在现今盆地内,直罗组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安定组以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直罗—安定组的湖相沉积主要位于盆地东南部的古沉积中心部位,其堆积中心位于盆地西部的乌海—鄂托克前旗—平凉一线,堆积中心与沉积中心偏离。直罗组沉积前古构造格局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直罗—安定期的古地质面貌呈西北高东南低特点,南、北分异表现甚微。结合周邻同期地层岩性、岩相和现今构造单元形成时限等综合分析,认为直罗—安定期原始盆地的边界大致为:西在贺兰山之西,东达吕梁山之东、太行山以西,北抵大青山,南至秦岭。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沉积建造
    杨友运
    2006, 27(2):  167-172.  doi:10.11743/ogg20060205
    摘要 ( 768 )   PDF (6104KB) ( 8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在白垩纪时期与外围六盘山、河套盆地相隔,是独立的非均衡坳陷盆地。盆地以南北向为轴,盆缘斜坡东缓西陡,盆地轴面西倾,沉降中心位于西侧,沉降中心区沉积厚度明显大于周缘抬升区。不对称结构和沉积环境演化不仅控制了盆内岩性、沉积相及地层分布,导致盆缘以冲积扇、河流相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沉积为主,盆内为风成沙漠相、三角洲前缘相和湖泊相的砂岩和泥岩。下白垩统平面展布受盆地升降运动、剥蚀与残留变化规律影响,盆地东部和边缘剥蚀作用强,残留厚度小,腹部及西部坳陷区地层发育全,保留厚度大,以洛河组分布最广,其次是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及泾川组仅残留在西部和北部坳陷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分区及其特征
    赵红格, 刘池洋, 王峰, 王建强
    2006, 27(2):  173-179.  doi:10.11743/ogg20060206
    摘要 ( 960 )   PDF (6569KB) ( 1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受秦岭-祁连山构造带和阿拉善地块长期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通过重力、航磁、遥感和地震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于中区横向构造带表现明显,可以将其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根据各区内分布的次级隐伏构造或明显的东西向断裂,北区分为桌子山段和横山堡段;中区由转换带和马家滩段组成;南区进一步分为沙井子北段、固原段和华亭南段;区段之间构造特征差异显著。目前发现的天然气多集中分布在横山堡段的逆冲断块和背斜中,石油多分布于马家滩段及其邻近的逆冲推覆构造中。

    鄂尔多斯盆地剥蚀厚度恢复及其对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影响
    高胜利, 任战利
    2006, 27(2):  180-186.  doi:10.11743/ogg20060207
    摘要 ( 817 )   PDF (6419KB) ( 10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剖面恢复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地层的剥蚀厚度,并结合烃源岩加热降温热模拟实验研究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反射率-深度剖面模型可分为3类,即单段式、双段式和三段式。盆地东部剥蚀厚度大,为1400~2200 m;西部剥蚀厚度小,为400~1000 m。据烃源岩时温互补热演化模拟实验,岩样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降温,随时间增加Ro值虽在增加,但Ro值增加速率不断降低,且在相同时间段内,降温幅度越大,生烃能力越低,当降温到一定程度时,随时间增加,生烃能力非常小。表明了源岩受热的时间尺度与热效应之间,温度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中东部剥蚀厚度远大于烃源岩热演化停滞时的最小剥蚀厚度,烃源岩热演化作用已处于停滞状态,西部剥蚀厚度较小的布1—天1地区,烃源岩的热演化作用在新生代仍有可能继续缓慢进行。

    成藏(矿)作用
    伊盟隆起东胜地区热演化史与多种能源矿产的关系
    任战利, 张盛, 高胜利, 崔军平, 刘新社
    2006, 27(2):  187-193.  doi:10.11743/ogg20060208
    摘要 ( 883 )   PDF (6585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伊盟隆起东胜地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低,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增高,地温梯度可达每百米3.3℃。伊盟隆起东胜地区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构造热事件,以及后期的持续抬升是热流体运动活跃时期,并使该区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的煤化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侏罗—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是古生代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从早白垩世至今为煤成气的主要运移与破坏时期,也是东胜砂岩铀矿主要的成矿时期。通过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对区内构造演化及生烃史的分析,由于伊盟隆起东胜地区石炭-二叠系及侏罗系煤系地层尚处于低成熟或未熟演化阶段,促使铀矿富集的还原剂-油气只能来自伊盟隆起以南成熟度较高地区的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

    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为例
    李荣西, 席胜利, 邸领军
    2006, 27(2):  194-199,217.  doi:10.11743/ogg20060209
    摘要 ( 773 )   PDF (7264KB)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长3油层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裂隙作用等,成岩自生矿物以绿泥石、自生石英、方解石和石膏为主。根据油气包裹体寄主成岩矿物的形成时间序列,识别出两期油气包裹体。第一期油气包裹体形成于早成岩阶段晚期埋藏成岩过程中,分布在石英和长石等矿物溶蚀孔隙、次生加大边底部和早期裂隙中,包裹体形态不规则,一般较小(多为3~8μm),为多相烃类包裹体。第二期油气包裹体形成于晚成岩阶段晚期盆地抬升阶段,分布在晚成岩阶段的晚期裂隙、硅质胶结物和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中,油气包裹体普遍含盐水,油、气、水相态边界清楚。研究认为,第一期油气包裹体代表了油气运移充注过程,而第二期油气包裹体代表了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过程。应用不同期次油气包裹体形成温度与储层沉积热演化史地质分析方法,确定本区油气充注运移时间约为122 Ma(早白垩世),而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时间约为80 Ma(晚白垩世晚期)。

    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及山2段气层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相
    刘小洪, 罗静兰, 张三, 林潼
    2006, 27(2):  200-208.  doi:10.11743/ogg20060210
    摘要 ( 1324 )   PDF (9414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和山2段储集岩以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蚀变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溶蚀作用。砂岩经历了早期成岩阶段A,B期和晚期成岩阶段A1,A2和B期的成岩演化过程。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分别造成22%和15%的原生孔隙丧失。砂岩中粘土矿物晶间微孔隙占总孔隙的60%以上,是砂岩的主要储集空间;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砂岩的储集性能;构造裂隙孔对砂岩储集性能的改善不明显。研究区发育6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成岩相带,其中石英加大胶结组合孔隙相和自生粘土衬边胶结溶蚀孔相是最有利的天然气储集相带,二者的叠加和改造部位是气藏发育的最有利地带;粘土杂基充填微孔相和自生粘土胶结晶间孔相是较有利的成岩储集相带;杂基蚀变水云母充填压实紧密相和钙质胶结交代致密相不利于孔隙的发育和天然气的储集。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1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
    李红, 柳益群, 刘林玉
    2006, 27(2):  209-217.  doi:10.11743/ogg20060211
    摘要 ( 825 )   PDF (8460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1砂岩储集层主要由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组成,平均孔隙度8.32%,平均渗透率1.33×10-3μm2,属低孔低渗型储集层。储集层经历了成岩作用及交代作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的改造,目前处于晚成岩A期—B期。其中,早成岩阶段的机械压实作用和晚成岩阶段含铁碳酸盐的胶结作用是造成储集层物性差的主要原因。根据成岩作用特点,在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划分出压实压溶成岩相、弱压实-碳酸盐胶结相、弱压实-绿泥石膜胶结相和绿泥石膜胶结-长石溶蚀相4个成岩相带。其中,主砂体核部的弱压实-绿泥石膜胶结相和绿泥石膜胶结-长石溶蚀相的砂岩物性好、含油性好,是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富县地区延长组-延安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郭艳琴, 李文厚, 陈全红, 曹红霞, 张道锋
    2006, 27(2):  218-224.  doi:10.11743/ogg20060212
    摘要 ( 866 )   PDF (5900KB) ( 8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油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气相色谱及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富县地区延长组-延安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为低成熟-成熟原油。原油饱和烃含量在70%以上;碳同位素值偏轻,δ13C值一般小于-31‰;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7—C23。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是,五环萜烷含量高于三环萜烷,以C30-藿烷、C29-降藿烷为主,伽马蜡烷含量少;甾烷以C27-胆甾烷、C28-麦角甾烷及C29-谷甾烷为主,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C28-甾烷含量较低,C27-甾烷与C29-甾烷含量相近。原油和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比表明,长8—长4+5半深湖-深湖相腐泥-混合型泥岩是主要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显示原油具有一定的运移效应。

    东胜砂岩型铀矿形成中天然气地质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
    吴柏林, 王建强, 刘池阳, 王飞宇
    2006, 27(2):  225-232.  doi:10.11743/ogg20060213
    摘要 ( 1245 )   PDF (6470KB) ( 7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气包裹体的观察测试、流体温度测试以及后生蚀变形成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性质、包裹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示踪、油气充注与铀成矿年龄的对比等研究表明,东胜矿床漂白现象和绿色后生蚀变以及铀矿化的形成主要与天然气地质作用有关,天然气为上古生界来源的煤成气。主要的铀成矿还原剂是CH4等有机烃类气体及部分CO,H2S和H2等。因此,东胜铀矿的成因主要与天然气地质作用有关。

    盆地后期改造中油气运散的效应—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漂白砂岩的形成
    马艳萍, 刘池洋, 王建强, 赵俊峰, 房建军, 桂小军, 喻林
    2006, 27(2):  233-238,243.  doi:10.11743/ogg20060214
    摘要 ( 757 )   PDF (7029KB) ( 5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外不同时代砂岩漂白现象的研究表明,漂白砂岩形成均与有机流体的参与有一定联系。因而,可将其作为烃类曾经运移、聚散的线索,预测在其附近可能有(古)油、气藏存在或遭改造破坏。鄂尔多斯盆地在后期改造过程中油气赋存状态发生了重新调整。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漂白砂岩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和岩石学特征研究,初步确定该区漂白砂岩形成于酸性还原环境。其岩石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较高的高岭石含量及黄铁矿含量,同时氧化铁边部颜色较中心浅;主量分析结果证实漂白砂岩的Al2O3含量较高,Fe3+/Fe2+较低;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岩心样品还是露头样品,都存在Eu负异常,均指示了还原环境的特征。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砂岩漂白现象指示了天然气的逸散作用。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
    史成恩, 解伟, 孙卫, 梁晓伟, 闫林
    2006, 27(2):  239-243.  doi:10.11743/ogg20060215
    摘要 ( 791 )   PDF (5000KB) ( 5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选取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储层厚度与孔隙度乘积6个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长6油藏精细划分为15个小层,将所有砂体划分为E,G,M和P 4类流动单元。结果表明,盘古梁长61底部和盘古梁长62顶部是研究区盘古梁长6油层组的主力油层,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取值,综合评价函数与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低孔、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符合该类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的精度要求。

    勘探与开发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余和中, 韩守华, 谢锦龙, 郭庆新, 武金云
    2006, 27(2):  244-252.  doi:10.11743/ogg20060216
    摘要 ( 839 )   PDF (8265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东南缘也经历了从震旦纪至中奥陶世的被动大陆边缘,到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的抬升剥蚀;早石炭世晚期-中三叠世由于板块的拼合,在大陆边缘形成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与造山耦合形成磨拉石沉积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造山期后造山带内部拆沉的同时,造山带边缘拆离,形成后缘伸展与前缘冲断的复杂构造类型;后期受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形成伸展断陷和坳陷盆地。

    降温热模拟实验中烃源岩成熟度和产气率的变化特征
    胡国艺, 李振铎, 李志生, 李剑, 罗霞, 王春怡
    2006, 27(2):  253-257.  doi:10.11743/ogg20060217
    摘要 ( 783 )   PDF (4704KB) ( 5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成熟(R0=0.29%)、成熟(R0=0.66%)和高成熟(R0=1.71%)的3个煤样分别开展了降温、延长加热时间热模拟实验,研究烃源岩在降温时延长加热时间成熟度和产气率的变化特征。煤样在升温后降到一定的温度,延长加热时间烃源岩成熟度仍然发生变化,增加幅度为0.15%-0.40%。在同一温度不同时间段内,R0值增加的速率存在差异,前期R。值增加速率较大.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R0值增加的速率逐渐降低。降温延长加热时间测定的烃源岩产气率的变化特征是,早期产气率较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累积产气率逐渐增高。生气速率的变化特征如同R0值,在前期生气速率较大,随加热时间延长生气率逐渐降低。实验结果表明,烃源岩在经历高温后降到一定的温度,延长加热时间可以继续生烃,只是生气速率逐渐减小。

    济阳坳陷高凸起斜坡带新近系油气成藏与勘探实践
    鲁国明, 刘魁元
    2006, 27(2):  258-262.  doi:10.11743/ogg20060218
    摘要 ( 811 )   PDF (3215KB) ( 5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济阳坳陷高凸起斜坡带在构造上表现为向高凸起抬升的单斜,因作为油气向高凸起主体部位运移的通道而常被忽视。受基岩沟、梁相间的古地形及新近系沉积相变等因素的影响,高凸起斜坡带易形成地层超覆油藏、反向屋脊断块油藏、低幅度微型次生油藏、微型低幅度潜山披覆油藏及岩性油藏等5种小而肥的次生油藏。油气运移通道对这类油藏影响较大。以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的油藏多为规模较大的层状地层超覆油藏,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含油条带窄;以继承性活动的边界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所形成的油气藏具有含油井段长、含油层系多、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在勘探上,针对特殊的成藏特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同类型的斜坡带油藏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注水开发中储层伤害研究
    朱玉双, 李庆印, 王小孟
    2006, 27(2):  263-268.  doi:10.11743/ogg20060219
    摘要 ( 1125 )   PDF (5257KB) ( 6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粘土矿物主要成份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对储层的潜在危害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和高岭石所造成的水敏和速敏。本文利用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真实砂岩模型进行的伤害研究表明,1)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存在弱速敏,临界速度的大小与渗透率呈正相关,一般渗透率越小,临界速度也越小。由于实际注入水的矿化度较实验用地层水的矿化度要低,故注水开发中的速敏伤害较实验结果要强。2)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存在弱一中等程度的水敏,K+的存在和注入水盐度的提高会减轻水敏伤害的程度,注入水的盐度以5-10 g/L为宜。3)水敏伤害条件下的驱油效率较无水敏伤害条件下的驱油效率低11.35%,宏观波及系数也明显降低,从而降低了油层采收率。建议加强对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注水开发中的储层保护研究,在注水开发中采取更有效的储层保护措施,以提高油层采收率。

    复杂小断块圈闭识别描述方法—以苏北盆地为例
    牟荣
    2006, 27(2):  269-274.  doi:10.11743/ogg20060220
    摘要 ( 937 )   PDF (4837KB) ( 7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复杂小断块的勘探一直是东部老油区难点之一,针对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构造的地表和地下特点,采用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思路,有针对性应用全三维处理方法,提高复杂小断块的成像效果。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例,构造解释中以精细断层解释为突破口,开展构造样式研究,以模式指导复杂的构造解剖,并应用三维空间综合层位标定、相干体、三维可视化、变速成图等全三维解释方法,提高复杂小断块的圈闭识别和描述精度,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油气圈闭勘探决策思路和方法再讨论
    王川, 彭苏萍
    2006, 27(2):  275-280.  doi:10.11743/ogg20060221
    摘要 ( 836 )   PDF (6724KB) ( 6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油气勘探工作的分阶段性,油气勘探决策阶段可划分为盆地选择决策、区带选择决策和圈闭选择决策3个阶段,各勘探决策阶段决策的性质、目的、原则和方法不同。油气圈闭勘探决策是短期、阶段性的战术决策,因此,它不考虑前期勘探的投入和后期的开发投入,从而避免了以前油气勘探决策工作陷入到"繁文缛节"的难于实际操作的境地。油气圈闭勘探决策只根据圈闭勘探阶段优选圈闭的目的,以最小的风险、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储量为决策的原则,采用圈闭勘探投资极限确定、圈闭综合排队和圈闭钻探风险分析的方法,实现在给定的投资下,从已落实的圈闭中优选出一批勘探风险最小,能获得最多储量的圈闭。或在给定的储量任务下,筛选出一批勘探风险最小,勘探成本最低的圈闭,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钻探目标。应用油气圈闭勘探决策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圈闭勘探决策的实际资料,优选了位于绵竹-盐亭中部隆起带、龙泉山熊坡断褶带、鸭子河-平落坝隐伏断褶带和什邡-邛崃中央向斜带的10个圈闭,列为当前勘探阶段的钻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