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6-25
    论文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二)——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金之钧
    2006, 27(3):  281-288.  doi:10.11743/ogg20060301
    摘要 ( 854 )   PDF (9079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获得重大进展。成盆方面:1)地球物理综合剖面揭示了塔里木盆地与天山造山带的深、浅层耦合特征具有走向分段性,大致以羊布拉克为界,以东表现为近东西向斜向伸展的特征;以西,主要表现为近南北向垂直于地层走向的伸展状态;2)揭示了塔里木盆地的翘倾式叠合演化的特点,自寒武纪到第四纪,盆地沉降中心经历了由东向西向周缘的迁移过程。成烃方面:1)建立了海相碳酸盐岩优质烃源岩发育的环境指标及发育的盆地类型,高丰度烃源岩仅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裂谷、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和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前缘斜坡、挠曲类前陆坳陷中;2)确立了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为0.25%~0.30%。成藏方面:1)轮南地区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3期烃类包裹体,与区域性油气充注事件有关,分别形成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晚白垩世及新近纪;2)通过油源对比分析,指出轮南、塔河地区的原油可能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3)同位素示踪研究及包裹体测温揭示了塔中地区流体具有深部来源特征。而且,萤石交代灰岩对储层物性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并指出塔里木盆地近期油气勘探中,在台盆区碳酸盐岩勘探领域不断有新层系和新类型油气的发现,台盆区碎屑岩勘探领域于志留系和泥盆系也连获突破,展示了塔里木盆地良好的勘探前景。

    从四川盆地解读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冉隆辉, 谢姚祥, 王兰生
    2006, 27(3):  289-294.  doi:10.11743/ogg20060302
    摘要 ( 842 )   PDF (6994KB) ( 7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具有气多油少,油气层纵横向叠置展布,气田规模大小不一,储层总体致密、但不乏优质储层,油气田圈闭类型多样、以背斜圈闭为主5个鲜明的地质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叠合盆地性质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区,克拉通沉积时期古隆起的形成与发展,准确查明海相储层分布和目的层局部构造地腹形态,坚持有目的层、不唯目的层、重在发现的重要技术原则和发展先进实用的勘探技术等影响海相油气勘探成效值得重视的5个问题。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海相油气成藏的制约
    郭旭升, 梅廉夫, 汤济广, 沈传波
    2006, 27(3):  295-304,325.  doi:10.11743/ogg20060303
    摘要 ( 881 )   PDF (12417KB) ( 5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油气成藏。通过对扬子地块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扬子地块不同段典型油气藏的解析,显示差异的构造演化造成扬子地块不同段的主要烃流体源、保存环境和成藏演化的不同。上扬子地块的烃流体源以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为主,海相地层中整体封闭环境发育,存在古油藏—早期气藏—晚期气藏的成藏演化系列,具有早期成藏、后期转化、晚期聚气的成藏模式。中、下扬子地块的烃流体源主要为二次生烃和海相早期原生油气源,在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中均存在封闭体系,具有反复的成藏、改造、成藏、破坏的成藏演化过程,在断陷反转区具有下生上储、原生残余油气藏以及二次生烃等成藏模式,而在反转断块区可能的成藏模式包括原生残余成藏和晚期次生成藏。

    中国南方印支—燕山期复合盆山体系与盆地原型改造
    吴冲龙, 杜远生, 梅廉夫, 周江羽, 孔春芳
    2006, 27(3):  305-315.  doi:10.11743/ogg20060304
    摘要 ( 996 )   PDF (13577KB) ( 4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南方,印支期—燕山期发育了多个前陆型盆山体系。这些盆山体系互相影响、互相干扰、互相叠加,成为“复合盆山体系”。文中对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进行了典型解剖,揭示了复合盆山体系的成因是古特提斯多岛洋的闭合和多个块体的汇聚、碰撞和造山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大巴山、江南隆起构造带及其前陆盆地,在印支期以来的长期盆山耦合演化和复合演化过程中,除了两两交叉形成复合盆山体系外,还最终形成了“三山一盆”的巨型复合盆山体系——龙门山-大巴山-江南隆起复合盆山体系,简称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在印支—早燕山期后,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与南方地区其他复合盆山体系一起,整体进入改造阶段,最终成为今天如此复杂的盆山结构与形貌。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油气成藏特点与勘探方向
    肖开华, 沃玉进, 周雁, 田海芹
    2006, 27(3):  316-325.  doi:10.11743/ogg20060305
    摘要 ( 979 )   PDF (11514KB) ( 5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中国南方地层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强烈后期改造,中、古生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保存和破坏经历了多期阶段式发展和演化的复杂过程。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构造相对稳定、保存条件好的地区,具有多源供烃、早期聚集、油气转化、晚期定型的特点;中、下扬子中、新生界覆盖区,具有二次生烃、晚期成藏的特点;湘鄂西、滇黔桂等碳酸盐岩裸露区,则表现为早期生烃、后期破坏改造的特点。依据生烃期的早晚以及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南方海相油气成藏模式可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3种类型。依据不同地区的成藏条件与特点,南方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应按重点展开、力求突破和区域侦察3个层次进行,即重点展开四川盆地区,力求突破黔西北地区、中扬子江汉平原南部及下扬子句容、海安地区,区域侦察黔南、滇桂及湘鄂西地区。

    关于开江-梁平海槽的认识
    马永生, 牟传龙, 谭钦银, 余谦
    2006, 27(3):  326-331.  doi:10.11743/ogg20060306
    摘要 ( 1044 )   PDF (6337KB) ( 6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人认为开江-梁平地区在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支早期为海槽沉积区,并称为“开江-梁平海槽”。由于对该区沉积格局的认识和确定直接涉及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因此,在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地震资料获得的新成果,从区域构造背景、海槽的概念和沉积等角度,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开江-梁平地区长兴期—早三叠世早期不是海槽沉积环境,而是碳酸盐台地中水体相对较深的台棚环境,且以沉积泥晶灰岩为主,并有高能滩沉积。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预测
    刘殊, 唐建明, 马永生, 赵爽
    2006, 27(3):  332-339,347.  doi:10.11743/ogg20060307
    摘要 ( 1074 )   PDF (11957KB) ( 5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普光气田有典型的台地边缘斜坡相沉积,在斜坡上沉积大型礁滩相储层,礁滩相储层出现比较明显的烟囱效应——地震剖面表现为波阻杂乱和中断,出现下拉。通过对已知气田分析建立起储层预测方法,在川东北地区进行全面的储层预测应用。研究发现,通南巴构造带上的马路背构造和苍溪九龙山构造存在典型的台地边缘相层序地层特征。预测的苍溪礁滩相具有典型的进积型层序地层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并且具有可靠的波组下拉现象。预测苍溪一带有可能存在一个特大型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气田。马路背礁滩相层序地层特征和普光气田基本上相同,为一个斜坡带,其上可能发育大型礁滩相储层,预测可能为一个大型气藏。

    普光气田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蔡勋育, 朱扬明, 黄仁春
    2006, 27(3):  340-347.  doi:10.11743/ogg20060308
    摘要 ( 899 )   PDF (8202KB)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普光气田飞仙关和长兴组气藏沥青为古油藏原油经热裂解成气的残留物。其有机元素组成以贫氢、富氧、富硫为特征,属高热演化且受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影响的焦沥青类。它们的碳同位素变化在-25.60‰~-27.78‰之间,与本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干酪根相当(-26.50‰~-29.20‰),两者具有成因关系。这些沥青的饱和烃中正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完整,没有遭受过严重生物降解作用的迹象。它们呈植烷优势,Pr/Ph值小于1.0;甾烷系列中C27化合物占优势,检出C30和C26甾烷;萜烷中三环萜烷丰富,伽马蜡烷含量较高。这表明有机质来源以水生生物为主,是在还原环境中沉积的海相烃源层。沥青的芳烃组成独特,富含四、五环芳烃化合物,且以萤蒽、芘、屈和苯并萤蒽等无烷基取代的母体芳烃化合物为主,反映出沥青裂解成气过程中的有机质芳构化作用。芳烃分布模式及甲基菲指数显示,这些沥青已达高演化阶段,相当的镜质体反射率在2.0以上。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排烃能力研究
    秦建中, 刘宝泉, 郑伦举, 张渠
    2006, 27(3):  348-355.  doi:10.11743/ogg20060309
    摘要 ( 1046 )   PDF (8630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5000余块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样品的精细筛选和比较的基础上,选取了青藏高原侏罗系、冀北上元古界、云南禄劝泥盆系等34个样品进行了人工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综合研究认为,海相烃源岩中碳酸盐岩相对泥页岩对干酪根生排烃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可使生排总油高峰温度前移,更容易形成未熟-低熟稠油,排油效率增大,总产气、CO2和H2产率增高,总油、气携油、残留油、烃气及总烃产率也相对有所增加。这与α-碳原子形成自由基的催化反应、碳酸盐岩干酪根中浮游藻类含量相对较高以及碳酸盐对有机质及烃类的吸附作用弱有关。但是,含钙泥页岩(碳酸盐含量为5%~25%)总油等烃类产率相对最高。它主要多为封闭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富烃含钙页岩,干酪根类型好,有机质丰度高。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源对比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方向
    马安来, 金之钧, 王毅
    2006, 27(3):  356-362.  doi:10.11743/ogg20060310
    摘要 ( 855 )   PDF (8146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目前钻井揭示到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烃源岩分布面积又较为局限,因此,台盆区海相原油的主力烃源岩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海相原油的主体为生油高峰—生油晚期阶段的产物。由于原油与寒武系烃源岩成熟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盆地存在多套烃源岩多期成藏的特征及原油遭受二次蚀变作用,生物标志物在台盆区油源对比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处于生油窗范围内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烃源岩特殊标志化合物演化规律及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研究。

    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李延钧, 李其荣, 王廷栋, 胡雄, 梁艳, 杨坚, 袁续祖
    2006, 27(3):  363-369.  doi:10.11743/ogg20060311
    摘要 ( 1287 )   PDF (7864KB) ( 4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泸州古隆起划分为核部、斜坡及外围3个部分。古隆起核部以嘉陵江组一段气藏为主;北缘斜坡以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主;南缘斜坡为以嘉陵江组三段气藏为主的多产层气藏分布区。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天然气性质复杂,既有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产凝析油的湿气,又有分布于古隆起斜坡区不含凝析油的干气。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古隆起核部以志留系烃源为主,并有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混入,斜坡区则以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烃源为主,同时存在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注入。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印支期古隆起核部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燕山早中期古隆起核部含油气藏的形成;燕山末期斜坡区干气藏的形成及喜马拉雅期天然气进一步富集、调整4个成藏阶段。嘉陵江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泸州古隆起的发展演化控制了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分布格局;充足的多期多源油气注入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烃源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晚期溶蚀孔和扩溶孔发育决定了气藏的储集能力;古隆起核部固体沥青和沥青质提供了油气封堵条件,是油气富集的保障。

    华南海相下组合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
    陈洪德, 倪新锋, 田景春, 韦东晓
    2006, 27(3):  370-377.  doi:10.11743/ogg20060312
    摘要 ( 853 )   PDF (8703KB)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及盖层主要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高品质的区域性储层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低水位期相一致。华南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纵向上总体存在3套生储盖组合,并将其划分为界面型、低位型、海侵型、高位型和综合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成藏地质特征存在差异。提出礁滩相灰岩-白云化或白云岩-古岩溶为最有利储层,古隆起-后期构造圈闭为最有利部位,川东南-黔北地区为最有希望尽快取得突破的新区块的认识。

    凝缩段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
    田景春, 陈洪德, 张翔, 聂永生, 夏青松, 赵强
    2006, 27(3):  378-383.  doi:10.11743/ogg20060313
    摘要 ( 887 )   PDF (5853KB) ( 9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可用于确定层序的界面有层序的底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其中最大海泛面所对应的产物为凝缩段。对凝缩段的识别不仅是认识层序结构的关键,而且对分析地质历史时期全球相对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在大量野外剖面详细观测的基础上,识别出凝缩段的物质表现形式有6种类型,分别是硅质岩、黑色页岩、泥质岩、生物化石层、泥晶灰岩和瘤状灰岩。不同类型的凝缩段虽然为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但均代表了全球性对海平面达到最高位置的产物,其形成时期对应于中国南方烃源岩最佳发育时期。

    川西新场大型气田地质特征与预测关键技术
    叶军, 陈昭国
    2006, 27(3):  384-391.  doi:10.11743/ogg20060314
    摘要 ( 882 )   PDF (8641KB) ( 4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新场大气田由浅层构造-岩性气藏、中层构造-成岩气藏、深层构造-裂缝气藏叠置而成,纵向跨度4000多米,具多层、多类气藏叠合型大气田特征。该气田纵向上以浅层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中层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为主力气藏。蓬莱镇组气藏的主控因素为鼻状背斜上的河道砂岩亚相,上沙溪庙组气藏的主控因素为古隆起上的河口坝与分支河道叠加微相砂岩中的有利成岩相,须家河组气藏的主控因素为大型古隆构造带上的裂缝发育系统。针对浅层气藏天然气富集带预测的关键技术是“低频强振幅”地震响应亮点识别技术;针对中层气藏天然气富集带预测的关键技术是多学科结合的储层综合建模预测评价技术;针对深层气藏天然气富集带预测的关键技术是地质-地震-测井多学科相结合的裂缝综合预测技术和含气性检测技术。

    雪峰推覆体掩覆的下组合(Z-S)油气资源预测
    李仲东, 罗志立, 刘树根, 雍自全
    2006, 27(3):  392-398.  doi:10.11743/ogg20060315
    摘要 ( 904 )   PDF (7514KB) ( 4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雪峰推覆体震旦纪—志留纪地层位于扬子古板块东南缘大陆斜坡上。经加里东运动,伴随“江南隆起”的上升、剥蚀,而逐步演化为雪峰古陆。加里东期,雪峰推覆体古褶皱样式为向西北推覆的近平卧褶皱构造。再经印支—燕山期多层次的由东南向西北叠加推覆作用,在推覆体的前峰带掩覆了大片古生代地层。据岩相带和地球物理等资料,推测雪峰推覆体推覆距离不超过几十公里,前锋带掩覆下古生界深度约4000 m,掩覆面积至少为3000 km2。雪峰推覆体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为半深海滞流缺氧环境下沉积的黑色碳质泥岩、硅质岩、磷块岩和生物灰岩,有机碳含量为0.01%~4.00%,生油条件良好,加里东期具有油气藏形成过程,沿江南隆起西缘已发现有9个古油藏和残留油气藏。通过虎庄残留油气藏成藏条件分析,油气源来自于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和上组合(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海相高成熟-过成熟二次生烃的混合烃源,具有长距离运移和一定的油气保存条件,油气藏形成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与雪峰推覆体最终定型期相同。由此认为雪峰推覆体掩覆的下组合,有较大的油气资源前景,其中,镇远-凯里-三都一带的弧形地区为有利的勘探地区。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声学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
    刘树根, 单钰铭, 黄思静, 刘维国, 曹均, 贺振华, 韩革华
    2006, 27(3):  399-404.  doi:10.11743/ogg20060316
    摘要 ( 730 )   PDF (6450KB)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碳酸盐岩复杂介质为例,依据地层条件岩石声学参数的实验测试结果,获得下述认识:1)纵横波速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岩石的动弹模量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3)纵横波的衰减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减弱,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强。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储层展布及勘探潜力
    席胜利, 李振宏, 王欣, 郑聪斌
    2006, 27(3):  405-412.  doi:10.11743/ogg20060317
    摘要 ( 933 )   PDF (8389KB) ( 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处于“三隆两鞍两坳陷”的古构造格局。3个隆起在平面上呈“L”型展布,共同控制着奥陶系的沉积相带,并控制着不同类型储层的区域展布。奥陶系主要的储集类型包括东部坳陷的盐下储集体、古隆起斜坡带的风化壳岩溶储集体、古隆起鞍部的马家沟组四段白云岩储集体、古隆起西部的中奥陶统重力流储集体和古隆起南部斜坡带的生物礁储集体。风化壳岩溶是最有利的储集体,在该储集体中目前已发现靖边大气田。其他4种类型储集体的勘探虽然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结合储层特征及油气运聚分析,仍存在较大的勘探潜力,是开拓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关键所在。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储层预测——十万大山地区的应用
    李国蓉, 王鑫, 周心怀, 乔占峰, 曾允孚
    2006, 27(3):  413-421.  doi:10.11743/ogg20060318
    摘要 ( 792 )   PDF (9568KB)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层序地层学研究可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在研究中首先根据碳酸盐岩生长率判断上述两类储层的发育潜力;然后,通过等时单元礁滩相展布的精细刻划预测层序内部储层的发育分布,通过层序不整合面类型及性质分析,预测评价层序界面储层的发育状况。十万大山地区泥盆系为“进积楔”型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低,主要发育受“Ⅰ型层序不整合界面”控制的储层,储层总体发育良好;石炭纪为陆表海“加积”型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低,属于受四级层序界面和三级层序界面控制的层序界面储层,储层发育状况较差;下二叠统层序内部储层和受三级层序界面控制的层序界面储层均欠发育,仅凭祥-东门断裂北侧发育的点状生物礁储层,以及受东吴期构造层序界面控制的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应予以重视;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均不发育;下三叠统,北部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较高,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均有发育,南部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低,两类储层均不发育。主要发育的储层段与二级海平面旋回海退期密切联系。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组和第四系-新近系的分界
    孙镇城, 乔子真, 景明昌, 张海泉, 孙乃达, 路艳丽, 王洪江
    2006, 27(3):  422-432.  doi:10.11743/ogg20060319
    摘要 ( 1173 )   PDF (12006KB)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三湖坳陷,已发现3个上新统-第四系七个泉组气源岩的气田。把三湖坳陷七个泉组底界当成第四系与新近系的分界是一个误解。基于测井、地震地层和磁性生物地层的研究,三湖坳陷七个泉组底的年龄为2.80M a,位于涩北新深1井1747 m。柴达木盆地第四系与新近系分界,在许多论文中,有3种不同观点:①奥杜威末,1.67Ma(1.80 Ma),位于涩中6井710 m,即测井标准层K3以上19 m;②松山与高斯分界,2.48 Ma(2.60 Ma),位于涩深1井1460 m,即K10以下37 m;③马默思末,3.05 Ma,位于达参1井2779 m。上述3个分界数据中无一与七个泉组底界对应。距今约1.80 Ma的第四系与新近系分界定义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1998年投票通过,并于1999年经国际地科联批准。因此,依此定义来看,三湖坳陷大部分气源岩是晚新近纪-早第四纪的沉积,尤其是晚新近纪上新世。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作者建议最好使用地层单位名称七个泉组,而不用符号Q1+2。连接地震反射T0界面(测井标准层K13)和盆地边缘有局部不整合的七个泉组底界的对比,对于研究构造运动、成气和成藏是很有用的。作为七个泉组底界,地震反射界面T0的对比,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中央具有实用性、等时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