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2-25
    油气系统与成藏组合
    油气系统成因分类及其勘探思路
    赵宗举
    2006, 27(1):  1-10.  doi:10.11743/ogg20060101
    摘要 ( 842 )   PDF (9783KB) ( 6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复杂构造改造区油气系统及其油气藏成藏规律的总结,立足于油气系统"动态演化"分析,结合油气藏成因类型,将油气系统分为原生油气系统、再生烃油气系统及复合油气系统3大类。原生油气系统主要是由烃源岩初次生烃所形成的油气系统,其中的油气藏又包括初次生烃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以及原生油气藏被改造、重新调整、再次运聚形成的次生油气藏。再生烃油气系统是指曾经有过生烃过程但因后期构造抬升而暂停生烃的烃源岩被再次深埋,由烃源岩二次或多次生烃的后期生烃过程所形成的油气系统。复合油气系统是指由不同烃源岩形成的不同油气系统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复合或叠合而成的油气系统。不同的油气系统其勘探思路不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主要在于"定凹(生烃凹陷)选带 (有利构造带)"。次生油气藏及复合油气藏的勘探关键在于搞清油气藏的形成、演化与改造过程。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主要是确定"二次生烃中心"或再生烃中心,强调晚期成藏的重要性。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与勘探前景
    沃玉进, 肖开华, 周雁, 杨志强
    2006, 27(1):  11-16.  doi:10.11743/ogg20060102
    摘要 ( 877 )   PDF (6022KB) ( 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以志留系区域滑脱层为界,可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据不同地区上、下构造层形变特征与强度及其组合特征,可将其地质结构分为单层稳定、双层连续、双层断褶、单层叠瓦、双层冲滑、单层冲断和二元推覆等7种类型。印支以来多期沉降与隆升产生了"早降晚抬"和"早抬晚降"2大类6种形式的埋藏演化史类型。海相地层原始建造、后期构造运动改造与上覆陆相地层的叠加形成了原生型、改造型、再生型和后生型4种类型的成藏组合。其中原生型成藏组合油气保存条件好,勘探前景好。中、下扬子区再生型和后生型成藏组合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生烃与成藏史
    南鄱阳坳陷龙潭组树皮煤生烃潜力及油气成藏
    周松源, 徐克定, 杨斌, 蒋维三, 彭军, 刘家铎
    2006, 27(1):  17-22,69.  doi:10.11743/ogg20060103
    摘要 ( 879 )   PDF (6041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鄱阳坳陷的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层因富含树皮体而称之树皮煤。树皮煤的树皮体含量大于40%,同时富含基质镜质体、小孢子体等富氢组分。用生烃模拟实验方法得知树皮煤产油率很高,达到413.80 kg/t,是迄今已知的最好的煤成油烃源岩之一。通过单组分生烃模拟实验证实树皮体最有利于生成液态烃,是树皮煤生油的主要贡献者。南鄱阳坳陷的龙潭组是中国南方演化程度较低的,白垩纪盆地的叠合造就了烃源岩二次生烃、晚期成藏的地质条件。乐探1井油藏的原油经油源对比为典型的树皮煤生成的煤成油,表明在中国南方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龙潭组煤成油的勘探前景良好。

    克拉2气田成藏过程的物理模拟
    张洪, 何顺利, 庞雄奇, 顾岱鸿, 姜振学
    2006, 27(1):  23-26.  doi:10.11743/ogg20060104
    摘要 ( 1051 )   PDF (3114KB) ( 6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对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油气运聚进行了模拟,油气运聚的3个重要结论是:1)克拉2气田为深部生气-浮力驱动-逆冲断层、输导层运输-背斜或断背斜成藏,逆冲断层和输导层在克拉2气田成藏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克拉2构造不是一点供气,而是多源供气。3)多源天然气不断向上部的克拉2构造供气,从而造成气藏超压和高丰度的特性。下部与克拉2构造相似的两个由断层贯通的构造含气规模和丰度有限。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冯乔, 马硕鹏, 樊爱萍
    2006, 27(1):  27-32.  doi:10.11743/ogg20060105
    摘要 ( 852 )   PDF (6128KB) ( 7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按成因可以分为继承性(非成岩)和非继承性(成岩)包裹体两类。后者又可根据流体成分分为盐水包裹体、CO2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3亚类,每类均具有特定的地质意义。储层中发育两种颜色不同的荧光。流体包裹体中的液态烃类发蓝色、蓝灰色荧光;胶结物中的烃类发浅黄色、黄绿色荧光。前者代表了充注时的石油特征;后者为石油被破坏后的结果。液态烃类包裹体的PVT模拟计算表明,石油是在相对较高的温度(120℃)和较高的流体压力(38.49 MPa)环境下充注的,至现今储层温度、压力均发生了显著下降,从而导致储层油气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

    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段储层流体作用期次分析
    武明辉, 张刘平, 罗晓容, 毛明陆, 杨飏
    2006, 27(1):  33-36.  doi:10.11743/ogg20060106
    摘要 ( 692 )   PDF (3912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显微荧光技术以及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埋藏史及地热史演化过程模拟,确定了该区油气运移主要分两期,第一期发生于中、晚侏罗世,第二期发生于早白垩世末期,该期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中生代油气运聚的重要时刻。油气运聚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别对应于早成岩B期和晚成岩A期成岩阶段。由于该区盐水包裹体以石英裂缝中形成的为主,包裹体的保存条件相对较差,使得均一温度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因此制定了裂缝中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应用的筛选原则,为类似情况流体包裹体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柴西地区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李鹤永, 刘震, 党玉琪, 李潍莲, 梁全胜, 张永庶
    2006, 27(1):  37-43.  doi:10.11743/ogg20060107
    摘要 ( 796 )   PDF (6690KB) ( 6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西地区地温梯度分布范围为每百米2.0-4.5℃,平均值约为每百米3.1℃。在2300 m深处开始发育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0。按照地层压力系数及地温异常的分布区间,柴西地区温压系统在平面上划分为高温高压等9个分区,在纵向上分为上部常压型温压系统及下部超压型温压系统。上、下两套温压系统流体能量差较大,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易于在温压系统分界面附近聚集成藏。平面上,油气藏基本位于流体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流体能量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大多为封闭保存条件好的岩性及构造-岩性等原生油气藏。现今温压系统特征表明,深层高压型温压系统油气封闭条件好,赋存有大部分油气资源,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胜利老河口油田桩106井区馆陶组成藏规律研究
    谭茂金, 杨邦伟, 贾黎, 邹德江
    2006, 27(1):  44-47.  doi:10.11743/ogg20060108
    摘要 ( 995 )   PDF (4187KB) ( 6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胜利油区老河口油田桩106井区馆陶组砂层组主要包括河道、堤岸、泛滥平原、废弃河道4种沉积亚相。主力含油层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亚段曲流河沉积的河道砂体。该区周围被富生油凹陷包围,断层对该区上第三系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大、小断层的连接,油气沿断面和储集层作垂向和横向交替运移,形成网毯状油气运聚模式。丰富的油源、优越的油气运聚条件以及良好的储盖组合在馆陶组形成以岩性油藏、岩性-构造油藏为主的隐蔽油气藏。油气藏自南向北具有含油层系逐渐变多、变深,含油性能逐渐变好的特点。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解东宁, 何明喜, 周立发, 谢其峰
    2006, 27(1):  48-55.  doi:10.11743/ogg20060109
    摘要 ( 789 )   PDF (6475KB) ( 7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段、周口南缘逆冲推覆区段和淮南-合肥逆冲推覆区段。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印支期碰撞造山阶段、燕山晚期陆内造山阶段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走滑拉张阶段。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各区带烃源岩保存条件差异较大,油气显示集中分布在前锋带附近。评价前锋逆断带及前渊区(盆地/凹陷)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带,南、北两支逆断带之间的逆冲岩席区(盆地/凹陷)为较有利区带。

    区域地质构造与油气评价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
    方向, 江波, 张永庶
    2006, 27(1):  56-61.  doi:10.11743/ogg20060110
    摘要 ( 959 )   PDF (5919KB) ( 6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藏常与断裂构造相伴生。柴西地区南部沿断裂带分布有砂西-尕斯-油砂山油气聚集带、跃进2号-跃东油气聚集带、乌南-绿草滩油气聚集带;西部阿尔金山前带沿柴西等断裂分布有断鼻构造控制的构造-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北部沿着英北断裂、南翼山断裂、尖顶山断裂分布有油泉子、开特米立特、南翼山、尖顶山等构造-裂缝型油气藏。柴西地区断裂的形成与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在中新生代的剧烈挤压和走滑活动有关。断裂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还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断裂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平面上呈平行状,斜列状、斜交状、正交状,反"S"形,透镜状、发散状等组合类型,剖面组合型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式、花式3 种主要类型。其中,以冲断型及正交状、斜交状断层组合形成的构造油气藏最为发育。断裂不仅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展布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断裂活动形成的大量裂缝,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条件。柴西南区普遍存在以断裂为油气运移通道形成的侧接式上生下储式油藏。

    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潘良云, 谢结来, 李明杰, 郑孟林
    2006, 27(1):  62-69.  doi:10.11743/ogg20060111
    摘要 ( 893 )   PDF (6465KB) ( 6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造山带北缘西部,是走廊盆地群西端的一个富油气盆地,按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变迁、祁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盆地内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盆地演化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挤压隆升阶段,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阶段控制了下白垩统烃源岩及储集相带的分布,凸起区有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晚白垩世-古新世的挤压隆升形成盆地的反转构造圈闭;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促进了烃源岩成熟演化,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圈闭,是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时期。新生代前陆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油气藏及早白垩世断陷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酒泉盆地今后油气重点勘探领域。

    裂陷盆地构造演化及盆地伸展模式—以东濮凹陷为例
    苏惠, 曲丽萍, 张金川, 王萍霞, 何锋, 王敏, 王琦, 胡玉杰
    2006, 27(1):  70-77.  doi:10.11743/ogg20060112
    摘要 ( 885 )   PDF (7272KB) ( 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濮凹陷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裂陷盆地。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古生代至三叠纪的克拉通盆地旋回和新生代的裂陷盆地旋回。新生代裂陷盆地旋回又划分为早期裂陷、强烈裂陷、晚期裂陷和晚第三纪整体坳陷4个阶段。东濮凹陷基底伸展量的变化总趋势是由北向南加大,地壳上部的伸展构造变形为简单剪切伸展模式,而地壳下部具有纯剪切机制。滑脱面变异带可能是造成东濮凹陷内桑村集-桥口-白庙横向构造变换带、南北构造活动差异性以及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古龙-徐家围子地区营城组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构造裂缝发育区带预测及对比研究
    魏春光, 雷茂盛, 万天丰, 接维强
    2006, 27(1):  78-84,105.  doi:10.11743/ogg20060113
    摘要 ( 1413 )   PDF (6909KB) ( 6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裂缝性油气藏是大庆油田古龙-徐家围子地区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之一,营城组是该区深层找气的主要目的层。影响本区营城组构造变形的构造事件确定在晚白垩世早期的青山口组一段沉积后。用石英晶格位错密度法测试得到了该期的构造差应力值,采用弹-塑性增量法对该期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表明,该区晚白垩世早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构造应力值在平面上整体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预测古龙-徐家围子地区营城组构造裂缝发育区带位于古龙地区西部及徐家围子地区的西部和北部,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奥陶-志留系沉积成岩作用
    郑冰, 承秋泉, 高仁祥
    2006, 27(1):  85-92.  doi:10.11743/ogg20060114
    摘要 ( 838 )   PDF (7691KB)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4‰-6‰,δ180为-5‰~-6‰。埋深2400-2600 m,硫酸盐还原带形成的碳酸盐(Ⅱ)δ13C为-7‰~-10‰,δ18O为-8‰~-10‰,长石溶解形成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3800-4000 m,甲烷生成带脱羧作用产生的CH4形成波状消光白云石 (Ⅲ),δ13C为-1‰~-16‰,而CO2直接形成的碳酸盐δ13C为20‰右右,δ18O均在-12‰~-13‰,SiO2次生包体测温110-120℃,形成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4500-4700 m为湿气生成带,形成的碳酸盐(Ⅳ)δ13C为-27‰~-31‰,δ18O为-13‰~-14‰,包体测温130-140℃,含铁方解石大量溶解形成第三次生孔隙带。埋深达到5000 m以上时产生大量干气(Ⅴ), δ13C为-18‰~-20‰,δ18O为-1‰~-14‰,与包体均一温度150-155℃相一致,形成第四次生孔隙带,孔隙度仅15%-20%。海西运动期间褶皱地层可能倒转,抬升剥蚀可能达5000 m左右,接着发生"退成岩作用"。

    东营凹陷滑塌浊积岩沉积特征及油气藏勘探技术
    尹太举, 张昌民, 李中超
    2006, 27(1):  93-98.  doi:10.11743/ogg20060115
    摘要 ( 895 )   PDF (5903KB)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凹陷滑塌浊积岩是前缘席状砂或河口坝砂体在重力、地震等作用下,外部剪切力克服其内部的粘结力而发生崩塌、滑移后再沉积的产物,具有分异性好、结构和成份成熟度较低特征的粉、细砂岩。据浊积体的平面发育特征,可分为非沟道化的浊积岩和沟道化的浊积岩两种类型。基于滑塌浊积岩的成因,滑塌浊积岩发育地区不能采用常规的旋回对比法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对比技术,应采用井震结合确定大的地层界限及标志层逐级控制的对比方法。滑塌浊积岩储层以微孔隙组合为主,单层平均孔隙度一般小于23%,平均渗透率小于50×10-3μm2,属中低孔低渗储层。浊积岩储层评价, 重点考虑砂体平面分布的连续性、连通性、砂体的厚度及含油性。滑塌浊积岩形成于深湖区,近油源,油源充足,油气垂向或侧向或沿断层短距离运移成藏,多为岩性和岩性-断层遮挡油气藏。滑塌浊积岩勘探主要是应用沉积微相分析和地震反演两项技术进行储层预测。依据储层预测结果,提供了11个可供滑塌浊积岩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目标。

    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海槽边界及特征初探
    魏国齐, 陈更生, 杨威, 杨雨, 贾东, 张林, 肖安成, 陈汉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2006, 27(1):  99-105.  doi:10.11743/ogg20060116
    摘要 ( 852 )   PDF (6431KB)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江-梁平海槽控制着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台缘鲕滩的分布。在地震剖面上,东侧边界为断点、西侧为上超点;在沉积岩石学方面,发育代表盆地相的薄层泥灰岩和代表斜坡相的碎屑流沉积;最早沉积的台缘鲕滩位于江油-梓潼-南充-邻水-垫江一线;飞仙关组在海槽西侧沉积厚度大于600 m、东侧大干500 m的区域为盆地相沉积。综合多方面的资料, 基本确定开江-梁平海槽的边界:西侧大致为青林1井-白龙1井-思1井-龙会1井一线;东侧为天东10井-川岳83 井-川涪82井一线。海槽东侧边界由断裂形成,随海槽的关闭,其边界位置相对变化较小;海槽西侧边界由斜坡形成,随海槽的关闭,其边界位置逐渐变化。预测川北地区台缘鲕滩发育面积可达3×104km2。在海槽西侧,台缘鲕滩主要分布于江油、广元、梁平和邻水围成的区域内;在海槽东侧,台缘鲕滩主要发育于云阳、万县和通江两河口一带。

    开发地质与技术方法
    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冀东高尚堡和胜利永安镇油藏为例
    尹志军, 鲁国永, 邹翔, 杨志鹏
    2006, 27(1):  106-110,117.  doi:10.11743/ogg20060117
    摘要 ( 1151 )   PDF (5248KB) ( 6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注入剂波及体积,直接决定水驱效率,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注入水波及面积和波及效率,从而控制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为此采用了细分开发层系、分层注水、开展流动单元精细研究等地质和开发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类非均质性对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应用遗传神经网络研究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以胜利渤南油田三区沙河街组为例
    李海燕, 彭仕宓
    2006, 27(1):  111-117.  doi:10.11743/ogg20060118
    摘要 ( 781 )   PDF (6808KB) ( 8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渤南油田三区沙河街组为例,应用遗传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开展了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的研究。该工作是在储集层沉积相、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选用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孔喉半径均值和变异系数等7项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通过建立遗传神经网络的学习及预测模型,对渤南油田三区沙河街组进行了成岩储集相识别,识别出4类成岩储集相:不稳定组分强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碳酸盐胶结物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强压实强胶结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和极强压实强胶结致密成岩储集相。Ⅰ类储集相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最差,为非储层或差储层。

    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与应用初探
    吴东胜, 扬申谷, 刘少华
    2006, 27(1):  118-123.  doi:10.11743/ogg20060119
    摘要 ( 1021 )   PDF (5672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是层序地层学框架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应以信息集成系统为平台,分为基础资料整理、区域综合评价和目标预测3个阶段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应建立信息平台,以实现多源数据和成果的集成化管理;区域综合评价可分为区域性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建立、沉积体系和隐蔽圈闭特征研究、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隐蔽油气藏空间分布预测和评价等步骤进行,以阐明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特征、形成条件和空间分布;目标预测分工区选择、高精度层序格架对比、隐蔽圈闭识别和描述、隐蔽圈闭合油气性评价等步骤进行,以识别和评价隐蔽油气藏并最终提供钻探目标。信息集成系统可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 GIS)开发,并具备油气勘探成果信息和多学科数据的集成化管理、研究成果的综合表达与应用及海量数据的挖掘等功能。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戴南组的隐蔽油气藏研究表明了综合勘探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多区不等厚横向非均质复合气藏试井分析模型及压力特征
    付维署, 何顺利, 冉盈志, 张广英
    2006, 27(1):  124-130.  doi:10.11743/ogg20060110
    摘要 ( 703 )   PDF (4374KB) ( 7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长庆苏里格低渗气藏岩性发育不均匀、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表皮效应、井筒存储效应、气藏地层特性及地层厚度变化的多区不等厚横向非均质复合气藏试井解释模型,通过拉氏变换得出了无限大和封闭边界两种典型外边界条件下的气藏拟压力数值解,绘制了井底压降典型曲线,并对其压力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该模型对苏里格气藏实际试井资料进行了解释,解释结果与实际生产动态情况较吻合。表明该模型对研究低渗透气藏储层特性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