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2-25
    专家论坛
    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创新之路
    李德生
    2007, 28(1):  1-11.  doi:10.11743/ogg20070101
    摘要 ( 1040 )   PDF (7744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苦探索与努力,中国已建设成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提出石油地质的新问题。通过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丰富了中国的石油地质新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涉及:1)陆相油气的形成与富聚规律;2)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成矿规律;3)低-特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4)古潜山油气藏;5)煤成烃的研究与实践;6)海相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突破;和7)前陆盆地逆掩推覆带油气勘探的新进展。在当前能源供需矛盾的形势下,中国石油地球科学工作者将作出新努力,在陆地和海洋勘探开发更多的新油气田,特别是大油气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和石油地质理论的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油气地质与成藏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中氮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刘全有, 戴金星, 刘文汇, 秦胜飞, 张殿伟
    2007, 28(1):  12-17.  doi:10.11743/ogg20070102
    摘要 ( 1303 )   PDF (6121KB) ( 8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统计分析塔里木盆地103个天然气样品,发现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主要存在两种成因类型,即油型气和煤成气,且氮气含量在油型气中明显高于煤成气。在台盆区产自古生界地层的塔中、东河塘、哈得和中生界的轮南地区为异常高氮气天然气,氮气含量大于20%;新生界地层与塔西南和库车坳陷的中生界地层产出的天然气氮气含量最低(<5%),主要为煤成气;塔北地区,天然气氮气含量变化较大,低含量氮气主要为煤成气,而高氮气含量天然气为油型气,在高氮气含量的油型气中,不同热演化阶段氮气来源不同,其含量也不相同。雅克拉天然气高氮气含量可能是来源于高演化形成的氮气与少量深部气体的混合。

    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特征分析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李潍莲, 刘震, 徐樟有, 吴欣松
    2007, 28(1):  18-24,34.  doi:10.11743/ogg20070103
    摘要 ( 988 )   PDF (6611KB) ( 6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柴达木盆地19个油气田典型油气藏的详细解剖,油气藏具有6个特点:①油气层厚度薄,油气藏面积总体偏小;②油气藏油层物性相对较差;③古近系、新近系原油成熟度总体偏低;④油气藏类型丰富,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型4大类油气藏均有发育;⑤以断层类油气藏为主,油气藏受断层的控制作用明显;⑥油气藏晚期破坏比较严重。在对油气藏特点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①柴达木盆地油气田分散,大油田少;②近源古构造最富集油气;③在继续加强构造油气藏勘探的同时,应注意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④深入研究断层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塔中地区志留系砂岩中孔隙游离烃和包裹体烃对比研究及油源分析
    朱东亚, 金之钧, 胡文瑄, 张学丰, 姚素平
    2007, 28(1):  25-34.  doi:10.11743/ogg20070104
    摘要 ( 885 )   PDF (8397KB) ( 5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6个志留系沥青砂岩样品中的孔隙游离烃和包裹体烃,做了分离并分别进行了色-质分析。色-质分析表明孔隙游离烃和包裹体烃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前者表现为前峰型轻质烃特点,主峰碳较小(为nC16nC20),无奇碳优势,多伴有生物降解现象;而后者多表现出双峰分布特征,主峰碳数较大(为nC25nC29),有一定奇碳优势。在生物标志物上,孔隙游离烃三环萜烷和孕甾烷含量都较高,C27,C28和C29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而包裹体烃的三环萜烷和孕甾烷含量都较低,C27,C28和C29甾烷呈斜线上升型分布。油源对比表明,沥青砂岩包裹体中捕获的烃与中-下寒武统烃源岩有关,而孔隙游离烃则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有关。

    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勘探潜力
    马立桥, 陈汉林, 董庸, 夏九峰, 孙凤霞, 杨兰英
    2007, 28(1):  35-42.  doi:10.11743/ogg20070105
    摘要 ( 1064 )   PDF (7407KB) ( 5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板块作用机制入手,基于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和沉积建造等综合分析,把晚三叠世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来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洋关闭机制下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佐奈歧板块斜向俯冲机制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发育阶段;3)晚白垩世—古近纪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的伸展盆地发育阶段,包括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古近纪断陷盆地发育阶段;4)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机制下的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关于古近纪箕状断陷(群)的发育过程,强调了NWW向基底断裂左行走滑拉分和NE向逆冲推覆体系分别对盆地形成和箕状断陷发育的控制作用,从建造-改造-保存的角度指出了海相油气系统赋存的有利地区。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异常流体压力的主要形成机制
    王震亮, 李耀华, 张健
    2007, 28(1):  43-50.  doi:10.11743/ogg20070106
    摘要 ( 882 )   PDF (7354KB)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异常压力发育。立足川西地区现今储层内实测地层压力的分布特点,综合分析了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在异常压力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认为,川西地区上三叠统的沉积作用和岩性组合有助于形成欠压实作用。来自综合压实曲线的证据表明,上三叠统内欠压实作用仍然存在,并自侏罗纪末开始引起了较大幅度的异常压力。因须家河组渗透性较差,生烃作用特别是天然气的大量生成极有可能导致地层压力的快速增长,但具体幅度取决于欠压实增压的持续时间和流体体系的封闭程度等因素。在构造应力充分释放区,构造挤压作用难以引起流体增压;而在应力缓慢释放区,处于较为封闭体系内的流体承担着大部分上覆负荷,构造挤压引起的流体增压所起的贡献占流体异常压力实测值的80%~100%。构造挤压增压的影响主要发生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期间。

    苏丹Muglad盆地Fula坳陷白垩系Abu Gabra组地震相研究
    李德江, 朱筱敏, 杨俊生
    2007, 28(1):  51-58.  doi:10.11743/ogg20070107
    摘要 ( 817 )   PDF (7950KB)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认为,Fula坳陷白垩系Abu Gabra组可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根据地震反射参数,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在Abu Gabra组的地震反射剖面上识别出杂乱相、平行亚平行席状相、前积楔状相、前积(楔状)充填相、上超充填相。根据连续性和振幅等辅助参数可以将上述地震相进行细分,共计有主要地震相9种,分别为强振幅-好连续平行席状相,中、强振幅-中、好连续-平行-席状相,中振幅-中、差连续-亚平行席状相,中振幅-中、好连续-亚平行席状相,中、强振幅-中连续-楔状-充填相,中振幅-中、差连续-楔状-充填相,中振幅-中、差连续-上超-充填相,中振幅-中等连续-前积-楔状相,中振幅-差连续-杂乱相。这些地震相在平面上分布部位明确,纵向上具有继承性和差异性。地震相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凹陷结构及构造演化有良好的对应性。

    河流相沉积中的准层序——以四川中部须家河组为例
    高志勇, 韩国猛, 张丽华
    2007, 28(1):  59-68.  doi:10.11743/ogg20070108
    摘要 ( 826 )   PDF (9083KB) ( 5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详细分析了曲流河、辫状河沉积动力学特点的基础上,在四川中部须家河组河流相沉积中初步建立了3种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模式。其中,在曲流河沉积中发育2种准层序模式,其一为粒级向上变细准层序,表现为与河道水体逐渐向上变浅相对应的水下河道(滞留沉积)-边滩-水面之上的天然堤、泛滥平原的相序组合;其二为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交替沉积相序组合的准层序。辫状河准层序大多表现为粒级向上变细、与河道水体向上变浅相对应的水面之下河道(滞留沉积)-心滩-水面之上的漫滩沉积相序组合的准层序,而粒级向上变粗的准层序不发育。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是河道砂体底部的冲刷侵蚀面,也是与湖(海)盆准层序边界湖泛面或者海泛面在陆上所相对应的界面,但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更与海相沉积中海侵滞留沉积物而非暗色泥岩的准层序界面特征相近似。在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或决口河道沉积中,准层序界面为暴露过泥岩与上部洪水期的暗色泥岩间的界面。在建立了河流相准层序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四川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河流相沉积地层,进行了准层序在垂向相序叠加样式与时空演化关系的分析,并探讨了河流相准层序中非均质性特征。

    塔里木盆地哈得4油田东河砂岩层序地层界面类型及测井识别方法
    焦翠华, 王海更, 牛玉杰, 昌伦杰, 徐怀民, 刘太勋, 刘晓兵
    2007, 28(1):  69-76.  doi:10.11743/ogg20070109
    摘要 ( 849 )   PDF (6668KB) ( 6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露头、岩心资料的详细分析,在塔里木盆地哈得4油田东河砂岩三级层序内部识别出了5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即三级层序界面、准层序组界面、准层序界面、岩层组界面和岩层界面。以常规及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的层序界面响应特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各级层序地层界面的测井资料识别标准和方法,包括常规测井曲线识别模式、长窗长处理倾角资料识别模式、倾角测井原始电导率曲线识别模式和精细倾角处理资料识别模式等。应用上述各类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的模式和方法,对全区各井进行了多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对比,识别出了5级界面,划分出1个三级层序、1个准层序组、2个准层序(砂层组)、12个岩层组(小层)和50个岩层(单砂体),建立了东河砂岩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

    油气开发地质
    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储集层测井曲线变化特征——以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1~2小层为例
    赵红兵
    2007, 28(1):  77-82.  doi:10.11743/ogg20070110
    摘要 ( 841 )   PDF (5238KB) ( 8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12小层油藏经历了近42年的高效注水开发,造成对反映和记录地下储层真实性变化特征的测井曲线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对子井原理,采用了新、老井叠合对比法和岩心刻度测井方法。通过研究认为,沙二12小层油藏经历较长时间的开采后,电阻率测井曲线变化有随注入水的注入呈持续下降和先降后升两种类型,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呈现一直增大的趋势,自然电位曲线随着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出现基线漂移、幅度差变小,微电极测井曲线幅度和幅度差相对变小。

    苏丹Muglad盆地福北构造-水动力油藏特征和开发经验
    汪望泉, 樊太亮, 成忠良, 李国诚, 聂昌谋
    2007, 28(1):  83-87.  doi:10.11743/ogg20070111
    摘要 ( 809 )   PDF (4920KB) ( 6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福拉凹陷位于苏丹共和国Muglad盆地的东北部,福北油藏位于福拉凹陷中部转换带南部,是一个构造-水动力稠油油藏。该油藏具有埋藏较浅、储集层胶结疏松、高孔隙、高渗透以及底水活跃等特点。依据油藏特点应用"排砂冷采"技术进行开发,并采用与之相配套的完井工艺,包括大口径套管、长沉砂口袋完井和射孔时保护厚油层中的泥岩夹层等,使单井日产量平均超过100m3。在出砂严重井采用"有限排砂"开采技术,降低了作业周期和费用,有效地提高了开发效益。

    新场蓬莱镇异常高压气藏气体单相渗流实验特征
    郑祥克, 何顺利, 王昔彬, 李远钦
    2007, 28(1):  88-91.  doi:10.11743/ogg20070112
    摘要 ( 842 )   PDF (3384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气藏的常规岩心实验出发,结合气藏压敏性特征,引出了由于气藏压敏特征而产生的"滑脱"现象和"启动压力"特征。通过对四川蓬莱镇浅层异常高压致密气藏岩样单相渗流数据的分析,探讨其出现既有"滑脱"现象又有"启动压力"特征这种复杂渗流特征的原因,认为这种渗流特征主要是由于压敏特征,而很可能不是传统的滑脱机制或低速非达西机制所致。实验结果显示,新场蓬莱镇组气层压敏特征明显,拟合系数a的范围为0.3~1.9,渗透率降低幅度约为10%~80%。

    勘探开发技术
    麻黄山西区块二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圈闭评价
    谭俊敏, 刘丽峰, 许云书, 于文琴, 国庆鹏
    2007, 28(1):  92-99.  doi:10.11743/ogg20070113
    摘要 ( 853 )   PDF (7709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二维地震资料,采用正反雷克子波对工区内14口井的侏罗系直罗组底(T4)等3个标志层进行了精细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及构造解释,明确了研究区断裂及构造特征。西部断裂带逆断层发育,4条主断层由北向南延伸,中部被2条近东西向的调节断层剪切,主要圈闭类型为断背斜、断鼻、断块圈闭;东部地层平缓,断裂不发育,主要发育低幅度背斜圈闭。针对复杂地表条件,通过精细速度场的分析和建立,提高了T4,T5,T6构造图的精度,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的勘探部署意见。

    断裂系统解释与储层预测中的三维相干技术
    佘德平, 曹辉, 郭全仕
    2007, 28(1):  100-105.  doi:10.11743/ogg20070114
    摘要 ( 749 )   PDF (6154KB)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维相干技术是根据三维地震数据体中相邻地震道之间地震信号的相似性来判断地层、岩性的横向非均匀性,它具有下列特点:1)从工区构造体系特征出发,自动检测断裂系统,避免了常规构造解释对解释人员经验的依赖性,使得解释结果更客观、真实;2)相干道数、时窗大小以及时延参数的选择对三维相干技术的处理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应用三维相干技术不仅可以自动检测断裂系统,而且可以描述储层的横向非均匀性,确定特殊地质异常体的边界,如:岩溶地貌特征、河道砂、砂坝等;4)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运算速度快的特点,提高了解释效率,缩短了勘探周期。

    改进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对储层渗透率的预测——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为例
    单敬福, 纪友亮, 柳成志
    2007, 28(1):  106-109,115.  doi:10.11743/ogg20070115
    摘要 ( 938 )   PDF (4361KB) ( 9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方法是一种非线性处理系统,是根据测井数据进行储层物性参数预测的方法。以往在利用遗传算法预测渗透率的时候,因为只考虑了单一的数据点,没有把临近层位的数据加入学习过程中来,故影响了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可信度。为弥补这一不足,利用相临多个层位的数据点进行学习,进而建立储层渗透率的预测模型,并在岩心分析化验数据和相关测井曲线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开窗技术,借助反馈的神经网络方法对地层的渗透率进行逐点计算。通过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实例实践表明,用该方法预测的渗透率与实测的渗透率的值符合较好。

    应用分形理论研究鄂尔多斯MHM油田低孔渗储层孔隙结构
    张宸恺, 沈金松, 樊震
    2007, 28(1):  110-115.  doi:10.11743/ogg20070116
    摘要 ( 975 )   PDF (5606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岩样的毛管压力分析数据,讨论了岩石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用孔径小于某一值r的孔隙体积百分比S与r的拟合关系,计算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MHM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两个层段的毛管压力曲线都存在一个标度区间,在该区间内孔隙结构表现出分形特征。同一块样品的大孔隙段与小孔隙段表现出多重分形,延10段储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在大孔隙段比小孔隙段小,而长6段储层的分形维数分布特征却与延10段储层相反。在大孔隙区间延10段的分形维数比长6段小,反映出长6段储层孔隙结构比延10段复杂。研究分析认为,利用孔隙结构分形维数并结合其他孔隙特征参数,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为研究储层孔隙结构微观非均质性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手段,并为进一步的储层评价奠定了基础。

    应用频率衰减属性预测TNB地区储层含气性
    毕研斌, 龙胜祥, 郭彤楼, 鲍志东, 刘彬, 马殿仁
    2007, 28(1):  116-120.  doi:10.11743/ogg20070117
    摘要 ( 762 )   PDF (5383KB) ( 6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和飞仙关组三段是TNB地区钻井揭示的主要产气层段,具有埋藏深、厚度薄的特点。尽管目前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但有利含气性分布预测仍然是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的关键所在。基于小波变换的频谱分析技术为储层含气性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针对研究目的层的储层特征,通过衰减属性与地质录井全烃检测资料对比、储层正演模拟和井-震含气性过井剖面检验,分析了利用频率衰减属性预测储层含气性的可行性。预测结果表明,嘉陵江组二段和飞仙关组三段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均具有不同的含气分布特征。嘉陵江组二段砂屑滩气藏面积大,发育单一气藏;飞仙关组三段鲕粒滩气藏面积相对较小,但纵向上异位叠置、多气藏发育。

    学术争鸣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种被忽略的盆地类型
    赵锡奎, 雍自权, 李国蓉, 张小兵, 邓广君, 李坤
    2007, 28(1):  121-128.  doi:10.11743/ogg20070118
    摘要 ( 1049 )   PDF (8482KB)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各种盆地分类中人们忽略了一种盆地类型,即"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这种盆地发育在大洋中脊,随着板块会聚已经俯冲到活动大陆边缘之下,大洋收缩到十分狭窄的程度但仍然保持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性质,且由于俯冲板块的板块拉力和挠曲造成的表层张力张性正断层活动较强烈。由于这种盆地是板块尚未碰撞时发育的,因此与前陆盆地还没有必然联系,随着板块碰撞和前陆盆地的形成,它可以演化成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广西"钦防海槽"和"十万大山"盆地区,由于早古生代的华夏古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古陆块,因此在中奥陶世—志留纪武夷、闽台微陆块向华南古板块拼贴时,"钦防海槽"即处于"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其后经历了早泥盆世残留洋盆地、晚古生代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二叠世早期前陆盆地、中生代前陆盆地和新生代走滑断陷盆地的盆地性质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