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12-25
    专家论坛
    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回顾与展望
    蔡希源
    2006, 27(6):  715-721.  doi:10.11743/ogg20060601
    摘要 ( 814 )   PDF (7592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十五”期间,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并快速探明国内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田——普光气田,并逐步探明了塔河特大型海相古岩溶油田,石油勘探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天然气勘探实现快速发展,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1×108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 825.9×108m3;在理论和技术方面,陆相隐蔽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系列日趋完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系列初步形成;在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了新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在新区风险勘探方面形成了“集团化决策、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有效地支持了油气勘探的大突破、大发现,为中国石化“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油气资源战略的实施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前景、主要问题与对策
    金之钧, 蔡立国
    2006, 27(6):  722-730.  doi:10.11743/ogg20060602
    摘要 ( 798 )   PDF (10276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普光大油气田的发现表明中国海相层系油气资源潜力大,是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领域。但是,中国海相层系形成时间早,演化历史长;盆地多阶段演化形成了多套烃源岩、导致了多期成藏和后期的多次调整,油气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风险大。因此,要取得海相层系油气勘探的新突破,发现更多、更大的油气田,必须坚持勘探和持续投入,坚持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针对海相层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我国的海相油气成藏理论技术,围绕“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聚散机理与富集规律”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构造演化这一条线,把握三个重点-烃源岩、储层、保存有效性研究重点,强化三个结合-理论创新与勘探实践结合、区域评价与目标评价结合、地质研究与工程技术结合,定能在海相层系发现更多的大油气田。

    勘探理论创新与重大成果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
    张善文
    2006, 27(6):  731-740,761.  doi:10.11743/ogg20060603
    摘要 ( 859 )   PDF (12789KB) ( 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经受了复杂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隐蔽油气藏十分发育。通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论认识:其一,断裂主导的盆地构造活动形成的陡坡和缓坡断阶、盆内和凸缘坡折控制了储集岩的形成与分布,成为隐蔽圈闭目标区带优选的基础,亦即“断坡控砂”;其二,网毯式、“T”型、阶梯型、裂隙型等输导类型在盆地特定的时空域发育和产生作用,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体系,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方向评价的条件,亦即“复式输导”;其三,相(接受条件)、势(动力条件)存在的耦合关系,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和不同特点,成为勘探目标评价的关键,亦即“相势控藏”。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思维的核心,有力地指导了“十五”期间济阳坳陷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
    马永生, 蔡勋育
    2006, 27(6):  741-750.  doi:10.11743/ogg20060604
    摘要 ( 867 )   PDF (10006KB) ( 6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勘探思路从以构造圈闭为主转变为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在总结前人40年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与地震资料,建立了区内礁滩相沉积模式,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三元控储”机理及“复合控藏”模式;外围构造在飞仙关组三段、四段鲕滩灰岩及嘉陵江组二段白云岩也取得了勘探上的较大突破;同时,形成了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理论体系及以储层综合预测为主的勘探技术系列。新的勘探成果表明区内具有多个勘探领域,是四川盆地未来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

    塔河大油田新领域的勘探实践
    翟晓先
    2006, 27(6):  751-761.  doi:10.11743/ogg20060605
    摘要 ( 734 )   PDF (11779KB)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十五”期间完成三级储量163 877.2×104t油当量,其中探明52 226.01×104t油当量。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稳步外扩,勘探层位及领域不断扩大,取得的油气勘探成果可以概括为“三大突破”:①明确了奥陶系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实现了塔河油田奥陶系新地区的突破;②碎屑岩领域实现了新层位的重大突破,拓展了塔河油田新的领域;③非背斜圈闭领域获得工业油气流,实现新的圈闭类型的突破。同时,在勘探思路上也取得较大成果:①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成藏理论的建立是基本探明塔河特大型油田的基础;②加里东中期岩溶的发现为塔河油田向南扩大提供了科学依据;③复式油气藏理论的发展有效指导了碎屑岩领域的勘探;④“前缘隆起与斜坡控制油气富集”认识指导了天山南缘勘探,新发现一大批圈闭,为西北分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大型低渗气田成藏特征及其勘探开发技术
    郝蜀民, 惠宽洋, 李良
    2006, 27(6):  762-768.  doi:10.11743/ogg20060606
    摘要 ( 1273 )   PDF (7795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牛地气田是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一个大型致密-低渗透气田。主要含气层位自下而上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是一套完整的海相潮坪-近海三角洲-陆相辨状河沉积层序,厚度250-280 m,横向稳定,宏观形态呈一巨大的“箱型”,受上石盒子组区域盖层物性和异常压力的双重封盖作用,工业气藏的发育被严格限制在该箱体内,多层大型岩性圈闭叠合发育,具有“近源箱型”成藏模式。针对岩性圈闭、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自然产能低等难点,在气田的勘探开发中,形成了叠合岩性圈闭描述与评价、煤系地层地震储层预测等关键技术,并建立了以保护气层为重点的快速钻井综合技术、以提高产能为核心的致密气层大规模压裂改造技术等配套技术体系。

    成藏规律与主控因素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油气勘探方向
    何治亮, 陈强路, 钱一雄, 李慧莉
    2006, 27(6):  769-778.  doi:10.11743/ogg20060607
    摘要 ( 878 )   PDF (11036KB) ( 6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至今依然在活动,具有活动古隆起的特点;古城墟隆起具有演化时间长、定型时间较晚的特征。中央隆起区构造变形纵向具分层性,横向具分区性。卡塔克隆起及围斜区和巴楚-麦盖提地区多旋回演化历史形成油气多期成藏、破坏、保存、调整的动态关系,油气藏纵向叠置、横向成排成带分布,构成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在中央隆起区及邻区存在一个自西向东呈平卧“S”形的油气聚集带,形成八大目标或者目标群。

    准噶尔盆地腹部车-莫古隆起区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技术
    武恒志, 孟闲龙, 杨江峰
    2006, 27(6):  779-785,803.  doi:10.11743/ogg20060608
    摘要 ( 979 )   PDF (8014KB)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腹部以单斜构造背景为主,近几年所揭示的隐蔽油气藏类型虽然主要以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但仍然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成藏主控因素也具有相对的多样性。从成因角度分析,盆地腹部砂层、不整合面、断层等输导条件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盆地中央发育的“车-莫古隆起”控制了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通过不断地总结,中国石化西部新区逐渐总结出一套处理、解释相结合以模式为指导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技术。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模式探讨
    杨克明
    2006, 27(6):  786-793,803.  doi:10.11743/ogg20060609
    摘要 ( 813 )   PDF (9117KB)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可分为下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下部成藏组合主要有高压驱赶、低压吸拉天然气成藏模式;上部成藏组合主要有水溶气运移释放、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天然气成藏模式。早期古构造之上叠加晚期“断而未破”的裂缝系统是高压驱赶天然气成藏模式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充足的天然气源、开启的断裂、挤压构造的虚脱及地层剥蚀减压是低压吸拉天然气成藏模式成藏的关键;构造高点曾不断迁移变化、晚期抬升、储层物性较好的低幅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水溶气运移释放天然气成藏模式的决定因素;优势运移通道上存在的有效圈闭是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天然气成藏模式成藏的关键。

    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及富集规律
    焦大庆, 王德仁, 武晓玲
    2006, 27(6):  794-803.  doi:10.11743/ogg20060610
    摘要 ( 858 )   PDF (8713KB) ( 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濮凹陷是中国少有的几个既富含油又富含气的盆地(凹陷)之一。由于发育古生界和新生界两套烃源岩,今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经历了复杂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发育以盐岩为代表的好的盖层;有多种类型砂体,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圈闭类型多、圈闭形成与生烃时间配置好;部分地区发育异常高压;以及“两洼一隆一斜坡”的构造格局有利于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发育煤成气、凝析气和混合气3种气藏类型。区内天然气资源丰富。煤成气藏主要聚集于中央隆起带顶部,凝析气藏主要富集在环洼地区,混合气藏分布于煤成气藏和凝析气藏之间。

    潜江凹陷隐蔽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方志雄
    2006, 27(6):  804-812.  doi:10.11743/ogg20060611
    摘要 ( 827 )   PDF (9270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潜江盐湖潜江组-荆河镇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断陷期、断坳期和隆升剥蚀定型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古构造面貌各不相同。受古构造面貌、物源、古气候、水体条件等因素控制,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盐湖两大沉积体系和断坡带、弯折带、盐湖密度流、南部缓坡膏盐4种盐湖沉积充填模式。潜江凹陷潜江组古构造面貌控制了沉积充填,今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成藏,水介质条件影响了砂体延伸及展布,砂体成因类型控制了油藏类型和规模。凹陷中部是构造-岩性油藏,东部斜坡带是区域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向斜周缘是局部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泌阳富油凹陷北部斜坡带浅层复杂断块群油气勘探
    邱荣华
    2006, 27(6):  813-819,840.  doi:10.11743/ogg20060612
    摘要 ( 785 )   PDF (9268KB)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泌阳凹陷经过30年的勘探,“九五”末根据油田勘探形势做出勘探思路的重大调整,重返老区坚持富油凹陷勘探。通过深化地质研究认识到北部斜坡带浅层复杂断块群油气成藏条件好,勘探潜力大。针对北部斜坡带油层埋藏浅、断块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保护浅层反射信息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同时通过热力试油解决稠油开发经济评价问题,均收到显著效果。发现一大批含油圈闭,新增较大规模整装储量,该带成为河南油田“十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周荔青, 雷一心
    2006, 27(6):  820-826,840.  doi:10.11743/ogg20060613
    摘要 ( 1397 )   PDF (8971KB) ( 6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贯穿松辽盆地中央区域的北北东向孙吴-双辽岩石圈断裂两侧的深断陷之中。这些深断陷具有良好的成油气地质条件:1)断陷持续快速沉降,且周边断陷阻隔了盆缘大型物源,使之发育继承性大型深水、半深水湖泊,形成巨厚烃源岩系;2)在早-中燕山期的强烈走滑拉张时期,发生强烈走滑拉分作用,引发盆地火山活动及快速深陷,发育深水、半深水湖相泥岩夹火山岩、碎屑岩建造,由此形成火山岩、砂岩两类储集体;3)在断陷形成后,仍继承性快速沉降,披覆坳陷层系多套具有异常压力的巨厚湖相泥、页岩系,使断陷烃源岩持续热演化生烃,并使断陷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封盖条件;4)后期稳定沉降,未发生强烈抬升,区域盖层保存良好,从而具有良好的气藏保存条件;5)基底深断裂在晚白垩世活动性明显减弱,对天然气藏的破坏明显减小。主要深断陷油气聚集规律研究表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在箕状深断陷生烃中心周缘发育的缓坡坡折带、坡垒带及陡坡坡折带上的一批近东西向继承性鼻状隆起构造与地层超覆尖灭、岩性复合圈闭之中,其中两个深断陷之间的隆起带是大油气田最有利的分布区域。

    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气成藏特征及地震识别技术
    毛凤鸣, 陈安定, 严元锋, 叶绍东, 刘启东, 陈莉琼, 唐焰
    2006, 27(6):  827-840.  doi:10.11743/ogg20060614
    摘要 ( 994 )   PDF (15912KB) ( 48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北盆地由小型箕状凹陷组成,断层密度高、圈闭面积小、油气贫富不均是其复杂性的主要表现。苏北盆地的成藏特点是:1)成藏时间为始新世晚期;2)生油层单向排烃;3)始新世断陷和古新世坳陷两种沉积体系具不同运聚特点。断陷体系发育小型不连通砂体,油气以断裂为通道垂向运移成藏,分布于深凹并沿断裂纵向多层分布,以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坳陷体系发育大型三角洲砂体,油气自生自储、侧向运移活跃,在斜坡、隆起区储集,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成排、成带富集;4)油气富集普遍受源岩成熟度、砂岩物性、断层封闭性等因素控制,上组合受油源通道等因素控制,中、下组合受疏导层、圈闭发育等因素控制。为适应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勘探,发展并完善了一整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
    张玉明, 李明, 李瑞磊
    2006, 27(6):  841-848.  doi:10.11743/ogg20060615
    摘要 ( 748 )   PDF (8454KB) ( 7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发育了既相互分割又有成因联系的断陷群,多具有生烃能力。以十屋、长岭断陷为例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断陷群的天然气成藏规律进行分析,认为天然气成藏受控于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大型构造带与沉积相带的配置关系及保存条件。深层系天然气的两期成藏,分别是登娄库期和嫩江期,晚期成藏是关键。中-高生烃强度区内的大型构造带对油气聚集成藏至关重要。大型构造带内的有利储集体和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局部富集;但由于缺乏邻近烃源岩的区域性盖层,保存条件不甚理想。烃源、构造、沉积、保存因素的互相配合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十屋断陷中央构造、东部秦家屯走滑构造、北部超覆尖灭复式油气聚集带及长岭断陷东部斜坡区东岭复式油气聚集带、中部低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是勘探的重点目标,长岭断陷西部陡坡区大型水下冲积扇是潜在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勘探技术创新
    济阳坳陷隐蔽圈闭识别与精细描述
    韩文功, 张建宁, 王金铎
    2006, 27(6):  849-859.  doi:10.11743/ogg20060616
    摘要 ( 835 )   PDF (11318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东部老油区的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隐蔽圈闭勘探的关键是储层识别与描述(主要是砂体的预测)。针对陆相断陷湖盆复杂多样的隐蔽圈闭类型,开发形成了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地震地质分析技术等为基础、在不同勘探阶段的岩相、岩性、物性及流体预测的配套技术系列,应用于济阳坳陷典型的河道砂体和浊积砂体的识别与描述,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
    韩革华, 漆立新, 李宗杰, 樊政军
    2006, 27(6):  860-870,878.  doi:10.11743/ogg20060617
    摘要 ( 871 )   PDF (13854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深在5300 m以上,基质不具储集性,储集类型以裂缝、溶洞为主,油气受控于古岩溶缝洞,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预测难度大。寻找和预测奥陶系缝洞发育带是塔河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在储层成因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成因预测模式,为储层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特点,建立了以叠前时间偏移和目标精细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精细成像技术,为储层预测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通过储层标定和正演模拟分析,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球物理识别模式,包括测井识别模式和地震识别模式,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依据。应用振幅变化率、相干体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技术,有效地预测了碳酸盐岩缝洞发育带。

    川东北地区山地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
    杨贵祥, 郑天发, 敬朋贵, 高林
    2006, 27(6):  871-878.  doi:10.11743/ogg20060618
    摘要 ( 814 )   PDF (8553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川东北区复杂山地、深层勘探、碳酸盐岩层系的复杂地质条件,以面向礁滩储层的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攻关思路,在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资料采集、高保真地震资料处理与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预测等方面开展方法技术攻关与实际应用研究,形成了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采集工艺技术(其中面向储层的采集设计技术、高精度定位、高密度采样和饱和激发为关键)、高分辨率储层成像技术系列与礁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系列,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与分辨率,有效地支撑了区内天然气勘探的发现与高效探明。

    川西坳陷中、浅层气藏储层识别技术
    唐建明, 杨军, 张哨楠
    2006, 27(6):  879-894.  doi:10.11743/ogg20060619
    摘要 ( 967 )   PDF (15991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陆相沉积领域浅、中层(深度大约在500-3000 m)天然气藏属近常规到致密砂岩远源气藏。这些气藏主要分布在侏罗系─白垩系的地层中,并形成了如新场气田、洛带气田、新都气田、马井气田等大、中型气田。川西坳陷的中、浅层气藏具有储层发育良好、输导条件较好、储层展布与构造配置关系好及封盖保存条件良好等特点。储层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前缘毯状砂体、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和湖底扇砂体等为主,储层地球物理特性通常表现为低波阻抗特征,与围岩具有良好的波阻抗差异。川西坳陷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地表覆盖有几米至200多米厚的卵石和沙土,高频吸收严重,原始地震记录干扰波(面波、声波及折射波)发育,信噪比较低。因此,川西坳陷中、浅层气藏储层识别成功的关键技术是卵石覆盖区高精度的三维地震采集、保持含气地震响应特征的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正演模拟指导下的储层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和储层空间展布刻划及多学科协同的综合评价等。川西中、浅层气藏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地震勘探技术在气藏分布范围确定、空间几何形态描述、储层物性参数反演、沉积相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高产富集带预测、含气性识别等方面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