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4-25
    概念与内涵
    论成藏动力学与成藏动力系统
    田世澄, 孙自明, 傅金华, 韩军, 胡春余
    2007, 28(2):  129-138.  doi:10.11743/ogg20070201
    摘要 ( 823 )   PDF (11200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成藏动力学包括油气成藏的各种动力、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油气从源岩到圈闭形成油气藏所经过的"路"——成藏动力系统.成藏动力系统既是成藏动力学的载体,也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成藏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排液(烃)单元、排液(烃)组合、成藏动力子系统、连通体系等.成藏动力系统研究的主要进展是:1)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成藏动力系统识别和划分中的应用,认识到最大洪泛面是识别和划分成藏动力系统的关键界面;2)异常压力封存箱发育区的成藏动力系统;3)构造动力在油气生、排、运、聚、再运移、再聚集、直至油气藏破坏的成藏作用过程中的研究.

    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定位
    赵靖舟, 张春林, 曹青, 高乐
    2007, 28(2):  139-142,180.  doi:10.11743/ogg20070202
    摘要 ( 885 )   PDF (4666KB) ( 7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或条件、成藏年代学、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以及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等.当前,石油地质学已由成盆、成烃研究阶段进入了以研究成藏为主的阶段,明确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定位将有助于推动石油地质学的发展.

    研究方法探索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陈红汉
    2007, 28(2):  143-150.  doi:10.11743/ogg20070203
    摘要 ( 883 )   PDF (8762KB) ( 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总结了国内外主要油气成藏定年技术和方法,并对其优、缺点做出了评述,认为油气成藏年龄确定已由过去的地质间接确定方法为主,发展到今天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直接测年的新阶段;其中,在配备电子倍增器和UV激光纯化系统的高灵敏度质谱仪上,开展流体包裹体与自生钾长石Ar-Ar定年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微区、微量和多期次油气充注精确定年,对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建模和次生油气藏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不仅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而且需要发展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成岩矿物定年和多种定年结果相互验证,为正确揭示不同盆地油气成藏年龄提供可靠依据.

    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藏史确定油气成藏时间的几个问题——以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为例
    李美俊, 王铁冠, 刘菊, 张梅珠, 卢鸿, 马庆林, 高黎惠
    2007, 28(2):  151-158.  doi:10.11743/ogg20070204
    摘要 ( 1077 )   PDF (8011KB)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BasinMod-1D软件恢复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代表井的埋藏史和热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福山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和渐新统涠洲组油藏为一期成藏,成藏时间为中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早期.油气主要成藏时间与源岩大量生排烃期和圈闭形成期很好地匹配,有利于该区油气的充注成藏.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和计算油气的充注史和古流体势——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为例
    单秀琴, 李剑, 胡国艺, 陈红汉, 罗霞, 高嘉玉
    2007, 28(2):  159-165.  doi:10.11743/ogg20070205
    摘要 ( 777 )   PDF (6557KB) ( 8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分析及流体势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具有多期连续性充注特征.从晚三叠世中期到早白垩世末期,油气不断注入,烃类组分随埋深由低成熟到高成熟,虽可划分为6期,但应为连续充注的一期成藏,其中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和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是两个大规模天然气充注时期.用VTFLINC PVT模拟软件计算包裹体流体势结果显示,榆32井是长期的低势区,榆43-8井和榆25井等流体势较高.

    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研究与成藏年代探讨
    张有瑜, Hors Ztwingmann, 刘可禹, 罗修泉
    2007, 28(2):  166-174.  doi:10.11743/ogg20070206
    摘要 ( 874 )   PDF (8767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据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对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藏成藏年代的测定,并与孔雀河地区进行对比.塔中隆起及孔雀河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383.45~203.96 Ma,表明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成藏,位于盆地边部的乔1井、孔雀1井及龙口1井、英南2井相对较早(383.45~271.20 Ma),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成藏,位于盆地中心的塔中37井、塔中67井、塔中12井及塔中32井相对较晚(203.96~235.17 Ma),主要为晚海西期成藏,部分井如塔中23井、塔中30井相对较早(293.54和296.31 Ma),为早海西期成藏.自生伊利石年龄与沥青砂岩厚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古构造格局可能是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之一,位于沉降中心及其周围的古油藏如乔1井、孔雀1井成藏较早.测年结果不仅与油气系统等常规油气成藏史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还进一步反映了油藏形成时间上的差异.

    尺度放大时逾渗模型中的油气运移路径变化规律探讨
    周波, 金之钧, 罗晓容, 王毅, 张发强
    2007, 28(2):  175-180.  doi:10.11743/ogg20070207
    摘要 ( 843 )   PDF (5641KB) ( 7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值模拟获得的油气二次运移路径不受模拟网格大小的影响,但模拟网格的大小却影响侵入相饱和度值的大小.其中,运移网格的宽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运移网格的长度和侵入相的饱和度无关,运移网格的尺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这一规则的发现为逾渗理论从微观放大到盆地尺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断层连通概率法定量评价断层的启闭性
    张立宽, 罗晓容, 廖前进, 袁淑琴, 苏俊青, 肖敦清, 王兆明, 于长华
    2007, 28(2):  181-190.  doi:10.11743/ogg20070208
    摘要 ( 811 )   PDF (10184KB) ( 5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控烃断层上、下盘储集层内油气存在与否作为判别断层启闭性的指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断层启闭特征的新方法——断层连通概率法.此法将影响断层启闭性的主要因素归结为泥岩流体压力、断面正应力和泥岩涂抹3个代表性参数,依据其影响断层启闭性的机理构建出一个无量纲的断层启闭系数.在此基础上,选取横切断层的典型油气藏剖面,计算断面不同位置处的启闭系数,根据其上、下两盘储层内是否含油来确定其"开启"或"封闭"性质.通过概率统计分析所建立的断层启闭系数与断层连通概率间的相关关系表明,当断层启闭系数小于1.0时,断层连通概率为0;启闭系数为1.0~3.5时,二者关系可表达为一个二次多项式;当启闭系数大于3.5时,断层连通概率为100%.由此在拓扑展开的断层面上勾绘出连通概率等值线,展现出断层面不同位置处的启闭性特征.

    埕北断阶带沙河街组油气运移动力学过程模拟分析
    罗晓容, 张立宽, 廖前进, 苏俊青, 袁淑琴, 宋海明, 周波, 侯平
    2007, 28(2):  191-197,215.  doi:10.11743/ogg20070209
    摘要 ( 847 )   PDF (7181KB) ( 5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渤海湾盆地埕北断阶带沙河街组含油气系统油气地质条件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盆地模型方法恢复研究区的盆地演化过程、相应的油气成熟范围和不同时期的运移动力条件.重点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输导体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特征,用开启概率和砂地比分别表征断层和砂岩输导体的连通特征.采用以逾渗理论为基础的油气运聚模拟方法,在根据实际资料建立的二维输导格架模型上实现运移动力和通道的耦合.模拟结果显示出研究区沙河街组目的层段的油气运移路径及其油气运移相对流量,结合其他油气地质条件确定张东东构造带、张东构造带、庄海12—庄海9×3井地区等为有利勘探目标区.

    AVO技术在普光气田鲕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郭旭升, 凡睿
    2007, 28(2):  198-202.  doi:10.11743/ogg20070210
    摘要 ( 810 )   PDF (4941KB) ( 7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普光气田为长兴组一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为主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特大型气田,储层综合预测技术为气田勘探关键之一.基于叠前时间偏移资料进行AVO属性处理,较好地解决了AVO异常的归位问题,使AVO响应更清晰,提高了AVO资料的分析质量.在测井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正演模拟,建立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气层AVO异常的识别模式,开展AVO属性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在四川盆地川东北区油气勘探寻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剩余压力差在超压盆地天然气高效成藏中的意义
    柳广弟, 孙明亮
    2007, 28(2):  203-208.  doi:10.11743/ogg20070211
    摘要 ( 900 )   PDF (6195KB) ( 9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形成过程中的成藏动力可以由剩余压力差和浮力两部分共同表述.常压盆地中,浮力为主要成藏动力;超压盆地中,剩余压力差与浮力的和可以代表石油运移过程中的成藏动力、也可以反映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的最小成藏动力.不同成藏过程中剩余压力差和浮力在整个成藏动力中的相对贡献表明,无论在垂向运移过程还是侧向运移过程,剩余压力差在天然气藏成藏动力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是天然气藏形成的主要成藏动力.结合我国60余个气藏实例解剖发现,剩余压力差控制了天然气的成藏效率,低剩余压力差部位无法形成中、高效气藏,高剩余压力差是形成高效气藏的必要条件.

    动力学机制研究
    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动力学机制
    李明诚, 单秀琴, 马成华, 胡国艺
    2007, 28(2):  209-215.  doi:10.11743/ogg20070212
    摘要 ( 791 )   PDF (7418KB) ( 4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砂岩透镜体的成藏动力学机制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四周为生烃泥岩所包围的砂体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水力系统,烃类如何充注进去而孔隙水又如何被排替出来,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对比岩性和构造圈闭成藏特征的基础上,对泥岩中初次运移的动力和砂体中二次运移相态的转换以及浮力的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动态分析.认为充注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力、毛细管压差、分子扩散和渗透压力;在砂体中油气聚集和排水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及其产生的附加压力.这些成藏动力随生烃泥岩热演化阶段的不同,也有所侧重和不同.在低熟阶段主要是压实和渗透水流的充注;在成熟阶段主要是以烃-水两相渗流、毛细管压差和分子扩散等方式进行充注,同时在浮力作用下油气在砂体中开始聚集;在高成熟阶段除继承上述充注方式外,同时又不断有天然气从砂体顶部扩散出来,最终导致砂体中以油相聚集为主.影响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地质要素是生烃泥岩的质量、厚度以及砂体的物性和产状.总之,砂岩透镜体成藏要比构造圈闭成藏困难得多.

    隐伏砂岩透镜体成藏动力学机制与基本模式
    庞雄奇, 陈冬霞, 姜振学, 张俊, 李素梅
    2007, 28(2):  216-228.  doi:10.11743/ogg20070213
    摘要 ( 1077 )   PDF (12413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隐伏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主要动力包括砂、泥岩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差、生烃泥岩与砂体之间的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泥岩内干酪根生成油气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等;聚集油气的阻力主要包括油气进入砂岩体后遇到的毛细管力和油气将水挤出砂岩体外遇到的阻力.聚集油气的动力大于阻力是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基本条件.砂岩透镜体成藏受砂体孔渗及围岩含油气饱和度等因素的制约.围岩生成的油气进入到砂岩透镜体内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围岩中的含油气饱和度超过5%~10%;砂岩体聚集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孔隙度超过10%或渗透率超过1×10-3~2×10-3μm2.地史过程中砂岩透镜体成藏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藏条件准备阶段,此阶段油气没有大量生成,围岩微孔隙中强大的毛细管力是分散油滴运聚的阻力;第二阶段为油气运聚成藏阶段,此阶段油气已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是油气通过有机网络不断聚集成藏的主要动力;第三阶段为油气聚集后的保存阶段,此阶段油气已不再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不能克服油气聚集过程中的阻力.根据成藏动力学机制与控油气作用特点可以预测砂体的含油气性大小与变化规律.

    低渗透砂岩石油运移及成藏特征模拟实验
    朱志强, 曾溅辉, 吴河勇, 冯子辉, 张顺, 梁晓东, 盛晓峰
    2007, 28(2):  229-234.  doi:10.11743/ogg20070214
    摘要 ( 1490 )   PDF (5246KB) ( 5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计算机控制和改变低渗透岩心中流体注入压力的方法,研究低渗透砂岩中石油运移及成藏的特征.模拟实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低渗透岩层石油运移表现为非达西流,渗流曲线主要为上凹型曲线,其次为变性达西流曲线;2)岩心渗透率大小对渗流曲线的位置、非线性段的曲率和变化范围及直线段在压力梯度轴的截距具有很大的影响;3)低渗透岩心中含油饱和度的增大过程可划分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稳定3个阶段,其最终含油饱和度大部分在35%~60%;4)低渗透岩心的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但是充注动力与含油饱和度具有相对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实例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岩性油藏控制因素
    张晶, 王伟锋, 荣启宏, 赵密福
    2007, 28(2):  235-239,249.  doi:10.11743/ogg20070215
    摘要 ( 1038 )   PDF (6175KB) ( 5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民丰洼陷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处在凹陷东北边缘的特殊位置,成藏条件优越.古近系岩性油藏主要包括砂岩透镜体油藏、砂体上倾尖灭油藏和砂体被断层切穿的岩性油藏3种类型.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浊积岩砂体的性质和分布,砂体分布范围内有利的构造位置和有利的沉积储集相带成为控制岩性油藏形成的主要因素.油气勘探方向应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两种成因的储集砂体展开.

    二连盆地岩性油藏的幕式充注和相对早期成藏特征分析
    刘震, 刘俊榜, 高先志, 辛海燕, 郝琦
    2007, 28(2):  240-249.  doi:10.11743/ogg20070216
    摘要 ( 794 )   PDF (10741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二连盆地三大主力凹陷的成藏条件、埋藏史、热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二连盆地油藏的成藏期次,认为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具有幕式充注的特征.通过与相同凹陷同一层位构造油气藏成藏期的对比分析后认为,岩性油藏的成藏期具有相对早期的特征.岩性圈闭形成的早期性为岩性圈闭在较早时期捕集油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岩性圈闭的多期形成和油气的多期幕式充注有利于大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油气运移方向和成藏体系
    高小康, 胡文瑄, 曹剑, 张越迁, 唐勇, 陶国亮
    2007, 28(2):  250-256.  doi:10.11743/ogg20070217
    摘要 ( 1084 )   PDF (6456KB) ( 6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无机地球化学元素示踪方法,对储层方解石胶结物中的MnO含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就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开展比较系统地研究,揭示了盆1井西凹陷、昌吉凹陷和东道海子北凹陷的油源对该区都有贡献,但在油源组成、充注范围和强度上有所不同,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昌吉凹陷-莫索湾、东道海子北凹陷北坡成藏体系,并认为莫索湾凸起的南东翼和东道海子北凹陷的西北斜坡区是有利探勘区域.

    准噶尔盆地中部车-莫古隆起控藏作用分析
    贾庆素, 尹伟, 陈发景, 熊作为
    2007, 28(2):  257-265.  doi:10.11743/ogg20070218
    摘要 ( 788 )   PDF (7606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车-莫古隆起是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处于小型陆内前陆坳陷演化阶段形成的一个前缘隆起,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隆起形成发育(J2x—J3)、隆起埋藏(K—E)和隆起消失(Nt—Q)3个主要阶段.不同构造期次形成的隆起与生烃凹陷的时空配置关系在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格局,车-莫古隆起对准噶尔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早期(J2x末—J3)成藏,并部分遭受破坏;②中期(K1末—E末)为主要成藏期;③晚期(Nt晚期—Q)油气藏调整.车-莫古隆起区有利勘探区带首选南翼永进地区,其次是车莫古隆起北翼沙窝地、庄东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输导体系及成藏效应
    魏福军, 高志前, 樊太亮, 李尧, 曾清波
    2007, 28(2):  266-273.  doi:10.11743/ogg20070219
    摘要 ( 783 )   PDF (8241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裂缝、不整合、岩溶和砂体是构成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同构造期、不同层序界面输导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特征显著不同.输导体系与烃源灶配置网络的有效性决定了塔中地区的成藏效果.区内断裂和不整合非常发育,断裂和不整合是塔中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途径;塔中地区具有多期成烃、多运移通道、多期成藏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是塔中海相油藏的主要成藏期.

    川东石炭系原油裂解型气藏成藏史分析
    李艳霞, 钟宁宁
    2007, 28(2):  274-279.  doi:10.11743/ogg20070220
    摘要 ( 851 )   PDF (5442KB) ( 7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碳酸盐岩储层次生方解石脉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的形成及充注史进行了恢复研究.流体包裹体鉴定表明,现今气藏储层中除气态烃+液态烃+盐水包裹体外,还存在大量多相态(气相、固相及三相)包体,流体包裹体捕获的温度从100~135℃至140~180℃至185~220℃逐渐增高,同时由低温包裹体低含量的甲烷逐渐演变成高温包裹体高含量的甲烷,现今气藏的形成演变是古油藏经历了油气的生成、聚集、破坏乃至受热裂解为气藏的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古油藏的确定及其意义
    宁宁, 陈孟晋, 孙粉锦, 许化政
    2007, 28(2):  280-286.  doi:10.11743/ogg20070221
    摘要 ( 820 )   PDF (7219KB)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岩心观察与岩石薄片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奥陶系风化壳储层沥青含量丰富,其光性特征显示为石油裂解的残余物,是古油藏存在的直接证据,沥青热演化程度高,如旬探1井的沥青反射率为2.35%~3.15%,换算成镜质华反射率为1.85%~2.35%.根据沥青充填特征、面积系数,并结合电测资料确定的古油层的厚度一般为10~22 m.TOC、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相分析表明,西缘坳陷平凉组自东而西逐渐增厚的泥页岩含有机质丰富,以咸水低等生物的有机质为特征,是中央隆起带古油藏的可靠烃源岩.成藏史分析表明,J2—K1期的埋深加大和古地温升高,导致古油藏石油裂解转化为古气藏;K2—E时期,燕山运动致使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反转,陕北斜坡形成,古油藏被破坏,一部分油气向浅部运移散失,一部分向陕北斜坡高部位运移,可能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主要气源之一.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岩性油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气意义
    张小莉, 查明, 杨懿
    2007, 28(2):  287-292.  doi:10.11743/ogg20070222
    摘要 ( 981 )   PDF (5213KB) ( 8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按照Edword D.Pittman的方法对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储层的压汞曲线重新处理,确定了峰点孔喉半径,建立了峰点孔喉半径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峰点孔喉半径与含油性间的关系,表明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为常压背景下的岩性圈闭或构造-岩性圈闭,若具备油源供给,圈闭中含油砂层的最小峰点孔喉半径取决于油柱高度.临南洼陷深凹区沙河街组三段为明显超压区,其岩性圈闭中含油砂岩的最小喉道半径取决于圈闭幅度和压力条件.砂岩峰点孔喉半径与其含油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盆地成藏动力条件.在具备油源供给和圈闭的情况下,峰点孔喉半径是反映不同成藏条件下砂岩中是否聚集油气的重要条件.

    北部湾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包建平, 刘玉瑞, 朱翠山, 倪春华
    2007, 28(2):  293-298.  doi:10.11743/ogg20070223
    摘要 ( 969 )   PDF (6086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典型原油样品烃类组成特征的定量分析,发现盆地北部的涠西南凹陷所产原油中三环萜烷系列、藿烷系列和甾烷系列等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偏高,而芳烃浓度则明显偏低;但对于盆地南部的福山凹陷和迈陈凹陷的原油而言,则表现为三环萜烷系列、藿烷系列和甾烷系列等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偏低,而芳烃浓度则明显偏高的特征,表明该盆地北部和南部在沉积环境的性质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依据原油中甾、藿烷系列的浓度与芳烃浓度间的关系,可以确定不同凹陷所产原油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北部的涠西南凹陷和南部福山凹陷与迈陈凹陷的原油分属不同的成因类型,而乌石凹陷的原油则介于两者之间,显示过渡类型的特征.

    含油气盆地中膏盐岩层对油气成藏的重要影响
    赵振宇, 周瑶琪, 马晓鸣, 冀国盛
    2007, 28(2):  299-308.  doi:10.11743/ogg20070224
    摘要 ( 887 )   PDF (10814KB) ( 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数盆地的膏盐岩为蒸发成因,部分地区则为深部热卤水作用的产物.研究表明:膏盐岩的形成环境(主要是陆相湖盆蒸发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为油气生成提供物质保障.深部热卤水作用致使深部热流体上侵,将提高烃源岩的油气转化效率以及为无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膏盐岩能使其下部地层保持较高的孔隙度并且形成次生孔裂隙(但也可堵塞下部地层原生孔隙),同时本身也可成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或储集空间,是其下部异常高压系统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膏盐层可以单独封盖油气,也可与断层联合封堵,具有很好的封盖能力.膏盐层对其上、下地层的区域构造样式产生影响,也限定了油气运移的途径和聚集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