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6-25
    储量计算
    论储量评估中的单元划分
    赵文智, 毕海滨
    2007, 28(3):  309-314.  doi:10.11743/ogg20070301
    摘要 ( 821 )   PDF (6237KB) ( 8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储量评估中油气田、区块、开发单元和计算单元等四级单元应用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建立四级单元对应关系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计算单元划分方法,明确提出应从纵向和平面两个角度对油气水系统进行适当合并或细划,以确保储量计算结果的精度:纵向上主要考虑岩性组合、流体性质、油气藏类型、储层分布范围等;平面上主要考虑油气藏规模、油气藏复杂程度及其与油气水关系的配置情况等。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动用储量计算新方法
    陈志海, 常铁龙, 刘常红
    2007, 28(3):  315-319,328.  doi:10.11743/ogg20070302
    摘要 ( 849 )   PDF (5487KB) ( 9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井间缝洞储集体的分布规模与展布方向难以获得较准确的认识,为单井动用面积的确定带来很大难度,影响了容积法计算单井动用地质储量的可信度。基于油藏物质平衡理论,以划分的缝洞单元为基础,建立了应用单井可采储量确定单井控制面积,然后再利用容积法计算单井动用地质储量的储量计算新方法。运用新的储量计算方法对塔河油田典型单元内油井动用储量的计算结果与利用动态法计算的动用储量规模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该方法计算严重非均质的缝洞型油藏的动用储量是切实可行的。

    改进定容含硫气藏储量计算方法
    岑芳, 赖枫鹏, 姜辉, 黄志文, 邹存友
    2007, 28(3):  320-323,336.  doi:10.11743/ogg20070303
    摘要 ( 932 )   PDF (4265KB) ( 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可以确定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是气藏工程中计算储量的重要方法。由于含硫气藏的特殊性,如硫析出形成硫沉积等,而目前在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定容含硫气藏原始储量时,仍然采用原有的定容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因而忽略了硫沉积造成的差异,会对计算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含硫气藏的特殊性,如硫析出形成硫沉积等问题,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考虑硫沉积造成的差异,建立起新的定容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并应用于定容含硫气藏储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新方程计算结果更加可靠。

    油气地质
    柴达木盆地油泉子储油构造分析
    莫午零, 郑亚东, 张文涛, 关平
    2007, 28(3):  324-328,319.  doi:10.11743/ogg20070304
    摘要 ( 852 )   PDF (6494KB) ( 6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野外露头、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查明柴达木盆地油泉子储油构造为共轭膝褶带夹持的不对称半箱状背斜,具有北北东倾的平直转折端,北翼为一宽超过800m的大型膝褶带,高角度倾向南南西,带内岩层产状直立。带内岩层的旋转指示南侧沿膝褶带向北逆向剪切。南翼发育四条规模较小的膝褶带,向南逆冲剪切,导致该翼呈阶梯状产出,总体南南西倾,倾角约20°。沿南北两翼膝褶带边界仅见小型高角逆断层,膝褶带内裂隙发育,主要为顺层张裂隙,其次为与层理近垂直的张裂隙(主要出现在坚硬的钙质粉砂岩中),偶尔见有小型低角逆冲断层。这些断裂普遍被纤维状石膏充填,并见少量油迹,表明这些断裂为高流体压力下的产物。鉴于膝褶带及相关背斜高点为裂隙发育带,具有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双重功能,在缺乏足够理想的岩性储集层的情况下,为寻找裂隙型油气藏提供了新途径。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古近系沙四段现今压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秦润森, 徐国盛, 徐兴友, 李建林, 袁海锋
    2007, 28(3):  329-336,323.  doi:10.11743/ogg20070305
    摘要 ( 892 )   PDF (8438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实测压力数据和通过平衡深度法计算的压力值,恢复了沾化凹陷单井压力剖面,划分了单井纵向压力变化序列类型,指出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存在正常压力-过渡压力型、过渡压力-异常高压型的2种不同类型的次洼。压力场的纵向叠置决定了油气的分布,沙河街组四段油层与压力场耦合关系可以总结出:异常高压型油层、压力过渡型油层、正常压力型油层3种耦合模式,而研究表明压力与岩性双重封堵的模式对沙四段高产油层的形成最为有利。过渡压力-异常高压型次洼中-深部正常压力带和压力过渡带是获得沙四段高产油层的有利区带。

    南里海盆地泥火山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段海岗, 陈开远, 史卜庆
    2007, 28(3):  337-344.  doi:10.11743/ogg20070306
    摘要 ( 1002 )   PDF (7526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泥火山构造在地震相上为不连续、弱振幅的空白反射或杂乱反射,呈柱状与围岩不整合接触。其分布规律受盆地应力场和构造活动带的控制,在盆地边缘山前冲断带泥火山最发育,盆地中心发育较少,同一构造带上泥火山沿主断层和背斜发育带走向呈串珠状分布。泥火山构造具有幕式活动的特点,并在浅层伴生放射状正断层和塌陷补偿构造。按照泥火山构造成因和构造特征可以划分为背斜型、走滑断层型和逆冲断层型3种。区域地质背景、挤压走滑应力场下的构造活动、快速而具有特色的沉积地层和地层超压环境是该地区泥火山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泥火山构造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破坏以及构造圈闭形成、储集层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换带特征
    汪新伟, 汪新文, 马永生
    2007, 28(3):  345-354,394.  doi:10.11743/ogg20070307
    摘要 ( 899 )   PDF (11349KB) ( 7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区的横向构造变换带根据其对区域构造分段作用的规模分为3个级别,分别控制了相邻区块的构造-沉积演化和构造线展布、构造样式与变形程度的差异;纵向变换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逆冲断层和背斜系斜列分布、逆冲位移纵向斜列传递;构造变换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与基底构造、先存构造、滑脱断层在走向和倾向上沿多层次滑脱的转变、沉积相和岩性差异以及挤压力的作用方式等有关;它的纵向分带、横向分段作用,控制了褶皱-冲断带不同区带、区段的变形样式,从而控制了油气勘探的有利构造分布。

    济源-中牟-黄口坳陷带热演化史与油气的关系
    刘丽, 任战利
    2007, 28(3):  355-361.  doi:10.11743/ogg20070308
    摘要 ( 839 )   PDF (6464KB) ( 7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济源-中牟-黄口坳陷带的上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在中三叠世之前,坳陷带具有相似的热演化史,而于侏罗纪晚期—白垩纪发生的差异性沉降导致各构造单元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出现差异。济源凹陷在三叠纪之后没有或轻微抬升,连续沉积中、新生界,侏罗纪—古近纪为主要生烃期;中牟凹陷自新生代以来大幅沉降,古生界持续升温,主要生烃期为古近纪;黄口凹陷从侏罗纪开始沉降,晚始新世再度沉降,热演化程度低,白垩纪—古近纪为主要生烃期。

    辽河坳陷辽中凹陷成岩作用与中深层孔隙演化
    蒋恕, 蔡东升, 朱筱敏, 朱光辉, 胡孝林
    2007, 28(3):  362-369.  doi:10.11743/ogg20070309
    摘要 ( 764 )   PDF (6802KB) ( 7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大量的岩石薄片、X衍射、地球化学等测试资料,对辽河坳陷辽中凹陷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5个成岩阶段: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晚成岩A期、晚成岩B期和晚成岩C期。次生孔隙演化特点、形成机理及其与成岩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中深层两个主要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别对应于早成岩B期和晚成岩A期,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源于粘土矿物迅速演化、油气生成及超压发育。因此,辽中凹陷中深层超压区次生孔隙发育带油气藏勘探是当前乃至今后勘探的重点。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欧-黄地区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
    张新培, 邓宏文, 张吉昌, 孙晓明
    2007, 28(3):  370-376.  doi:10.11743/ogg20070310
    摘要 ( 727 )   PDF (5754KB) ( 8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河坳陷欧-黄地区沙河街组发育玄武岩、粗面岩、凝灰岩3类火山岩,后期受构造裂缝改造的粗面岩为该区的优质储层。综合运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X-CT扫描等方法,对粗面岩储集空间内的原生孔隙及裂缝、次生溶孔及裂缝作精细描述,并结合探边测试获取的储层物性信息,准确地提取反映储集空间类型和特征的参数。结果显示,溶孔洞-裂缝型储层最好,溶孔-微孔型储层次之。在常规难以有效区分火山岩岩性的情况下,利用测井响应、多井约束波阻抗反演等技术,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参数类型,实现了研究区内优质储层的识别和预测,结果与钻井实测数据符合度较高(储层厚度误差仅有3%),应用效果显著。

    柴达木盆地石泉滩地区下侏罗统小煤沟组砂岩储层演化特征
    姚根顺, 寿建峰, 王少依, 陈子炓
    2007, 28(3):  377-383.  doi:10.11743/ogg20070311
    摘要 ( 839 )   PDF (6451KB)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几年柴达木盆地石泉滩地区下侏罗统小煤沟组厚层砂岩储层中油气的发现使人们对其储层特征和成因机理引起重视。通过该区7口井的储层岩石学研究,认为小煤沟组砂岩储层主要为大气水淋滤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储层,溶蚀作用的程度决定了储集性质的优劣。储层经历了早侏罗世的弱压实阶段、中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大气水淋溶阶段、古近纪的强压实阶段和新近纪的抬升保持阶段。弱压实阶段的成岩压实量约5.5%~6.5%;大气水淋溶阶段形成发育的溶蚀孔隙,其增孔量在4.6%~16.5%,同时伴随蒙脱石矿物的形成;强压实阶段使砂岩的成岩压实量达到19.0%~21.5%,此外有少量方解石析出,该阶段是砂岩原生孔隙的主要消失时期;新近纪储层发生抬升,储层特征基本保持不变。中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大气水淋滤溶蚀和古近纪的强烈压实是该区储层成岩演化的两个重要阶段,它决定了储层的成因类型及储集性质。

    南襄盆地南阳凹陷核桃园组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富集规律
    孙思敏, 罗家群
    2007, 28(3):  384-389,400.  doi:10.11743/ogg20070312
    摘要 ( 926 )   PDF (6637KB) ( 7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铸体薄片和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张店油田核桃园组二段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的产状及其含量随深度变化的规律。储层中碳酸盐含量总体上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加大,但在不同成岩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有机质成熟期尤其是半成熟-低成熟阶段(晚成岩早期),碳酸盐含量下降明显,是次生孔隙主要发育期。在晚成岩B亚期(晚成岩晚期)以后即有机质生烃高峰期以后,储层中尤其是高孔隙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增加明显。碳酸盐在储层中的不断富集与泥岩压实作用和有机质成熟期的酸性孔隙水溶解作用有关。不同微相中碳酸盐富集部位不同。对于三角洲前缘分支水道微相,它主要富集于砂体底部;而对于河口砂坝,则主要富集于砂体顶部。碳酸盐在储层中的富集是造成储层孔隙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2450m深度以下储层影响尤为严重。

    方法技术
    利用核磁共振资料改善低孔低渗油藏饱和度模型的精度
    黄毅, 赵军, 程鹏飞, 赵维新
    2007, 28(3):  390-394,354.  doi:10.11743/ogg20070313
    摘要 ( 1062 )   PDF (5701KB) ( 5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核磁共振测井来评价孔隙结构较传统的压汞毛管压力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低孔、低渗油藏中,孔隙结构的变化对饱和度指数n具有较大的影响。大孔占优时,n值越小;小孔占优时,n值越大。利用核磁共振横向驰豫时间T2的几何平均值与胶结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值之间良好的相关性求取m,n值,消除了因孔隙结构改变而造成的取值误差,从而在建立饱和度模型后,能求取到精确的含油饱和度SO。通过对TZ111井的处理,计算得出的孔隙度消除了扩径的影响,含油饱和度更加接近试油结论,提高了饱和度模型的精度,在现场工作中得到了良好的验证。

    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新方法
    魏茂安, 陈潮, 王延江, 马海
    2007, 28(3):  395-400,389.  doi:10.11743/ogg20070314
    摘要 ( 1008 )   PDF (6067KB) ( 7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分析地层孔隙压力预测传统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效应力定理和声波速度模型的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方法。由相关测井资料计算泥质含量、孔隙度和声波速度,通过支撑向量回归机计算垂直有效应力,密度测井资料计算上覆岩层压力,最后根据有效应力定理计算地层孔隙压力。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砂泥岩及欠压实成因的异常地层压力是可行的。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建立正常压实趋势线,有较好的适应性和预测精度。

    新近系馆陶组上段储层预测方法——以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垦东北部地区为例
    靖辉, 张晓武, 赵铭海
    2007, 28(3):  401-406.  doi:10.11743/ogg20070315
    摘要 ( 932 )   PDF (5555KB) ( 7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分析垦东北部地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储层速度分析和正演分析结果,结合储层地质特征,提出适合本区储层预测的3种方法:1)由于孤立河道具有强振幅、透镜状的地震反射特征,可以应用可视化解释软件在振幅数据体上直接进行储层的立体追踪;2)连续的强振幅波峰和波谷指示砂岩的连续沉积,砂岩与泥岩速度相近,阻抗资料不能有效区分砂体,因此可选用特征曲线反演进行储层的空间分布研究;3)本区典型气层速度远低于泥岩速度,气层具有低阻抗特征,因此波阻抗反演可以预测气层的空间分布。

    低孔低渗储层测录井资料油气识别方法
    杨思通, 孙建孟, 马建海, 郇光辉
    2007, 28(3):  407-412.  doi:10.11743/ogg20070316
    摘要 ( 877 )   PDF (5583KB) ( 8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海乌南油田上油砂山组(N22)和下油砂山组(N21)储集层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3.0%和13.6%,平均渗透分别为3.88×103μm2和2.93×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油田。在低孔、低渗储层,由于油气储层中测井资料受储层岩性、地层水性质和储层物性等影响较大,造成含油气储层测井曲线异常特征不明显,单一应用测井资料识别油、气、水层困难。应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乌南油田低孔、低渗储层的测井资料与录井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利用测井信息的丰富性和高分辨率的优势与录井资料识别油、气、水层的直观准确性互相结合对低孔、低渗储层进行油气识别。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盒8段深盆气藏含水层成因及其物理模拟
    王世艳, 罗群, 宋子学, 柯兵
    2007, 28(3):  413-418,426.  doi:10.11743/ogg20070317
    摘要 ( 1124 )   PDF (6283KB) ( 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勘探实践和物理模拟实验都表明深盆气藏内存在不同成因特征的含水层,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盒8段深盆气藏主要存在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水层-具有气水同层的常规透镜体砂岩气藏的底水和位于深盆气藏的气水过渡带局部高孔渗砂岩体"岩性"气藏的底水;实验表明,除了在深盆气形成的鼎盛时期深盆气藏内不含水之外,深盆气形成演化的各个时期都是含有水的,这些水可以是深盆气形成前的孔隙水(在深盆气形成的建设时期),也可以是深盆气萎缩时期地层水进入局部高孔渗砂体形成的"岩性"气藏中的底水。位于深盆气运移路径上的局部高孔渗砂体不含或少含水而富含气,是进行深盆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地球化学
    济阳坳陷孤北潜山带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林武, 李政, 李钜源, 徐兴友
    2007, 28(3):  419-426,418.  doi:10.11743/ogg20070318
    摘要 ( 927 )   PDF (8229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孤北潜山带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及轻烃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孤北潜山带天然气主要有3种成因类型,即油型气,煤型气和混合气。其中,义155、孤北古1井天然气为煤型气,渤601、渤深6井天然气为油型气,孤北古2、渤古4、义132等井天然气为油型气与煤型气的混合气。结合该区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孤北潜山带天然气碳同位素和轻烃呈规律性变化,自西向东从第一排山至第四排山碳同位素逐渐变重,甲基环己烷指数和苯指数逐渐增大,天然气成因类型从油型气过渡到煤型气。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的分布明显受气源岩和断层的控制,其中油型气主要分布在第一排山,油型气与煤型气的混合气分布在第二、第三排山南部靠近孤北断层地区,煤型气主要分布于第二、第三排山北部远离孤北断层地区及第四排山。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气成因特征
    王万春, 李钜源, 唐洪三, 崔军汉, 康晏
    2007, 28(3):  427-432.  doi:10.11743/ogg20070319
    摘要 ( 930 )   PDF (6010KB) ( 6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生物降解原油伴生天然气中,既有遭受微生物降解后残余的组分,也可能有厌氧微生物降解原油后的产物。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孤岛油田天然气由腐泥型母质生成,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由于微生物降解原油过程中产生的碳同位素组成偏轻、氢同位素组成偏重的次生生物成因甲烷的混入,使降解原油伴生气组分组成变干,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呈反常的负相关分布。微生物对天然气中丙烷及正丁烷组分的降解,导致一些样品具有明显偏重的丙烷和正丁烷δ13C值。

    准噶尔盆地南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魏东涛, 贾东, 赵应成, 杨海波, 陈涛, 吴梁宇, 邵宏舜
    2007, 28(3):  433-440.  doi:10.11743/ogg20070320
    摘要 ( 1274 )   PDF (8104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系统分析区内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将区内原油划分为三类六型,分别代表单一成因的煤系油(侏罗系,iv型)、湖相油(二叠系,(一七)型;白垩系,(一四)型;古近系,(一五)型)以及混源油(侏罗系和古近系,(九)型;侏罗系和二叠系,v型)。平面上不同构造单元的原油类型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自东向西,阜康断裂带主要发现了iv类、(一七)类和v类油,齐古断褶带原油类型与阜康断裂带基本一致,还发现了(一五)类油,霍-玛-吐背斜带原油以(一四)类为主,四棵树凹陷原油主要是(九)类混源油和iv类煤系油,并提出了(一四)类白垩系生源油为本区油源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