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12-25
    论文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成控因素与展布规律
    蔡希源
    2007, 28(6):  693-702.  doi:10.11743/ogg20070601
    摘要 ( 759 )   PDF (10416KB)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烃源岩分布及其热演化决定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控制油气富集的纵向分布,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古斜坡以及前陆逆冲构造带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构造-岩性圈闭及低幅度构造圈闭控制上古生界—中生界油气成藏,多源多期动态成藏-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的重要机理。碳酸盐岩领域重点突出大型表生岩溶型和礁滩相溶蚀孔隙型等复合圈闭的勘探,碎屑岩领域应突出志留系大型地层超覆型、构造-岩性圈闭。塔北地区的阿克库勒凸起及雅克拉断凸是近期增储上产的地区,应加强该区的多层系复合油气藏立体勘探。塔中古隆起、和田河古隆起、巴楚隆起、古城墟古隆起、玛南断褶带是进一步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目标区。超深层及寒武系盐下白云岩领域值得进一步探索。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富集规律与古隆起控油气论
    赵靖舟, 王清华, 时保宏, 秦胜飞, 刘洪军, 杨斌谊, 曹青
    2007, 28(6):  703-712.  doi:10.11743/ogg20070602
    摘要 ( 895 )   PDF (11624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大油气田形成及分布主要受古隆起、有效烃源岩分布以及后期构造变动三大因素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古隆起及其斜坡,原因是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盆地各种成藏条件的最佳耦合区。塔里木克拉通古隆起可划分为继承型、残余型、叠加型、衰亡型4种类型。长期发育的大型继承性古隆起与残余古隆起及其斜坡是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破坏、斜坡部位有利于富集保存,这是塔里木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规律。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是塔里木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的重要特点。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是克拉通区原生油藏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晚海西期既是原生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又是早期油气藏发生调整形成次生油气藏的重要时期;燕山期,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则是早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定型定位及破坏的主要时期。据此认为,"晚期成藏论"并不适用于塔里木多旋回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因此,古隆起及其斜坡,特别是大型继承性古隆起与残余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据此提出了"古隆起控油气论"。

    中国海相油气演化成藏特点研究
    张抗
    2007, 28(6):  713-720.  doi:10.11743/ogg20070603
    摘要 ( 798 )   PDF (8904KB) ( 4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海相油气藏生成演化具有时代老、改造频(特别是受晚近时期构造活动影响)的特点,中国海相储集体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集体主要为岩溶形成或改造的孔缝洞,可按岩溶发育程度分为纳溪型、塔河型、任丘型和普光型4类。因有多个不同层位、类型的烃源以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的生成和成藏具多期性。源控论对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按油气藏与源岩的关系分为原生、准原生和次生3类。保存条件对油气的工业聚集有决定性意义,对海相油气勘探需注重石油地质基础研究,勘探工作的重点放在有保存条件的覆盖区,油气并举,更要重视对气的研究。

    塔里木盆地沙雅、卡塔克和巴楚隆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对比与评价
    李铁军, 闫相宾
    2007, 28(6):  721-730.  doi:10.11743/ogg20070604
    摘要 ( 945 )   PDF (10015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沙雅、卡塔克和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截至2006年底提交的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占整个盆地探明储量的66.78%,但3个隆起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规模存在显著差异。有效供烃范围、优质储层的发育和空间展布、构造演化历史尤其是后期构造活动性的差异是导致3个隆起储量规模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根据3个隆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对比分析,沙雅隆起油气成藏条件最好、卡塔克隆起次之、巴楚隆起相对较差。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礁滩分布
    张丽娟, 李勇, 周成刚, 李猛, 韩杰, 张博
    2007, 28(6):  731-737.  doi:10.11743/ogg20070605
    摘要 ( 743 )   PDF (6147KB) ( 6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奥陶纪是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构造和沉积演化的关键时期。早-中奥陶世海平面开始缓慢上升,塔里木盆地基本继承了晚寒武世的沉积背景;晚奥陶世早期区域构造运动由拉张转为挤压,盆地周边(主要是南边)进一步隆升,台地内的地形分化进一步增大。塔里木盆地在奥陶纪发育了两种类型的台地边缘相,古气候环境适合生物礁体发育。陡坡型台地边缘带相对较窄,礁滩复合体厚度大,平行台缘连续性好,高能相带位于外缘,以塔中Ⅰ号坡折带最为典型;缓坡型台地边缘带相对较宽,礁滩复合体厚度相对较小,由系列的小礁体组成,主要分布在轮南、巴楚凸起边缘、和田河地区。台地边缘礁滩体和台内滩以及岩溶不整合是油气勘探的主攻领域。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边缘相分布及储层主控因素
    赵宗举, 周新源, 王招明, 沈安江
    2007, 28(6):  738-744.  doi:10.11743/ogg20070606
    摘要 ( 700 )   PDF (7840KB) ( 4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及其沉积相、碳酸盐岩储层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盆地奥陶系台地边缘相分布及储层的主控因素。识别出分布位置不同的下奥陶统下部蓬莱坝组、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下部鹰山组、中奥陶统中上部一间房组及上奥陶统中部良里塔格组4期台地边缘高能相带。认为该边缘相带碳酸盐岩形成有效储层的主控因素为:高能滩相颗粒灰岩是有效储层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障积礁与灰泥丘次之;高频与三级海平面下降造成的同生暴露所产生的淡水溶蚀作用、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及混合水溶蚀作用是有效储层的主要建设性成岩作用;志留纪—泥盆纪期间奥陶系边缘相碳酸盐岩的古潜山岩溶作用进一步造就了次生溶孔洞;二叠纪期间的深部埋藏有机酸溶蚀作用和岩浆热液流体溶蚀作用以及与主压应力平行或低角度斜交的开启断裂-裂缝带对奥陶系边缘相碳酸盐岩有效储层的形成具有建设性改造作用。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探讨
    张涛, 闫相宾
    2007, 28(6):  745-754.  doi:10.11743/ogg20070607
    摘要 ( 696 )   PDF (10182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时代老、埋藏深、类型多以及成因复杂的特点。通过分析岩溶型、礁滩型、白云岩型、裂缝型储层特征与成因机理,探讨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认为有利沉积相是优质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层序界面控制早期孔隙的形成,古隆起及构造运动控制岩溶型、礁滩型储层的发育及保存,埋藏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后期改造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在分析控制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岩溶型储层主要受构造抬升、古地貌与古水文体系的控制,礁滩型储层受控于台地边缘高能相带,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不整合面之下,裂缝储层是多期构谴运动的产物。结合宏观地质背景,认为岩溶裂缝型储层、礁滩相储层、内幕白云岩储层是塔里木盆地有利勘探领域。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车尔臣断裂的分段特征及动力学机制
    王步清, 王清华, 韩利军, 韩杰, 王利刚
    2007, 28(6):  755-761.  doi:10.11743/ogg20070608
    摘要 ( 789 )   PDF (6885KB) ( 4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车尔臣断裂是早古生代末以来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带。直到中生代末期,阿尔金断裂系、西昆仑断裂系和车尔臣断裂系才成为统一的断裂系统。车尔臣断裂由西至东可划分为两段:西段早古生代末以来多次强烈活动,分支断裂发育;东段主要在中生代以前活动,中生代以后微弱活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应力控制了车尔臣断裂中生代末以来的构造变形。中、新生代时,车尔臣断裂西段不但受阿尔金构造带的作用力,还受西昆仑构造带的作用力,因此断裂活动强度大;车尔臣断裂东段由于阿尔金构造带的挤压应力被阿尔金山的隆升及阿尔金山前的构造变形所消减,断裂活动强度小。

    塔河-轮南油区奥陶系潜山油气藏特征
    庞雯, 江同文, 郑浚茂, 史鸿祥
    2007, 28(6):  762-767.  doi:10.11743/ogg20070609
    摘要 ( 779 )   PDF (5792KB) ( 7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轮南油区奥陶系为潜山型油气藏,潜山形成于古生代、定型于中生代,经过多期构造抬升、剥蚀作用,潜山构造作用、岩溶作用比较发育,由构造、岩溶作用形成的缝洞系统构成奥陶系储层。中部、西部以风化壳岩溶作用为主,东部以深部岩溶作用为主。区内奥陶系潜山整体含油,局部富集成藏,油气分布受储层发育的控制。由于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多期生油、多次运移、成藏、调整的特点,造成区内不同构造带油气藏特征不同。西部为重质油或稠油油藏,中部斜坡区西部为正常密度的原油油藏,桑塔木断垒、桑南斜坡、轮南断垒的东部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东部为凝析气藏。在潜山顶部"天窗"作用下,形成油水界面倾斜的悬挂式油气藏。

    塔河油田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云露, 蒋华山
    2007, 28(6):  768-775.  doi:10.11743/ogg20070610
    摘要 ( 944 )   PDF (7945KB) ( 4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它的主体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不整合-岩溶缝洞圈闭油藏,其上叠加成带分布的石炭系、三叠系低幅度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及复合型圈闭,由断裂、不整合连通形成次生油藏,纵向上具有"复式"成藏组合特征。塔河油田处于古克拉通盆地斜坡部位,在巨大生烃坳陷的边缘,丰富的油源是形成大油田的物质基础;长期发育的大型鼻状凸起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与成藏,多期不整合是油气侧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断裂、裂缝及岩溶作用,形成了孔、洞、缝网络状储集体;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大油田形成的重要条件;长期生烃、多期次构造运动、多期次油气充注造就了现今复杂的油气聚集景观。

    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胡剑风, 蔡振忠, 马青, 李建军, 黄龙藏, 李保华
    2007, 28(6):  776-783.  doi:10.11743/ogg20070611
    摘要 ( 758 )   PDF (7440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油气藏是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近期重点勘探区带之一。油气藏的储集岩主要有亮晶颗粒灰岩、粉晶颗粒灰岩、泥晶颗粒灰岩、泥晶灰岩,其中亮晶颗粒灰岩的储集性能较好;储层的基质孔隙不发育,主要的孔隙空间为溶蚀孔洞和裂缝;储层分为洞穴型、孔洞型、裂缝型和裂缝-孔洞型,其发育程度主要受沉积相、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控制。形成了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储层叠置连片、广泛发育的分布特征。

    塔中古隆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复式成藏特征及模式
    杨海军, 韩剑发, 陈利新, 邬光辉, 吉云刚
    2007, 28(6):  784-790.  doi:10.11743/ogg20070612
    摘要 ( 772 )   PDF (5867KB) ( 5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塔中古隆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典型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明确寒武系是塔中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的主力烃源,塔中下古生界天然气主要为古油藏裂解气。塔中古隆起海相碳酸盐岩具有下生上储、多个储盖组合、多期成藏的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并建立了塔中古隆起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复式成藏模式,明确了礁滩复合体、岩溶不整合、内幕白云岩是塔中古隆起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三大领域。

    塔中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油气运移分析和勘探潜力评价
    周波, 王毅, 罗晓容, 云金表, 郑孟林
    2007, 28(6):  791-796.  doi:10.11743/ogg20070613
    摘要 ( 938 )   PDF (5285KB) ( 5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作为目标层系,选择对该层有油气贡献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针对两套烃源岩分别建立运移模式。其中,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距离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垂向距离较远,运移模式以垂向为主,且主要是沿着断裂分布;而针对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则应用侵入逾渗理论模型来模拟其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贡献,分析表明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油气贡献以侧向运移为主。最后,综合两套烃源岩的油气贡献分析认为塔中地区为最好的油气潜力区。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礁滩型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王招明, 赵宽志, 邬光辉, 张丽娟, 王振宇, 罗春树, 李新生
    2007, 28(6):  797-801.  doi:10.11743/ogg20070614
    摘要 ( 745 )   PDF (4735KB) ( 10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发育大型台缘礁滩复合体,具有小礁大滩的结构特征,多旋回礁滩体纵向多期加积叠置、横向复合连片。静态和动态资料表明礁滩复合体基质孔隙度低,属低孔特低渗储层,以孔洞-裂缝型、洞穴型、孔洞型储层为主,次生的溶蚀孔洞和构造裂缝是礁滩复合体最有效的储、渗空间。研究表明,有利沉积相带是礁滩型储层发育的基础,优质储层主要沿台缘礁滩相展布,岩溶作用和构造作用是古老碳酸盐岩储集性能改善的关键,所形成的大型缝洞系统是油气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

    塔中奥陶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与演化
    李鹏春, 刘春晓, 张渊, 龙利平, 张利红
    2007, 28(6):  802-808.  doi:10.11743/ogg20070615
    摘要 ( 773 )   PDF (6692KB) ( 6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水化学组成以(K++Na+),Cl-离子为主,大部分为CaCl2型水,矿化度变化介于4.8~220.2g/L,rNa+/rCl-比值变化介于0.26~0.85之间,说明变质程度小,可能是海水发生蒸发浓缩作用之后被淡水所混合的产物。受断裂作用影响,地层水矿化度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受区域不整合影响,纵向上地层水离子浓度和矿化度存在明显的分带性。地层水中阴离子Cl-和HCO3-的浓度与阳离子(Na++K+)和Ca2+的浓度的关系表明,本区可能的成岩作用过程主要为氯化钠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而方解石的(铁)白云石化及钠长石化作用导致了Ca2+离子的富集与Mg2+离子的亏损,形成了CaCl2型流体。区内地层水可分为常压高矿化度水和异常高压低矿化度水两种类型。前者可能与大气淡水淋滤和埋藏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有关,后者可能与其形成的封闭体系有关。油气聚集和保存条件较好的区域位于塔中Ⅰ号坡折带和Ⅱ号构造带之间。

    库车坳陷古流体动力与天然气成藏特征分析
    王震亮
    2007, 28(6):  809-815.  doi:10.11743/ogg20070616
    摘要 ( 1197 )   PDF (6874KB) ( 4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库车坳陷超压的成因分析结果,将其分为沉积型超压和构造挤压型超压。利用实测压力、包裹体形成压力和最大埋深时期的古压力等直接证据作为约束条件,根据所建立的流体压力演化数学模型,恢复出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型超压;基于构造压实作用机理,评价了喜马拉雅期构造型超压的形成幅度。将二者加以叠合,获得了目的层的压力演化历史,并恢复出气势的演化历史,分析了流体动力对天然气运移、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目的层在库车组沉积前处于沉积型超压阶段,而库车期以来则属沉积型超压的萎缩和构造挤压型超压的发育阶段;侏罗系烃源岩与下白垩统储层之间过剩压力的大小对比关系,形成了天然气的持续充注、早期充注晚期停滞、早期充注早期停滞等3种运移类型;不同时期的气势梯度分布表明,库车组沉积以后的侧向运移、成藏作用最为活跃;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促成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强度增大,是造成天然气晚期成藏的主要原因。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构造特征及天然气勘探
    雷刚林, 谢会文, 张敬洲, 王月然, 黄少英, 叶茂林, 张国伟
    2007, 28(6):  816-820,835.  doi:10.11743/ogg20070617
    摘要 ( 920 )   PDF (5855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成藏地质条件优越,构造的发育与演化主要受区域逆冲断裂的控制,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纵向分层的构造特点。依据区域断裂、构造样式的不同,从北向南可划分为4个带,从西向东可划分为5个段。断裂控制构造的发育和差异性,而断裂特征受古构造背景、滑脱层及挤压应力强度的影响,造成成藏和保存条件的不同。克拉苏构造带优质储层发育、盐层相对较厚、远离断裂多期活动区,是理想的前景区,而大北、克深地区是天然气勘探的现实领域。

    库车前陆盆地古隆起及双超压体系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孙冬胜, 金之钧, 吕修祥, 杨明慧
    2007, 28(6):  821-827,855.  doi:10.11743/ogg20070618
    摘要 ( 1269 )   PDF (7732KB) ( 4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地层接触关系、沉积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等,在库车前陆盆地识别出6个燕山期古隆起及1个古近纪末的低幅度背斜构造。认为燕山末期的古隆起控油,古近纪末期的低幅度构造聚气,新近纪末期的冲断背斜圈闭富气,说明前陆盆地的古隆起与克拉通盆地的古隆起对油气分布具有同样的控制作用。划分出库车前陆盆地纵向上2个超压体系,认为深部超压体系的形成与快速埋藏条件下的大量生烃有关,而上部超压体系是后期构造侧向挤压的结果。古隆起聚集了大量早期生成的天然气,在形成深部超压体系的同时,也决定了新近纪冲断背斜发育的位置,进而也决定了现今天然气藏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的地震响应特征及预测
    闫相宾, 管路平, 王世星
    2007, 28(6):  828-835.  doi:10.11743/ogg20070619
    摘要 ( 774 )   PDF (8152KB)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系统主要是由多期多旋回溶蚀、成岩和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有成因联系的有效缝、洞及其所连通的孔、洞、缝构成的网络状储集体;缝洞系统的发育程度和规模是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和稳产、高产关键。目前的地震技术方法难以检测和识别单个较小的孔洞缝,但由诸多孔洞缝组成的一定规模的缝洞系统是可以有效检测和预测,且地震波的动力学参数对识别和检测缝洞系统较运动学属性参数更为敏感可靠。缝洞系统的检测可以利用相干体分析、振幅属性、多尺度裂缝检测、频率差异分析和波阻抗反演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但不同地区、不同成因、不同规模的缝洞系统需利用不同的方法技术组合去表征。

    塔河油田南部缝洞储层的正演模拟及地震波场特征
    黄绪宝, 顾汉明
    2007, 28(6):  836-840.  doi:10.11743/ogg20070620
    摘要 ( 747 )   PDF (4634KB) ( 5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非均质缝洞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复杂,而利用正演模拟技术模拟这种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的特征能为孔缝洞储层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塔河油田南部的钻井资料,基于连续随机扰动模型,用阀值截取法模拟、构造各种不同的随机溶洞介质模型;利用联井地震剖面,建立接近实际的岩溶缝洞型储层地震-地质模型;利用非均匀介质的地震波场正演模拟技术,获得自激自收剖面及叠偏剖面。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缝洞型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裂缝综合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龚洪林, 潘建国, 王宏斌, 王振卿, 李闯, 李录明
    2007, 28(6):  841-846.  doi:10.11743/ogg20070621
    摘要 ( 1218 )   PDF (5310KB) ( 6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裂缝复杂多变,对储层的储渗性能、烃类运聚、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塔中奥陶系裂缝发育的特点,形成了相干处理、应变量分析、数值模拟3种裂缝预测技术。高相干相表示较致密地层的反映;低相干相表示可能是岩溶或裂缝发育反映;极低值相干相表示各级断层的反映。应变量分析则是通过钻井标定,同时考虑地层厚度、岩性、裂缝发育方向等参数,对多期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的密度进行预测。数值模拟是利用应变量、曲率或其他地震属性做约束,应用随机模拟方法,确定裂缝的平面展布与发育程度。根据岩心观察裂缝的切割关系、充填成分以及充填序次,结合测井资料和以上3种技术的裂缝预测结果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塔中16—塔中30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发育带进行了预测,这三项技术预测的结果与井区内实际钻井奥陶系碳酸盐岩岩心裂缝参数统计值基本吻合,证实了利用相干体、应变量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预测塔中地区碳酸盐岩裂缝发育带是实用的,也是有效的。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划分方法研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主力开发区为例
    陈志海, 马旭杰, 黄广涛
    2007, 28(6):  847-855.  doi:10.11743/ogg20070622
    摘要 ( 871 )   PDF (8582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为起因的缝洞储集体是缝洞型油藏油气储集的基本地质单元。缝洞型油藏的开发强调缝洞储集体内部和不同缝洞储集体之间的连通性,即缝洞单元是缝洞型油藏开发的基本单元。国内外文献对缝洞储集体和缝洞单元缺乏明确的定义,对缝洞单元的划分也在不断的探索中。以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为背景,提出了缝洞单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分布模式,建立了缝洞单元的划分原则与划分方法。在研究塔河油田的缝洞储集体分布、流体性质分布、油井产能分布与井间连通性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主体开发区初步划分出15个缝洞单元,为塔河油田的进一步调整与治理提供了参考。

    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对策探讨
    李宗宇
    2007, 28(6):  856-862.  doi:10.11743/ogg20070623
    摘要 ( 900 )   PDF (6804KB) ( 10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与对比研究均表明油藏存在管流特征和渗流特征。油藏储集空间和流动空间主要为大型溶洞及与之相连的裂缝带,大型缝洞体内流态为典型的管流,微小孔缝内流态为渗流特征。以流态和生产特征研究为依据,以缝洞体模型为基础,研究管流与渗流条件下的动态特征、产能特征、见水特征、递减特征以及注水开发特征等,初步探讨采速、产能、布井方式、压锥、堵水、注水开发等缝洞型油藏开发技术对策,对塔河奥陶系油藏开发和综合治理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