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6-25
    东部油气地质
    江汉盆地周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裂变径迹记录
    王韶华, 罗开平, 刘光祥
    2009, 30(3):  255-259.  doi:10.11743/ogg20090301
    摘要 ( 857 )   PDF (4618KB) ( 7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裂变径迹的热史模拟能再现样品的温度历史,反映盆地因构造、沉积因素所致的沉降-隆升作用过程。江汉盆地周缘宜昌和通山两地侵入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热史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中生代以来样品经历了冷却速率不同的4个冷却降温阶段,表明江汉盆地周缘印支期后持续的构造隆升。两个快速冷却降温段分别对应于燕山期和晚喜马拉雅期江汉盆地周缘的两次快速隆升。这种过程与印支期以来江汉盆地的构造环境、构造-沉积作用及构造变形相耦合。

    伊通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成藏
    郭小文, 何生
    2009, 30(3):  260-267.  doi:10.11743/ogg20090302
    摘要 ( 1145 )   PDF (7359KB) ( 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评价伊通盆地烃源岩的基础上,分析了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并利用Basinflow软件模拟天然气运移方向,判断天然气有利聚集区。研究结果表明,伊通盆地存在古近系双阳组、奢岭组和永吉组3套烃源岩,以双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和Ⅱ2型,少部分为Ⅲ型和Ⅰ型。天然气主要以湿气为主,成熟度在1.3%以下,属于原油伴生气。天然气成因判别结果指示伊通盆地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少部分为混合成因气,气源岩母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和Ⅱ2型。天然气运移与聚集模拟结果表明,伊通盆地万昌构造带和五星构造带二号断层上升盘是汇集流聚集地区,而且具有双源供烃的特征,是最有利的天然气聚集区。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
    张宗峰, 查明, 高长海
    2009, 30(3):  268-274.  doi:10.11743/ogg20090303
    摘要 ( 963 )   PDF (6704KB) ( 8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古近-新近系地层水具有微咸水的特征,阳离子含量Na++K+>Ca2+>Mg2+,阴离子含量Cl->HCO3->SO42->CO32-,Cl-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总离子量。地层水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水型以高矿化度的NaHCO3型为主,在研究区广泛分布。根据地层水矿化度与化学成分的纵向变化,可以划分为正向型、反向型及多向型水化学剖面;反向型和多向型剖面反映地层纵向连通性好,利于油气运移。根据矿化度、离子含量、钠氯系数、脱硫系数等参数的纵向分布,将水化学动力带分为地层水交替流畅带、交替阻滞带和交替迟缓带3类。交替迟缓带一般位于流体封存箱之下,地层水矿化度相对较高,是油气富集的区域。据此,预测张东、张东东地区的古近系沙河街组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
    姜华, 王华, 李俊良, 陈少平, 林正良, 方欣欣, 蔡佳
    2009, 30(3):  275-281,286.  doi:10.11743/ogg20090304
    摘要 ( 1861 )   PDF (7989KB) ( 5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是一个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属于边缘海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受到主干断裂的强烈控制作用,该坳陷可以划分为3个石油系统,分别为文昌A凹、B凹和C凹石油系统。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在缓坡带和周边隆起带上发育潜山或潜山披覆油气藏,局部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在主干断层附近发育岩性-构造油气藏;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滑塌体隐蔽油气藏;在盆地中心位置,可发育远源浊积扇透镜状油气藏。其中,缓坡带的地层不整合-岩性油气藏和盆地中心远岸浊积砂体形成的透镜体油气藏应该是最为有利的近期勘探目标。

    黄河三角洲入海口地区近地表地层特征与沉积模式
    樊德华
    2009, 30(3):  282-286,281.  doi:10.11743/ogg20090305
    摘要 ( 959 )   PDF (1478KB) ( 8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黄河三角洲入海口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岩性取心和静力触探等方法,对入海口地区黄河三角洲浅层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沉积相带主要以河道、决口扇、泛滥平原、潮坪为主,垂向序列类型主要为河口砂席-三角洲侧缘型和河口砂席-三角洲侧缘-砂席型两种。其中,入海口地区东北方向垂向序列主要以河口砂席-三角洲侧缘型为主;在西北方向,以河口砂席-三角洲侧缘-砂席型为为主。由此,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发育的沉积模式。该认识不仅为本地区高密度地震采集提供了定量的表层地球物理参数,而且为层序地层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实例。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膏盐层及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刘晖, 操应长, 姜在兴, 王升兰, 王艳忠, 徐磊
    2009, 30(3):  287-293.  doi:10.11743/ogg20090306
    摘要 ( 1337 )   PDF (1883KB) ( 9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垂向上发育3套膏盐岩,膏盐韵律层具有明显的蒸发成因的沉积序列。膏岩层在平面上呈环状分布,从湖盆中心向盆地边缘依次沉积盐岩-石膏-泥膏岩-碳酸盐岩-泥灰岩-碎屑岩。在声波时差计算地层压力系数和实测压力统计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古近系地层压力在垂向上表现为浅层正常压力系统和深层超压系统的"双层结构"。平面上,异常压力的分布范围与膏盐岩的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膏盐岩地层的压力封闭和物性封闭的双重封闭机制是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地层超压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储层地震特征及对岩石结构的指示
    邓继新, 王尚旭, 伍向阳
    2009, 30(3):  294-299,309.  doi:10.11743/ogg20090307
    摘要 ( 911 )   PDF (7587KB)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选取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各层段砂岩样品250块(以沙河街组为主),并在模拟储层条件下利用脉冲穿透法测试样品的纵、横波速度,在此基础上给出储层条件下速度-孔隙度、速度-密度等的统计岩石物理模型。样品在纵波速度-泊松比交汇图中呈现出两种主要变化趋势,分别对应泥质与钙质胶结物的影响。在每个变化趋势中,随泥质含量与钙质胶结物含量的增加,岩石结构从颗粒支撑逐渐表现为基质支撑,弹性波能量的传播也从通过颗粒接触边界转变为通过岩石基质传播。这是使砂岩样品测试结果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为利用岩石物理特性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岩石结构、沉积与成岩特征的信息提供了依据。

    西部油气地质
    塔河地区三叠系油气充注幕次划分与成藏时期确定
    吕海涛, 陈红汉, 唐大卿, 马黎
    2009, 30(3):  300-309,299.  doi:10.11743/ogg20090308
    摘要 ( 898 )   PDF (9478KB) ( 4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受区域构造"跷跷板"运动和断裂输导体系控制,塔河地区三叠系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通过291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运用油包裹体荧光颜色、均一温度统计分布以及埋藏史投影法获得了工区三叠系各充注幕次的充注年龄和成藏期次,并确定了其油气成藏时期。结果表明,工区三叠系上、中、下油组均可划分出3幕油气充注,但北部的于奇地区为早期(40~7.5Ma)3幕不连续充注成藏,中南部为晚期(11~0.9Ma)3幕连续充注成藏。由此认为,塔河地区三叠系发育"沟源"断层的盐边、盐上构造带和岩性上倾尖灭带应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陆相生物气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
    魏水建, 王金鹏, 管志强, 徐子远, 姜桂凤
    2009, 30(3):  310-315,323.  doi:10.11743/ogg20090309
    摘要 ( 860 )   PDF (1820KB) ( 7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是研究生物气的理想地点。通过对该盆地生物气形成环境及生物气产生过程模拟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陆相生物气的形成主要受温度、菌群类型、地层水性质、沉积速率等条件的控制。甲烷菌的生存温度为0~80℃,最有利的产甲烷菌代谢温度为30~55℃,大致在35℃左右开始出现产气高峰,折算埋深在500m以下。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地层水具有高矿化度和高盐度特征,并且由浅往深逐渐降低,再加上浅层硫酸盐还原带的分布,使得产甲烷菌群的活动在浅表受到抑制,有利于在较深部位生气成藏。快速的沉积作用,使有机质得以迅速埋藏,为后期微生物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质来源。

    塔中地区断裂不同演化阶段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张仲培, 王毅, 云金表, 周波, 赵泽辉, 郑孟林
    2009, 30(3):  316-323,315.  doi:10.11743/ogg20090310
    摘要 ( 854 )   PDF (2358KB) ( 8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地区断层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期活动强度减小,喜马拉雅晚期很弱。主要断裂带在活动时代与期次、对沉积地层改造和建造的控制上以及上、下地层接触关系上存在明显不同。含油气断裂构造带油气聚集差异与断裂的阶段演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体现在4个演化阶段的断层对油气聚集的差异控制上,即同沉积断裂控油气、沉积期后断裂控油气、主生烃期断裂控油气和成藏期后断裂控油气。

    塔东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运聚探讨
    兰晓东, 朱炎铭, 冉启贵, 程宏岗
    2009, 30(3):  324-329.  doi:10.11743/ogg20090311
    摘要 ( 1488 )   PDF (5223KB)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东地区存在两套烃源岩,根据对样品组分、碳氢同位素及轻烃组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塔东地区天然气属于有机海相油型气,来自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形成温度较高,属于高温裂解气。结合碳同位素特征和天然气运移指数ΔR3对该区天然气运聚规律进行了探讨,大致方向由构造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运移。从英南2井来看,其气藏充注过程至少有两次。

    鄂尔多斯盆地曙光地区延长组低丰度油藏成藏机理
    周文, 苏复义, 戴建文
    2009, 30(3):  330-336,349.  doi:10.11743/ogg20090312
    摘要 ( 921 )   PDF (7517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理论对曙光地区延长组特低丰度油藏的油气运移机理进行了分析,主力烃源岩延长组长7段在燕山中、晚期(白垩纪)大量生烃排烃,长6、长8砂体成为油气运移的疏导层。在油气的运移过程中,由于物性的差异、岩性变化形成局部遮挡,使得少量石油"残留"下来,从而形成"石油运移泄流区内的低丰度油藏"的成藏机理。该类油藏是鄂尔多斯盆地,甚至国内其他大型盆地应该重视的主要油藏类型之一,也应该是今后研究的主体和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

    海相碳酸盐岩
    海相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与有机质特征
    周新科, 许化政
    2009, 30(3):  337-342,349.  doi:10.11743/ogg20090313
    摘要 ( 1042 )   PDF (6972KB) ( 6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相碳酸盐岩形成于海水蒸发量大、生物繁盛、Eh和pH值容易改变的浅海陆棚相环境。海水的动荡性与高含氧量破坏了海洋中死亡生物的软体部分,造就了碳酸盐岩有机质的低丰度和低品位,TOC低于0.2%且干酪根为Ⅲ型或Ⅱ2型的碳酸盐岩在世界范围内具普遍性。因此,纯净碳酸盐岩不能成为有效烃源岩。碳酸盐岩随含泥量增加TOC变大,但仅有少量TOC大于0.5%的泥灰岩有可能成为有效烃源岩。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判别意义——以冀北坳陷长城系高于庄组为例
    汪凯明, 罗顺社
    2009, 30(3):  343-349,336,342.  doi:10.11743/ogg20090314
    摘要 ( 1324 )   PDF (6714KB) ( 7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冀北坳陷长城系高于庄组碳酸盐岩沉积发育,可分为浅水台地和深水台盆两大相区以及5种不同类型的相带。在对碳酸盐岩样品测试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对其元素和组分的富集规律及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该区地球化学特征与原始沉积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Ca/Mg比值在以白云岩为主的潮上蒸发环境最低,从潮间带到斜坡相逐渐升高,在以灰质白云岩为主的深水盆地相最高;Na在潮上带含量最高,潮上带超盐环境有利于白云岩化作用的发生和Na的保存;Mn和Fe在潮间带含量最高,在台盆环境较低;Al,K,V,P和Ti的含量从浅水到深水环境总体呈增加趋势,可以指示古水深及海平面的变化;Sr主要赋存于方解石矿物中,从浅水台地到深水台盆,Sr的含量和1000Sr/Ca比值呈增加趋势,潮上带和潮间带较高的Sr和1000Sr/Ca比值主要是因为潮上带和潮间带叠层石白云岩较潮下带发育,而该类岩石的主要造岩生物蓝绿藻对Sr具有相当的浓缩作用,以致Sr含量出现高值。上述特征表明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作为沉积环境判别的有效标志。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岩溶型储层特征
    何江, 方少仙, 侯方浩, 杨西燕
    2009, 30(3):  350-356. 
    摘要 ( 983 )   PDF (7813KB) ( 5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目前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377.3×108m3。其中,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80%以上,而岩溶型储层贡献最大。在对大量起控制作用的钻井岩心进行系统、详细的描述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镜下铸体薄片研究,提出了研究区奥陶系岩溶作用的形成环境、成因类型、作用机理及岩溶型储层的特征。特定环境中沉积的具含量不一晶间孔隙的粗粉晶白云岩和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表生成岩期和埋藏成岩期岩溶作用所形成的次生孔、缝、洞的发育和保存程度是能否形成良好储层的关键,埋藏成岩期岩溶作用和构造裂隙主要在表生成岩裸露期形成的孔隙系统上叠加发育。储集类型可细分为裂缝-溶孔(洞)型,裂缝-孔隙-溶孔型和孔隙型,其中裂缝-溶孔(洞)型对储层贡献最大。优质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硬石膏结核粉晶白云岩发育的马五13、马五12小层,平面上分布在中部的硬石膏结核盆缘坪相带。
    勘探开发技术
    多波地震联合反演预测相对优质储层——以川西深层致密碎屑砂岩为例
    叶泰然, 付顺, 吕其彪, 赖未蓉
    2009, 30(3):  357-362,369.  doi:10.11743/ogg20090315
    摘要 ( 1303 )   PDF (8060KB) ( 6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发育三角洲致密碎屑砂岩,砂体厚度大,但含气较好的相对优质储层厚度薄。相对优质储层与作为围岩的致密砂岩和泥岩波阻抗较为接近,利用常规地震方法很难预测该类优质储层分布,而且预测精度差。利用3D3C勘探优势,开展纵波及转换横波联合反演,在储层岩石物理参数敏感性分析基础上,采用"砂中找砂"的预测思路,优选泊松比、P波阻抗多波属性数据体,采用多体交会解释手段,剔除泥岩和致密砂岩,可较好地预测致密砂岩背景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

    碳酸盐岩储层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实验及应用——以塔河油田为例
    郎东江, 尚根华, 吕成远, 丁绍卿, 孙爱军, 尚绪岚
    2009, 30(3):  363-369,362.  doi:10.11743/ogg20090317
    摘要 ( 1570 )   PDF (8571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塔河油田裂缝性和孔洞型岩心,给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碳酸盐岩储层分析的新方法,阐述了核磁共振成像和T2谱测试岩心油层物性参数的原理。通过岩心测试分析,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和T2谱分析岩心空间结构和划分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并进行油水识别、研究岩心流体动用条件及评价储层开发效果的方法。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可直接探测岩心中的流体及其分布,测量结果与样品形状及大小无关。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可以分为四大类,即孔隙类(基质)、溶孔类、裂缝类和孔洞缝类,它们的核磁共振图像和T2谱各有其特点。通过测试可快速划分岩心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特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可动流体饱和度计算的基础数据T2平均截止值为86.25ms,它是评价碳酸盐储层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物性参数。对塔河油田不同开发区块进行核磁共振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效果的应用研究表明,评价预测储层开发效果与油田实际开发效果一致,从而验证了核磁共振技术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效果的可行性。

    泌阳凹陷复杂圈闭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方法
    孙耀华, 王华, 陆永潮, 李思田
    2009, 30(3):  370-378,383.  doi:10.11743/ogg20090318
    摘要 ( 1328 )   PDF (11424KB)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系统地划分和对比泌阳凹陷上白垩统至古近系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建立了凹陷内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的对比框架,并指出了凹陷北部斜坡带高位进积三角洲复杂断块群油气藏发育区、北部斜坡枢纽带内低位扇断层-岩性油气藏、深凹区湖扩展期和高位期滑塌浊积体及湖底扇透镜体圈闭发育区及南部陡坡带岩性油气藏发育区。以此为指导,对凹陷北部斜坡、深凹区和南部陡坡3个构造带发育不同类型圈闭的特点,开展了复杂圈闭的地震识别和预测技术研究,发现了一批隐蔽目标,钻探后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特低渗砂岩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以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为例
    焦翠华, 夏冬冬, 王军, 刘磊, 盛文波, 程培涛
    2009, 30(3):  379-383,378.  doi:10.11743/ogg20090319
    摘要 ( 888 )   PDF (6206KB) ( 6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孔隙度的分布范围在4%~6%之间,渗透率分布范围在0.01×10-3~0.30×10-3μm2之间,属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结合静态、动态资料及岩石物理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含油产状法、物性试油法、核磁共振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驱替压力法等6种方法,确定了该储层有效物性下限孔隙度为6%、渗透率为0.08×10-3μm2,为有效厚度划分及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

    油气田产量预测模型应用新方法
    刘传喜, 王树平, 刘延庆
    2009, 30(3):  384-387.  doi:10.11743/ogg20090320
    摘要 ( 767 )   PDF (3685KB) ( 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预测油气田产量的模型较多,其中应用较广的有HCZ,Logistic,Weibull等模型,它们得以应用的基本条件是油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产量进入递减阶段。在油气田开发初期,生产数据较少,这些产量预测模型的应用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对预测模型参数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油气田开发初期少量数据即可获得模型参数,使产量预测模型的应用范围拓展到了油气田开发初期。同时,提出了模型优选方法,为不同油气田选择合理的产量预测模型提供了依据。

    水平井负压钻井渗透率剖面计算模型影响参数
    鹿洪友, 陈小宏, 黄捍东
    2009, 30(3):  388-392.  doi:10.11743/ogg20090321
    摘要 ( 907 )   PDF (4035KB) ( 6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负压钻井可减小甚至避免钻井液侵入污染,近年来越来越得到重用。实际工作中,为准确调整钻井液配比以确保井底压力低于油藏压力,需准确估算沿井筒流入的液量,而渗透率剖面是计算流量的重要参数。通过推断导出一个渗透率剖面计算模型,并应用数值模拟器对其进行验证,同时对相关参数,如地层非均质性、地层压力、钻速等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有一定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