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4-25
    西部油气勘探
    塔里木斜坡带类型、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金之钧, 云金表, 周波
    2009, 30(2):  127-135.  doi:10.11743/ogg20090201
    摘要 ( 931 )   PDF (1446KB) ( 7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斜坡带的形成和演化特点,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斜坡带划分为3类,即同沉积古斜坡、构造斜坡和叠合斜坡。按照沉积物的补偿特征,斜坡又可分为上斜坡和下斜坡。前者是台地的的延伸,后者是盆地区的延伸。塔里木盆地沉积斜坡在盆地的不同沉降阶段都有发育,主要形成于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和奥陶纪。沉积期台缘上斜坡带是碳酸盐岩高能相带发育区,台缘下斜坡是碎屑岩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区。沉积古斜坡带发育了以礁滩体为主要储层、以致密碳酸盐岩或上奥陶统泥岩为主要盖层的成藏组合。构造斜坡是指受区域构造运动或局部构造隆升作用形成的,上部以剥蚀为主,下部沉积埋藏的斜坡区。斜坡环绕古隆起周缘分布,离古隆起区越近,剥蚀作用越强。对于碎屑岩沉积体系而言,构造斜坡上、下斜坡过渡区,是地层-岩性的变化带,也是各类地层-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对于碳酸盐岩地层来说,不整合面的发育对下伏地层改造作用强烈,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发育和缝洞型储层的形成。构造斜坡发育的岩溶储层与不同层系泥岩盖层构成有利的成藏组合。综合塔里木油气田特征得出结论,多期叠合、同向叠合斜坡和枢纽带是油气分布最有利的区域。

    库车坳陷东部古近系—白垩系储层控制因素及有利勘探区
    沈扬, 马玉杰, 赵力彬, 张荣虎, 寿建峰, 张惠良
    2009, 30(2):  136-142.  doi:10.11743/ogg20090202
    摘要 ( 873 )   PDF (6812KB)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库车坳陷东部山前复杂构造区储层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埋深及构造应力等多种因素控制,有效储层分布预测难度大。通过综合研究,首次建立起库车东部白垩系对比关系,明确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在库车东部广泛分布,受沉积微相及物源分布影响,储层物性具有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变好的趋势。刚性颗粒含量较高的储层预测有效埋深可以大于7000m。古构造应力对储层的构造压实作用从造山带向盆地减弱。结合多种控制因素预测了有利储层勘探区。

    塔河地区卡拉沙依组小层划分、连通性及油藏类型
    盛湘, 何发岐, 云露
    2009, 30(2):  143-148.  doi:10.11743/ogg20090203
    摘要 ( 1005 )   PDF (5768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油层主要分布在卡三段和卡四段的砂泥岩互层中,根据钙质含量引起的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变化和旋回特征将卡三、四段进一步自上而下分为Ⅰ,Ⅱ,Ⅲ,Ⅳ,Ⅴ油组。各油组厚度一般在80~100m之间,油组界线在连井地震剖面上均标定在同一个同相轴上,因而具等时性。油气层的较薄的单层厚度(2~5m)和河道微相类型决定了其在横向上多为不连通的透镜状砂体。油气藏类型多为受构造圈闭和透镜状砂体分布以及连通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断层的共同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与深盆气藏特征对比
    李仲东, 郝蜀民, 李良, 惠宽洋, 过敏
    2009, 30(2):  149-155.  doi:10.11743/ogg20090204
    摘要 ( 1184 )   PDF (7753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压实资料、孔隙演化、压力成因、气水分布、天然气运移和成藏特征等分析研究,结合前人的成果资料,对上古生界气藏与典型深盆气藏特征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认为,如果仅从成藏基本条件和气藏某些表现形式看,上古生界气藏与深盆气藏有相似之处。但开发动态资料显示,气层连通性差,气层分属多个压力系统,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气水关系倒置现象,局部存在边底水,气水分布主要受构造部位和有利储层相带等因素控制。由成藏作用过程、成藏关键条件和成藏机理考察,上古生界气藏具就近运移、聚集、成藏特点,主要属岩性气藏或构造-岩性气藏。综合分析认为,储层连通性差、圈闭受岩性和构造控制是造成上古生界气藏有别于深盆气藏的根本原因。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致密史与油藏成藏史
    邓秀芹, 刘新社, 李士祥
    2009, 30(2):  156-161.  doi:10.11743/ogg20090205
    摘要 ( 1198 )   PDF (6274KB) ( 8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机理,在包裹体宿主矿物成岩序列和均一温度分析基础上,明确了钠长石中的烃类包裹体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的早期充注过程中,石英加大边中包裹体形成于早白垩世生排烃高峰期,含铁碳酸盐中的烃类包裹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抬升降温过程中的早期阶段,为晚期充注的产物。同时结合现今储层孔隙发育特征,探讨生排烃高峰期储层古孔隙度和古渗透率,提出生排烃高峰期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尚未形成,含铁碳酸盐胶结是造成储层致密的决定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山1段储层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董昭雄, 沈昭国, 何国贤, 刘忠群
    2009, 30(2):  162-167.  doi:10.11743/ogg20090206
    摘要 ( 1607 )   PDF (956KB) ( 5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1段主要发育河床滞留、分流河道、河道砂坝、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河间洼地和河漫沼泽8种沉积微相,储层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和心滩沉积微相。储层综合特征和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影响气层产能的最敏感的参数是储层中值半径。储层喉道中值半径的大小、分布和连通性以及碎屑颗粒粒度和石英含量等地质特征决定于沉积微相展布特征。通过对区内山1段储层沉积微相和中值半径等参数的对比分析发现,天然气主要赋存于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平面上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河流交汇处。

    中、东部油气勘探
    上扬子台地晚二叠世礁相油气藏的断块构造控制与勘探方法建议
    朱忠发, 刘建清
    2009, 30(2):  168-176.  doi:10.11743/ogg20090207
    摘要 ( 1100 )   PDF (1043KB) ( 9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构造作用最重要的沉积记录入手,结合大量玄武岩成线状、面状喷溢,同生断层发育,表层褶皱、断裂构造形迹体系与台地断块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等进行研究,发现上扬子台地从形成到结束历经3次大落大起、无数次强烈撕裂和2次大规模撕裂,并造成部分地区的大幅沉降,形成若干条台内台沟等景观。台地东半部从北到南形成大巴山前缘断块、华莹山断块、东部台缘断块、永川-宜宾断块、赤水-古道-盐津断块、毕节-镇雄断块、黔西-大方断块、织金-纳雍断块和普定-普安断块等9个断块,并首次绘制出第一幅断块格杂图。断块间彼此作不平衡升降运动,其结果造成断块一端高跷,抬升侧控制着生物礁的生长发育和白云岩的形成,最后形成礁控油气藏。晚二叠世时,大巴山前缘断块是西端高跷、东部低垂,南侧抬升、向北掀斜;华蓥山断块和东部台缘断块均是北部高跷、南部低垂,东侧抬升、向西掀斜。在此基础上提出,勘探礁控油气藏应遵循:①断块构造控制;②由高跷端向低垂端、由抬升侧向掀斜侧顺序施钻;③断块掀斜不明,生物礁发育不清,应先做沉积相分析对比,切勿盲目上钻。

    中、上扬子地区地质结构类型与海相层系油气保存意义
    沃玉进, 汪新伟
    2009, 30(2):  177-187.  doi:10.11743/ogg20090208
    摘要 ( 1122 )   PDF (1233KB) ( 1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野外构造剖面、地震-地质解释、钻井资料等,总结出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单层、双层和三层结构等3大类共计11小类的地质结构类型,分5个区带剖析了区内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分带性与地质结构类型的展布特征,并简要讨论了不同地质结构的成因,认为地质结构类型差异与变形带内主控断层所滑脱的深度密切相关。不同的滑脱深度决定了该地质结构类型中区域盖层的剥蚀程度及断层对油气保存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其油气保存条件。其中,单层稳定结构、双层结构的深部构造、三层结构的中部构造因区域盖层保存完好、主控断层多为烃源断层而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的有利构造带。

    辽西低凸起变质岩潜山裂缝储层及成藏条件
    刘乐, 杨明慧, 李春霞, 郑晓凤
    2009, 30(2):  188-194,222.  doi:10.11743/ogg20090209
    摘要 ( 916 )   PDF (8139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岩心、薄片及FMI全井眼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和地震相干体切片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辽西低凸起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垂向成像测井响应特征、含油层段物性特征及裂缝发育带平面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该区的变质岩储层岩性包括混合岩类、区域变质岩类和碎裂岩类等三种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包括裂缝、溶蚀孔洞和微孔隙,其中以构造裂缝为主。利用成像测井和双侧向等常规测井解释总结出五种测井响应类型并描述其识别特征,结合孔隙度测井对含油层段孔隙度范围和测井响应特征对比研究,并依据相干体切片分析了反映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断裂信息维数与油气藏数目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从垂向和横向上揭示有利储层分布,为成藏综合分析提供依据。

    松辽盆地油田水化学的垂直分带性
    楼章华, 李梅, 金爱民, 朱蓉, 田炜卓, 张慧婷
    2009, 30(2):  195-202.  doi:10.11743/ogg20090210
    摘要 ( 899 )   PDF (706KB) ( 6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松辽盆地油田地下水的深入研究,发现多数影响因素对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影响随着埋深的增加发生阶段性的变化,从而导致油田水化学的垂直分带性。根据地下水矿化度和Cl-浓度变化特征,从浅到深可以划分出大气水下渗淡化带(A带)、近地表蒸发浓缩带(B带)、泥岩压实排水淡化(C1)-压滤浓缩带(C2)、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D带)和深部渗滤浓缩带(E带)5种典型的水化学剖面单元类型。

    多套源岩天然气扩散损失量评价—以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气源岩为例
    王民, 郭晓博, 薛海涛, 卢双舫, 付广, 陈勇
    2009, 30(2):  203-209.  doi:10.11743/ogg20090211
    摘要 ( 829 )   PDF (6521KB) ( 6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天然气扩散原理、物质平衡原理和烃浓度封闭机理建立了多套源岩天然气扩散损失评价模型。选取松辽盆地北部浅层多套生物气源岩为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研究区4个层位现今累积生气量达385.7×1012m3,浅层生物气源岩主要生气层位中嫩江组二段生气量最大,主要生气期在嫩江组沉积末期。实际扩散气量计算表明,嫩二段实际扩散气量最大,其次为嫩一段、青山口组一段和青山口组二三段,不考虑烃浓度封闭和考虑烃浓度封闭的累积实际扩散气量分别达199.42×1012m3和105.44×1012m3。考虑烃浓度封闭时各时期的评价扩生比(实际扩散气量和生气量比值)都低于不考虑烃浓度封闭时的扩生比,后者约为前者的2~3倍。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部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苏永进, 唐跃刚, 石胜群, 房新娜
    2009, 30(2):  210-214.  doi:10.11743/ogg20090212
    摘要 ( 937 )   PDF (5600KB) ( 8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区域构造演化、构造单元划分及地层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部地区,重点开展了储集层、油气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研究,建立起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分析认为,古近系流沙港组、涠洲组是主要含油层系,包括4套储盖组合;主要烃源岩为流二段和流三段上部暗色泥岩,2套重要的砂岩储层是流三段和涠洲组;圈闭类型以断鼻、断块及地层超覆型为主,时间、空间上配置较好;成熟烃源岩、储层发育、断层特征、盖层条件和圈闭形态及落实程度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包括深凹带内斜坡带、南部断阶带和外斜坡、远斜坡带三种成藏模式,内斜坡带西部地区为勘探最有利的区带。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坡折带成因类型及对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
    龙更生, 施和生, 王英民, 杜家元, 刘军, 张晓宇, 刘豪
    2009, 30(2):  215-222.  doi:10.11743/ogg20090213
    摘要 ( 1185 )   PDF (8068KB) ( 4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惠州凹陷新近系地处浅海陆架背景,地层发育相对平缓,通过地震、钻测井等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依然存在沉积坡折带、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3种主要类型的坡折带。这些坡折带在平面上呈顺源多级坡折带组合、斜交组合、梳状组合和平行山梁组合4种组合类型。并且坡折带的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间歇性、规模递变性和迁移旋回性。研究进一步揭示,盆地北缘和南部的坡折带对地层的叠置样式及沉积体系的发育和空间展布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技术方法应用
    火成岩油气藏储量计算有关问题探讨
    张玲, 王志强, 张丽艳, 焦里力
    2009, 30(2):  223-229.  doi:10.11743/ogg20090214
    摘要 ( 912 )   PDF (6636KB) ( 9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火成岩油气藏具有岩性和岩相复杂、储层非均性强的特点,通过分析不同岩相、不同储集类型的岩石物理特点、测井响应特征和油水系统,提出适合火成岩储层的储量计算单元划分观点。以岩心分析为基础,充分利用成像与核磁测井识别有效厚度。采用细分储集类型,并将常规测井、核磁测井、压汞曲线相结合,建立孔隙度、饱和度参数解释模型。采用地震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定量描述储量单元参数。以上多种方法和综合技术的应用,可较好地解决缝洞型双重介质火成岩储量参数解释困难、储量计算精度低的难题,并对类似火成岩油气藏的储量计算评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测井参数定量化技术在榆树林油田葡萄花储层物性解释中的应用
    王文明
    2009, 30(2):  230-235.  doi:10.11743/ogg20090215
    摘要 ( 768 )   PDF (5484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井数据标准化,岩心资料的选取与处理,计算出流体流动单元指标FZI。将研究区内的储层划分成3类流动单元,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等测井解释模型。采用分流动单元进行储层渗透率解释方法,渗透率的解释精度明显得到了提高。通过建立反映测井信息与流动单元内在联系的样本集,实现了储层参数由取心井到非取心井的最佳定量求取,根据不同的流动单元,应用不同的解释模型,较精确地计算出渗透率值。从该技术在研究区内77口井的应用效果看,能够正确揭示储层参数的平面变化规律,指导剩余油研究及开发调整方案编制。

    最优化广义S变换及其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
    史燕红, 边立恩, 贺振华
    2009, 30(2):  236-239.  doi:10.11743/ogg20090216
    摘要 ( 765 )   PDF (3670KB) ( 7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井数据标准化,岩心资料的选取与处理,计算出流体流动单元指标FZI。将研究区内的储层划分成3类流动单元,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等测井解释模型。采用分流动单元进行储层渗透率解释方法,渗透率的解释精度明显得到了提高。通过建立反映测井信息与流动单元内在联系的样本集,实现了储层参数由取心井到非取心井的最佳定量求取,根据不同的流动单元,应用不同的解释模型,较精确地计算出渗透率值。从该技术在研究区内77口井的应用效果看,能够正确揭示储层参数的平面变化规律,指导剩余油研究及开发调整方案编制。

    基于确定性和随机模型的薄储层岩性预测
    李军, 熊利平, 赵为永, 刘建
    2009, 30(2):  240-244.  doi:10.11743/ogg20090217
    摘要 ( 1130 )   PDF (5179KB) ( 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角洲前缘地区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大多数情况下砂泥岩波阻抗值重叠,而且薄砂层较多,地震数据反演结果达不到分辨薄层的精度,致使无法准确预测砂体分布规律。从综合利用不同储层建模技术各自优势识别薄砂层的思路出发,针对三角洲前缘地区的特点提出了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联合的方法,即首先用确定性建模得到声波波阻抗,在此基础上用随机模拟方法得到薄砂层的展布。采用的具体方法为地震与测井联合反演方法及马尔可夫链随机模拟方法,随后按照此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Y地区进行了试验,最终得到更为准确的薄砂体预测结果。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小波域层间吸收属性应用研究
    徐天吉, 程冰洁, 唐建明, 李显贵
    2009, 30(2):  245-249.  doi:10.11743/ogg20090218
    摘要 ( 1203 )   PDF (4711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小波理论,对地震资料进行小波域分频成像处理,具有突出地质体的局部化地质特征、储层的微观结构、反映薄互层反射的重要信息等优点。将小波域二维分频地震剖面进行重构,可以形成地震波的振幅与时间、频率直接相关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再沿目标层段或井位置点分析地震波的层间吸收属性、高频衰减特征,能够获取圈定储层与预测油气的重要参考信息。将该方法运用到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气藏的储层预测与含气性检测中,获得了与测井记录吻合良好的预测效果。

    应用气井压力恢复资料确定产能的方法—以靖边气田为例
    张宗林, 胡建国
    2009, 30(2):  250-254.  doi:10.11743/ogg20090219
    摘要 ( 920 )   PDF (4337KB) ( 5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气井绝对无阻流量是反映气井潜在产能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合理地确定气井产量的重要依据。气井绝对无阻流量通常由系统试井获得,对于低渗透气藏,用常规的系统试井方法确定二项式产能方程往往比较困难。在对气井产能二项式方程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储层类型及特性对产能试井资料的影响,基于靖边气田20多口气井修正等时试井资料建立了应用压力恢复资料确定气井产能的经验方法,经实例分析,方法可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