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2-25
    塔河油田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漆立新, 云露
    2010, 31(1):  1-12.  doi:10.11743/ogg20100101
    摘要 ( 1375 )   PDF (12227KB) ( 5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缝洞型储层是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多次构造运动引起的多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论述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多期岩溶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揭示了加里东中期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和海西早期4个主要岩溶发育阶段,解析了岩溶储层成因演化过程及改造历史,研究认为海西早期及加里东中期第一、第二幕为主要岩溶时期,特别是海西早期最为重要,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古构造、岩溶地貌及古水系地质环境。

    塔河地区寒武系储层深埋藏白云石化特征
    蔺军, 周芳芳, 袁国芬
    2010, 31(1):  13-21,27.  doi:10.11743/ogg20100102
    摘要 ( 892 )   PDF (2069KB) ( 10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具过渡型成岩演化环境成因特征。寒武纪碳酸盐沉积物在经历了短暂的早期成岩作用(海底成岩加大气淡水成岩作用)后,即进入埋藏成岩环境,经历了准同生白云岩—早成岩浅埋藏白云岩—晚成岩深埋藏白云岩—热液成因白云岩的成岩作用演化过程;裂缝、溶蚀孔(洞)是塔河地区寒武系不同类型白云岩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深埋藏白云石化条件下的与深部断裂热液流体有关的溶蚀作用是塔河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储渗空间形成的主要机制,而不同期次的充填和胶结作用的强度及热液溶蚀之后稳定的埋藏过程、较小的构造变动是有效储集空间得以保存的主控因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古溶洞系统与油气开发——以塔河碳酸盐岩溶洞型油藏为例
    鲁新便, 蔡忠贤
    2010, 31(1):  22-27.  doi:10.11743/ogg20100103
    摘要 ( 1356 )   PDF (4220KB) ( 1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为原型,厘定了古溶洞系统的概念与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演化、改造以及对油藏的分隔作用,提出了古溶洞系统的垮塌充填-断裂体系是造成油藏分隔化作用的主要因素。针对该类油藏由于喀斯特作用与构造作用所造成的缝洞储集体非均质性特征,认为其油藏描述应按照系统性、层次性思路,分岩溶体系(古溶洞系统)与油藏体系(缝洞单元)两个级次来进行。与此同时,按照对喀斯特油藏描述调整后的思路与技术方法对研究区古溶洞系统与开发井位部署之间关系进行了描述,取得了良好效果。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多井缝洞单元注水开发方式
    荣元帅, 刘学利, 杨敏
    2010, 31(1):  28-32.  doi:10.11743/ogg20100104
    摘要 ( 1203 )   PDF (37791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手段,通过对前期试注阶段注水效果的系统评价,探讨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多井缝洞单元的注水开发方式,包括注水时机、注采井网、注采井的储集体类型、注采井高低部位等。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不同类型储集体应在不同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下注水,溶洞型储集体压力水平为80%~90%,孔洞型储集体压力水平在90%以前,裂缝型储集体要更早开始注水效果较好;注采井网应采用不规则面积井网;注采井储集体类型和高低部位以缝注洞采、缝注孔洞采、低注高采较好。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曲线特征——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
    陈青, 易小燕, 闫长辉, 王旭
    2010, 31(1):  33-37.  doi:10.11743/ogg20100105
    摘要 ( 1209 )   PDF (10770KB) ( 7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驱曲线法在我国已广泛地应用了多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一般仅限于砂岩油藏,而碳酸盐岩油藏水驱特征比砂岩油藏更复杂,多变。以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通过水驱曲线的形态,归纳水驱曲线具有3种类型:单一直线段、两直线段(呈台阶状),不规则的水驱曲线。其中,台阶状反映了碳酸盐岩油藏具有缝洞发育、水体能量不稳定、水驱规律复杂的特征,并具有能量下降波及不同水体。通过典型井的水分析资料,验证了同一个缝洞单元内存在多个水体供给能量。

    分频反演方法及其在塔河A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季玉新, 刘春园, 陈冬, 王康宁
    2010, 31(1):  38-42.  doi:10.11743/ogg20100106
    摘要 ( 1702 )   PDF (4363KB) ( 10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A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是重要储油层系之一,而储层的空间展布,厚度变化及物性特征的落实程度是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难点,在精细岩石物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目标特征曲线的构建方法,利用分频反演方法,得到高分辨率的反演数据体,追踪解释有利砂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该区石炭系储层预测工作的技术流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塔里木盆地轮台地区低幅度构造圈闭落实技术及其应用
    韩强, 杨子川, 赵渊
    2010, 31(1):  43-48.  doi:10.11743/ogg20100107
    摘要 ( 848 )   PDF (11107KB) ( 6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落实塔里木盆地轮台地区低幅度构造圈闭,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应用层位精细标定、自动追踪、相干体属性及变速成图技术,准确落实了区内局部构造。并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的测井、地震资料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发现油气层砂岩速度低,泥岩盖层速度高,油气层具有低频、强振幅特征。利用属性分析、含油气检测技术对落实构造的储盖组合、含油气性进行分析和预测,应用效果良好。

    分频解释技术在塔河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朱定, 孙素琴, 蒋进勇
    2010, 31(1):  49-53.  doi:10.11743/ogg20100108
    摘要 ( 1338 )   PDF (6411KB) ( 9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砂体埋藏深、厚度薄、横向变化大,砂体预测描述困难。利用分频技术对卡拉沙依组薄砂层进行了识别与描述,通过特定频率的相位,揭示了砂组多期沉积的边界,并利用调谐亮点对砂组的分布范围进行了追踪,通过首峰频率估算了砂组的厚度。分频解释技术达到了薄砂岩储集层的识别目的,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产量及压力变化模型
    赵艳艳, 袁向春, 康志江
    2010, 31(1):  54-56,62.  doi:10.11743/ogg20100109
    摘要 ( 1004 )   PDF (1754KB) ( 1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多缝多洞串联型油藏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得出了产量和压力的变化规律。单缝单洞油藏的压力和产量均呈指数递减,多缝多洞油藏靠近生产井的溶洞产量的递减规律为几个指数递减函数的代数和,压力的递减规律为几个指数递减函数与井底流压的代数和。以同等大小的三缝三洞油藏为例,远离生产井的溶洞压力下降速度远远慢于靠近生产井的溶洞;生产初期产量主要是靠近生产井的溶洞在作贡献,远离生产井的溶洞逐渐开始补充。这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的动态分析和预测,认识缝洞连通模式和缝洞参数,以及储量计算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外围探区
    塔中隆起早古生代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宁飞, 汤良杰, 张钰, 何春波, 朱传玲, 王鹏昊, 陈群
    2010, 31(1):  57-62.  doi:10.11743/ogg20100110
    摘要 ( 856 )   PDF (16874KB)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典型的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探讨了塔中隆起早古生代反转构造样式发育特征,分析了反转构造发育的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震旦纪—早、中奥陶世的裂陷作用产生的基底正断层对后期构造变形样式产生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先存基底正断裂的影响,塔中隆起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反转构造组合样式。当先存正断层倾角较大时,断层方位不利于进一步反转,此时反转扩展到毗邻断层,先期正断层可能为后期的逆冲断层提供应力集中点,如塔中Ⅱ号断裂带和塔中10号断裂带;也可能被后期的压性构造褶曲,如塔中Ⅰ号断裂带。反转构造发育早期有利于烃类聚集,后期还可以发育不同幅度的反转型背斜,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的圈闭。

    塔中Ⅰ号带奥陶系烃包裹体荧光特征与成藏期
    张鼐, 赵瑞华, 张蒂嘉, 陈延贵, 邢永亮
    2010, 31(1):  63-68,75.  doi:10.11743/ogg20100111
    摘要 ( 1062 )   PDF (4236KB) ( 7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显微镜下烃包裹体的荧光特征、与方解石脉的穿插关系以及均一温度等特征,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储层中发育的烃包裹体划分为4个期次;结合塔中地区区域构造演化特点,研究区四期烃包裹体分别对应着4个油气成藏期次,即志留纪末低成熟油形成时期,海西晚期生油期,早喜马拉雅期凝析油-湿气形成期,喜马拉雅期后期干气阶段。这4期烃包裹体在塔中Ⅰ号带奥陶系储层中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由东南浅埋藏油区向西北深埋油区将塔中Ⅰ号带奥陶系储层包裹体分布情况分成4个区域,其中第Ⅲ,Ⅳ期烃包裹体古油对现在油气藏起决定作用。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西北倾没端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
    李慧莉, 钱一雄, 沙旭光, 马红强
    2010, 31(1):  69-75.  doi:10.11743/ogg20100112
    摘要 ( 1594 )   PDF (35596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钻探揭示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西北倾没端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发育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综合岩心、薄片以及测井资料,分析了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加里东中期Ⅱ幕风化壳岩溶作用、准同生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对储层发育有影响。准同生期岩溶作用及与热液有关的埋藏溶蚀作用对现存储集空间的贡献有限,研究区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早古生代古隆起的演化及其勘探意义
    吕海涛, 张仲培, 邵志兵, 张根法, 岳勇
    2010, 31(1):  76-83,90.  doi:10.11743/ogg20100113
    摘要 ( 1196 )   PDF (15524KB)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结合前人认识,运用叠合盆地构造解析方法,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早古生代古隆起的形成展布及后期构造演化过程,并从油气成藏条件的角度,阐述了其油气勘探意义。认为研究区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具备岩溶发育的古隆起背景,奥陶系岩溶储集体值得勘探重视;麦盖提斜坡北部与巴楚隆起南缘带在早古生代为古隆起的北斜坡区,是长期的油气运移指向区,利于油气聚集;麦盖提斜坡北部的海西晚期构造带,是下一步有利的勘探区带。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地区石炭系油藏地球化学特征
    邵志兵, 吕海涛, 耿锋
    2010, 31(1):  84-90.  doi:10.11743/ogg20100114
    摘要 ( 1489 )   PDF (2945KB) ( 9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塔里木盆地麦盖提地区石炭系油藏中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是高-过成熟的海相腐泥型气,巴什托地区天然气主要是高成熟的油田伴生气,和田河气田气则是过成熟的干酪根裂解气与原油裂解气的混合。巴什托地区原油主要是演化程度高的低硫、低蜡的轻质油;原油至少有两期充注,保存条件较好;油-源对比显示原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而与石炭系烃源岩无成因联系。巴什托油气藏主要有两大成藏期:一期是海西晚期,油气藏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另一期是喜马拉雅期,以形成次生凝析油气为主。

    准噶尔盆地北部古生代构造演化与石炭系烃源岩
    余腾孝, 曹自成, 徐勤琪, 潘泉涌, 薛会, 刘士林, 解国军
    2010, 31(1):  91-97.  doi:10.11743/ogg20100115
    摘要 ( 1209 )   PDF (4414KB) ( 9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准噶尔北部地区断裂演化的基础上,将北部地区震旦纪—石炭纪的构造演化划分为两个阶段:①震旦纪—中奥陶世洋盆扩张阶段;②晚奥陶世—石炭纪洋盆俯冲、地体拼接阶段。石炭纪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区处于半深海-浅海、海-陆过渡环境,具备烃源岩发育条件。钻井和露头揭示,石炭系发育上、下石炭统两套烃源岩。油-源对比分析和构造演化研究表明,伦5井、滴北1井油气主要来源于乌伦古坳陷石炭系。

    准噶尔盆地车91井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特征
    赵卫军, 于浩业, 李永航, 任军民, 董雪梅
    2010, 31(1):  98-106.  doi:10.11743/ogg20100116
    摘要 ( 1586 )   PDF (11937KB) ( 5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油气藏综合研究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车91井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井区油藏储层主要岩性为爆发相火山角砾岩,属于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紧邻油藏之上地层中总有裂缝发育,油藏与裂缝段具有很好的下、上近邻组合特征;油藏类型为受边底水控制的不规则块状油气藏;油藏具良好的保存条件,但在大断裂附近封闭保存条件明显变差,油质变重,油气曾受到氧化作用。最后指出,确定地层中裂缝发育的区域对该区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地区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
    苏永进, 唐跃刚, 张世华, 房新娜
    2010, 31(1):  107-113.  doi:10.11743/ogg20100117
    摘要 ( 1466 )   PDF (4484KB) ( 10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藏的形成机理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储层和圈闭发育特征研究,运用成藏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归纳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划分成藏体系并总结形成模式。综合研究认为,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藏的条件;充足的烃源岩和较高的生气强度、良好的输导条件、适时的古隆起和古斜坡、圈闭发育、大面积分布的巨厚储层、优良的保存封盖条件是控制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因素;上三叠统包括下部和上部两个成藏体系,下部成藏体系包括高压驱赶和低压吸拉两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上部成藏体系主要以毛细管导入、水溶气运移释放和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等3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为主,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学机制和不同的分布特征。

    双逆冲断层间的构造样式——以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跃东地区为例
    王信国, 王濮, 何建坤, 李东安
    2010, 31(1):  114-118.  doi:10.11743/ogg20100118
    摘要 ( 1466 )   PDF (5233KB) ( 10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逆冲断裂带两侧的构造样式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但双逆冲断层间的构造样式却少有详细的论述。基于实际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有限元应力场模拟,通过对三维断层组合和有限元模型应力、应变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双逆冲断层间存在近直立走滑断层,且走滑断层两侧地层产状相反。这对研究复杂构造交汇部位的构造样式和矿产资源勘查有指导意义。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七区中单元新近系馆陶组点坝构型
    周伟东, 刘振坤, 岳大力, 周银邦, 钟欣欣
    2010, 31(1):  126-134.  doi:10.11743/ogg20100120
    摘要 ( 976 )   PDF (8614KB) ( 4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中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曲流河沉积,按照层次分析思路及模式拟合的方法对地下点坝构型进行表征分析,总结了曲流河各沉积微相的岩电特征,并结合曲流河沉积模式,划分了研究区沉积微相,识别出两个点坝。综合应用开发动态资料及测试资料,认知了点坝内部构型单元的定量模式,即侧积层的倾向、倾角、间距以及单一侧积体水平宽度,以模式为指导,以井数据为约束,对点坝内部构型进行精细解剖,最终建立曲流河点坝构型三维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李军, 宋新民, 薛培华, 张海龙, 孙景民
    2010, 31(1):  119-125.  doi:10.11743/ogg20100119
    摘要 ( 1748 )   PDF (3332KB) ( 1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通过建立并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21个小层。在小层划分基础上,以曲流河单砂体内部构型刻画为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岩心、密井网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点坝单砂体层次界面、岩相组合及空间展布与配置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的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形成的侧积体数多在3~4个,侧积面夹角多在4°~7°,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搭接型、叠加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间配置的主要方式。受点坝侧积泥岩等夹层及注采方式影响,剩余油多分布于点坝、孤立及切叠砂体中,构成了油藏实施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