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2-25
    成藏理论
    “油气成藏模式”的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吴冲龙, 林忠民, 毛小平, 王连进
    2009, 30(6):  673-683.  doi:10.11743/ogg20090601
    摘要 ( 2021 )   PDF (516KB) ( 1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油气成藏模式典型实例的剖析,对同类实例的共性进行了概括和简化,将油气成藏模式归纳为5大类,进而提出了油气成藏模式的新定义。研究认为,油气成藏模式分析的要素包括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条件、动力介质、形成机制和演化历程等,成藏模式应是基于全部要素的复合分析,但各类成藏模式的建立方法和适用范围应与不同的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资料的情况,以4种要素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主线,兼顾其他要素,来分别建立盆地级、坳陷级、凹陷级或圈闭级的成藏模式。

    构造抬升剥蚀与异常压力形成
    包友书
    2009, 30(6):  684-688,691.  doi:10.11743/ogg20090602
    摘要 ( 1047 )   PDF (371KB) ( 1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物理化学原理,建立了完全封闭条件下构造抬升剥蚀后地层流体压力的定量计算公式。公式显示,在完全封闭条件下构造抬升后的地层压力取决于抬升前的地层压力、地层流体的压缩系数、地层流体的膨胀系数、岩石孔隙体积的压缩系数、抬升前后地层温度的变化和剥蚀厚度。根据流体的压缩系数和膨胀系数及岩石孔隙体积压缩系数的特点,经分析认为对于水层砂岩岩体,构造抬升剥蚀趋向于形成异常低压;对于气层,构造抬升剥蚀趋向于形成异常高压。

    异常高压气藏有限封闭水体能量评价
    胡俊坤, 李晓平, 李琰, 叶亮, 任科
    2009, 30(6):  689-691.  doi:10.11743/ogg20090603
    摘要 ( 957 )   PDF (167KB) ( 6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评价异常高压气藏有限封闭水体能量的新方法。此方法是在广义物质平衡方程的基础之上,结合异常高压气藏的生产动态,计算出异常高压气藏有限封闭水体的水体倍数,从而对气藏的水体能量进行评价。通过对新场气田新3井的实例计算,得出有限封闭水体的水体倍数为0.0805。文章论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3段河道砂岩相控储层预测
    许杰, 何治亮, 董宁, 周小鹰, 李军, 朱生旺
    2009, 30(6):  692-696,705.  doi:10.11743/ogg20090604
    摘要 ( 1819 )   PDF (760KB) ( 7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3段属于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由于地震属性预测受地震分辨率限制,造成河道砂体储层预测的多解性。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盒3段目的层进行了沉积相展布规律研究,认清了盒3段顶界面地震反射层Tf9是一个在全区有近似等时地质意义的反射界面,盒3段上砂组的厚度与Tf9平均振幅的统计关系符合调谐振幅原理,从而优选出盒3段砂岩的振幅敏感属性。通过地震相、测井相及沉积微相综合分析,认为盒3段振幅敏感属性平面图与其沉积相展布规律一致,通过相关分析能较好地预测出砂岩发育的有利区。在D66井附近目标区的实践表明,砂岩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率达90%。由此表明,以沉积相、沉积特征约束地震属性预测能实现对复杂地质体的准确预测和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晚石炭—早二叠世地层划分
    郭书元, 张广权, 陈舒薇, 李浩
    2009, 30(6):  697-705.  doi:10.11743/ogg20090605
    摘要 ( 1812 )   PDF (1257KB) ( 8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本溪组和太原组的岩性组合、沉积旋回、标志层和沉积演化史,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本溪组时代属晚石炭世本溪期,下段为铝土质岩,相当于区域上的铁铝岩段;上段为砂泥岩夹薄煤层,局部夹1~3层灰岩,相当于区域上的半沟段。太原组分为3段,下段为砂泥岩夹薄煤层,相当于区域上的晋祠段,时代属晚石炭世;中段为主煤层、灰岩及与其相当层位的泥岩,相当于区域上的毛儿沟段;上段为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夹煤层和0~2层灰岩,组成两个旋回,相当于区域上的东大窑段;中、上段时代属早二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成藏物理模拟
    李元昊, 刘建平, 梁艳, 独育国, 黄锦绣, 曾溅辉
    2009, 30(6):  706-712.  doi:10.11743/ogg20090606
    摘要 ( 1235 )   PDF (678KB) ( 9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为陆相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主要为低-特低渗透岩性油藏。研究表明,长7生烃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石油向低渗透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运移方式主要为幕式运移。通过成藏物理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低渗透成藏过程及成藏特征,同时对比不同注入压力、不同充注方向下幕式成藏特征及与稳态成藏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无论烃源岩向上还是向下排烃,异常压力越大越有利于低渗透储层成藏,成藏效率越高,含油饱和度越高。

    四川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冯明石, 刘家铎, 孟万斌, 王峻, 张翔, 冯艳红
    2009, 30(6):  713-719.  doi:10.11743/ogg20090607
    摘要 ( 1936 )   PDF (777KB) ( 8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铸体薄片镜下观察、物性分析、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分析手段,对四川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的储层特征、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平均孔隙度为5.83%,平均渗透率为0.283×10-3μm2,为低孔-低渗型储层;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损失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是对储层发育贡献最大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有利于保护剩余原生粒间孔隙。

    川西坳陷盐井沟构造沙溪庙组现今地应力方向
    邓虎成, 周文, 姜浩罡, 姜文利
    2009, 30(6):  720-725,731.  doi:10.11743/ogg20090608
    摘要 ( 1363 )   PDF (528KB) ( 9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盐井沟构造沙溪庙组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现今地应力方向的研究是该区人工压裂获效的基础。通过追踪川西坳陷历年天然地震P波方向,结合相邻构造现今地应力方向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现今地应力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井取心古地磁定向实验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进行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测定和计算。结果发现,计算获得的现今地应力方向与天然地震和相邻构造上地应力方向具有一致性。综合各种资料及实验分析成果,判定研究区沙溪庙组现今地应力方向为北西向。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麻黄山地区中生界油藏富集规律
    丁晓琪, 张哨楠, 谢世文, 冯一波
    2009, 30(6):  726-731.  doi:10.11743/ogg20090609
    摘要 ( 1669 )   PDF (623KB) ( 9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裂特征、典型油藏解剖和剩余压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麻黄山地区中生界油气分布和成藏组合在不同构造带有较大的差别,油藏受构造影响明显。西缘冲断带主要发育源外成藏组合和远源成藏组合,油藏主要为断块油藏和断背(鼻)油藏,油藏面积小、油柱高度大、储量小、产量高;中央凹陷带主要发育源内成藏组合,主要为致密低渗岩性油藏,油藏面积大、油柱高度小、产量低;而东部凸起带,源内、源外和远源成藏组合均发育,油藏则主要为背斜-岩性油藏。

    川中广安须家河气藏气、水分布
    樊茹, 邵辉, 贾爱林, 何东博, 张学磊, 邓胜徽, 位云生, 季丽丹, 陈涛涛
    2009, 30(6):  732-739.  doi:10.11743/ogg20090610
    摘要 ( 1647 )   PDF (1036KB) ( 7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中广安须家河气藏为孔隙-岩性型致密气藏。根据78口试采井数据分析,认为储层的孔喉构成了成藏过程中主要的疏导体系,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控制气、水的运聚和分布;构造在气藏后期改造中影响天然气的聚集,较低的构造幅度致使气、水分异差,气井普遍产水。气藏内可划分出富气区、次富气区及气、水同产区3类气水分布区,相应地提出高渗透带、单砂体及微构造控制的3种气、水分布模式。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的沉积模式
    张顺存, 陈丽华, 周新艳, 蒋欢, 史基安, 贾凡建, 吴志雄
    2009, 30(6):  740-746,753.  doi:10.11743/ogg20090611
    摘要 ( 994 )   PDF (1047KB) ( 1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的沉积模式,以为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借鉴,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结合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在宏观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下,对研究区砂砾岩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砂砾岩沉积环境分为水上和水下两种,总体上补给水体主河道的水量较大,水流稳定、不间断;砂砾岩储层的物性随着沉积环境的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且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好。强调了湖岸线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模糊了冲积扇扇缘与扇三角洲平原之间的界线,将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有机结合,提出了研究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相相结合的沉积模式,把研究区划分为3个沉积相、8个沉积亚相。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地区沙三上亚段层序地层与隐蔽油藏
    刘永强, 刘晓龙
    2009, 30(6):  747-753.  doi:10.11743/ogg20090612
    摘要 ( 1262 )   PDF (980KB) ( 6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利用地震、测井、岩相等资料,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全区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沙三上亚段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沙三上亚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其中前缘亚相分布面积最广。区内低位体系域砂体与湖侵体系域烃源岩形成了十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优越的隐蔽圈闭发育条件。结合区域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中南部沙三上亚段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下一步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油源分析
    姜向强, 柳广弟, 高岗, 杨海风
    2009, 30(6):  754-761,767.  doi:10.11743/ogg20090613
    摘要 ( 1413 )   PDF (1663KB) ( 8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克百断裂带是准噶尔盆地油气聚集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油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百克断裂带原油凝固点相对较低,饱和烃含量和含蜡量相对较低;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划分为A类和B类,不同类型原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结合原油地化指标对原油运移方向的指示作用,经分析认为本区的主要油源是克百断裂逆掩的风成组烃源岩,断裂带地层的展布也证实了此观点。综合克百断裂的分段封闭性和油源分析成果,总结出了本区"山下供油,断裂控油"的油气成藏模式,并预测了新的勘探领域,以指导新一轮的油气勘探。

    Bongor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初探
    宋红日, 窦立荣, 肖坤叶, 胡勇, 任立忠
    2009, 30(6):  762-767.  doi:10.11743/ogg20090614
    摘要 ( 1736 )   PDF (613KB) ( 1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ongor盆地位于西非裂谷系和中非裂谷系交汇部位,是受中西非裂谷系(WCARS)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Bongor盆地下白垩统发育多套良好烃源岩、多套储集性能良好的砂体、有效的圈闭和3套封盖性能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及优越的生储盖组合配置,构成其油气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构造、构造-岩性复合型是主要的油气藏类型;生油凹陷和成熟烃源岩分布范围、区域性盖层、储集砂体和二级构造带控制着油气分布;北部斜坡带中段的深挖细找,前中生界基岩、北部斜坡带东、西两侧以及南部陡坡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楚雄盆地洒芷古油藏成藏与破坏主控因素
    彭金宁, 刘光祥, 吕俊祥
    2009, 30(6):  768-772.  doi:10.11743/ogg20090615
    摘要 ( 881 )   PDF (577KB) ( 7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楚雄盆地自下寒武统至白垩系,在多处发现油气苗和沥青显示。研究认为,导致洒芷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晚期构造隆升与大幅度的剥蚀,它们使得古油气藏暴露地表;晚期挤压冲断伴生的张性破裂缝窜通地表,使油气散失也是一个不可低估的破坏因素。油藏孔隙类型主要有两种:下部主要为原生型孔隙(上三叠统);上部主要为裂缝型孔隙(侏罗系)。下部的孔隙型沥青是早期成藏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残迹。这说明斜坡区、隆起区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有利于古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

    方法技术
    物质平衡方法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能量评价中的应用
    李江龙, 张宏方
    2009, 30(6):  773-778,785.  doi:10.11743/ogg20090616
    摘要 ( 768 )   PDF (562KB) ( 7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把缝洞单元的驱动类型划分为封闭弹性驱动、有水侵的弹性驱动、有封闭水体的弹性驱动及有封闭水体和水侵的弹性驱动4种。给出了每种驱动类型的物质平衡方程,所给出的方程充分结合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区别于以往的物质平衡方程。提出了缝洞单元的弹性产率、水侵量及封闭水体的水体倍数等评价缝洞单元能量的指标,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能量评价方法。该方法能够对缝洞单元能量特征和驱动类型进行判断,并对能量和水侵量进行定量计算。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价缝洞单元的能量特征。

    地震频谱成像的地质含义及在沉积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张雷, 卢双舫, 张学娟, 杨志如, 何欣
    2009, 30(6):  779-785.  doi:10.11743/ogg20090617
    摘要 ( 1126 )   PDF (817KB) ( 7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总结地震频谱成像几方面地质含义的基础上,通过井资料、砂岩预测厚度及地震属性等资料,验证了松辽盆地北部朝阳沟油田朝86井区振幅调谐体分频切片所能反映出的地质信息:该区扶余Ⅰ油层东西两侧具有不同的沉积特点。东部单期河道发育厚度大,但期次少,砂岩总厚度小,沉积物来自东北方向;西侧河道发育厚度薄,期次多,砂岩总厚度较大,沉积物来自西南方向。利用分频切片不但可以较准确地识别河道砂体展布形态、反映砂岩厚度分布特征,同时还可反映出研究区沉积物源、薄储层纵向变化及平面分布规律等沉积特征。

    基于粒子群和支持向量机的裂缝识别
    瞿子易, 周文, 罗鑫, 戴建文
    2009, 30(6):  786-792.  doi:10.11743/ogg20090618
    摘要 ( 848 )   PDF (603KB) ( 9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裂缝识别是裂缝性储层勘探和开发研究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难点之一。基于常规测井资料对裂缝的响应特征,提出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裂缝识别方法(PSO-SVM)。以麻黄山西区块延安组和延长组储层为例,应用交会图技术分析能较好响应裂缝的常规测井参数,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全局优化选取,从而建立起研究区裂缝识别模型。用建立起的模型对研究区单井进行裂缝识别研究,将识别结果与取心照片和测井曲线进行对比,绘制出综合柱状图。实际分析表明,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裂缝识别方法的识别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符,能较好地反应裂缝发育情况。

    川西中浅层气藏可动用含气层段甄别方法与应用
    杨锦林
    2009, 30(6):  793-796.  doi:10.11743/ogg20090619
    摘要 ( 1044 )   PDF (220KB) ( 6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钻井、录井、测井参数,计算各项钻录井参数权重变化系数,建立钻录井综合指标Gi评价方法。根据川西各区块气藏钻录井参数与气井建产情况,得出XC气田蓬莱镇组(Jp)和沙溪庙组(Js)气井综合指标大于6.0和12.5时,可以开展压裂改造措施,获得工业产量的可能性极大。在老井修井挖潜作业中,指导气井选层,取得较好的效果,修井挖潜成功率达到70%以上。

    高温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油效率实验—以泌阳凹陷双河油田为例
    韩杰, 张丽庆, 周永强, 汤达祯
    2009, 30(6):  797-800.  doi:10.11743/ogg20090620
    摘要 ( 1004 )   PDF (288KB) ( 9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泌阳凹陷双河V区块高温(84.3℃)低渗透的油藏条件,选取不同水解度的聚合物1630s和ZL-I进行驱油效率实验。通过不同浓度聚合物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高浓度聚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粘弹性,驱油效率明显高于低浓度聚合物,但考虑到经济因素,建议注入浓度为1600~2000 mg/L。不同段塞尺寸驱替实验说明,注入大段塞聚合物比注入低段塞驱油效率更高,但超过0.5 PV时驱油效率提高缓慢,故段塞尺寸为0.4~0.5 PV。由聚合物老化前、后对比驱油实验得出,低水解度聚合物1630s更适合此高温油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