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7-06-25
    论文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某些问题
    徐怀大
    1997, 18(2):  83-89.  doi:10.11743/ogg19970201
    摘要 ( 647 )   PDF (333KB) ( 8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相层序有它自身的特点,一是基准面比海相地层复杂,不是水平面,而是高于海面的复杂曲面。Cross提出的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要用地震资料加以约束。二是年龄确定困难,应当大力开展各种物理的、同位素的和化学的年龄测定工作。三是应当正确地看待连续强反射,不是所有的连续强同相轴都是层序界面,也不存在遍布全盆地的连续强同相轴。四是要重新认识生油岩,要从四维空间上研究生油岩中的有机质类型、丰度,以及在生油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和物理化学作用。结合目前我国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现状,有四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的应用
    邓宏文, 王洪亮, 李小孟
    1997, 18(2):  90-95,114.  doi:10.11743/ogg19970202
    摘要 ( 750 )   PDF (289KB) ( 10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济阳坳陷北部胜海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是以冲积-河流相为主的沉积。利用岩芯资料的高分辨率,划分基准面短期旋回,分析相序特征;应用岩芯标定,建立测井资料的基准面旋回响应模型;通过井-震对比,划分基准面中期旋回,并分析各地震相的地质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河流层序发育特征与演化过程,预测主要产层段储层的空间分布。

    地层基准面原理在湖相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王洪亮, 邓宏文
    1997, 18(2):  96-102.  doi:10.11743/ogg19970203
    摘要 ( 642 )   PDF (340KB) ( 17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地层基准面原理,通过岩芯、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研究层段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规模的地层旋回,分别响应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在短期旋回内,识别出可容纳空间增大时的重力流水道沉积和浊流溢岸沉积、可容纳空间减少时的重力流水道沉积和水道间溢岸沉积4种相序类型;在中期旋回中,识别出进积-退积对称型、进积非对称型和退积非对称型,指出在不同的基准面旋回位置,发育不同类型的中、短期旋回。通过对比,建立了该区二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前梨园洼陷南部有利储层发育层段及成油条件提出了新的认识。

    地震层速度的地质统计学处理
    许晓宏, 黄海平, 马玉柱
    1997, 18(2):  103-107.  doi:10.11743/ogg19970204
    摘要 ( 668 )   PDF (149KB) ( 9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由于静校正、表层速度、时差、倾角、曲射线等因素的影响,在计算层速度时会产生误差,其中的系统误差可用VSP等测井资料进行标定校正,而对其中的随机误差则采用地质统计学进行处理。地质统计学是研究空间变量分布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区域化变量、变差函数、克里金估值。采用此方法可进行地震层速度的误差校正,有效地提取出层速度的内在空间变化规律,抑制各种随机误差的干扰,使层速度值的信噪比显着提高。

    沉积基准面变化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樊太亮, 李庆谋
    1997, 18(2):  108-114,95.  doi:10.11743/ogg19970205
    摘要 ( 660 )   PDF (186KB) ( 14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沉积基准面分析是研究层序地层形成、进行等时地层单元划分与对比的关键环节。从地震、测井等资料中可求取定性或半定量的沉积基准面变化曲线:(1)在地震剖面上正确识别和区分盆缘上超、滨岸上超和水下上超的基础上,经过差异沉降、脱压实和地层剥蚀恢复等一系列校正,可获得反映基准面变化的上超点曲线;(2)在对测井曲线进行谱分析识别出米兰柯维奇旋回的基础上,采用校正的费希尔图解方法可编制出反映基准面变化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曲线。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不同方法求得的沉积基准面变化曲线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并用于层序地层划分、层序级别确定、井间层序对比和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

    民和盆地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成盆应力场模拟
    曹守连, 杨农
    1997, 18(2):  115-119.  doi:10.11743/ogg19970206
    摘要 ( 681 )   PDF (401KB) ( 8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和盆地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时盆地分别处于左旋剪切和右旋剪压应力场下,由此派生的伸展应力场决定了民和盆地属伸展性盆地。模拟预测的次级盆地的发育部位和构造的展布方向与地质研究相吻合,即侏罗纪控制盆地形成的构造以NWW向为主;早白垩世时,控制盆地形成的构造以NE或NNE向为主;含煤层序发育在呈分割性的次级盆地中。

    塔里木盆地北部震旦系古生界层序地层特征
    樊太亮, 刘金辉
    1997, 18(2):  120-127.  doi:10.11743/ogg19970207
    摘要 ( 742 )   PDF (307KB) ( 16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北部由于古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转换或海平面下降事件,形成了许多不同级别的不整合面。其中Ⅰ级不整合有前震旦系顶界面、下奥陶统顶界面、前石炭系顶界面、古生界顶界面。依据不整合面序列,在震旦系-古生界中可识别出3个巨层序、9个超层序组和39个三级层序。3个巨层序虽有着不同的沉积背景、体系域构成特征和展布规律,但其内部的三级层序间的叠置方式有4种基本型式:即加积、进积、退积和上超组合。根据年代地层格架,震旦系-古生界可划分为3个大的沉积旋回,旋回间的不整合面控制着沉积格局的转换。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分析
    魏魁生, 徐怀大, 叶淑芬
    1997, 18(2):  128-135,170.  doi:10.11743/ogg19970208
    摘要 ( 657 )   PDF (323KB) ( 14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块经历了混合型缓坡→清水型缓坡→镶边陆架末端-陡倾的缓坡→奥拉槽蒸发岩台地的发育历程,相应发育了5个超层序,分别形成于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早期(下Sauk),中、晚寒武世(中Sauk),早奥陶世冶里亮甲山期(上Sauk-1),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上Sauk-2)和中奥陶世(下Tippecanoe).以中奥陶统底部的巨大不整合为界,可以划分出Sauk和Tippecanoe两个超层序组。超层序和超层序组边界的形成与构造沉降速度突然变化、构造运动相联系。在寒武系识别出8~10个层序,其中6~8个Ⅰ型层序,2个Ⅱ型层序,层序性质具有区域性和某种全球可对比性。经对比,寒武纪的海平面变化大多数周期具有全球变化的同一性,仅徐庄期频率高而崮山期频率低。早奥陶世构造活动弱,高频层序发育,含18~24个高频层序,合并为3~4个层序组;晚奥陶世具有5~6个层序周期,海平面变化总体趋势具有全球性,层序周期具有可对比性。根据地球化学分析,烃源岩主要与张夏组、马家沟组有关的密集段和与乌拉力克组有关的复合密集段相联系。良好的储层包括与不整合相关的古喀斯特、TST和HST的碳酸盐岩隆、生物碎屑滩和LST的浊积岩、LST底部和HST顶?

    天然气同位素特征及作用
    黄海平, 许晓宏
    1997, 18(2):  136-139.  doi:10.11743/ogg19970209
    摘要 ( 630 )   PDF (299KB) ( 10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天然气同位素组成在油气扩散和对流中的差异、碳氢同位素组成与原来所作断块图的对比、天然气在储层内混合的同位素组成平衡原理和天然气成因与同位素变化之间的制约关系等特征,能有效地判识砂体连通性划分储集流体单元;可确定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使断块划分更加准确,进一步完善断块图,进行油藏精细描述;能确定不同源岩层所作的贡献,进而对混层开采进行配产,并能为下伏油藏的存在提供快速的判识。

    辽河盆地东部凸起古生界埋藏类型与油气
    陈昭年
    1997, 18(2):  140-144.  doi:10.11743/ogg19970210
    摘要 ( 549 )   PDF (279KB) ( 7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河盆地东部凸起古生界埋藏类型划分为相对沉降型、后期沉降型和长期抬升型3类。相对沉降型埋藏区,古生界可部分二次生油气,下白垩统梨树沟组具有生油潜力;后期沉降型和长期抬升型埋藏区,由于地层埋藏浅,很少有油气生成。从构造演化角度看,在古生界隆起,中生界凹陷的交汇区,可寻找古生界原生和次生油气藏,在单斜区,如有好的生油凹陷侧向配置,将可寻找到新生古储的古生界次生油气藏,以三界泡潜山成藏条件为好。

    滨南油田毕家断块扇三角洲储层沉积学特征
    伍涛, 武法东, 陈建渝, 毕义泉
    1997, 18(2):  145-150.  doi:10.11743/ogg19970211
    摘要 ( 710 )   PDF (302KB) ( 13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滨南油田毕家断块扇三角洲分为粗粒突变型(近源型)和细粒渐变型(远源型)两种层序。由第四砂层组到第一砂层组,表现为由浅水到半深水的逐渐演化过程。北部边缘同生断层对第一、二、三砂层组碎屑物质供给起控制作用,第四砂层组则具有多物源供给趋势。储层主要是扇三角洲前缘的各种砂体,其中以河口坝、分支河道最为有利。储层垂向非均质性与沉积演化密切相关,构造活动和湖盆扩展的最弱层段非均质性最强(第四砂层组变异系数2.02),构造活动和湖盆扩展最强的层段最弱。

    四川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魏魁生, 徐怀大, 叶淑芬
    1997, 18(2):  151-157.  doi:10.11743/ogg19970212
    摘要 ( 693 )   PDF (270KB) ( 10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的震旦系至第三系可划分为3个巨层序、17个超层序。超层序的周期平均为37Ma。巨层序边界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和华南板块的聚合有关,超层序边界在区域上可以追踪、对比,它们大多数与区域构造运动相对应。

    民和盆地的构造分析
    曹守连
    1997, 18(2):  158-160.  doi:10.11743/ogg19970213
    摘要 ( 769 )   PDF (379KB) ( 9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和盆地发育在中祁连隆起带上,基底为元古界、下古生界,盖层为侏罗系至第四系。盆地的基底构造以NW向为主;燕山期构造的展布方向有4种,其中NW,EW或近EW向及NS或近NS向占主要地位。多方向的构造叠加增加了构造的复杂性,喜山期构造主要发育在巴州凹陷和周家台低隆起内,继承了NW向展布的特点。多期构造的叠加和复合形成了民和盆地呈NW向切段,NE和NS向分块的构造格局。

    密集段的识别标志及地质意义
    朱玲, 樊太亮
    1997, 18(2):  161-164.  doi:10.11743/ogg19970214
    摘要 ( 769 )   PDF (399KB) ( 10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地震、测井、地球化学及古生物标志可以鉴定和识别密集段。密集段因其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生物种类众多,有机质丰富,因此可作为地层对比的钥匙。密集段多为重要的油气源岩和区域盖层。吉尔嘎朗图凹陷依据上述标志可划分出5个不同的密集段,皆具一定的生油气能力。

    延吉盆地热史分析
    陈昭年, 陈发景, 董庸
    1997, 18(2):  165-170,135.  doi:10.11743/ogg19970215
    摘要 ( 625 )   PDF (267KB) ( 9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延吉盆地的正演和反演热史分析表明,该盆地裂隙期热流值随伸展程度的提高而增大,在龙井期初时,经历了94mW/m2的高热流,进入坳陷期热流呈指数函数衰减,抬升剥蚀期热流逐渐减小。由于龙井组沉积末期盆地处于抬升剥蚀阶段,正处于烃源岩的成熟期,生成的油气因保存条件差而易于逸散和破坏,所以该盆地油气勘探风险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