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7-09-25
    论文
    川东南碳酸盐岩裂缝系统微型差异聚集
    姜子昂, 熊鹰, 董荣祥, 贺雪萌, 刘旭宁
    1997, 18(3):  171-176,194.  doi:10.11743/ogg19970301
    摘要 ( 665 )   PDF (1079KB) ( 8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南碳酸盐岩裂缝系统存在微型差异聚集。微型差异聚集的形成、分布和转化受控于水平扭剪应力场,能够维持至今则与较大的残余构造应力有关。微型差异聚集系统由运移驱动系统、聚集系统和通道系统构成,靠局部主张裂缝闭合性应变缩容产生驱动;由局部主张裂缝张应变扩容实现聚集气水的功能;通道由一种或多种组成。川南微型差异聚集的地质模式有高点转移型、断层平移型两类,能较好地解释气、水分布规律,并为进一步排水找(采)气、勘探隐伏裂隙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下扬子区晚中生代逃逸构造初探
    尚彦军, 夏邦栋, 林鹤鸣, 杜延军
    1997, 18(3):  177-182.  doi:10.11743/ogg19970302
    摘要 ( 778 )   PDF (487KB) ( 7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扬子区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前缘,自中三叠世拉丁尼克期开始的构造活动受走滑断裂控制。在南北边界走滑断裂围限下,下扬子中生代地块呈一西南窄而东北宽的楔形。在该楔形体内,晚白垩世盆地群呈现有规律的展布,西南部盆地为长条状,NENEE走向,规模小,发育山麓相冲积扇相沉积,具有氧化条件;东北部的苏北盆地为面状展布,EW走向,规模大,湖相沉积为主,具有还原条件;中部盆地为左行斜列,NNE走向,发育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与此相应,断裂构造及沉积岩、火成岩的发育及分布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上列地质事实表明,下扬子楔形地块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逃逸,西南部为挤压区,东北部为引张区,中部为过渡区,形成一幅如同土耳其安那托利安新生代的构造逃逸系统。

    沉积间断与地层完整性估测
    吴智勇, 郭建华, 吴东胜
    1997, 18(3):  183-188.  doi:10.11743/ogg19970303
    摘要 ( 624 )   PDF (488KB) ( 8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沉积间断的广泛存在,给年代地层对比、生物演化序列的研究,灾害性或幕式事件沉积层的分析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降低了研究结果的精度。根据沉积间断的形成时期,可将其划分为同生期沉积间断和后生期沉积间断;根据沉积间断的分布范围,可将其划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5个级别。一般而言,微型和小型沉积间断大多形成于同生期,大型和巨型沉积间断则主要由后生期的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古地理和古气候变化以及全球构造活动所形成,而中型沉积间断(在沉积盆地范围内发育)既可在同生期也可在后生期形成。地层完整性是指剖面上所有沉积物代表的总时间与地层剖面代表的总时间之比。由于地层剖面中或多或少地发育有沉积间断,因此地层剖面的完整性是一个大于0小于1的小数。如何准确地测定地层剖面的完整性是目前仍未能解决的地质学难题,近10余年来,国外有许多研究者潜心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测定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长期与短期沉积速率比值法、剖面厚度与全球同期平均沉积厚度比值法、潜穴化石定性估测法以及古地磁法等。尽管这些方法各有其不足之处,但却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煤层气地质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孙万禄, 应文敏, 王树华, 樊明珠
    1997, 18(3):  189-194.  doi:10.11743/ogg19970304
    摘要 ( 728 )   PDF (784KB) ( 12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层气是一种由煤生成,以CH4为主的非常规气。它与常规气藏不同,主要以吸附状态储集在煤岩过程中形成的三维储集网络内,其储集量远大于储存在孔隙、裂隙中的游离气和溶解气量。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煤层气的运移、扩散微弱,易于大面积成藏。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后期构造相对稳定、水动力系统完好、煤层处于封闭状态是形成良好煤层气藏的必要条件。成煤期具有全球意义,我国与全球有极为相似的分期特征,出现在阿尔卑斯和华力西两个构造期。我国5个构造区分属以陆块为代表的稳定区和以陆缘为代表的活动区,其中塔里木华北区和华南区为稳定区,几个成煤期都利于煤层气盆地的成生与保存。

    致密碳酸盐岩缝洞型有水气藏的储量计算──以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气藏为例
    陆正元, 王洪辉, 张高信, 王守冲
    1997, 18(3):  195-198.  doi:10.11743/ogg19970305
    摘要 ( 836 )   PDF (962KB) ( 8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缝洞型气藏为致密碳酸盐岩单一缝洞气藏,地下总空间体积不大,地层水水体有限,区域上没有连片水体存在,因而气藏中地层水弹性能量可不予考虑,地层水的产出不应视为边水或底水的侵入,而是气藏中天然气弹性驱动的结果。据此将由气水共同占据的单一缝洞气藏作为一个整体,并可认为在气水产出过程中气藏储集空间保持不变,运用物质平衡法原理推导出有水缝洞型气藏的储量计算方法G=(Wp/Bg)+Gp / Pi/Zi-P/Z/ Pi/Zi。对于未产气只产水的缝洞系统,通过一段时间的排水,可利用该方法判断水体上方的天然气储量。

    安塞油田长6油层微观模型化学堵水实验
    孙卫
    1997, 18(3):  199-203.  doi:10.11743/ogg19970306
    摘要 ( 598 )   PDF (1192KB) ( 10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安塞油田油井含水率猛长,产油量下跌的现实,选用聚丙烯酰胺(简称PHMP)进行微观模型化学堵水实验。模型用含油岩芯处理磨制加工而成,旨在保持储层孔隙结构的真实性。实验表明采用PHMP化学堵剂堵水对裂缝具明显的封堵效果,其封堵过程为:吸附水膜→动力捕集→物理堵塞→粘弹封堵。结合安塞油田特低渗储层的特点,应选择低浓度的化学堵剂,以20%~40%为宜,旨在避免浓度过大堵塞部分油的渗流通道。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储层流体动力学机制
    赵永胜
    1997, 18(3):  204-209,215.  doi:10.11743/ogg19970307
    摘要 ( 627 )   PDF (917KB) ( 9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储层具有正常压实和欠压实两种类型。压实过程恢复后的古流体动力场表明早侏罗世末期上三叠统流体主要向两个低势区和川中方向运移,晚侏罗世末期与其具有相似性。川西西北侧江油地区、川中绵竹、孝泉一带及川西南三苏场、苏码头和三大湾地区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李文厚
    1997, 18(3):  210-215.  doi:10.11743/ogg19970308
    摘要 ( 714 )   PDF (851KB) ( 9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纪沉积地层可分成4个层序10个体系域,在古构造、古地形、古气候和古物源供给等因素控制下,层序内部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根据地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台北凹陷侏罗纪沉积格局曾发生过显着变化,早中侏罗世由南而北依次发育河流、沼泽和湖泊相沉积,中侏罗世由南而北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由南而北则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扇三角洲相沉积。其中沼泽相煤岩和较深湖相泥岩是良好的烃源岩,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河道砂体是物性较好的储层,湖相泥岩是有利的盖层,它们在垂向上构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滇西瑞丽盆地中新统地震-速度相
    陈布科
    1997, 18(3):  216-220,235.  doi:10.11743/ogg19970309
    摘要 ( 627 )   PDF (912KB) ( 8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所谓地震速度相就是将速度参数引入地震相研究之中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钻井资料,作速度与岩性的对应性研究,提取岩性信息;二是利用连井地震剖面进行桥式对比,找出速度色标段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划分速度相。运用此方法,可将滇西瑞丽盆地中新统划分为丘状杂乱前积高速相、席状亚平行中速相、席状平行低速相、丘状杂乱高速相等4种地震速度相,以及与此相关的4种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近岸水下扇相。

    注水开发并非安塞油田长6油层低采收率的主要原因
    朱玉双, 孔令荣, 曲志浩, 孙卫, 刘保军
    1997, 18(3):  221-223.  doi:10.11743/ogg19970310
    摘要 ( 785 )   PDF (266KB) ( 9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塞油田是一特低渗油田,长6油层组是其主力油层组,开采之初即进行了注水开发。从1986年至1996年,长6油层地层温度下降了2.18~4.11℃,原油粘度增加了0.094~0.177mPa·s.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长6油层注水开发后,原油粘度最大限度(地温从50℃降至20℃)不会增加到3.4mPa·s,因此,注水开发对长6油层采收率的影响甚微。

    吐-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冯乔
    1997, 18(3):  224-227.  doi:10.11743/ogg19970311
    摘要 ( 769 )   PDF (1191KB) ( 8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吐哈盆地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可划分为2个旋回和4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以渗透水文地质作用为主,流体交替积极,是油气运移、聚集及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温吉桑地区的断裂带附近地层水遭到了渗透水的改造,而远离断裂带的地层水封闭较好。根据UVZ法计算的三间房组的低气势区与已知油气田吻合较好。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油气成藏演化
    牟泽辉, 熊海河, 朱宏权, 杨克明, 张克银
    1997, 18(3):  228-230,242.  doi:10.11743/ogg19970312
    摘要 ( 773 )   PDF (680KB) ( 7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阿克库勒凸起隶属满加尔含油系统的北部,其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印支-喜山期两次生油,据此并结合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将该区油气藏演化分为寒武-二叠纪和三叠纪以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具有相同的源岩和不同的成藏条件。阶段1和阶段2的关键时刻分别为海西中期和喜山期。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聚集
    李文厚
    1997, 18(3):  231-235.  doi:10.11743/ogg19970313
    摘要 ( 1009 )   PDF (792KB) ( 9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前三角洲构成,主要沉积特征是:(1)缺失曲流河等陆上环境,是一个相带发育不完整的沉积体系;(2)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粗,结构及矿物成熟度较低;(3)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常反复叠置成巨厚层;(4)前缘通常形成在距高地不远的湖盆边缘。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化主要受湖盆边界类型、距湖盆距离和古气候的制约,中侏罗世时,辫状河道沿倾向逐渐向湖盆进积和横向迁移,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席状砂体。中、下侏罗统是重要的生烃层系,中侏罗统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储油层段,上侏罗统棕红色泥岩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它们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渤海湾盆地压力特征及超压带形成的控制因素
    李熙哲, 杨玉凤, 郭小龙, 袁素华
    1997, 18(3):  236-242.  doi:10.11743/ogg19970314
    摘要 ( 687 )   PDF (651KB) ( 11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纵向上压力分段特征显着,浅部以正常静水压力为特征,深部出现超压带,其间为压力过渡带。压力过渡带厚度和超压带深度由东向西逐渐加大,与地温场呈明显的镜像关系,受区域地温场控制。压力过渡带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常常是钙质胶结物的增大带).洼陷区过剩压力高于隆起区;膏盐岩发育区过剩压力高于一般区。砂泥岩盖层分布区,超压形成主要受控于有机质降解作用和断层的封闭;膏盐岩盖层分布区超压形成受控于膏盐层及断层封闭的综合作用。

    冷东地区沙三段Ⅱ油组储层非均质模式
    林承焰, 信荃麟, 刘泽容, 张学汝
    1997, 18(3):  243-246.  doi:10.11743/ogg19970315
    摘要 ( 744 )   PDF (470KB) ( 8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岩芯、测井求取的渗透率和粒度中值等参数变化的特点,将冷东地区沙三段Ⅱ油组划分出正韵律(A)、反韵律(B)、复合韵律(C)和均质韵律(D)4大类20小类非均质模式。在4种沉积微相中,模式A,C,D分别在相Ⅳ、相Ⅱ、相Ⅲ和相Ⅰ中所占比例最高,模式B则在各微相中差别不大。从相Ⅰ到相Ⅳ砂砾岩厚度减薄,泥质含量增加,粒度中值变小,渗透率增加。从相Ⅰ到相ⅢVk值由小变大,非均质性逐渐增强,相ⅣVk值最小,非均质性较弱。

    吐鲁番坳陷中侏罗统沉积与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刘林玉, 邸世祥
    1997, 18(3):  247-251,260.  doi:10.11743/ogg19970316
    摘要 ( 601 )   PDF (620KB) ( 9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吐鲁番坳陷中侏罗统划分为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4种沉积类型。西山窑组为曲流河沉积,三间房组为三角洲相沉积,三间房七克台组为扇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西山窑组河道砂体和三间房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型次生孔隙,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三间房七克台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次生孔隙不发育,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压实作用导致原生孔隙大量损失,不稳定组分的溶解则是改善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

    温西一、温五区块三间房组沉积微相与油气产能
    王洪建, 刘文正, 陈杨艾, 牟泽辉, 黎兵, 朱宏权
    1997, 18(3):  252-256.  doi:10.11743/ogg19970317
    摘要 ( 656 )   PDF (1246KB) ( 9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吐哈盆地温西一、温五区块三间房组沉积体系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水下部分,主要发育了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三角洲泥等微相和水下心滩砂坝、水下决口扇亚微相。不同沉积微相由于其储层非均质性强弱不同,导致对油层物性、含油气性以及油气产能的影响不同。水下心滩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油层物性好,含油气性及单井油气产能最高,河口砂坝、席状砂、远砂坝微相次之,水下决口扇微相相对则较差。

    西北某区油气化探采样试验
    蒋启贵, 熊良华, 唐少凡, 余琪祥
    1997, 18(3):  257-258.  doi:10.11743/ogg19970318
    摘要 ( 614 )   PDF (825KB) ( 9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某坳陷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勘探新区之一,为一人型冲积戈壁平原,地表卞要为砾石、沙上覆盖,含部分盐碱沼泽,而积约5 X 104km2。为配合油气化探详查,刘一因采样所能引起的干扰因素作了初步的试验,提高了该区油气化探的准确性。

    评《田在艺石油地质论文选集》
    张万选
    1997, 18(3):  259-260.  doi:10.11743/ogg19970319
    摘要 ( 539 )   PDF (713KB) ( 5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评《田在艺石油地质论文选集》张万选(石油大学,北京100083)《田在艺石油地质论文选集》一书,已于1997年1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石油地质界的一件大事。田在艺教授1945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毕业后即赴祖国的大西北,跟随著名的石油地质家孙建初先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