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28
    油气地质
    考虑压力作用的镜质体反射率动力学模型
    周波, 云金表
    2012, 33(5):  661-669.  doi:10.11743/ogg20120501
    摘要 ( 1216 )   PDF (609KB) ( 9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现有的实验资料和钻井数据,认为压力对有机质演化过程的影响不能用统一模型来概括,必须区别对待。当地层处于正常压力条件下,有机化学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原理。当地层处于超压条件下,这时的地层可以看作一个半封闭体系,有机质生成的烃类不能被及时地排出,随着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最终化学反应达到平衡。这时,压力对有机质演化程度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而实现的,并不改变化学反应的频率因子。因此,超压条件下的有机质演化模型反应了温度和压力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结果。故影响有机质演化的仍然是压力本身,并不是超压,超压只是提供了一个半封闭的化学反应系统,而压力通过对系统中化学平衡移动的控制来影响有机质的热演化过程。将上述模型用于实际含油气盆地中,模拟单井中的有机质演化规律,并和实测的有机质成熟度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文中提出的模型的模拟结果和实际有机质演化结果相一致,说明了该模型可以用于实际盆地中有机质演化规律的预测。

    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隐蔽油气藏识别
    吉海龙
    2012, 33(5):  670-674.  doi:10.11743/ogg20120502
    摘要 ( 1310 )   PDF (666KB) ( 10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发育砂砾岩扇体隐蔽油气藏,而砂砾岩体一般为多期发育、多次沉积的复合体,其内部结构非常复杂,隐蔽圈闭难于识别。文中以哈山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下段砂砾岩扇体为例,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单井相层序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及旋回特征分析,从而实现砂砾岩体沉积期次精细划分,建立了研究区的地层格架。同时,通过对沉积剖面的观察和分析,结合测井、试油等资料,配合区域沉积相研究,在目标区对地层进行对比和小层划分。选取目标砂体,利用沿层属性提取、地震相等多种地球物理技术,准确地识别出哈山地区扇体隐蔽圈闭,并通过钻探试油,喜获工业油流,取得了中国石化在该区勘探的实质性突破,为寻找该区的类似隐蔽性圈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东营凹陷博兴洼陷石油生成、运移和聚集史数值模拟
    王冰洁, 罗胜元, 陈艳红, 吴旺林
    2012, 33(5):  675-685,694.  doi:10.11743/ogg20120503
    摘要 ( 1256 )   PDF (1175KB) ( 9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兴洼陷烃源岩为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暗色泥岩,原油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沙三段和沙四段砂岩储层中。在恢复东营凹陷博兴洼陷热史的基础上,对烃源岩段成熟史、生排烃史和油气聚集史特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至少存在两期原油的生、排烃过程,第一期为30~25Ma,第二期为16~0Ma,特别是距今5Ma(馆陶组沉积末期)以来,石油大量生成并排出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而现今主力烃源岩段仍处于大量生油阶段;②沙四段原油的生成量和聚集量都明显大于沙三段,说明主力烃源岩段的生、排烃特征对原油纵向分布具有一定控制作用;③在沙三中、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共划出7个距离源区较近的有利油气聚集区,而缓坡带虽处于油气低势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但烃源岩成熟度低,并且来自于洼陷区的原油受博兴断裂带阻隔,导致博兴缓坡带油气聚集量小。

    东濮凹陷柳屯洼陷盐湖盆地超压成因
    李小强, 赵彦超
    2012, 33(5):  686-694.  doi:10.11743/ogg20120504
    摘要 ( 1153 )   PDF (672KB) ( 9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柳屯洼陷盐湖盆地普遍发育超压,其对盐湖盆地内泥岩裂缝的形成和泥岩裂缝油藏成藏效应等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查清盐湖盆地超压成因显得尤为关键。运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综合超压成因机理分析的各种方法,从膏盐层与超压发育的关系进行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盐湖盆地在沉积速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膏盐层封闭作用是使欠压实成为主要超压成因机制的根本地质因素。进一步开展欠压实作用对超压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其贡献为53.068%~71.416%,平均为62.758%。因此在盐湖盆地,膏盐层强封闭作用造成的欠压实是形成超压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强超压的发育受到膏盐层的控制。在盐间泥岩段由于膏盐层的影响,生烃作用﹑粘土矿物脱水作用对超压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其作用能力有限。综合研究认为,盐湖盆地膏盐层的性质是影响和控制超压成因的关键因素。

    南堡凹陷构造型油气藏分布主控因素及预测方法
    黄曼宁, 董月霞, 庞雄奇, 郝海江, 郭继刚
    2012, 33(5):  695-704.  doi:10.11743/ogg20120505
    摘要 ( 1164 )   PDF (919KB) ( 10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已发现的油气藏多为构造型油气藏,但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不明确,无法有效地指导勘探。通过分析,揭示出地质相、流体势和烃源灶是南堡凹陷油气分布的3个主控因素。应用相-势-源复合的方法,对南堡凹陷的油气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地质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优相-高孔渗"控藏,流体势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低势"控藏,烃源灶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近源"控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源-优相-低势"控藏的综合模式,并运用该模式对南堡凹陷的油气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背斜类油气藏的潜在勘探目标位于北堡构造带的Ⅰ级有利区和南堡4号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断块类油气藏的潜在勘探目标位于北堡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南堡3号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南堡4号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和南堡5号构造带的Ⅲ级有利区。

    巴西坎普斯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隐蔽油气藏
    张申, 郭莉, 林卫东
    2012, 33(5):  705-712.  doi:10.11743/ogg20120506
    摘要 ( 1523 )   PDF (734KB) ( 9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巴西海上已成为中外油公司投资和关注的热点地区。为降低地质风险,根据物探和钻井资料,系统分析了巴西坎普斯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剖析了盆地已发现的4类典型隐蔽油气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隐蔽油气藏在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巨大潜力。研究表明,坎普斯盆地自早白垩世形成以来,经历了裂谷期、漂移早期和漂移后期3个发展阶段,沉积了非海相、过渡相和海相三大巨层序。坎普斯盆地从下白垩统到新近系具备3套可能的烃源岩,但最重要的烃源岩是早白垩世的Lagoa Feia组烃源岩,目前盆地中发现的所有油气都是来自该套烃源岩。坎普斯盆地从下白垩统到中新统都发现了油气藏,有多种类型的储层,包括裂缝玄武岩储层、Lagoa Feia组生物碎屑灰岩储层、Macaé组灰岩、砂岩储层和上白垩统-渐新统海相浊积砂岩储层。隐蔽油气藏在盆地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类型是地层油气藏,包括地层超覆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和不整合遮挡油气藏。要继续加强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特别要重视岩性油气藏和裂缝油气藏的勘探。

    用自生伊利石定年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成藏期次
    陈刚, 徐黎明, 丁超, 章辉若, 李书恒, 胡延旭, 黄得顺, 李楠, 李岩
    2012, 33(5):  713-719,729.  doi:10.11743/ogg20120507
    摘要 ( 1383 )   PDF (749KB) ( 9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二叠系不同含油气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与烃源岩两次主生烃作用相应的(175~155 Ma和145~115 Ma)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中侏罗世晚期的165 Ma和早白垩世早期的130 Ma。其中,下二叠统油气成藏期以较宽的时域分布(178~110 Ma),中、上二叠统则相对较晚地分布在(160~108 Ma),且上二叠统的起止时限主要集中在(160~125 Ma);二叠系样品年龄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其油气成藏过程具有自南(178~122 Ma)向北(131~108 Ma)年龄逐渐减小的渐次运聚成藏特点。因此,包括上二叠统在内的二叠系不同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气藏现今显示的次生成藏特点很可能是在原生油气成藏基础上后期叠加改造或次生成藏的结果。

    层序与储层
    白垩储层: 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储层类型——以叙利亚Tishrine油田为例
    张涛, 邬兴威, 竺知新, 夏东领, 陈桂菊, 于慧玲
    2012, 33(5):  720-729.  doi:10.11743/ogg20120508
    摘要 ( 1167 )   PDF (1084KB) ( 9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实例介绍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储层类型——白垩储层的特征。叙利亚Tishrine 油田上白垩统-始新统油藏具微孔隙-裂缝,其典型特征是孔隙度高、渗透率特低,岩心孔隙度高达35%,多数样品渗透率却小于1×10-3 μm2;地层电阻率较低(1~5 Ω·m),束缚水饱和度可高达70%~95%。分析认为:Tishrine 油田上白垩统-始新统是陆棚和外陆棚沉积的白垩储层或类白垩储层,含大量颗石藻(球),颗粒半径小,直径几个微米,发育大量粒间微孔,喉道半径在0.5~1.0 μm,加之高矿化度(海水的3~7倍),造成该碳酸盐岩地层电阻率极低。沉积环境、泥质含量及方解石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和压实作用是影响白垩型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对于该区而言,无大气水暴露、高水位期、无陆源碎屑供应条件下有利于形成有效储层。晚期造缝事件对储层渗透性影响至关重要,裂缝多与晚期走滑断裂作用或构造反转有关,同时裂缝也控制了油藏的几何形态和非均质性。如何预测裂缝的分布、识别油层及确定储量计算参数是该类储层研究的难点。

    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在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王香文, 刘红, 滕彬彬, 王连雨
    2012, 33(5):  730-735.  doi:10.11743/ogg20120509
    摘要 ( 1478 )   PDF (599KB) ( 30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厄瓜多尔南部H-N油田M1层薄储层为例,阐述了研究区M1层储层预测难点和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储层预测方法技术。经过储层和围岩地球物理特征分析,论证了储层预测条件,确定了运用以地质统计学反演为核心的储层预测技术对该区进行储层预测研究,来解决该区储层薄(1~25 ft)、横向变化大、隐蔽性强的薄储层的识别;通过以地震、稀疏脉冲反演、地质统计学反演不同数据体间砂体进行对比分析,精细解释出该区砂体分布;经过无井、盲井和新钻井校验,实现了薄层的高精度预测,提高了预测精度(垂向分辨率达到5 ft)。该预测结果经过在H-N油田的实际应用和新钻井钻探证实,砂层钻遇率为100%,钻探符合率达82%,实现了该区新井产能的突破。

    川东北开江-梁平陆棚两侧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杨莹莹, 李国蓉, 邓勇
    2012, 33(5):  736-742.  doi:10.11743/ogg20120510
    摘要 ( 1156 )   PDF (832KB) ( 10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北环开江-梁平陆棚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该地区储层分布极为复杂,储集性差异很大。为此,基于前人已有工作,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地震、测井、岩相、露头及薄片等资料,对飞仙关组储集地层特征进行了描述。以层序体系域为单元,在单井高频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等时、动态地揭示了滩体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以普光、元坝两个典型区块为代表,建立了开江-梁平陆棚两侧飞仙关组储层的精细结构模式。研究表明,普光区块储层纵向上可连续发育,横向上有较好的连续性,储层的孔渗性相对较好;元坝区块储层纵向厚度较小,往往靠高频层序的上部和顶部发育,储层总体孔渗性较差。进一步在层序框架内探讨储层的发育分布,对该区域飞仙关组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主要含气层系粘土矿物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李明瑞, 张清, 段宏臻, 邓杰
    2012, 33(5):  743-750.  doi:10.11743/ogg20120511
    摘要 ( 1250 )   PDF (808KB) ( 10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主要含气层下石盒子组盒8段及山西组山1段储层中广泛分布粘土矿物,研究不同类型粘土矿物的含量变化及其主控因素对于低渗透储层的改造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砂岩薄片、铸体薄片等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山1段、盒8亚段、盒8亚段的粘土矿物类型主要有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及伊蒙混层,并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主要粘土矿物的纵向及平面分布特征,同时对粘土矿物分布差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3个不同物源区的母岩类型决定了粘土矿物的原始成分,温暖潮湿到干旱气候条件的转化影响粘土矿物的风化或蚀变程度,河流沉积环境的强水动力条件、pH值及弱还原环境等为粘土矿物的沉积、转换及保存提供了条件;经历晚成岩阶段B期后长石蚀变导致伊利石增加,储层物性变得更差。

    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绿泥石成因及其与优质储层关系
    孙全力, 孙晗森, 贾趵, 禹建军, 罗文军
    2012, 33(5):  751-757.  doi:10.11743/ogg20120512
    摘要 ( 1200 )   PDF (702KB) ( 1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密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储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储层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但在致密背景下发育相对优质储层,这些相对优质储层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对气井的高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相对优质储层中有一种以绿泥石环边胶结发育为特征。文中通过大量镜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等手段,结合沉积相分析资料、区域地质及火山活动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绿泥石形成的相对时期及其成因。研究认为,绿泥石主要是对原生孔隙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并且不是存在绿泥石环边胶结的砂岩储层均能成为相对优质的储层,其必须满足环边厚度足够并连续的条件、而且储层必须发育在高能的沉积环境之中。

    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石油富集规律
    陈朝兵, 朱玉双, 谢辉, 张杰, 王海华, 程刚, 徐森
    2012, 33(5):  758-765.  doi:10.11743/ogg20120513
    摘要 ( 1415 )   PDF (1056KB) ( 10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四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研究以及试油、试采数据分析,结合构造特征解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石油富集规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动力,通过孔隙和裂缝运移至长9储层;长7烃源岩排烃强度有限、动力不足,使油气无法完全充满长9储层,而长9内部普遍发育的底水进一步阻碍了油气向下运移;长9顶部稳定发育的隔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必要的遮挡条件,少部分油气在长9内部夹层发育部位聚集;在具备有效遮挡的条件下,受岩性与物性的控制,油气优先聚集在长91顶部物性条件好的储层中。从砂体顶面构造与试油、试采效果关系来看,构造起伏对长9油气聚集的影响不大。

    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砂砾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及其主控因素
    李文浩, 张枝焕, 昝灵, 张立生
    2012, 33(5):  766-777.  doi:10.11743/ogg20120514
    摘要 ( 1156 )   PDF (1057KB) ( 10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研究区测井解释成果和油田试油资料,综合应用分布函数曲线法和试油法,确定了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不同深度段的砂砾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并拟合出物性下限与深度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岩性、沉积相、成岩阶段、地层压力等对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有随埋深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有利的沉积相带是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对储层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研究区有效储层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滑塌浊积扇及中东部近岸水下扇的扇中亚相;其中近岸水下扇的扇中亚相最为有利,其次为滑塌浊积扇。成岩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效储层物性。研究区砂砾岩体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1和A2亚期,对应于有机质热演化的主要生油气阶段,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其中溶蚀作用使得深部储层物性变好。研究区地层压力对有效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

    南襄盆地安棚浅、中层系特低渗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深层系裂缝对比
    巩磊, 曾联波, 李娟, 姜建伟, 唐小梅, 王兆生
    2012, 33(5):  778-784.  doi:10.11743/ogg20120515
    摘要 ( 1030 )   PDF (559KB) ( 1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南襄盆地安棚浅、中层系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并与深层系裂缝特征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发育有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类型,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42条/m,裂缝高度通常小于0.40 m,平均为0.25 m,反映裂缝主要在层内发育。微观裂缝是沟通基质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的重要通道,它使储层孔隙的连通性变好。受喜马拉雅早期和晚期水平构造挤压应力作用,该区主要发育3组裂缝。其中,近东西向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安棚油田裂缝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应力场、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层厚以及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因素的作用下,安棚油田浅、中层系裂缝的成因类型、产状及发育特征和深层系具有相似性,但浅、中层系裂缝的发育程度略差于深层系裂缝。

    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秦伟军, 邹伟
    2012, 33(5):  785-790,795.  doi:10.11743/ogg20120516
    摘要 ( 1317 )   PDF (718KB) ( 29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整体沉积环境以蒸发台地相为主,沉积了以大套膏岩和白云岩为主的蒸发岩。雷口坡组可细分为雷四、雷三、雷二和雷一段。雷四段地震响应表现为"弱波峰、较低频、较连续反射结构"的曲线特征。储层总体为Ⅲ类储层,以低渗为主,个别储层段表现为Ⅱ类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溶洞、溶扩缝、构造缝,为一套岩溶储层。研究认为,雷口坡组雷四段储层发育与分布受沉积相和风化壳共同控制;研究区发育的台地蒸发相、泻湖相形成的云岩,在雷口坡组末期岀露地表遭遇剥蚀形成风化壳,并受大气淡水沿不整合面及裂缝的淋滤、溶蚀作用形成一套优质储层。

    油气开发
    缝洞型底水油藏油井底水突破时间预测方法——以塔河油田4区S48井为例
    陈朝晖, 邓勇, 许博, 董建新
    2012, 33(5):  791-795.  doi:10.11743/ogg20120517
    摘要 ( 1294 )   PDF (427KB) ( 10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底水锥进是降低底水油藏单井产量和采收率的重要原因。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缝洞型底水油藏,该类型油藏与孔隙型和裂缝性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差别,储层中孔、缝、洞共存,其中大型的古溶洞系统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由于储层尺度在空间上变化较大,储集空间分布不连续,该类型底水油藏的底水锥进机理与常规底水油藏存在明显差异。考虑塔河油田储层缝洞分布不均、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将该类型储层抽象成为渗透率变异的概念地质模型,定义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泄油半径比来表征储层缝洞的发育程度,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缝洞型底水油藏油井底水突破时间的预测公式。以塔河油田4区S48井为例开展实例计算,对比预测效果并分析缝洞发育程度(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泄油半径比)、单井产量和射孔程度对该类型底水油藏油井底水突破时间的影响。

    水动力改变液流方向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以新疆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
    李伟才, 崔连训, 赵蕊
    2012, 33(5):  796-801,810.  doi:10.11743/ogg20120518
    摘要 ( 1297 )   PDF (739KB) ( 8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低渗透油田水驱采收率低、水驱效果差、液流方向单一等问题,以新疆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对水动力改变液流方向技术在低渗油藏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从水动力改变液流原理出发,总结出调整注水井、调整采油井和采油井转注3种水动力改变液流的工作原理。其次,结合油田实际地质及生产情况,从注水井增补及开发层位调整方面,对油田52口生产井制订了改变液流方向的具体措施。最后,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上述措施进行了评价,预测措施实施后15年综合含水率上升6.36%,产油量增加26.51×104 t,日产油增加59.34 t/d。预测结果表明,水动力改变液流方向技术应用在宝北区块这样的高含水、低渗透油藏中能取得较好效果。该技术可有效抑制低渗透储层含水率上升,增加单井产量,提高储层水驱采收率。

    苏里格气田西区致密砂岩储层地层水分布特征
    王晓梅, 赵靖舟, 刘新社, 范立勇
    2012, 33(5):  802-810.  doi:10.11743/ogg20120519
    摘要 ( 1335 )   PDF (767KB) ( 1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正常地层水的判别标准为:矿化度≥50 g/L,钠氯系数(rNa+/rCl-)<0.5,钠钙系数(rNa+/rCa2+)<1,压裂液返排率≥100%。通过地层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溴的综合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西区地层水来源于经过了强烈水-岩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的陆相沉积成因水。确认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地层水封闭条件好,有利于天然气聚集和保存。进一步结合该区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等成藏要素分析认为,该区地层水主要是弱动力成藏过程中的残余地层水,复杂的气-水分布源于低生烃强度和低构造位置背景下储层强非均质性和微构造的共同作用;而盆地东部的高矿化度地层水与奥陶纪盐岩的水-岩作用密切相关。

    目录
    2012年第33卷 第5期 中英文目录
    2012, 33(5):  0-0. 
    摘要 ( 968 )   PDF (263KB) ( 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