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8-28
    目次
    中国中西部四大盆地碎屑岩油气地质与勘探技术新进展
    郑和荣
    2012, 33(4):  497-505.  doi:10.11743/ogg20120401
    摘要 ( 1265 )   PDF (494KB) ( 1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晚古生代以来,中西部四大盆地成盆演化具有"同序异时"特征,碎屑岩层系具有自生自储和海生陆储两大勘探领域。压性构造背景下碎屑岩沉积充填层序具有"二元"体系域结构,决定了碎屑岩层系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碎屑岩层系可划分内源、外源和混源3大类6个亚类成藏体系。四大盆地构造变形的差异性决定了成藏体系分布的差异性。针对裂缝性储层预测,形成了三维三分量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系列;针对致密储层和隐蔽圈闭识别,形成了实用的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等;针对川西坳陷致密裂缝性储层,形成了一系列压裂改造技术;针对鄂南致密砂岩储层,形成了补偿压裂技术方法。油气地质理论新认识与技术新进展推动了该领域大中型油气田(如川西须二气田、塔河碎屑岩油气藏和鄂南镇泾油田)和规模储量的发现。

    塔西南阿克莫木气田白垩系克孜勒苏群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石石, 常志强, 徐艳梅, 阳建平, 初广震
    2012, 33(4):  506-510,535.  doi:10.11743/ogg20120402
    摘要 ( 1302 )   PDF (664KB) ( 9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常规物性和粒度分析,研究了塔西南阿克莫木气田克孜勒苏群砂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该套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为主;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有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及微孔隙等;压汞曲线排驱压力较高,一般孔喉分选较差,总体具有小孔-细喉的孔隙结构特征。阿克莫木气田克孜勒苏群砂岩储层发育程度与碎屑颗粒的粒度粗细、岩屑含量以及成岩阶段的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辫状水道控制下的碎屑颗粒越粗,岩屑含量相对越高,溶蚀作用越强,储层就越发育;压实作用及成岩后期的碳酸盐岩、粘土类、硅质矿物的胶结作用不利于储层发育。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准噶尔盆地克-夏地区下二叠统火山岩为例
    董国栋, 张琴, 朱筱敏, 鲜本忠, 朱世发, 牛花朋, 陈青云
    2012, 33(4):  511-519.  doi:10.11743/ogg20120403
    摘要 ( 1281 )   PDF (781KB) ( 9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目前火山岩储层研究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以准噶尔盆地克-夏地区下二叠统火山岩为例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火山岩分类方案混乱,不同学者在勘探和开发中采用不同的划分依据,亟需统一认识,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火山岩油气勘探开发的火山岩分类方案。火山岩相方面,火山岩相非均质性强,火山爆发类型多,火山岩相及相序复杂,非同源火山岩叠置现象普遍,但火山岩探井资料有限,这给目前的火山喷发模式及火山岩相展布规律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火山岩储层方面,裂缝尤其是微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成因等研究有待加强;火山岩成岩研究更应注重地表成岩作用;火山岩储层测井解释评价方面,目前的常规测井评价技术已远不能满足火山岩储层研究,需要广泛应用先进的测井新技术来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丰乐地区深层营城组有利火山岩储集体预测
    曹鉴华, 姜传金, 赵福海, 李乃高, 曹宏明
    2012, 33(4):  520-525.  doi:10.11743/ogg20120404
    摘要 ( 1211 )   PDF (727KB) ( 10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火山岩储集体分布受火山机构、岩性、岩相等控制,复杂多变,准确预测和刻画十分困难。火山口-近火山口微相沉积体是最有利的火山岩储集体,该类相储集体通常具有高频杂乱无序、反射断续无规律、相变快、穹窿状或丘状外形等地震响应特征,地震解释手段易受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而无法精确描述储集体特征。针对此问题,基于三维成像分析技术,提出了一套有利火山岩储集体地震识别刻画的技术流程。首先采用构造方位约束滤波技术对叠后振幅数据去噪处理,然后利用包括混沌属性、方位约束不连续性属性等三维地震属性识别储集体,进而采用三维属性聚类成像、像素体检测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目标储集体进行三维成像分析,获取该类储集体空间分布认识。将该流程应用到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丰乐地区,对营城组火山岩储层进行识别预测。结果表明,营城组火山岩有利储集体得到了良好成像,储集体平面分布趋势和三维影像都很清晰,为储层物性预测提供了宏观依据。

    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形成时期与主控因素
    白斌, 邹才能, 朱如凯, 张健, 张本健, 毕丽娜, 苏玲
    2012, 33(4):  526-535.  doi:10.11743/ogg20120405
    摘要 ( 1521 )   PDF (698KB) ( 2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西北部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集性能受到不同期次构造裂缝控制,研究构造裂缝特征、期次以及控制因素将为有效评价与预测有利储层提供依据。根据露头、钻井岩心及薄片构造裂缝观察,划分构造裂缝切割关系,认为构造裂缝走向主要为北东向、北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南东东向,其中优势方位为北西-南东方向。利用不同切割关系裂缝充填物包裹体均一温度、ESR测年数据,结合岩石古应力值将研究区构造裂缝至少划分为4期:第一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晚印支期,方解石呈紧挨裂缝壁充填,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4~120℃;第二期为晚燕山期,裂缝主要充填石英,均一温度为72~137℃;喜马拉雅早-中期是第三次破裂期,其裂缝充填石英,明显切割前两期裂缝,均一温度为153~179℃;喜马拉雅晚期是第四次破裂期,其形成的裂缝充填物为较粗大的方解石,少量白云石,均一温度高达165~190℃。其中印支晚期与喜马拉雅晚期构造活动最为强烈,裂缝发育。同时,研究区构造裂缝的发育和分布受构造应力和岩石自身物理参数共同控制,高孔隙度、细粒级、薄层的岩屑砂岩是形成构造裂缝的有利条件。

    波形分类技术在鄂北薄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佘刚, 周小鹰, 戴明刚, 刘伟冬
    2012, 33(4):  536-540.  doi:10.11743/ogg20120406
    摘要 ( 1349 )   PDF (642KB) ( 9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河流相砂体的沉积过程中,砂泥岩在空间上的位置、厚度方面可以形成多种岩性组合模式,因此其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会有不同的波形。应用神经网络波形分类技术,可以对波形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实现在区域上预测砂体的沉积相分布状况。考虑到低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和薄砂层之间的矛盾,谨慎的保幅性提频处理是需要的,但须以更高的井-震相关性及不变的横向振幅关系为前提。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三段的沉积特征,采用神经网络波形分类技术对反映不同岩性组合模式的地震波形进行相关和归类,预测出了多种砂体沉积模式的平面展布趋势。通过与由实际钻井得到的砂体分布图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波形分类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预测砂体的分布规律并且对于薄砂体具有较好分辨能力。

    致密油与页岩油的概念与应用
    周庆凡, 杨国丰
    2012, 33(4):  541-544,570.  doi:10.11743/ogg20120407
    摘要 ( 3358 )   PDF (435KB) ( 2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调研,了解和分析了致密油和页岩油术语的不同含义与应用情况,对比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提出了应用和完善致密油和页岩油概念的建议。致密油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页岩油除用于指油页岩加工的石油外,其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致密油与页岩油异同点表现为3种情况:①致密油与页岩油概念完全不同,属于不同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类型;②致密油与页岩油含义完全相同,可以互换使用;③致密油与页岩油概念既有关系,也有差别。在应用致密油和页岩油术语时,要遵循"尊重习惯、方便交流"的原则。致密油和页岩油有不同含义,不要只从字面上机械理解,要真正理解它们的实际内涵。对于致密油和页岩油术语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应采取"不断完善,适时修正"的原则,不断完善致密油和页岩油术语的定义,使它们的定义和应用更加科学、规范,同时也要方便、适用和与国际接轨。

    川西坳陷中部上三叠统烃源岩动态演化模拟
    江兴歌, 曾华盛, 朱建辉, 曹倩
    2012, 33(4):  545-551.  doi:10.11743/ogg20120408
    摘要 ( 1226 )   PDF (695KB) ( 7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中部上三叠统烃源岩在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时期开始成熟,早侏罗世晚期进入高成熟阶段,晚侏罗世达到过成熟阶段。川西坳陷西深东浅的构造格局,导致烃源岩演化具有西早东晚、西高东低的特点。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末期,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靠近龙门山前;至须家河组五段沉积末,成熟度相对高的地区向东扩展,最高点向北迁至龙深1井附近。侏罗纪末,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整体向东迁移。白垩系末到现今,形成以绵阳、德阳、彭州和大邑一线为核心的高演化区,以马深1井和大邑北为最高点。川西坳陷中部须家河组烃源岩总生气量为1 678 125×108 m3。其中,马鞍塘组-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时期生气量仅占总生气量的2.53%,须家河组四段至五段沉积时期占10.84%,早、中侏罗世占22.79%,晚侏罗世占22.87%,白垩纪占40.97%。

    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开采特征
    赵庆波, 孔祥文, 赵奇
    2012, 33(4):  552-560.  doi:10.11743/ogg20120409
    摘要 ( 1230 )   PDF (762KB) ( 10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煤层气的存储状态及煤层所处的构造位置,将煤层气划分为自生自储吸附型、自生自储游离型和内生外储型3种成藏模式,不同成藏模式的富集高产机制不同。基于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阜新及铁法盆地不同层位煤层气甲烷含量及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研究,煤层气成藏期可划分为早期成藏、后期构造改造成藏和开采中二次成藏3个时期,特别指出了开采中窜位和窜层引发二次成藏的条件。利用沉积相分析厚煤层的层内微旋回,细划分出优质煤层富含气段;进一步利用沉积相探索成煤母质类型及其对煤层气高产富集的控制作用,阐述了构造应力场及水动力对煤层气成藏的作用机理。最后,总结了煤层气的开采特征,指出煤层气井开采中包含阻碍、畅通和欠饱和3个开采阶段,欠饱和阶段可划分为多个阶梯状递减阶段;并认为由构造部位和层内非均质性的差异形成了自给型、外输型和输入型3类开采特征。

    油气地质
    中国中西部四大盆地碎屑岩油气成藏体系及其分布规律
    胡宗全, 尹伟, 伍新和, 高金慧, 李松, 刘春燕, 陈纯芳
    2012, 33(4):  561-570.  doi:10.11743/ogg20120410
    摘要 ( 1137 )   PDF (835KB) ( 13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西部四大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台内坳陷、陆内坳陷及(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以发育碎屑岩为特色,陆内坳陷发育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类前陆盆地发育较厚的优质烃源岩,奠定了碎屑岩层系良好的资源基础。碎屑岩层系发育内源、外源和混源3大类6个亚类油气成藏体系。内源成藏体系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领域,在四大盆地间具有下气上油、北早南晚和向南天然气增多的分布规律。成藏与富集主控因素是烃源岩与储层的配置关系,沉积斜坡和山前冲断带是此类成藏体系的有利勘探区带。外源成藏体系的分布与内源成藏具有明显的互补特征,从而拓展了碎屑岩油气勘探的层系和地区。外源油气成藏体系在四大盆地间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成藏与富集主控因素是海相层系的油气资源条件和垂向输导体系。海相层系的古隆起区与中、新生代的断裂发育区,是寻找外源油气成藏体系的有利地区。

    中国中西部盆地差异构造演化与碎屑岩层系油气聚集分布
    方成名, 黄泽光, 段铁军, 胡宗全, 杨帆
    2012, 33(4):  571-577.  doi:10.11743/ogg20120411
    摘要 ( 1218 )   PDF (533KB) ( 10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中西部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和晚期差异构造改造的分析表明,四大盆地构造-成盆具有"同序异时"的演化特征,即均具有从伸展性盆地向压性或压扭性盆地转化的成盆序列;碎屑岩层系的晚期构造改造由山前冲断、差异隆升和掀斜等3种基本型式在横向上并列和纵向上叠加而成。构造-成盆作用与晚期构造改造共同控制了碎屑岩层系的油气富集分布及油气成藏类型与规模:单一的成盆序列和多样式的转化确定了四大盆地间相似的成藏组合类型与差异性分布特征,四大盆地改造的基本型式决定了油气富集的类型,而改造的叠加特征控制了油气富集成藏的期次和规模。基于对四大盆地碎屑岩层系油气富集构造控制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认识,提出了油气富集构造区带类型的划分方案,划分出古隆起、斜坡、山前褶皱冲断及大型断裂4类油气富集区带类型及相应7种成因类型。

    利用分形理论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以南襄盆地双河油田核桃园组六油组为例
    陈田勇, 毛鑫, 刘仕银, 袁珂, 彭小东, 吴旺林
    2012, 33(4):  578-581,590.  doi:10.11743/ogg20120412
    摘要 ( 1248 )   PDF (454KB) ( 8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藏工程研究的一项重要资料,一般是通过多项式拟合室内岩心实验数据得到。然而受储层非均质性、实验误差以及岩心数目局限性的影响,通过多项式拟合室内实验数据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很难代表整个油藏的相渗特征。结合分形理论,根据双河油田实际生产数据,推导出一种新的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通过对该油田核桃园组油藏的实例计算,依据油田的生产动态数据与分形理论,得出相对渗透率曲线,并通过含水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得出的相对渗透率较实验测定的相对渗透率更具有整体性和代表性,与油田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该计算方法能够提高岩心实验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可靠性,可以较好地用于油藏的开发实践中。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成藏组合划分与分布评价
    苏复义, 周文, 金文辉, 邓虎成, 刘岩
    2012, 33(4):  582-590.  doi:10.11743/ogg20120413
    摘要 ( 1271 )   PDF (856KB) ( 8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成藏组合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在划分过程中,主要根据成藏组合的定义,并充分考虑目的层的:①烃源岩分布和砂体分布;②构造、古构造分布、主要断裂分布及油气运移疏导系统空间分布;③所在成藏组合主要烃源岩分布;④所在成藏组合盖层分布,特别是区域性盖层分布。另外,还考虑目前认识的构造圈闭及可能的其他圈闭分布情况,并分析含油气系统的保存情况。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划分为6个成藏组合:长10-长7下部成藏组合、长7-长5中部成藏组合、长7-长4+5中部成藏组合、长4+5-长3上部成藏组合、长4+5-长2上部成藏组合和长4-长1上部成藏组合。通过对各组合的生、储、盖层分析,认为中生界成藏组合主要分布在伊-陕斜坡西北部、东南部、西南部和天环坳陷南部。

    鄂南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体系划分与富集区预测
    尹伟, 郑和荣, 胡宗全, 刘春燕, 伍新和, 李松, 陈纯芳, 高金慧
    2012, 33(4):  591-598.  doi:10.11743/ogg20120414
    摘要 ( 1295 )   PDF (669KB) ( 9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典型油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划分原则,结合烃源岩、源-储组合样式、油藏特征和成藏机制等,将鄂南地区中生界划分为近源成藏体系和远源成藏体系两类。前者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近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短,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隐性输导,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构造背景,油气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近源相控";后者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远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长,运移主要动力为浮力,输导体系以通源断裂为主,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通源断裂、局部构造和有利砂体,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远源断控"。近源成藏体系源储空间呈"三明治"结构,直接大面积接触,具有"近水楼台"成藏优势,生烃高峰期与关键成藏期一致,油气就近大面积充注成藏,是下一步勘探首选领域。其中,长9-长8-长7近源成藏体系Ⅰ类富集有利区是大中型油气田重要的勘探方向。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成岩晚期白云石溶解作用
    张俊, 蔡镠璐, 向雷, 蔡春芳
    2012, 33(4):  599-606.  doi:10.11743/ogg20120415
    摘要 ( 1212 )   PDF (663KB) ( 10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进行了岩石薄片观察及碳、氧、锶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开江-梁平陆棚东北侧优质储层并不发育方解石白云石化后所应该产生的晶间孔,相反主要发育白云石粒间溶孔或粒间扩大溶孔。这些溶孔可与轻碳同位素的方解石紧密共生,并且分布在储层沥青与白云石晶体之间,应该是在沥青形成后白云石的溶解所致。而西南侧缺乏白云岩,这一成因的孔隙也不发育。在酸性条件下,东北侧的白云石与硬石膏或天青石发生溶解作用,产生MgSO4中间产物。而MgSO4易于被烃类所还原产生H2S,进一步促使白云石、硬石膏和天青石的溶解,沉淀了孔洞的充填巨晶嵌晶方解石,并在局部位置净增大了孔隙。这一成因机理很好地解释了东北侧与西南侧储层物性的差异,MgSO4很可能是自然界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的主要中间反应物。

    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特征与油气运聚成藏
    李梅, 金爱民, 楼章华, 法欢, 朱蓉
    2012, 33(4):  607-615.  doi:10.11743/ogg20120416
    摘要 ( 1274 )   PDF (754KB) ( 1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分布的影响,深入揭示盆地流体动力学过程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并预测有利油气勘探区。结果表明,盆地西北缘的边缘地带是大气水下渗淡化区,通常遭受大气水下渗淋滤破坏,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玛湖凹陷、盆1井西凹陷内部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油气可能在局部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油藏规模相对较小;西北缘断阶带、陆梁隆起区、莫索湾-莫北凸起、达巴松凸起和车拐地区等为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区,油气大量聚集,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场所。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及模式的差异性
    刘云燕
    2012, 33(4):  616-623.  doi:10.11743/ogg20120417
    摘要 ( 1239 )   PDF (692KB) ( 8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典型油藏解剖和油藏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配置关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油源区内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存在4个差异。①油来源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直接来自下伏青山口组一段源岩;而油源区外油直接来自下伏扶杨油层。②油运移条件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运移动力有浮力和超压,运移距离短,途中损耗量小;而油源区外油运移动力仅有浮力,运移距离长,途中损耗量大。③油运聚成藏过程和模式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和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覆葡萄花油层中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而油源区外油成藏过程及模式为下伏扶杨油层中已聚集的油在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部葡萄花油层调整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④油成藏分布的控制因素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过程及分布主要受油源断裂分布控制;而油源区外油成藏分布主要受扶杨油层油区和油源断裂分布的共同控制。正是上述4个差异,造成油源区葡萄花油层油明显较油源区外富集。

    澳大利亚Vulcan次盆Puffin油田油气源与成藏
    石磊, 殷进垠, 田纳新, 姜向强, 陆红梅
    2012, 33(4):  624-632.  doi:10.11743/ogg20120418
    摘要 ( 1431 )   PDF (884KB) ( 8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uffin油田目前油气来源不明,主力烃源岩展布及主要生、排烃期不确定都制约了下一步勘探的进行。利用烃源岩二维生烃模拟以及生物标志物指纹对比等方法,揭示了下Vulcan组海相泥页岩是本区最为重要的一套烃源岩,白垩纪-中新世为主要生、排烃期;而本区的Plover组烃源岩普遍演化程度较高,在晚侏罗世已达到高成熟,生烃潜力差,对于成藏的贡献较为有限,属于次要烃源岩。成藏事件图反映出Puffin垒带上的圈闭主要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中新世以前由于侏罗系以上地层断裂不发育,下Vulcan组主力烃源岩生成的原油主要在地堑中的侏罗系圈闭中聚集成藏。中新世末,区域性的构造挤压运动形成众多垂向断裂并且使早期形成的断裂体系活化,使得早期成藏的油气垂向调整到浅层的白垩系聚集成藏。因此,目前Puffin油田发现的白垩系油藏主要为次生油藏,为早期侏罗系油藏调整改造到浅部垒带上形成。

    二苯并呋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作为油藏充注示踪标志物的化学机理
    张利文, 李美俊, 杨福林
    2012, 33(4):  633-639.  doi:10.11743/ogg20120419
    摘要 ( 1100 )   PDF (508KB) ( 9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苯并呋喃及其烷基取代系列(DBFs)的结构和性质与二苯并噻吩及二苯并吡咯(咔唑)化合物类似,其相对含量和总量的变化受热成熟作用和地色层分馏效应影响。基于氧原子与输导层介质氢键形成机理及二苯并呋喃分子极性理论,在石油运移过程中,二苯并呋喃同样产生与咔唑类含氮化合物类似的运移分馏效应。从化学机理上对二苯并呋喃含氧化合物作为运移示踪标志物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加入氘代二苯并呋喃为标样,求得二苯并呋喃含氧化合物的绝对含量。以塔河油田海相原油和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陆相原油为代表,对DBFs在沉积环境和成熟度判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根据原油中二苯并呋喃总量和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总量的对比,证实了二苯并呋喃含氧化合物的运移分馏效应,提出原油中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总量可作为有效的油藏充注途径示踪参数。

    技术方法
    基于ANSYS软件的降低破裂压力机理模拟
    苏建政, 黄志文, 龙秋莲, 刘长印
    2012, 33(4):  640-645.  doi:10.11743/ogg20120420
    摘要 ( 1130 )   PDF (584KB) ( 7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深井压裂施工时各种降低破裂压裂方法的技术特点,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裸眼完井和套管射孔完井两种应力计算模型,对压裂施工中井筒附近岩石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深度的储层、不同岩石物性的储层及深穿透射孔和酸化预处理对储层的破裂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岩石力学性质中杨氏模量对破裂压力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杨氏模量的增加,岩石破裂压力增加,而岩石的泊松比变化对破裂压力影响较小;酸化预处理可以降低岩石的杨氏模量;射孔深度不同,对降低破裂压力的作用随孔深的增加而减弱。在应用中应该根据情况选择优化孔眼长度。

    油价和成本对证实储量的影响
    许进进, 任玉林, 凡哲元, 张亚雄, 魏萍, 张玲, 郭鸣黎
    2012, 33(4):  646-649,654.  doi:10.11743/ogg20120421
    摘要 ( 992 )   PDF (466KB) ( 8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多个石油公司均在美国上市,SEC上市储量披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其中证实储量最为人们关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国内操作成本逐渐上升,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致使SEC上市储量自评估工作较为被动,因此亟待明确油价和成本这两个关键参数对证实储量的影响。以国内A油田为研究对象,将成本和油价按照10%的幅度进行递增,形成不同的油价、成本组合,利用储量评估软件ORGE进行计算研究,分析了油价和成本变化对证实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油价上升,证实储量会增大,但上升的速率逐渐减缓;随着成本的上升,证实储量会减小,但减小的幅度逐渐变小。油价和成本对证实储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分为3个影响阶段:剧烈影响段、缓慢影响段和微弱影响段。

    天然气斜井携液临界流量预测方法
    李丽, 张磊, 杨波, 殷茵, 李登伟
    2012, 33(4):  650-654.  doi:10.11743/ogg20120422
    摘要 ( 1407 )   PDF (415KB) ( 2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广泛应用的天然气井携液临界流量计算模型是建立在直井基础之上的,没有考虑井斜角对携液的影响。但是,随着定向井和水平井的日益增多,现有直井计算模型已经不能准确预测斜井的携液临界流量。为解决这个问题,以Turner计算模型为研究基础,同时考虑井斜角的影响,根据球形液滴的受力条件,认为其在斜井井筒运动过程中不会一直沿井筒中心线上升,而是慢慢运移至油管壁,最终沿管壁向上方滑动。依据牛顿摩擦定律,计算出管壁对液滴的摩擦力,重新建立液滴受力模型,提出了斜井携液临界流量预测模型。最后,在Turner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修正系数表,认为修正系数与摩擦系数和井斜角有关。通过现场实例应用,计算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模式及提高采收率
    詹俊阳, 马旭杰, 何长江
    2012, 33(4):  655-660.  doi:10.11743/ogg20120423
    摘要 ( 1165 )   PDF (492KB) ( 8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A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是由多个压力系统和油水关系的缝洞单元在空间上叠合连片形成的复杂油气藏。不同缝洞单元的驱动方式和开发特征差异较大:Ⅰ类单元主要为水驱;Ⅱ类单元水驱和弹性驱交替起作用;Ⅲ类单元以弹性驱为主。根据油藏地质特征,提出了以"缝洞单元为油藏管理的基本单元,实施差异性开发"的开发模式,形成了"以单井注水驱油、多井单元注水开发为主导"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现场应用实践表明,该类油藏采收率提高幅度在3.7%以上。

    目录
    2012年第33卷 第4期 中英文目录
    2012, 33(4):  0-0. 
    摘要 ( 879 )   PDF (270KB) ( 7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