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28
    目次
    2013年第34卷 第4期 中英文目录
    2013, 34(4):  0-0. 
    摘要 ( 160 )   PDF (332KB) ( 5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破坏的油气显示及其地质意义
    霍志鹏, 庞雄奇, 杜宜静, 沈卫兵, 姜涛, 郭丰涛
    2013, 34(4):  421-430.  doi:10.11743/ogg20130401
    摘要 ( 304 )   PDF (8133KB) ( 9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显示可以为发现与其相关的残留油气藏或次生油气藏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野外调查、地质分析和文献调研,系统研究了各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的分布,探讨了油气显示的成因机制,并分析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按油气藏破坏的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轻度破坏型、严重破坏型和完全破坏型3类。这3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油苗、气苗和泥火山等轻度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稠油等严重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东部;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等完全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按照油气藏破坏的次数和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直接破坏成因和二次破坏成因。直接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油苗、气苗和泥火山,它们的形成主要受强烈构造运动、频繁地震和快速沉积等因素影响,按照出露地表的方式可细分为断裂通天型、隆升剥蚀型、底辟刺穿型和不整合面露地型4种类型。二次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和地下的稠油、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其显著特征是油气发生直接破坏后又发生了水洗、氧化、生物降解等稠变作用,它们常具有共生或过渡的关系。在勘探早期,轻度破坏型或位于活动冲断带和底辟构造上的油气显示对地下油气藏的指导意义更大。各种破坏作用在破坏油气藏形成各种油气显示的同时,有时也可对油气的再分配和保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保存条件是在油气显示发育区寻找油气藏的关键因素。
    塔里木盆地与威利斯顿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对比
    陶崇智, 白国平, 王大鹏, 张明辉, 牛新杰, 郑妍, 白建朴
    2013, 34(4):  431-440.  doi:10.11743/ogg20130402
    摘要 ( 412 )   PDF (7659KB)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均以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为主要勘探层系。基于对构造沉积背景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两个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的异同。威利斯顿盆地所处的北美板块规模较大,构造相对稳定,沉积主要受海平面升降的控制。塔里木盆地所处的塔里木板块规模较小,构造变动强烈,沉积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大。威利斯顿盆地发育了高丰度的烃源岩、良好的孔隙型储层和蒸发岩盖层。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发育高-过成熟度烃源岩、岩溶型和白云岩储层及泥岩和蒸发岩主导的盖层。二者均发育有多种类型圈闭的古隆起,可作为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带。威利斯顿盆地发育的多套蒸发岩盖层使得含油气系统概念在该盆地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而油气成藏体系则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以塔里木盆地为代表的多源、多灶和多成藏期盆地的油气勘探。白云岩-蒸发岩构成了威利斯顿盆地重要的储-盖组合类型。以此类比,塔里木盆地巴楚和塔中地区的中、下寒武统白云岩-中寒武统膏盐岩储-盖组合是未来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常家围子地区登娄库组深盆气藏形成的可能性
    张雷, 张学娟, 卢双舫, 杨志如
    2013, 34(4):  441-449.  doi:10.11743/ogg20130403
    摘要 ( 411 )   PDF (6949KB) ( 5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常家围子地区登娄库组的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尤其是对致密砂岩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证实古龙-常家围子地区登娄库组深盆气藏形成的可能性,文章从烃源岩、储层条件以及保存条件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该地区登娄库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并与深盆气藏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古龙-常家围子地区登娄库组二段及其邻近地层具备深盆气藏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即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充足持续的气源条件、烃源岩与储集层紧密叠置的接触关系以及稳定平缓的构造背景,是松辽盆地北部深盆气藏可能形成的有利地区。在古龙-常家围子地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工作中,以登娄库组二段气源岩有效生气范围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区域,以登二段及其邻近地层为重点层位,将有机会获得深盆气藏的勘探突破。
    非常规油气
    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页岩油气地质特征
    周德华, 焦方正, 郭旭升, 郭彤楼, 魏志红
    2013, 34(4):  450-454.  doi:10.11743/ogg20130404
    摘要 ( 415 )   PDF (2549KB) ( 1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钻井、岩心、野外露头、测井等成果,从富含有机质页岩空间展布、地化特征、岩石矿物学、孔渗性特征和地质力学性质等方面,采用页岩气目标优选评价综合分析方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页岩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着重定量评价了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含气量、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岩石矿物成分、岩石力学参数等评价指标,初步证实该区页岩与美国Bakken页岩具有类似特征。涪陵大安寨泥页岩与灰岩、砂岩互层频繁,半深湖-深湖页岩为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岩相。大安寨上亚段灰岩厚10~30 m,物性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下亚段富有机质页岩夹薄层灰岩、砂岩,微孔缝发育,孔隙度高。页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33%,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51.7%~56.1%,石英平均含量为33%,现场实测平均含气量为1.66 m3/t,处于凝析油-湿气的高成熟阶段;杨氏模量为29 GPa,泊松比为0.30,有利于压裂形成网络裂缝。大安寨段中部浅湖相区岩性组合特征更有利于裂缝发育,是大安寨段页岩气勘探有利地区,评价优选出有利区面积820 km2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页岩油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武晓玲, 高波, 叶欣, 边瑞康, 聂海宽, 卢福长
    2013, 34(4):  455-462.  doi:10.11743/ogg20130405
    摘要 ( 371 )   PDF (4369KB) ( 8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油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资源类型,拓展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古近系湖相泥页岩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埋藏较浅、普遍处于生油高峰阶段,具有巨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在与北美典型页岩油产区对比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古近系页岩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相带、岩石组合、储集空间类型、烃源条件等特征,将页岩油藏划分为深凹区纯泥页岩型、盐间型(盐间高压泥页岩裂缝型、盐间泥页岩夹薄砂岩裂缝型、盐间泥质云岩裂缝型)和泥页岩夹脆性层型(泥页岩夹薄砂岩型、泥页岩夹灰岩型、云质泥岩夹白云岩型)3大类页岩油藏类型,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东部断陷盆地古近系页岩油的勘探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预测了页岩油有利区。
    北美典型克拉通盆地页岩气成藏特征、模式及启示
    杨振恒, 韩志艳, 李志明, 聂海宽
    2013, 34(4):  463-470.  doi:10.11743/ogg20130406
    摘要 ( 378 )   PDF (6553KB) ( 9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美含页岩气克拉通盆地主要以密执安盆地、伊利诺斯盆地和德拉华盆地为代表。对上述盆地的岩性特征、有机质类型、生气方式、埋深、热成熟度、吸附气含量、裂缝对页岩气成藏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梳理了北美克拉通盆地页岩气的两种成藏模式,分别以密执安盆地Antrim页岩气成藏模式(A型模式)和德拉华盆地Barnett页岩气成藏模式(B型模式)为代表。A型模式主要特征为:从盆地周缘较浅至较深部位赋存着具有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的"二元"成因结构的天然气,依次从生物气过渡到混合气,最后为热成因气。B型模式主要特征为:页岩气生气方式为热成因天然气"原地"生成聚集,在不同成熟度的区域,产出不同热成因类型的天然气。结合我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认为,德拉华盆地Barnett页岩气成藏模式(B型模式)对我国页岩气勘探更有意义,密执安盆地Antrim页岩气成藏模式(A型模式)对我国页岩气勘探的意义不能忽视。
    修正岩石压缩系数的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及储量计算
    刘波涛, 尹虎, 王新海, 李清泉
    2013, 34(4):  471-474.  doi:10.11743/ogg20130407
    摘要 ( 460 )   PDF (1161KB) ( 9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页岩气藏孔隙度变化与常规气藏孔隙度变化不一样,受有效应力和基质收缩的耦合作用,前者使孔隙度减小,后者使孔隙度增加,因此建立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时必须考虑二者的综合作用。从物质平衡原理出发,运用Bangham固体变形理论、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推导出了修正岩石压缩系数的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并对方程线性化,得到只含有原始游离气和原始吸附气的直线方程。代入实际生产数据,求得关于线性方程的数据点,并对数据点线性拟合,其拟合方程的斜率是原始游离气的含量,截距是原始吸附气的含量,两者相加求得页岩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实例分析表明,考虑基质收缩效应,使得页岩压缩系数前期不断减小,后期趋于稳定;由于压缩系数的改变,使得页岩气藏储层孔隙度的变化比常规气藏缓慢;通过对页岩气藏岩石压缩系数的修正以及实际生产数据点的线性拟合,求得页岩气藏中吸附气的含量增加,游离气的含量减少,页岩气藏总地质储量增大,且与实际储量更加接近。
    层序与储层
    中东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郑磊, 金之钧, 张哨楠
    2013, 34(4):  475-482.  doi:10.11743/ogg20130408
    摘要 ( 323 )   PDF (3422KB) ( 7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东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Unayzah组和Sarah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薄片鉴定结果表明,其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少量的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胶结类型及发育程度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利用压汞法及电镜扫描结果测定了储层的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岩石孔喉分布范围较大,小孔隙、细喉道的样品比例较高。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大多数样品属于储集岩的范围。分别对每一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样品进行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测试,结果表明Unayzah组和Sarah组储集性能较好。确定储层参数下限,提出了储层分类评价的标准,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Unayzah组纵向上Ⅰ类储层及Ⅱ类储层较为普遍发育,储集性能较好,属于中-好储层;Sarah组总体储集性能较Unayzah组差,以Ⅱ类和Ⅲ类储层居多,属于中-差储层。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储层控制因素及预测地质模型
    孟万斌, 吕正祥, 刘家铎, 田景春, 冯明石, 李敏
    2013, 34(4):  483-490.  doi:10.11743/ogg20130409
    摘要 ( 304 )   PDF (5041KB) ( 8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技术方法,结合储层物性、沉积相等资料,对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和储层预测地质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须四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钙屑砂岩等富含岩屑的砂岩,砂岩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中等;主要的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储层类型主要为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储层物性差,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是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控制须四段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沉积微相、埋藏早期和溶蚀期砂体所处的古构造位置以及(主要是下亚段)裂缝发育情况。据此建立了该区须四段储层预测地质模型:须四上亚段储层预测地质模型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埋藏早期古构造高位置;须四段下亚段储层预测地质模型为砂岩含量高的辫状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溶蚀期古构造高位置+裂缝发育区。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Q油田沙二段储层沉积模式
    倪军娥, 孙立春, 古莉, 何娟, 赵卫平, 刘新光, 郭丽娜, 吴梦阳
    2013, 34(4):  491-498.  doi:10.11743/ogg20130410
    摘要 ( 371 )   PDF (10685KB) ( 7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相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混合沉积是渤海湾盆地古近系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为了明确该类储层的展布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以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Q油田为例,以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和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物源供给、古地貌和古气候等综合分析,对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及沉积模式展开研究。分析认为,油田沙河街组二段整体处于湖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合沉积发育的有利背景,可能发育混积及裙带状两种沉积模式。两种模式下的储层连通性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此外,混合沉积作用对改善中、深层碎屑岩储层起到积极作用。
    川东南-黔北志留系石牛栏组沉积与层序地层
    王正和, 谭钦银, 何利, 程锦翔, 王瑞华
    2013, 34(4):  499-507.  doi:10.11743/ogg20130411
    摘要 ( 425 )   PDF (12893KB) ( 9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川东南-黔北志留系石牛栏组及同期异相的小河坝组沉积与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石牛栏组与下伏龙马溪组共同构成一个独立的三级层序,石牛栏组为高位体系域的一部分;②石牛栏组内部呈现为两个次一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可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个四级层序;③台地边缘礁滩相在两个四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中均有一至两期小规模的发育,但在上部四级层序中最发育;④石牛栏组沉积期表现为台缘缓坡模式,因为台缘到斜坡没有明显坡折,加上陆源碎屑的影响,导致生物礁发育规模普遍很小,多呈点状或串珠状分布;⑤研究区内石牛栏组白云岩化作用总体上很弱,推测该时期海水盐度较低,主要由两个原因所致,一是来自南边黔中隆起及东边雪峰隆起的淡水河流注入导致研究区内海水盐度较低,二是台地边缘礁滩隆起幅度较低,无法形成相对局限的高盐度环境;⑥南川一带的小河坝组应当属于低河流能量、欠充沛物源且以悬浮搬运为主的低建设性浅水三角洲。
    松辽盆地南部张强凹陷义县组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
    张斌
    2013, 34(4):  508-515.  doi:10.11743/ogg20130412
    摘要 ( 309 )   PDF (7314KB) ( 5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南部辽河外围探区的义县组广泛发育中-基性火山岩,并在张强凹陷获得了工业油流。依据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可将义县组火山岩归纳为14种岩石类型,安山岩类揭示厚度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火山岩主要发育3类岩相7种亚相,喷溢相约占84%。研究区共发育6类主要的原生、次生储集空间类型,4种主要的孔隙组合方式。岩性、岩相和断裂共同控制了储层的平面分带和纵向展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决定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储集性、渗透性和连通性。物性和油藏资料分析表明,火山碎屑熔岩、气孔杏仁状熔岩和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隐爆角砾岩亚相)、喷溢相上部亚相是最有利的储集岩性、岩相带。在靠近或紧邻生烃洼陷和靠近大断裂的构造高部位,寻找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以及火山岩喷发旋回的上部和顶部,火山岩油气成藏几率最大。
    盆地构造
    四川盆地桐湾不整合面古地貌特征与岩溶分布预测
    李启桂, 李克胜, 周卓铸, 燕继红, 唐欢阳
    2013, 34(4):  516-521.  doi:10.11743/ogg20130413
    摘要 ( 390 )   PDF (9083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桐湾期不整合面古地貌的古高地、古斜坡的控制。利用全盆的地震格架大剖面解释资料和钻井资料,结合厚度印模法,恢复了桐湾不整合面古地貌,古地貌特征呈西北高、中部斜坡、东南洼的格局。综合利用野外、钻井、地震等资料,深入分析灯影组溶蚀孔洞发育特征和有利岩溶发育带。结果表明,岩溶风化壳溶蚀孔洞发育,广泛发育3个岩溶作用带,岩溶作用厚度呈东薄西厚的变化趋势;岩溶有利发育分布区和较发育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古岩溶斜坡的地貌位置,以自贡—广安—达县—通江县一线为好,局部发育分布区位于古岩溶高地及古岩溶洼地的地貌位置,分布在成都-资阳地区、绵阳-广元地区及川东南一带。
    塔里木盆地色力布亚断裂带变形特征和演化史
    姚文倩, 汤良杰, 谢大庆, 杨勇, 蒋华山, 张宇航, 余腾孝, 曹自成
    2013, 34(4):  522-527.  doi:10.11743/ogg20130414
    摘要 ( 399 )   PDF (7626KB) ( 5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色力布亚断裂带为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与巴楚隆起两个构造单元间的边界断裂带,其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与巴楚地区及柯坪地区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最新的钻井、测井以及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提出了原来的色力布亚断裂带可分为两个断裂带。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基底卷入高角度逆冲挤压断裂样式和正花状走滑断裂样式,与柯坪隆起上的皮羌断裂早期共同构成了皮羌-色力布亚断裂带;而亚松迪断裂属于叠加型逆冲断裂,剖面上表现为浅层倾向南西的盖层滑脱型逆冲断层和深层倾向北东的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的相互叠加。平面上呈现出分段性,主要分为北段和南段。断裂带整体表现为深层高角度逆冲断裂和正花状构造样式,而南段向上切入新近系和第四系,且新近系和第四系发生微弱的褶皱变形,并且伴有局部的沿古近系的盖层滑脱。结合巴楚地区和柯坪地区的区域演化,认为色力布亚断裂带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晚期断裂形成阶段、海西晚期(二叠纪晚期)、喜马拉雅早-中期(古近纪—中新世)及喜马拉雅晚期(上新世—第四纪)4个阶段。
    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地区底辟构造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代寒松, 洪亮, 张明军, 张静, 张亚军, 王鑫
    2013, 34(4):  528-532.  doi:10.11743/ogg20130415
    摘要 ( 444 )   PDF (6791KB) ( 7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oshan地区新发现的底辟构造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其浅层碳酸盐岩底辟在叠加于下伏深部底辟构造上的同时,还保持与下部底辟构造形态的一致性。底辟构造规模普遍较小,平面多呈NW-SE向展布。综合区域应力背景、塑性层形变、裂解气显示等相关要素分析,认为底辟构造属深源型底辟,其形成发育主要受控于晚白垩世。南图尔盖盆地大规模走滑、抬升变形过程中,基底深部古断裂再次活动导致深部物质沿断层小规模上拱。此类构造的发现在为构造研究提供全新模式的同时,也为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在位于斜坡-潜山带的底辟构造,有着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寻找相关构造、岩性油气藏的理想区域,应作为后期油气勘探的重点。
    通南巴地区膏盐层分布及其流变学特征
    李辛子, 刘彬, 武晓玲, 刘国萍, 冯琼, 付孝悦
    2013, 34(4):  533-539.  doi:10.11743/ogg20130416
    摘要 ( 349 )   PDF (4668KB) ( 5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南巴地区膏盐层层位稳定,形态分布一般平稳连续;当上、下能干层(白云岩层)受到褶皱及断层影响发生形变时,膏盐层呈丘状、楔状、纺锤状等异常膏盐体形态。膏盐层具有多层分布(57~110层)、累计厚度大(273~415 m)的特征,其空间展布与上、下能干层的形态和构造特征关系密切:①白云岩岩层的初始主波长大于膏盐层厚度,能干层间及其所夹膏盐层互相影响,膏盐层变形受接触应变带影响较大,易于形成不协调褶皱;②受应力、温度、流体等因素影响,膏盐岩容易发生蠕变断裂,并在上、下能干层断裂的触发下,发生蠕变流动,形成异常膏盐体。多层分布的膏盐层其封闭能力较单一、巨厚膏盐层的封闭能力弱;异常膏盐体的厚度显著增大,其周围可能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场所。
    南堡凹陷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孙永河, 赵博, 董月霞, 郑晓凤, 胡明
    2013, 34(4):  540-549.  doi:10.11743/ogg20130417
    摘要 ( 309 )   PDF (12890KB) ( 6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揭示南堡凹陷断裂对油气分布规律的影响,以断裂为主线,结合成藏地质条件,系统研究了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并通过建立断裂输导模式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地垒或半地垒、背斜负花状组合和背斜断阶等正向局部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小于90~95 m时,断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大,油气可跨越盖层在中、浅层聚集成藏;且盖层段断裂密度越大,油气穿越盖层富集的层位越浅。Ⅴ型和Ⅵ型断裂为油源断层,且两条或多条交叉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并选择砂地比大于20%的储层中发生断储分流运移。充注到断层圈闭中的油气在断层古、今封闭性均较强下才能大规模聚集和保存。与Ⅰ型、Ⅱ型和Ⅳ型断裂相关且高砂地比储层的正向局部构造,以及与Ⅴ型和Ⅵ型断裂相关且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大于90~95 m的高砂地比储层的正向局部构造,是深层油气的有利勘探方向。与Ⅴ型和Ⅵ型断裂相关且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小于90~95 m、高砂地比储层以及断层侧向封闭性好的正向局部构造是中、浅层油气的有利勘探方向。
    技术方法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试分析新方法——激光剥蚀-ICPMS法
    李天义, 周雁, 方石, 何生, 何治亮, 樊德华
    2013, 34(4):  550-557.  doi:10.11743/ogg20130418
    摘要 ( 425 )   PDF (4462KB) ( 9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详细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测试分析方法——激光剥蚀-ICPMS法。通过新、老方法测试分析结果对比,认为两种方法所获得3种标准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基本一致;测试分析的4块钻井碎屑岩样品表观年龄、单颗粒年龄及U含量的分布特征也基本一致。样品两组年龄均反映同一期构造抬升冷却事件。通过新、老方法测试分析流程对比认为,激光剥蚀-ICPMS法测定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省去热中子辐照、云母片外探测器蚀刻及诱发径迹统计等诸多程序,比传统的外探测器法步骤更为快捷、方便,缩短了样品测试分析的周期,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更能确保样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再现性,有可能成为未来裂变径迹定年的主流实验方法。然而,目前激光剥蚀-ICPMS法裂变径迹定年在径迹蚀刻是否对磷灰石颗粒中238U含量造成影响、激光剥蚀深度、磷灰石颗粒U含量不均匀性及与磷灰石性质相似的标准样品选取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基于岩石类型约束的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建模方法——以扎格罗斯盆地碳酸盐岩油藏A为例
    谭学群, 廉培庆, 邱茂君, 李艳华, 董广为
    2013, 34(4):  558-563.  doi:10.11743/ogg20130419
    摘要 ( 313 )   PDF (6310KB) ( 8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成岩作用较强的碳酸盐岩油藏,沉积相约束下的储层建模方法已不适用。为此,提出了基于岩石类型约束的油藏地质建模方法。应用取心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毛细管压力曲线等数据,采用Winland R35方法,划分油藏岩石类型,建立不同岩石类型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通过取心井建立测井曲线与岩石类型的关系,以测井曲线为纽带预测未取心井的岩石类型;并通过序贯指示模拟预测井间岩石类型,建立三维岩石类型模型。基于岩石类型和地震波阻抗数据体协同约束,建立孔隙度模型;再利用不同岩石类型下的孔-渗关系确定渗透率,建立渗透率模型。经过抽稀验证,地质模型精度较高。这种方法对于埋藏较深、成岩作用较强的碳酸盐岩油藏尤为适用。
    综合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方法在地层划分及等时对比中的应用
    刘洛夫, 徐敬领, 高鹏, 邹长春, 王远征, 徐新宇
    2013, 34(4):  564-572.  doi:10.11743/ogg20130420
    摘要 ( 325 )   PDF (10727KB) ( 6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目前地层划分、对比存在人为性、多解性等问题,首先仔细分析了野外露头与岩心的沉积序列特点,研究了地层的叠置序列与旋回结构;进而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地质模型把地层的旋回结构转化成数值模拟信号;最后根据信号特征,提出了综合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方法,并研究出该方法的原理、步骤、功能。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对模拟信号进行处理分析,提取出反映地层叠置及旋回结构的频谱趋势线,并搞清频率趋势线的地质意义乃间接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及基准面变化过程。由此,可以找出反映同一等时地层界面的拐点及变化趋势,根据拐点及变化趋势完成了地层的等时对比。这为地层精确划分及真正意义上的等时对比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实际测井数据的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