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2-08
    目录
    2013年第34卷 第6期 中英文目录
    2013, 34(6):  0-0. 
    摘要 ( 193 )   PDF (337KB) ( 7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常规油气
    致密砂岩气成藏研究进展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郭迎春, 庞雄奇, 陈冬霞, 姜福杰, 汤国民
    2013, 34(6):  717-724.  doi:10.11743/ogg20130601
    摘要 ( 474 )   PDF (1576KB) ( 14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为了解该类气藏成藏地质研究进展,总结了其储层划分标准、分类、地质特征、成藏要素及封闭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现有致密储层的划分标准不具有成藏内涵,连续型致密砂岩气的临界条件是随成藏条件而变化的。连续型致密砂岩气的成藏要素包括烃源岩、与源邻接的致密储层以及稳定的构造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储层致密的本质是储层具有纳微观尺度的孔喉,且喉道与孔隙比例非常接近;异常压力属性不是致密砂岩气藏和常规气藏的区别点。文中提出了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致密砂岩气藏封闭的动力学机理研究,气、水倒置界面处存在动力(气体压力)与阻力(毛细管力、粘滞力及地层水压力)的力平衡关系,如何定量表征和模拟各种力的演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致密砂岩气藏的调整改造机理和过程及原型致密砂岩气藏恢复的研究,原型气藏的恢复可以通过气、水界面处的力平衡关系实现,后期不同的调整改造作用都是通过改变气、水倒置的临界条件而实现的;三是致密砂岩储层中“相对高孔渗体”的控藏作用研究,“相对高孔渗体”的存在改变了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使得其成藏过程更为复杂。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油气运移机制与页岩油富集规律
    柳波, 迟亚奥, 黄志龙, 罗权生, 吴红烛, 陈旋, 申英
    2013, 34(6):  725-730.  doi:10.11743/ogg20130602
    摘要 ( 379 )   PDF (14034KB) ( 105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发现的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其形成与富集机理与常规油气藏有很大差异。页岩油运移机制是页岩油形成机理的重要部分,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化验及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页岩油运移的动力、通道、方向、距离和效率等方面。结果表明,页岩油在源内的运移效应不明显,油气的富集非源内规模性运移聚集结果;油气垂向向源外的运移效应较为显著,活动的大规模断裂会降低源内页岩油丰度。页岩油的初次运移以生烃造成的地层超压为动力,通过干酪根网络、纹层间及微裂缝发生了小尺度的运移,油气大部分滞留原地,运移效率极低。在输导断裂发育的地区,泥页岩生成的油气发生了垂向向上的二次运移,在芦草沟组上覆地层聚集成藏。页岩油的这种运移机制决定了页岩油连续分布、油水分异差、油气聚集不受构造控制及断裂活动区油气丰度较低的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有机碳测井解释方法与应用
    谢灏辰, 于炳松, 曾秋楠, 冯子齐
    2013, 34(6):  731-736.  doi:10.11743/ogg20130603
    摘要 ( 363 )   PDF (1887KB) ( 1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富有机质页岩中有机质含量是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参数。为了获取研究区未取心井富有机质页岩有机碳含量,试图通过测井解释方法,建立研究区目的层位关于有机碳含量(TOC)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研究区20口井延长组岩心TOC测试结果与相应测井参数相关性分析,发现岩心实测TOC值与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的对数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但与声波时差相关性不明显。据此,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研究区关于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的对数解释延长组富有机质页岩TOC含量的数学模型。根据柳评177井TOC测井解释结果与实测TOC误差分析结果,该测井解释模型误差均值为5.35%。利用上述数学模型,对研究区46口未取心井延长组富有机质页岩TOC进行计算,并结合20口取心井的测试结果,分析研究区延长组富有机质页岩TOC空间分布特征。上述TOC分布结果与沉积微相的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吻合性,从侧面表明文中建立的有机碳测井解释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层序与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上古生界储集砂体叠置关系及分布定量刻画
    田景春, 张兴良, 王峰, 陈蓉, 林小兵
    2013, 34(6):  737-742,815.  doi:10.11743/ogg20130604
    摘要 ( 348 )   PDF (8967KB) ( 1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定量刻画具有复杂叠置关系的储集砂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钻井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测试分析资料,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砂层交错层层组的厚度参数,对高桥地区上古生界储集砂体叠置关系及砂体规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储集砂体叠置样式包括冲刷切割型(削截式河道砂体)、冲刷接触型(完整式河道砂体)和连续过渡接触型(孤立式河道砂体)。不同时期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不同,山西组储集砂体相对较窄,为条带状分布;盒8段以多期分流河道彼此叠置成的巨厚储集砂体为特征,砂体横向连片分布,平面展布规模大。通过岩心测量计算出山2段、山1段和盒8段河流满岸水深范围、单砂体厚度、单河道宽度及河道带宽度。其中,山2段曲流河三角洲河道带的宽度为700~1 500 m;山1段曲流河三角洲河道带的宽度为600~1 200 m;盒8下亚段辫状河河道带的宽度为1 000~2 000 m;盒8上亚段辫状河河道带的宽度为750~1 600 m。
    海-塔盆地塔南凹陷南屯组一段沉积体系特征
    刘宗堡, 赵容生, 闫力, 于英华
    2013, 34(6):  743-750.  doi:10.11743/ogg20130605
    摘要 ( 367 )   PDF (11236KB) ( 6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南凹陷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之一。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塔南凹陷南屯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一段顶、底及内部可以识别出3个不整合面和2个湖泛面,最终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进而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南屯组一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3种沉积体系。南屯组一段中、下部沉积时期,受盆地被动裂谷期“泛盆”沉积特征震荡式沉降影响,研究区主要发育西部缓坡物源控制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屯组一段上部沉积时期,受盆地主动裂谷期快速沉降影响,研究区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此时盆内部次级控陷断层受北西-南东向拉张发生翘倾形成大规模反向正断层。源-储互层组合高效排烃特征、扇三角洲前缘高孔-高渗分流河道砂体和断层翘倾形成上升盘构造高部位共同决定西部次凹中洼槽反向断层下盘为油气富集主要部位。
    张家垛油田阜三段Ⅲ砂组沉积微相特征与沉积模式
    陈倩倩, 丁晓琪, 万友利, 张哨楠
    2013, 34(6):  751-757.  doi:10.11743/ogg20130606
    摘要 ( 317 )   PDF (11046KB) ( 6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北盆地张家垛油田阜宁组三段发育4种岩相:黑色泥岩相,生物扰动粉砂岩相、泥质纹层+生物钻孔粉-细砂岩相及平行层理细砂岩相。剖面结构主要为向上变粗的反韵律,其次是向上变粗复变细的复合韵律,几乎不见正韵律。根据岩石相、剖面结构、测井相及粒度累计曲线,认为阜宁组三段为浅湖滩坝沉积。根据沉积特征和砂体展布规律,将储层进一步划分为坝砂和滩砂,并提出该地区的滩坝沉积模式。坝砂由于泥质含量低、储层物性好,油气充满度高;而滩砂泥质纹层理发育,非均质性弱。由于主要充填在平行层理细砂岩相和泥质纹层+生物钻孔粉砂岩相中,充注程度差别大。
    三角洲沉积的物理模拟
    王俊辉, 姜在兴, 张元福, 高丽明, 魏小洁, 张文昭
    2013, 34(6):  758-764.  doi:10.11743/ogg20130607
    摘要 ( 357 )   PDF (36327KB) ( 7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砂体发育规律,利用水槽实验对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追踪了河口坝、分流河道和滑动-滑塌砂体的沉积过程与沉积特征。通过观察与分析,认为三角洲生长是多次侵蚀与沉积交替的结果,其中洪水期侵蚀作用小于沉积作用,表现为“填低补平”;枯水期侵蚀作用大于沉积作用,表现为“削高填低”。河口坝的发育从水下浅滩开始,按照向前—垂向—向后—横向的顺序进行生长,并且存在单个河口坝的多级分流与多列河口坝的同时分流两种分流方式。三角洲平原河道演变包括河流改道与分流两种方式,分别与洪水和河口坝有关。洪水事件可以作为三角洲前缘滑动-滑塌沉积的触发因素。三角洲是河流搬运、卸载与蓄水体接受、改造沉积物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产物,在此过程中形成沉积坡折带,它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场所。
    长石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于川淇, 宋晓蛟, 李景景, 蒋双泽, 张连梁
    2013, 34(6):  765-770.  doi:10.11743/ogg20130608
    摘要 ( 331 )   PDF (9826KB) ( 6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储层中长石含量丰富,而且长石溶蚀现象普遍,对储层物性具有重要影响。运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X-射线粉晶衍射等分析技术,对东营凹陷砂岩储层中长石及其溶蚀产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区长石含量存在差异,凹陷北部长石含量最高,其次是南部,最低的是中部地区;在层位上,沙河街组一段长石含量最高,其次为沙河街组二段和沙河街组四段,含量最低的是沙河街组三段;在东营凹陷砂岩储层中,长石主要的溶蚀产物为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由于高岭石向伊利石和绿泥石转化,导致高岭石含量逐渐降低,浅部的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由伊/蒙混层转化而来,而深部的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由高岭石蚀变形成。砂岩储层中的伊/蒙混层矿物在浅层含量高,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含量逐渐降低。
    盆地构造
    冀中坳陷中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董大伟, 李理, 刘建, 李继岩
    2013, 34(6):  771-780.  doi:10.11743/ogg20130609
    摘要 ( 401 )   PDF (6980KB) ( 7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上,采用断层落差法、断层活动强度法、平衡剖面技术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等技术手段,确定了研究区的构造发育特征与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并讨论了构造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中北部在新生代伸展过程中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兼有走滑构造样式。其中,霸县凹陷以翘倾和滑动断阶构造样式为主,饶阳凹陷背斜构造样式占优,其最北部以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受控于控凹断层的活动性,霸县凹陷和饶阳凹陷不同沉积时期,伸展强度具有较大差异性。饶阳凹陷自南向北受控于留路、河间和马西断层,凹陷的伸展量具有早期(Ek—Es4)“南部大于中北部”,向中、晚期(Es3—Ed)逐渐过渡为“中北部大于南部”的特征。霸县凹陷受控于牛东断层沿走向活动性差异,具有南段“早期强-中晚期弱”、中段“早期弱-中期强-晚期较弱”和北段“早期弱-中晚期强”的构造演化过程。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验证研究区断层发育过程,实验结果与断层发育特征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说明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的正确性。基于以上研究,将饶阳凹陷和霸县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断陷弱早期、断陷强中期和断陷较强晚期3个阶段,并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发育演化的形成机制和深部背景。
    渤海西部孔店组—沙河街组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动力机制
    李明刚, 吴景富, 吴克强, 刘朋波, 杨海峰
    2013, 34(6):  781-789.  doi:10.11743/ogg20130610
    摘要 ( 352 )   PDF (3056KB) ( 9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揭示孔店组—沙河街组烃源岩层系的分布特征,指导渤海西部区带评价和目标优选,在整体研究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渤海西部孔店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盆地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形成动力机制作了探讨。研究认为,盆地结构受基底构造控制,对应不同类型的结晶基底,构造变形东西分区,同时受到NE-NNE向和NW-NWW向两组共轭先存基底断裂作用,西区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点,而东区则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孔店组—沙河街组不同沉积时期盆地构造特征差异较大,总体表现出坳断-断陷-断坳(坳陷)的演化序列特征;地幔底辟诱导的与地幔隆起轴向垂直的引张应力场控制了渤海西部孔店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的构造变形,其中东区的构造变形主要受近SN向引张应力场控制,西区则总体存在NW-SE向和近SN向两个引张应力场叠加的构造环境。
    断裂控藏作用定量评价及有利区预测——以辽河坳陷齐家-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为例
    孙同文, 吕延防, 刘哲, 付广, 孙永河, 张东伟
    2013, 34(6):  790-796.  doi:10.11743/ogg20130611
    摘要 ( 307 )   PDF (5948KB) ( 9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搞清断裂对辽河坳陷齐家-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油气成藏的控制规律,在断裂系统详细划分的基础上厘定了油源断裂,并分别应用SGR方法和断裂活动速率对断层圈闭侧向封闭能力和成藏期后断裂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油源断裂控制油气的聚集部位;②断裂侧向封闭能力控制了断层圈闭油气充满程度;③成藏期后断裂活动强度控制先期聚集油气的保存程度。综合以上研究,建立了有利目标优选标准,认为在油源充足、储层物性较好的情况下,两条以上油源断裂控圈,圈闭充满程度大于50%,并且成藏期后活动速率小于2m/Ma的断层圈闭为Ⅰ类圈闭,钻探风险最小;次之为Ⅱ类和Ⅲ类圈闭。最终预测出2个Ⅰ类圈闭和1个Ⅱ类圈闭,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下一步钻探预测新增含油面积5.8 km2
    塔中北围斜区北东向走滑断裂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杨圣彬, 刘军, 李慧莉, 张仲培, 李婧婧
    2013, 34(6):  797-802.  doi:10.11743/ogg20130612
    摘要 ( 271 )   PDF (5355KB) ( 9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围斜区发育一系列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主要发育花状构造、平行高陡断裂带、雁列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加里东中期塔中Ⅰ号断裂、南缘断裂活动剧烈,北西向的逆掩岩片或滑动块体中由于差异运动而形成了北东走向的撕裂断层-调节断层。加里东末期塔中地区受到东南向强烈斜向挤压作用是走滑断裂形成的动力机制,在基底薄弱带的基础上,塔中地区发生了右旋走滑特征。在这种板内挤压转换构造背景下,形成了一些连接北西向逆冲断层的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断裂基本上沿着加里东中期的调节断层带的基础上继承发育,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还控制了古生界碎屑岩构造圈闭的发育,并作为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阿姆河盆地查尔朱阶地及邻区盐相关断裂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
    聂明龙, 吴蕾, 孙林, 高安虎
    2013, 34(6):  803-808.  doi:10.11743/ogg20130613
    摘要 ( 418 )   PDF (6897KB) ( 6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阿姆河盆地查尔朱阶地及其邻区在上侏罗统发育一套盐膏岩,使断裂性质与组合类型复杂多样,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盐相关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有盐上层和盐下层两套断裂系统,形成了盐上逆冲-盐下逆冲、盐上走滑-盐下逆冲和盐上走滑-基底卷入3种断裂组合样式。盐相关断裂受构造应力场、基底先存断裂和盐膏岩厚度控制,在盐膏岩厚度大、挤压应力强的东部地区发育有盐上走滑-盐下逆冲和盐上逆冲-盐下逆冲断裂组合样式,断裂提供了圈闭条件,未破坏盐膏岩盖层的封盖性能,对油气聚集有利;在盐膏岩厚度薄、挤压应力较弱的地区,发育了盐上走滑-基底卷入断裂组合样式,断裂发育受早期基底断裂控制,对盐下油气聚集不利。
    油气开发
    基于精细地质模型的大型压裂裂缝参数优化
    苟波, 郭建春
    2013, 34(6):  809-815.  doi:10.11743/ogg20130614
    摘要 ( 322 )   PDF (1775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Z23北区特低渗透油藏为例,基于Petrel软件建立的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分析了控制工区压裂效果的关键地质因素。根据控制压裂效果的地质因素(油层厚度、渗透率),将改造目的层一砂组、二砂组和三砂组各分为4类储层。以储层精细地质模型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经济净现值法优选了8类储层的大型压裂裂缝参数。裂缝参数优选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性强的储层,与储层相匹配的裂缝参数差异较大;要获得理想产能,低渗透储层需要造长缝,而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储层需要高导流能力裂缝。现场应用实践表明:按照此方法优选的裂缝参数压裂效果好,储层改造针对性强,可以推广。
    井筒管流、喷嘴节流及地层渗流耦合的聚驱分注井分层流量调配方法——以大庆油田为例
    李海成, 李啸峰, 高光磊, 徐德奎, 胡俊卿, 梁福民
    2013, 34(6):  816-820.  doi:10.11743/ogg20130615
    摘要 ( 302 )   PDF (849KB) ( 7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聚合物的注入过程中,聚合物从井口注入后在油管内流动,利用非牛顿流体力学原理建立垂向管流沿程压力损失方程。当聚合物溶液流过喷嘴时损失一部分压力与粘度。通过室内的聚合物溶液过喷嘴实验,得出了喷嘴的长径比(L/D1)及摩阻系数λ与雷诺数Re之间的关系。应用纲量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聚合物流过喷嘴后的压力损失Δp和粘度损失Δη的基本方程。结合实验数据,利用SA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到了压降及粘降关联公式。聚合物溶液流过喷嘴后进入地层,在聚合物溶液压力的作用下,聚合物溶液与岩石空隙的骨架相互挤压,聚合物的注入量也随时间逐渐降低。按照非牛顿流体在地层岩石中的渗流特点建立的单相非牛顿流体径向流的偏微分方程,结合大庆油田聚合物注入井的实际数据和前面的井筒管流、喷嘴节流产生的压力损失Δp和粘度损失Δη来束缚方程的边界条件,使用有限差分将方程离散,并应用软件求解,得出了聚合物注入压力、注入量与时间的关系,为聚合物分层配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平井渗流模型分析评价及发展方向
    廉黎明, 秦积舜, 杨思玉, 杨永智, 李延松
    2013, 34(6):  821-826.  doi:10.11743/ogg20130616
    摘要 ( 309 )   PDF (875KB) ( 8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进一步发展水平井技术以应对目前老油田产能下降及新增低渗储量比例不断提高的状况,需要对水平井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最基础的渗流理论出发,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水平井的多种渗流模型,将这些模型按照所对应的渗流状态分为稳态渗流模型、拟稳态渗流模型、非稳态渗流模型以及井筒与地层耦合流动模型4类。通过对各类模型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进行分析评价,认为稳态模型具开创性意义,但假设过于理想,与实际相差较远;拟稳态模型形式简单,却只描述了一个很短时间的形态;非稳态模型具有普遍性,但没有考虑到近井地带井筒流动的影响;而耦合模型在实际和精度方面具有优势,但却存在计算复杂的问题。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型下一步发展方向,即以井筒与地层耦合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引入实际参量,并根据实际条件对参量进行拟合,固定部分计算参量的数值,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简化计算过程;同时,结合追踪流线与矢量井网等方法的应用,丰富研究手段。
    技术方法
    成藏体系油气资源评价中的统计方法体系
    盛秀杰, 金之钧, 鄢琦, 肖晔, 谢国军, 徐京新
    2013, 34(6):  827-833,854.  doi:10.11743/ogg20130617
    摘要 ( 329 )   PDF (1160KB) ( 9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成藏体系理论对传统区带油气资源评价技术进行了系统归纳与新方法的补充,深入阐述了成藏体系油气资源评价的内涵。其中,在深层次剖析上述制约因素的形成机制以及相关统计数学模型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界定不同勘探程度的成藏体系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目标(如,资源有无、多少、在哪里等),整理、归类并规范了业内主流统计方法以及在开发油气资源一体化评价软件过程中涉及的系列特色资评技术,约定了成藏体系油气资源评价统计方法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①面向新区的概率分析系列;②面向未成熟区(早期)的蒙氏模拟系列;③面向未成熟区(中、晚期)的数理统计系列;④面向成熟区(早、中期)的概率推理系列;⑤面向成熟区(中、晚期)的发现过程和空间分布预测系列。提出的统计方法体系,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系列主流以及最新统计方法的成因机制与适用性说明,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有效规避地质模型的差异性、增强统计方法应用的针对性以及降低计算参数的敏感性。此外,该方法体系的归类逻辑也有助于明确后续进一步值得关注的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方向。
    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在复杂储层量化预测中的应用
    钱玉贵, 叶泰然, 张世华, 王岩, 詹鑫, 殷樱子
    2013, 34(6):  834-840.  doi:10.11743/ogg20130618
    摘要 ( 391 )   PDF (7281KB) ( 10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震确定性反演、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是目前致密碎屑岩气藏普遍采用的储层预测技术,但针对复杂岩性结构和复杂波阻抗特征的薄储层,这些反演方法的适应性有限。叠前同时反演与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的结合是此类储层量化预测的有效方法,不仅可提高纵、横向分辨率,还可解决储层与围岩波阻抗叠置情况下有效储层的识别问题。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可以得到纵波阻抗体、横波阻抗体、纵横波速度比体和密度体,能够解决复杂波阻抗储层的识别问题,但反演受地震频带限制,纵向分辨率有限。基于随机建模技术的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能有效地综合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数据,极大地提高预测结果的纵、横向分辨率,实现储层的精细描述,在叠前确定性反演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识别薄层及薄互层储层,为陆相致密碎屑岩气藏储层描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川西新场须四气藏储层预测应用效果明显。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罗小龙, 汤良杰
    2013, 34(6):  841-846.  doi:10.11743/ogg20130619
    摘要 ( 275 )   PDF (1623KB) ( 8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雅克拉断凸长期处于挤压环境,逆断层发育,但在喜马拉雅早期正断层也发育。为了研究雅克拉断凸的断层发育特征,对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西晚期整个研究区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皆为中、低应力值区,中、东部南侧是低应力值区,往北、往西应力值增加,该应力场导致研究区内部发育了一些规模较小的逆断层。喜马拉雅早期研究区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向上隆起,隆起幅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加,隆起导致地层弯曲,且以边界断裂顶部附近区域弯曲度最大,导致此处的拉张应力也最大,正断层正是从此处开始发育,然后再向内发展;与此同时,研究区下部受到的挤压应力作用较小,导致内部的逆断层几乎没有进一步发育 。
    歧口凹陷古近系超深气藏烃类检测方法
    洪忠, 张猛刚, 刘化清, 苏明军, 袁淑琴
    2013, 34(6):  847-854.  doi:10.11743/ogg20130620
    摘要 ( 218 )   PDF (4311KB) ( 7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几年来,歧口凹陷古近系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呈可喜态势。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该地区超深层天然气藏的地震响应总结和与之相匹配的天然气检测技术研究,制约了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的进程。为满足扩大勘探的要求,根据超深气藏在频率域所表现的“低频共振,高频衰减”的典型响应特点,对比研究不同的频谱分解方法。同时,根据研究区超深层天然气储层发育特点,应用瞬时子波吸收技术及振幅频率比属性等方法来预测含气层段和边界。结果表明:频谱分解方法是检测含气异常的基础,通过选择时间大小约2倍于地震记录子波两波谷间平均距离的Hanning时间窗函数,进行短时傅氏变换。该方法适用于检测含气储层低频异常,并可获得较高的时频分辨率。烃类检测方法应用结果与新近部署探井的超深层气藏分布吻合,证明了该套方法预测厚含气储层的有效性,为歧口凹陷深层天然气的扩大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