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08
    目录
    2014年第35卷 第1期 中英文目录
    2014, 35(1):  0-0. 
    摘要 ( 112 )   PDF (297KB) ( 13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勘探历程
    延长探区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及启示
    王香增
    2014, 35(1):  1-9.  doi:10.11743/ogg20140101
    摘要 ( 279 )   PDF (11424KB) ( 98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延长石油集团天然气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长期以来,盆地存在“南油北气”的固有认识,导致对延长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潜力评价较低。自2003年完钻了第一口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气探井以来,通过强化地质研究,明确了延长探区位于油气富集的陕北斜坡东部,储集层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障壁岛砂坝为主,烃源岩广泛发育,泥岩盖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天然气资源潜力在7 500×108 m3以上。通过积极推动理论和技术创新,明确提出“优质储层与古流体运聚空间的有效配置决定着天然气富集程度”的成藏认识,成功研发出适合延长探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的新型VES-CO2泡沫压裂液体系,取得了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 000×108 m3、年产天然气能力达到7.2×108 m3的良好效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此外,还在鄂尔多斯盆地首次发现了具有百万方以上无阻流量的高产气层——石炭系本溪组。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海相大气田和气田群成藏条件
    韩克猷, 孙玮
    2014, 35(1):  10-18.  doi:10.11743/ogg20140102
    摘要 ( 230 )   PDF (2720KB) ( 9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海相大气田或气田群的成藏条件,利用构造、岩相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印支期古隆起和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海相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海相气田勘探由找背斜构造裂缝性气田,走向了找滩相孔隙储层和古隆起复合型大气田的广阔道路。由泸州古隆起找构造小气田群,到找川东石炭系孔隙性气藏,从开江古隆起上找到了五百梯石炭系大气田和气田群,至该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礁滩勘探更上一层楼,找到了以普光大气田为代表的大中气田群。目前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获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龙王庙组高产井,出现大好形势。该区储层、古构造和现今构造三位一体叠加在一起,可望获得特大型气田。
    全球深层油气藏及其分布规律
    白国平, 曹斌风
    2014, 35(1):  19-25.  doi:10.11743/ogg20140103
    摘要 ( 540 )   PDF (2002KB) ( 9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层油气勘探对老油气区(田)扩大储量、稳定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深层油气藏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系统统计分析了全球深层油气分布特征。在全球(不包括美国本土48州)349个含油气盆地中,87个盆地内发现了深层油气藏。全球深层油气储量的63.3%分布于碎屑岩储集层,35.0%储于碳酸盐岩,其余的1.7%储于岩浆岩和变质岩。构造圈闭富集了全球深层油气储量的73.7%,是深层油气最重要的圈闭类型。被动陆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是深层油气最富集的盆地类型,其深层油气储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7.7%和46.4%。层系上,深层油气主要富集于5套储集层系:古近系(占全球总量的22.3%)、上古生界(22.2%)、白垩系(18.3%)、新近系(12.8%)和侏罗系(12.8%),深层油气的层系分布特征与中、浅层油气类似。岩盐导致的盐下沉积物的负热异常效应抑制了盆地深层烃源岩的热演化或液态烃向气态烃转化,因此含盐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特别值得关注。建议深层油气勘探应立足于中、浅层已有重大油气发现的地区,特别是发育有一定规模盐岩的地区。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油藏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谭广辉, 邱华标, 余腾孝, 刘少杰, 郝建龙
    2014, 35(1):  26-32.  doi:10.11743/ogg20140104
    摘要 ( 287 )   PDF (5091KB) ( 9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是目前制约玉北地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原因。玉北1断裂带成藏特征研究表明,玉北1井区奥陶系鹰山组油藏为受不整合控制的、与碳酸盐岩古岩溶有关的岩溶-缝洞型油气藏。鹰山组碳酸盐岩发育孔隙、孔洞、裂缝3类储集空间,从而形成裂缝-溶蚀孔洞型、裂缝型、孔洞型3类储层,其中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是该区最重要的储层类型。油藏范围主要受分布不均一的岩溶缝洞储集体控制,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具有大面积叠置连片和不均匀含油特点。鹰山组油藏经历多期成藏,海西晚期为主成藏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玉北地区油气聚集成藏主要受油源、储层、输导体系和盖层的综合控制。油源是该区油气成藏的基础;断裂、不整合面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优质的运移通道;储层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及规模;巴楚组下泥岩段、中泥岩段等区域性盖层为油气保存提供了保障。在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断裂通源,网状输导,储层控富,海西晚期成藏,后期调整"的玉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油气成藏模式。
    中扬子京山地区方解石脉成因及其对油气保存的指示意义
    高键, 何生, 何治亮, 周雁, 赵明亮
    2014, 35(1):  33-41.  doi:10.11743/ogg20140105
    摘要 ( 253 )   PDF (6160KB) ( 8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野外观察中扬子京山地区逆冲推覆带和冲断褶皱带内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发育多期沿裂缝分布的方解石脉。通过稀土元素(REE),电子探针,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对方解石脉成因进行了研究。奥陶系和三叠系方解石脉REE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明显的正铕(Eu)异常,说明成脉流体受到了热液流体的影响;二叠系方解石脉REE总量低,LREE低度富集,HREE配分曲线平坦,中等程度负铈(Ce)异常,显示成脉流体为大气淡水成因。根据电子探针Fe,Mn元素分析,部分奥陶系方解石脉成因与其围岩碳酸盐溶解有关;二叠系方解石脉成因主要与大气淡水淋滤碳酸盐成分有关,三叠系方解石脉成因与其他层位海相碳酸盐成分有关。利用氧同位素温度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研究区虚拟井的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推测3套地层裂缝方解石脉体形成深度约在2 000~2 500 m,形成时间约为距今150~60 Ma。综合方解石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燕山期构造挤压抬升作用伴随的热液流体、成岩流体及地表水下渗作用使京山地区油气保存条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松辽盆地白垩系湖相Ⅰ型有机质生烃动力学
    何坤, 张水昌, 王晓梅, 米敬奎, 毛榕
    2014, 35(1):  42-49.  doi:10.11743/ogg20140106
    摘要 ( 289 )   PDF (1955KB) ( 6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松辽盆地白垩系湖相Ⅰ型有机质的生烃特征和动力学,利用黄金管模拟装置开展了升温热解实验。液态产物和气体产物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Ⅰ型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以生油为主,干酪根初次裂解气产量仅为100 mg/g左右。轻质油的色谱演化和烃类气体生成的活化能分布共同证实,封闭体系的烃类气体来源于多种反应途径,其中早期生成液态产物的二次裂解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同时,动力学计算的结果表明,不同液态产物生成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轻质组分生成的活化能明显要高于重质组分;源内残留油二次裂解的平均活化能为57.3 kcal/mol,要低于油藏内正常原油裂解的活化能;Ⅰ型有机质初次裂解气形成于生油初期到源内残留烃裂解早期阶段。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李建森, 李廷伟, 彭喜明, 韩元红, 李中平, 马海州
    2014, 35(1):  50-55.  doi:10.11743/ogg20140107
    摘要 ( 278 )   PDF (5408KB) ( 9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具有高矿化度特征,钾、硼、锂等离子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氢同位素值分布在-75.61‰~13.35‰,氧同位素值分布在-7.68‰~10.58‰。综合分析油田水化学成分、水化学参数组合以及氢氧同位素特征推断: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起源于大气降水,为典型陆相成因,为大气降水沿深大断裂下渗并经历了“深循环”作用形成,同时有深源岩浆流体的参与。油田水高矿化度特征与盐类矿物溶解和蒸发浓缩有关,钾、硼、锂等元素受深源流体控制,Ca2+和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矿物溶解,油田水高Ca2+、低Mg2+的特征与演化过程中白云石交代方解石以及方解石溶解有关,充分的水-岩反应与深源流体的加入导致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深成CaCl2型油田水的形成。同时,初步推断南翼山地区第三系可能具有找钾意义。
    层序与储层
    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石牛栏组生物礁沉积特征
    谭先锋, 李志军, 蒋艳霞, 李洁, 李航
    2014, 35(1):  56-64.  doi:10.11743/ogg20140108
    摘要 ( 226 )   PDF (20473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石牛栏组发育一定规模的生物礁。以重庆万盛机枪台剖面和贵州习水吼滩剖面为主要对象,利用野外观察、普通薄片、碳/氧同位素等手段,对研究区下志留统石牛栏组生物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物礁主要发育石牛栏组中上部,且具有一定规模;岩石结构及碳/氧同位素变化揭示了该时期海平面由缓慢上升到急剧下降的变化过程,沉积环境表现为早期浅水混积陆棚—中期生物礁滩沉积—晚期礁前斜坡沉积的演化过程,水体环境适合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的大量繁殖。由此证实了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石牛栏组生物礁发育主要受海平面变化及陆源碎屑物质注入的影响,海平面的缓慢变化是生物礁发育的基本条件,陆源碎屑物质的多少制约了生物礁的发育过程。
    川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孔隙类型及物性控制因素
    祝海华, 钟大康, 张亚雄, 孙海涛, 杜本强, 孟昊, 张春伟, 杨喆
    2014, 35(1):  65-76.  doi:10.11743/ogg20140109
    摘要 ( 257 )   PDF (45446KB) ( 6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普通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物性及压汞数据等资料,研究了川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和物性特征,并探讨了孔隙发育类型、孔-渗关系控制因素及砂岩物性空间变化与沉积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须家河组以原生粒间孔发育为特征,次为溶蚀孔隙和晶间微孔,渗透率随孔隙度增加呈迅速增加—稳定—再次增加的三段式分布,主要原因是绿泥石、伊利石胶结物的生长抵消了孔隙度增加对渗透率的贡献。平面上,砂岩物性的变化与沉积条件密切相关:短距离搬运或沉积水动力弱的砂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差,物性差;长距离搬运且沉积于强水动力条件的砂体孔隙发育。纵向上,单一河道砂体的中-中下部物性好于顶、底部,原因是河道沉积时水动力由强变弱,砂体中部成分、结构成熟度好于顶、底部,这也导致了砂体内部成岩作用的非均质性,并最终影响了孔隙的纵向分布。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油气储层中火山物质蚀变及控制因素
    朱世发, 朱筱敏, 吴冬, 刘英辉, 李盼盼, 姜淑贤, 刘学超
    2014, 35(1):  77-85.  doi:10.11743/ogg20140110
    摘要 ( 278 )   PDF (21576KB) ( 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岩心分析、显微镜下观察(常规、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油气储层为实例,研究了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屑质砂砾岩中的火山玻璃、火山碎屑、长石以及辉石、角闪石等火山物质的低温-埋藏蚀变作用。镜下观察发现,在含火山物质油气储层中,常见对储集空间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生矿物主要有绿泥石、沸石(包括方沸石、片沸石和浊沸石)、方解石、钠长石和自生的石英。结合共生关系、元素组成和元素迁移,分析了自生矿物的微观特征和成因,建立了火山物质蚀变的成岩演化序列,可以概括为:①火山玻璃水化—蒙脱石化—沸石化及各种沸石的转化——钠长石化;②铁镁矿物影响的绿泥石化;③长石蚀变向绿泥石和方解石转化,后期发生钠长石化。在研究区,火山物质的蚀变和自生矿物的析出与中-基性的母岩物质组成密切相关,并受地层温度、压力、孔隙水的化学性质控制。研究火山物质蚀变的产物、蚀变过程及控制因素,能够明确含火山物质的油气储层质量差异机理,为优质储层预测提供科学的依据。
    盆地构造
    南堡凹陷中浅层盖-断组合控油模式及有利含油层位预测
    吕延防, 许辰璐, 付广, 刘乃瑜, 崔守凯, 庞磊
    2014, 35(1):  86-97.  doi:10.11743/ogg20140111
    摘要 ( 231 )   PDF (5040KB) ( 6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的垂向分布起控制作用的盖层有3套,分别是明化镇组下段泥岩、馆陶组三段火山岩和东营组二段泥岩。由于受到断层的切割,盖层封闭油气的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各盖层封闭油气的断接厚度临界值进行研究,结合断层垂向断穿层位、平面分布以及活动历史等特点,配合油气纵向和平面分布规律的分析,发现上述3套盖层与断层组合的空间匹配控油模式有3种:①下全封模式,油气有利于在东营组二段盖层之下聚集成藏;②下开中封模式,油气有利于在馆陶组三段盖层之下聚集成藏;③中下有限封盖模式,从下至明化镇组底部皆可能有油气聚集成藏。利用所提出的3种封盖模式,在研究了南堡1-5区块盖层与断层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油气有利聚集层位进行了预测,指出f1-3断裂和f2-12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下开中封模式,有利油气聚集层位为馆陶组四段、东营组一段及二段以下的各套地层;f4-48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下全封模式,有利油气聚集层位在东营组二段盖层之下;f13-1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中下有限封盖模式,明化镇组下段盖层之下的所有储层均可能有油气的聚集。提出的模式有效地指导了研究区有利含油层位预测。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系统解析
    黄太柱
    2014, 35(1):  98-106.  doi:10.11743/ogg20140112
    摘要 ( 293 )   PDF (19931KB) ( 6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系统主体表现为逆冲断裂。断裂主要在两个层次发育:一是发育在基底,构成基底断裂带或基底软弱带;二是发育在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的断裂带。玉北地区断裂系统由一系列呈北东东走向的断裂带组成,主要包括玉北7断裂带、玉北1断裂带、玉东1断裂带、玉东2断裂带、玉东3断裂带、玉东4断裂带等。单个断裂带往往由一条主断裂及其伴生的一组次级断裂组成。主断裂断面倾角上陡下缓,往深层在中-下寒武统盐岩层系中发生滑脱。主断裂和次级断裂常形成背冲型断裂组合,在剖面上构成"断垒"形态。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断裂带主要形成于加里东中期,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早幕(早奥陶世蓬莱坝期)、Ⅰ幕(早-中奥陶世鹰山期)和Ⅲ幕(晚奥陶世)3个幕次的活动,海西晚期断裂活动非常微弱。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变形特点,断裂系统和主不整合共同制约垂向构造分层。
    走滑断裂与盖层复合成藏模式——以塔中东部中古51井区鹰山组为例
    兰晓东, 吕修祥, 朱炎铭, 李世银, 谢恩
    2014, 35(1):  107-115.  doi:10.11743/ogg20140113
    摘要 ( 272 )   PDF (8448KB) ( 6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地区东部中古51井区鹰山组碳酸盐岩油、气、水分布复杂。为探求鹰山组油气分布及成藏特征,通过对现有油、气、水勘探成果、断裂特征及储盖组合进行分析,应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地震及地化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研究表明,该井区鹰山组储层以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沿不整合面准层状分布。走滑断裂有着明显的控藏作用,油气井多分布在距离主干走滑断裂0.5~4.0 km范围内,产量随着离断裂距离的减少有增加的趋势;油气各地化性质距离走滑断裂也呈规律性的变化,呈现出“近断裂气远断裂油”的平面分布局面。良里塔格组良三—良五段联合鹰山组内部数套高阻层组成多套封隔盖层,垂向上多套储盖组合相互叠置,油气多层聚集。早期油藏受后期气侵影响,使得垂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点。油气在盖层及走滑断裂的联合控制下,在有利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内成藏。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古董山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活动时代
    杨勇, 汤良杰, 岳淑娟, 黄太柱, 云露, 谢大庆
    2014, 35(1):  116-123.  doi:10.11743/ogg20140114
    摘要 ( 274 )   PDF (19222KB) ( 5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古董山断裂带的几何学模型,确定了断裂主要活动时代。古董山断裂带构造变形复杂,其形成演化过程与塔里木盆地周缘洋盆和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海西中期、喜马拉雅早期和晚期等关键变革期均发生了明显的断裂活动。古董山1号和2号断层控制断裂带两侧古生代地层的厚度变化,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古董山1号断层活动时间是加里东中期Ⅰ幕和Ⅲ幕,并具有持续增强的特征。古董山2号断层形成于海西早期,之后在石炭纪、古近纪末分别经历了负反转、正反转的过程。古董山3号控制了断裂带两侧前寒武系基底南西高北东低的构造格局,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古董山4号和5号断层形成于喜马拉雅晚期,其中古董山4号断层的逆冲推覆距离达20 km,强烈的剥蚀作用导致其上盘残留地层表现为一个单斜的构造形态。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包裹体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分析及应用
    李吉君, 曹喜铖, 王伟明, 师磊, 李景坤, 霍秋立
    2014, 35(1):  124-130.  doi:10.11743/ogg20140115
    摘要 ( 215 )   PDF (3539KB) ( 8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真空机械破碎法对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包裹体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热爆前、后的对比分析,进而结合气井产出天然气的相应特征及热模拟实验结果对天然气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喷发过程中的岩浆脱气烃类含量较高,暗示该区烃类天然气存在无机成因的可能,有必要对火山喷发脱气与普通岩浆活动脱气的差别做进一步研究;徐家围子断陷烃类天然气的碳同位素序列倒转主要是由不同期次/源天然气的混合作用造成,而非后期盖层散失过程中的组分和同位素分馏,同位素序列倒转不能单独用于判断天然气的成因;相对有机成因气,无机成因气(甲烷、乙烷和CO2)碳同位素值常较重,用甲烷碳同位素值重于-20‰作为无机成因气的判别标准有一定的适用性,但过于苛刻;徐家围子断陷CO2以无机成因为主,主要源于坳陷期地壳活动过程中的地幔岩浆脱气,无机成因CO2能够聚集成藏与其未经历初次运移,与地层水接触少等因素有关。上述认识有益于对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的成因作出正确判断。
    油气开发
    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于荣泽, 卞亚南, 齐亚东, 张晓伟, 李洋, 晏军, 王玫珠
    2014, 35(1):  131-137.  doi:10.11743/ogg20140116
    摘要 ( 352 )   PDF (1044KB) ( 10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页岩气藏气体赋存方式和流动机理、气藏建模方法及数值模拟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3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页岩气藏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为该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最后,对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认为存在4个有待于改进和研究的问题:①完善储层模型以考虑有机质的影响;②需要阐明单相气体解吸附、扩散和渗流过程的运移规律和主控因素,并建立气、水两相流动数学模型和数值模型;③天然裂缝和压裂诱导裂缝的准确建模是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的关键,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其他监测技术的结果;④针对页岩气藏数值模拟,还需要形成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便更好地指导该类气藏开发。
    致密油藏多级压裂水平裂缝井不稳态产能分析
    刘波涛, 李清泉, 张福祥, 王新海, 李国亮, 卢冲, 岳海玲, 王钊
    2014, 35(1):  138-142.  doi:10.11743/ogg20140117
    摘要 ( 236 )   PDF (827KB) ( 8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吉木萨尔(JMSE)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P2l)是致密油储层主要层位。为提高单井产能,目前多采用多级分段压裂技术。以往对于水力压裂的研究多集中于压裂缝为垂直裂缝的情况,但目前已认识的垂直裂缝模型不能解释该区块实际资料,且通过理论及实验研究表明,由于天然裂缝方位与地应力的匹配关系,该区块在实际压裂过程中易产生水平裂缝。因此,目前的研究导致该储层在实施压裂生产而形成水平裂缝时缺乏理论指导。文中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在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压力敏感性及有限导流压裂缝的情况下,建立了双孔单渗油藏中多级压裂水平裂缝井的无因次数学模型,采用隐式差分法和共轭梯度算法对无因次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依次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地层非均质系数、窜流系数、压力敏感系数、压裂缝导流能力、压裂缝条数对不稳态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参数及地层参数均对产能曲线有影响,故而在优选该类油藏的压裂方案时不仅要考虑裂缝参数,还要考虑到在地层压力降落时地层参数所带来的影响。
    地质建模技术在复杂断块老油田二次开发中的应用
    邹拓, 左毅, 孟立新, 刘云利, 邢向荣, 冯金义
    2014, 35(1):  143-147.  doi:10.11743/ogg20140118
    摘要 ( 246 )   PDF (7149KB) ( 8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老油田二次开发技术核心之一是重构地下认识体系,地质建模是定量表征储层新的认识体系的唯一手段。复杂断块老油田具有开发年限长、构造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大、剩余油局部富集等特点,针对二次开发要求,提出了相应地质建模对策与方法。结合复杂断块老油田断层数量多、相互切割关系复杂的构造特点,采取分步模拟—关键层控制—整体构造建模的思路,准确高效建立精细构造模型;为了逼近地质“真实”的微相模拟效果,应用垂向和平面双地质趋势约束法多次迭代微相建模技术,确保后续属性模型最大程度接近储层地质“真实”参数分布;同时,针对重点潜力油砂体,提出不同随机模拟方法嵌套使用、逐级模拟的构型精细建模技术对策,快速建立科学的地质模型。将以上技术对策与方法应用到港东油田二次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老油田二次开发地质建模提供一个借鉴的思路。
    技术方法
    基于体视学技术的二维数据模拟三维裂隙网络
    倪春中, 刘春学, 张世涛, 李爱敏, 李雨健, 苍宝海, 刘雷
    2014, 35(1):  148-152.  doi:10.11743/ogg20140119
    摘要 ( 226 )   PDF (2022KB) ( 9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野外系统采集岩石定向标本,对样品进行CT扫描,根据图像提取裂隙的长度、宽度以及密度等属性信息,对于确定岩石三维裂隙网络参数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迹线分布与裂隙网络分布均服从幂率分布的规律,对采集迹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体视学技术的方法将二维图像中的裂隙延展及其连接等数据反演到三维空间,推断出三维空间中裂隙长度和密度分布,实现岩石裂隙属性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通过个旧锡矿高松矿田岩石CT扫描图像迹线分析,提取的最大迹线长度为64.1 mm,最小为2.2 mm,平均值为16.69 mm,方差为12.33 mm。在将裂隙分成9组基础上,求得各组直径概率分布,对提取的迹线数据在分形维数α分别为1.5和2.5时进行模拟,得到裂隙直径平均值φ为27.60 mm,裂隙网络密度0.30条/cm3。通过高松矿田岩石样品中裂隙迹线小尺度观察,计算得到裂隙的直径和裂隙网络密度,对于其他矿山运用仅有的二维数据推求三维岩石裂隙网络的属性具有借鉴意义。
    页岩气评价标准与储层分类
    涂乙, 邹海燕, 孟海平, 夏志远, 李楠
    2014, 35(1):  153-158.  doi:10.11743/ogg20140120
    摘要 ( 269 )   PDF (873KB) ( 1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迅猛发展,页岩气评价标准和储层分类方法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在调研国内外页岩气地质特点、生气能力、储气能力和易开采性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四川盆地具体地质情况,筛选出10个储层评价参数,并界定了评价参数分级分值。随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化各因子之间的大小关系,计算出了各主、次因子的权重和页岩气储层质量综合评价因子,从而进行了储层分类。分析发现,我国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与美国五大页岩气盆地地质特点极为相似,并且龙马溪组和筇竹寺组储层综合评价因子分别为0.48和0.45,与美国New Albany页岩气盆地储层评价因子相差不大,开发潜力巨大。实例证明,储层分类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吻合度非常高。该评价方法可为我国页岩气储层评价和选区提供依据。
    木里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浅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邢学文, 刘松, 周红英, 邹立群, 李广之, 高伟
    2014, 35(1):  159-166.  doi:10.11743/ogg20140121
    摘要 ( 318 )   PDF (4666KB) ( 7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海省祁连山木里是中国陆上唯一通过钻探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地区。在木里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开展了土壤油气化探的研究工作,采用了顶空气、酸解烃和蚀变碳酸盐3种烃类检测技术,其中顶空气和酸解烃方法在木里冻土带比较有效,而蚀变碳酸盐方法相对较差。顶空气法提取的游离烃和酸解烃法提取的吸附烃显示:木里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土壤中烃类气体组分复杂,除了主要成分甲烷外,还含有少量乙烷、丙烷、丁烷和戊烷。烃类气体既有热解成因,又有生物成因;气体类型包括油型气、煤成气和生物气。根据甲烷衬度异常图,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和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钻井资料,认为工区中东部的甲烷高异常区断裂发育,应该是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赋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