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08
    目录
    2014年第35卷 第3期 中英文目录
    2014, 35(3):  0-0. 
    摘要 ( 120 )   PDF (292KB)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二叠系和三叠系礁滩天然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方向
    郭旭升, 黄仁春, 付孝悦, 段金宝
    2014, 35(3):  295-302.  doi:10.11743/ogg20140301
    摘要 ( 273 )   PDF (15713KB) ( 6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系统的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以及微观薄片、包裹体分析,明确了二叠系和三叠系礁滩气藏中天然气主要为原油二次裂解气,龙潭组(吴家坪组)为天然气藏的主力烃源岩层,气藏经历了早期岩性古油藏聚集、古原油裂解和天然气调整再聚集3个阶段;天然气藏(田)具有多元供烃、近源聚集、岩性控藏、气油转化、晚期调整的成藏富集模式,现今气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3个方面:一是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灶分布控制了油气来源的充足程度;二是礁滩相储层的分布与规模控制了油气聚集的场所与规模;三是晚期保存条件决定了天然气的最终聚集。通过系统总结已发现礁滩气藏(露头)沉积储层、油气富集规律,进一步探讨了下步勘探发展的方向,认为长兴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台缘礁滩、台内浅滩和下二叠统浅滩勘探领域仍存在良好勘探前景。

    箕状断陷盆地形成机制、沉积体系与成藏规律——以济阳坳陷为例
    宋国奇, 郝雪峰, 刘克奇
    2014, 35(3):  303-310.  doi:10.11743/ogg20140302
    摘要 ( 339 )   PDF (10050KB) ( 5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大陆东部自进入地台活化阶段以来形成的诸如济阳坳陷等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箕状断陷形式,剖面为典型的“断超结构”。其成因与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俯冲,引起地壳拉张减薄,进而导致一系列断裂发生伸展活动有关;箕状断陷盆地陡坡带、洼陷带和缓坡带构造活动强度不同,受其控制的沉积体系及其组合,表现出与古地貌背景的对应性;受构造-沉积充填特征控制,盆地内圈闭类型、输导体系、成藏动力等成藏要素分布的有序性,决定了盆地油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不同构造岩相带成藏主控因素及其组合样式的差异性,衍生出区带油气富集与控藏模式的差异性。对应于不同区带的代表性隐蔽油气藏,陡坡带以砂砾岩体成岩封堵成藏模式为主,洼陷带以浊积扇体压力-隐蔽输导控藏模式为主,缓坡带以滩坝砂岩三元控藏模式为主。总之,中国东部古近纪箕状断陷盆地具有明显的石油地质“四性”特征,即箕状断陷盆地形成的必然性、沉积体系发育的对应性、油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以及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异性。

    琼海凸起新近系低幅-低阻油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甘军, 张迎朝, 邓广君, 陆江, 郑榕芬
    2014, 35(3):  311-316,349.  doi:10.11743/ogg20140303
    摘要 ( 253 )   PDF (2000KB) ( 6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应用油气地球化学、储层沉积学及成藏综合研究方法,剖析了琼海凸起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幅-低阻油藏的油气来源、运移及成藏特征,深化了该区高阻、低阻油层成藏过程及运聚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1)文昌13-X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的原油主要来自文昌A凹陷恩平组浅湖相泥岩,该套烃源岩是文昌凹陷除文昌组中深湖泥岩之外的又一套优质生油岩。2)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具备发育在低幅度披覆背斜上的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储层类型为浅海低能环境下发育的滨外砂坝泥质粉砂岩,储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3)本区低阻油藏具备圈闭低幅度、储层低渗的特征,油气运移进入圈闭需要克服较大的毛细管阻力。4)本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是其下覆高阻油层的次生油藏,形成纵向上高阻、低阻油层叠置伴生的油气富集带;低幅-低阻油藏勘探开发潜力大,是成熟区挖潜的重要领域。

    泌阳凹陷生物降解油“基线鼓包”成因及化合物组成
    国朋飞, 何生, 朱书奎, 柴德蓉, 张万峰, 代威, 张君立
    2014, 35(3):  317-325.  doi:10.11743/ogg20140304
    摘要 ( 322 )   PDF (14965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5个生物降解油,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结合气相色谱(GC)和气-质谱(GC/MS)等方法研究了生物降解油中“基线鼓包”的成因及其化合物组成。所选油样的原始化学组成相似、成熟度相近、降解等级分别为2,3,5,6,8级。随着降解等级增加,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低分子量芳烃、甾萜类、多环芳烃等化合物依次被降解,化合物的种类显著减少;生物降解作用导致抗降解能力强,极性差别小的环烷烃同系物逐渐成为原油的主要组成,这些化合物在GC谱图中共流出,形成“基线鼓包”,其中的化合物被称为“未知复杂混合物(UCMs)”。全二维结构化谱图及标准样品验证分析表明,UCMs主要由环烷烃及其同系物组成,其碳环以六元环为基本组成单元,且可被区分为6类(Ⅰ—Ⅵ)化合物;其中Ⅰ和Ⅱ类UCMs分别由C16—C26长侧链烷基环己烷和C11—C16烷基十氢化萘等一环和二环环烷烃及其同系物组成,它们可能是微生物降解原油产生的新化合物;Ⅲ—Ⅵ类分别由倍半萜烷、三环萜烷、低分子量甾烷及重排甾烷、降藿烷等二环—五环环烷烃及其同系物组成,这些化合物主要由原油中抗降解能力较强的烃类富集而来。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烃源岩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刁帆, 邹华耀, 郝芳, 金凤鸣, 孙冶华, 罗强, 师玉雷, 梁小娟
    2014, 35(3):  326-335.  doi:10.11743/ogg20140305
    摘要 ( 334 )   PDF (2097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热解数据、碳氧同位素和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不同构造气候条件下低丰度湖相烃源岩的发育机理。岩石热解和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表明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丰度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区域构造-气候背景以及碳氧同位素和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建立了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的烃源岩发育模式。沉积于裂陷初始阶段的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其湖盆宽/深比小,气候干热,水体为咸水-半咸水,发育稳定的盐度分层。有机-无机碳同位素的负偏移与较低的Pr/Ph值反映了相对低的古生产力和较好的保存条件。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沉积于强烈裂陷阶段,湖盆宽/深大,气候温暖湿润,水体为淡水,上、下水体交换相对频繁,发育不稳定的温度分层,碳同位素正偏移以及C27/C29甾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增高和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

    湖相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条件对比
    田春桃, 马素萍, 杨燕, 孟军, 夏燕青
    2014, 35(3):  336-341.  doi:10.11743/ogg20140306
    摘要 ( 319 )   PDF (862KB) ( 7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岩石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模式等方面的对比,讨论了湖相碳酸盐岩和海相碳酸盐岩两种相同岩性、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生烃条件的异同。海相与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基本上都含有不同量的泥质成分;它们的干酪根类型一般以Ⅰ型或Ⅱ型为主;有机质赋存形式无太大差别,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中可能存在更多的无形态有机质;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而湖相中有机质含量则变化很大;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生烃模式相比海相研究薄弱,但其二次成烃作用不容忽视。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受到较多因素的控制,针对高有机质丰度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形成的生物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关键。另外,其晚期生烃可否为湖相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充足的烃源仍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四川盆地龙潭组烃源岩全硫含量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响应
    付小东, 邱楠生, 秦建中, 滕格尔, 刘文汇, 王小芳
    2014, 35(3):  342-349.  doi:10.11743/ogg20140307
    摘要 ( 294 )   PDF (1585KB) ( 7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四川盆地龙潭组烃源岩全硫含量系统分析,研究了龙潭组烃源岩硫含量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以及全硫含量对沉积环境的响应和指示意义。龙潭组不同岩性烃源岩全硫含量差异明显,泥页岩全硫含量高,灰岩硫含量则很低。烃源岩全硫含量(TS)与其总有机碳含量(TOC)、黄铁矿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龙潭组烃源岩全硫含量和TOC/TS值对其沉积环境具有明显的响应和指示意义。川中、川东南等地区海陆交互相环境下形成的龙潭组烃源岩硫含量极高,TOC/TS值低;川东北地区台内凹陷、深水陆棚等环境下形成的烃源岩硫含量相对较高,TOC/TS值较高;盆地边缘城口、南江、石柱等地区碳酸盐台地、浅水陆棚等环境下形成的低有机质丰度灰岩烃源岩全硫含量低,而TOC/TS值高。

    流体包裹体技术在春风油田特超稠油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席伟军, 张枝焕, 徐新宇, 史翠娥
    2014, 35(3):  350-358.  doi:10.11743/ogg20140308
    摘要 ( 291 )   PDF (8036KB) ( 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凸起上,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分布层位多、原油密度高、粘度大的特征,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降解严重,导致该区的油源对比及成藏研究成为难点。针对春风油田稠油储层开展了流体包裹体主成分生标特征、包裹体光学特性、产状特征、均一化温度及盐度等实验分析,同时进行了稠油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及成藏演化分析,研究认为:(1)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油气在该区聚集成藏前就已经遭受了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后期又继续遭受降解,部分井区还存在后期充注现象;(2)三叠纪末期,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高峰,生成的油气在车拐断裂带聚集成藏;白垩纪末期至古近纪的燕山-喜马拉雅早期的构造运动,导致车拐断裂带的油气藏遭受改造和破坏,油气向车排子凸起运移,并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储层中聚集成藏,但由于研究区地层埋深小,保存条件差,油气普遍遭受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稠油;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导致车拐断裂带油气藏进一步调整改造,油气向车排子凸起运移,在春风油田的有利圈闭聚集成藏,后期又遭受生物降解形成现今的稠油油藏。

    超压泥岩盖层中断层垂向封闭能力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胡慧婷, 王龙, 刘岩, 秦培锐, 付红军
    2014, 35(3):  359-364.  doi:10.11743/ogg20140309
    摘要 ( 280 )   PDF (17072KB) ( 5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断裂在油气聚集与保存中的作用,在有、无超压泥岩盖层中断裂垂向封闭油气作用及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断层垂向封闭能力的对比,利用围岩排替压力与其泥质含量和压实成岩埋深之间的经验关系,计算并求取断层岩排替压力,从而建立了一套超压泥岩盖层中断裂垂向封闭能力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断裂带内,定量得出断层岩排替压力,完成苏仁诺尔断裂超压泥岩盖层内的垂向封闭性评价。结果表明,苏仁诺尔断裂在大磨拐河组一段具有较弱的封闭能力,不利于油气聚集与保存,这与该断裂带油气分布广但储量丰度低这一现象吻合较好,由此证实,该方法用于定量研究超压泥岩盖层中断裂垂向封闭能力是可行的。

    米仓-大巴山海相地层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
    李飞, 尚长健, 楼章华, 朱振宏, 李梅, 周孝鑫
    2014, 35(3):  365-371.  doi:10.11743/ogg20140310
    摘要 ( 291 )   PDF (7565KB) ( 5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米仓-大巴山前带及周缘海相地层形成时间早、变形期次多、油气保存条件差,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研究构造裂隙充填方解石脉碳、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古流体成因来源、活动期次及大气水混入情况,评价该区海相地层的油气保存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从盆地内经山前带至盆地边缘,大气水下渗作用逐渐增强,山前带古大气水下渗深度普遍在1 200~3 000 m;根据方解石脉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特征,推测该区存在两期古流体活动,分别对应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大气水下渗影响较弱,海相地层封闭性相对较好,有利于烃类的保存;喜马拉雅山期海相地层遭受强烈的抬升剥蚀,大气水下渗作用强烈,保存条件变差。

    层序与储层
    四川盆地奥陶系储层发育特征与勘探潜力
    郭彤楼
    2014, 35(3):  372-378.  doi:10.11743/ogg20140311
    摘要 ( 358 )   PDF (21037KB) ( 6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自震旦系到侏罗系,奥陶系是唯一一个未取得商业性天然气发现的层系。下奥陶统桐梓组和红花园组具有类似寒武系龙王庙组和三叠系嘉陵江组的沉积环境,后两者在台内颗粒滩相碳酸盐岩中都发现了大气田。通过钻井、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的分析,提出:①下奥陶统具有形成滩相异常体的地质条件,川东南等地震剖面上发现地层增厚呈丘状反射,是桐梓组-红花园组颗粒碳酸盐岩与膏盐、泥岩等互层的综合反映;②下奥陶统发育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两种成藏组合;③借鉴川中寒武系和三叠系的勘探经验,深入开展奥陶系沉积相、古地貌和以输导体系为重点的成藏演化史研究,在异常体发育区实施一口区域探井,有望实现奥陶系勘探的重大突破。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江组K系列陆架砂脊沉积演化与成因
    丁琳, 张昌民, 杜家元, 施和生, 罗明, 王湘蜀, 贾培蒙
    2014, 35(3):  379-385.  doi:10.11743/ogg20140312
    摘要 ( 343 )   PDF (14848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地震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江组上段MFS18.5-SB17.5地层(K层系)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共划分出8个砂层或砂层组。通过以层序界面、最大海泛面及次一级海泛面作为约束条件提取地层切片的研究方法,结合钻/测井、岩心和区域沉积背景,在研究区开展精细的地震相和沉积相研究。惠州凹陷珠江组K系列地层主要分布两大沉积体系,西侧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席状砂沉积体系和东南侧为陆架砂脊沉积体系,其中陆架砂脊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分布在三角洲朵体前端;(2)平行于岸线呈NEE方向,且为条带状展布;(3)向两翼减薄,部分砂脊一翼较厚并具有尖锐边缘,另一翼逐渐变薄,并具有不规则边缘。探讨了这些在陆架上沉积的条带状砂脊成因的机制,指出这些平行于岸线的指状砂脊是三角洲前缘砂受波浪搬运和改造的产物,其在侧向相变为泥岩,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

    渤南油田义65区块开发后期沉积相再认识
    高宝国, 徐福刚, 徐涛
    2014, 35(3):  386-390.  doi:10.11743/ogg20140313
    摘要 ( 380 )   PDF (6935KB) ( 4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南油田义65块为开发了30多年的低渗透油藏,主力油层为沙河街组三段9砂组。在开发后期,利用岩心、地质和丰富的测井、开发资料,对沉积特征及沉积微相的展布进行再认识,确认其为浊积扇沉积,按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及若干微相。并对各亚相、微相特征进行了描述,分小层绘制了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中扇亚相是义65块浊积扇体的主体部分,根据沉积特征可细分为辫状水道微相、辫状水道间微相、辫状水道侧缘微相、朵状体微相。中扇辫状水道微相和朵状体微相储层最为发育。平面上,各小层以辫状水道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水道间、辫状水道侧缘和扇缘沉积微相,在部分辫状水道末端发育朵状体,水道展布方向为南-北向或东南-西北向。

    玉北地区下奥陶统白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黄擎宇, 张哨楠, 叶宁, 李映涛
    2014, 35(3):  391-400.  doi:10.11743/ogg20140314
    摘要 ( 262 )   PDF (23072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微量元素、同位素和包裹体测温等分析手段,对玉北地区下奥陶统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云岩主要由细晶、自形-半自形白云岩和细-粗晶、它形白云岩以及鞍形白云石充填物构成。白云岩的晶粒大小并不反映成因,反而是晶体结构特征(曲面-它形晶和平面-自形、半自形晶)与成因关系密切。细晶、自形-半自形白云岩具有高Sr、低Fe、Mn含量的特征以及与早奥陶世海水相似的O和C同位素组成,总体属于浅埋藏早期与海水有关的低温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细-粗晶、它形白云岩的Sr含量较低而Fe和Mn含量相对较高,O同位素值明显偏负,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部分样品具有较高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值,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该类白云岩以浅埋藏晚期到中埋藏阶段的高温白云石化为主,局部受热液改造,云化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层中封存的海源卤水。鞍形白云石充填物有两期,一期与热液成因的基质白云岩形成时期相近,另一期则可能与二叠纪的岩浆期后热液有关。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白垩系登娄库组沉积特征
    李占东, 李阳, 刘云利, 胡慧婷, 马凤荣, 张小刚
    2014, 35(3):  401-409.  doi:10.11743/ogg20140315
    摘要 ( 243 )   PDF (6761KB) ( 2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查明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登娄库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开展了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研究。研究表明,登娄库组物源具有四周向中央汇聚的继承性特征,沉积相分布受盆地构造演化控制明显,主要发育了5种沉积相——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层序Ⅳ-d1为断-坳转换期的早期,沉积受断陷控制明显,致使沉积物快速卸载,各沉积体系向盆地内部进积的距离受到了限制,共发育了5个规模较大的分割式断陷和2个小型断陷。断陷周缘古凸起为冲积扇沉积体系的主要发育区,扇三角洲沉积分布于断陷的四周,扇三角洲前缘延伸到入湖处。沉积相主要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相为主;层序Ⅳ-d2为断坳转换期的末期,研究区基本上形成了统一沉积物卸载区域,湖泊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以泛滥平原与滨浅湖的接触带为界,该界限以西主要发育来自西部和北部物源高地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该界限以东湖泊相大面积发育,伴随高地物源区碎屑沉积物陆续注入湖盆,构成了规模不等的退积式扇三角洲。其中,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是今后该区登娄库组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

    惠民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形成条件
    袁静, 梁绘媛, 谭明友, 陈晓杰, 董道涛, 孙明江, 高若函
    2014, 35(3):  410-416.  doi:10.11743/ogg20140316
    摘要 ( 251 )   PDF (3502KB) ( 9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精细岩心描述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岩石粒度特征、录井、测井、地震以及大量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惠民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展布规律和形成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砂以粉-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泥质含量较高,物性较差。垂向上,4砂组—2砂组沉积时期滩坝砂体零星发育,1砂组发育大面积漫湖滩坝;平面上,滩坝砂体沿夏口断层呈带状分布。从湖平面条件来看,枯水面之下的稳定水深和较强波浪作用更利于坝砂发育;从构造条件来看,夏口断层形成的地形坡折一方面促进了滩坝砂体沿断层下降盘聚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滩坝的横向展布宽度;从物源供给来看,洪水漫湖条件下基岩和先成沉积物的线状供源比末端扇在洪泛期砂体入湖更利于滩坝大面积发育。

    台内薄层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定量描述及控制因素——以珠江口盆地A地区为例
    张向涛, 汪旭东, 张素芳, 佘清华, 艾建峰, 雷超
    2014, 35(3):  417-424.  doi:10.11743/ogg20140317
    摘要 ( 241 )   PDF (15661KB) ( 4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是南海周缘含油气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的储层之一。珠江口盆地A地区受地震资料品质低和有效储层刻画手段弱的限制,准确表征该区礁、滩相储层的分布特征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次研究基于拓频处理后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稀疏脉冲反演、物性反演和三维可视化组合等技术,有效预测并刻画了该区礁滩型储层的空间分布,并结合钻井资料揭示了油水界面关系,对礁、滩体油藏的储量进行了准确计算。目前基于本次研究获得的有效储层定量描述结果部署的评价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并且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较好,证实了本次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对薄层礁滩型储层预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论文还分析了沉积相带、四级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淡水淋滤溶蚀作用与礁滩型储层发育具有密切的相关,而风向是影响生物礁相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另一主要控制因素。

    油气开发
    涪陵焦石坝地区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改造实践与认识
    王志刚
    2014, 35(3):  425-430.  doi:10.11743/ogg20140318
    摘要 ( 381 )   PDF (2083KB) ( 1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平井缝网压裂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涪陵焦石坝地区试验井组产量,促进了我国页岩气商业开发。在分析区块页岩储层构造及地质特征基础上,通过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和岩石矿物组分分析,评价了储层岩石脆性及其可压性。根据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泥页岩段页岩有机质类型好、含气量高、脆性指数高的特点,以“复杂缝网+支撑主缝”为改造主体思路,增大页岩储层的改造体积为目标,优选了压裂材料,优化了压裂设计及配套工艺,确定了试验井组压裂改造工艺技术方法,形成了适用于涪陵焦石坝地区的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技术。经过26口井的现场实施,效果显著,压裂井均获得了较高产能,平均单井无阻流量10.1×104~155.8×104 m3/d,证实了以“复杂缝网+支撑主缝”为改造主体的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有效性,为我国页岩气压裂改造积累了经验。

    粘弹性流体在开口多孔介质中的热对流启动
    舒晓晖, 穆朗枫, 牛骏, 丁健
    2014, 35(3):  431-434.  doi:10.11743/ogg20140319
    摘要 ( 333 )   PDF (1850KB) ( 5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底部等温加热、上端开口多孔介质中粘弹性流体进行了线性稳定性分析。使用了修正后的Darcy定律用于描述粘弹性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流动特征,并引入了等压边界条件描述开口特征。使用了特征松弛时间(λ)和延迟时间(ε)表征粘弹性流体性质,并选择了4组不同的(λ)和(ε)作为算例对热对流启动时的临界瑞利数进行了数值求解。结果显示,松弛时间的增大会使得流体更易失稳,从而提前热对流的启动;而延迟时间的增大则会起到稳定流动的作用,使得热对流启动推迟。流动模式仅与延迟时间有关。扰动温度等值线图显示,其样式与边长(a)和弹性参数有关。

    体积压裂水平井三线性流模型与布缝策略
    苏玉亮, 王文东, 周诗雨, 李晓慧, 慕立俊, 鲁明晶, 盛广龙
    2014, 35(3):  435-440.  doi:10.11743/ogg20140320
    摘要 ( 304 )   PDF (1002KB) ( 8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透致密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在地层中形成多条裂缝及复杂裂缝网络是获得经济产能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压裂水平井裂缝分布评价、压裂改造体积及压裂后产能预测对压裂施工效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充分结合致密油储层特点和压裂改造设计思路的基础上,针对压裂措施后形成的分级多簇的裂缝排布及裂缝有限导流渗流特征,建立了水平井体积压裂三线性流数学模型,应用Laplace变换,求得定产条件下封闭边界单条裂缝的拉氏空间解;通过Stehfest数值反演及多裂缝叠加原理,得到了体积压裂水平井井底压力和产量的表达式;同时,结合美国巴肯致密油储层生产特征参数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对产能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排布方式对储层改造体积影响较大,级簇比越大累积产油量越高;增加裂缝条数可以有效提高储层动用效率,在进行水平井体积压裂措施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裂缝级数或簇数增加导致产量下降问题。研究结果对致密油储层水平井体积压裂设计及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