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8-08
    目录
    2014年第35卷 第4期 中英文目录
    2014, 35(4):  0-0. 
    摘要 ( 111 )   PDF (300KB) ( 9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家论坛
    转变观念在老区勘探中的重要性——以胜利油田东部探区青南油田的发现为例
    张善文
    2014, 35(4):  441-448.  doi:10.11743/ogg20140401
    摘要 ( 249 )   PDF (6467KB) ( 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胜利油田东部探区目前已进入高勘探程度阶段。面临严峻的勘探形势,胜利油田勘探工作者本着思想再解放、认识再创新的理念,精细工作、开拓进取。2013年,在东部老区勘探程度最高的东营凹陷发现了胜利油田东部探区第75个油田——青南油田。回顾青南油田的发现历程,每次认识的创新和观念的转变都给青南地区的勘探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具体表现为:①由斜坡带构造向洼陷带岩性的战略转移突破了青南洼陷工业油流关;②由深水浊积扇向滨浅湖滩坝的认识转变加快了青南洼陷的勘探步伐;③由运移不利区向运聚有利区的观念转变明确了青南洼陷的整体规模;④由满洼滩砂向坝砂局部发育的模式转变推动了老油区新油田的发现。青南油田发现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点无不体现了创新认识、转变观念的重要性,但提出创新认识的背后是勘探工作者扎实的基础工作和技术上的不断革新。

    油气地质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现今地层水化学与油气运聚
    王君, 楼章华, 朱蓉, 何钰, 朱振宏, 王同军, 钱月红
    2014, 35(4):  449-455.  doi:10.11743/ogg20140402
    摘要 ( 306 )   PDF (3500KB) ( 6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断裂及盐岩发育,油气运聚过程及油、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在分析文留地区古近系现今地层水化学纵向及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水氘、氧同位素测试资料确定地层水来源。结合文留地区构造以及水动力特征,深入研究文留地区古近系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油气富集、分布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解剖文218—文245井典型剖面,进一步分析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地层水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文留地区地层水以原生沉积水为主,局部曾经受到古大气水下渗影响,反映其地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成藏、保存。纵向上,文留地区水化学可以分为(古)大气水下渗淡化带、越流泄水浓缩带、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带、断层越流淡化带和末端越流浓缩带等5个水化学垂向分带;平面上,文东滚动背斜带和文东地堑带为两侧凹陷离心流的共同指向区,地层水在越流过程中不断浓缩,矿化度、氯离子浓度增加,矿化度、氯离子浓度高值区与油气富集区有一致性。文留地区断裂连通性好,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

    辽东湾坳陷断裂联接及其控油气作用
    徐长贵, 余一欣, 吴奎, 万静, 柳屿博, 徐小龙, 吴航
    2014, 35(4):  456-462.  doi:10.11743/ogg20140403
    摘要 ( 304 )   PDF (2036KB) ( 7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构造解释成果,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对渤海辽东湾坳陷的断裂联接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辽东湾坳陷主要发育NE和NEE走向的伸展断裂、走滑断裂和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其中部分断裂通过硬联接和软联接方式发生了相互作用。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其联接作用的表现形式,可将硬联接方式分为接力型、消减型和传递型3类,将软联接分为同向斜坡型、斜向背斜型和背向地垒型3类。辽东湾坳陷断裂及其联接作用对沉积体系发育、圈闭形成和储层质量改善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油气在断裂相互作用区聚集成藏。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浅层气富集规律及潜力评价
    刘宗堡, 索苏, 潘龙, 付晓飞, 申家年
    2014, 35(4):  463-472.  doi:10.11743/ogg20140404
    摘要 ( 340 )   PDF (3284KB) ( 6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浅层气作为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新领域,具有极大的资源潜力。利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浅层气气藏类型、分布特征、成因机制及富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背斜构造背景与多方位断层分割,气藏圈闭主要有背斜、断背斜、断块和断鼻4种类型;气藏平面上受正向构造影响,主要分布在背斜和鼻状构造高点,垂向上受储盖组合特征影响,主要分布在中、下部H5—H1小层;葡萄花构造天然气成因为生物气,主要来自嫩江组一段、二段,葡西鼻状构造天然气成因为生物气、油型气和无机成因气组成的混合气,分别来自嫩江组一段、二段、青山口组和深部。进而总结出黑帝庙油层浅层气富集主控因素:①多套优质烃源岩构成了浅层气富集基础;②气源断层与有效盖层匹配控制浅层气富集层位;③河控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构成了浅层气富集优质储层;④断层侧向封闭性决定浅层气富集规模。最终建立了浅层气成藏模式:明水组沉积末期构造反转定型,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复活开启,下伏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沿着气源断层上运,然后进入与气源断层沟通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优质储层砂体短距离侧向运移,最终在背斜、断背斜、断块和断鼻圈闭中聚集成藏。在气测解释基础上采用容积法计算浅层气累计地质储量86.8×108 m3,并刻画出7个浅层气富集区块。

    层序与储层
    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陵水组坡折带类型及层序地层样式
    张亚雄, 朱筱敏, 陈欢庆, 张功成
    2014, 35(4):  473-479.  doi:10.11743/ogg20140405
    摘要 ( 283 )   PDF (6844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基础,在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陵水组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识别出了断裂型和挠曲型两种坡折带类型,并阐述了各种坡折带的特点以及对沉积体系的控制和影响作用,同时相应建立了单断型箕状断陷式和断阶式两种层序地层样式。单断型箕状断陷式层序地层样式往往发育于具一条主控凹断裂的箕状凹陷中,按构造几何形态可分为凹陷边缘陡坡带、凹陷中心深陷带以及凹陷边缘缓坡带3个构造区带。断阶式层序地层样式主要是在一条主断裂的控制下、多条与主断裂走向平行的次级断裂共同作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层序地层几何样式。系统研究了各层序地层样式的分布,剖析了各层序地层样式内部沉积体系的展布。研究表明,各层序中的低位域砂体和高位域砂体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中南部沙三下亚段致密泥灰岩储层分布预测
    曹鉴华, 王四成, 赖生华, 熊聪聪
    2014, 35(4):  480-485.  doi:10.11743/ogg20140406
    摘要 ( 261 )   PDF (5621KB) ( 6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三下亚段)泥灰岩储层非常致密,具有源储一体、大面积连续分布、含油性好且边界不受构造控制等特性,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沙三下亚段岩性复杂、泥灰岩储层物性很差且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此在储层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致密泥灰岩储层的地球物理综合预测技术。首先,通过多井对比及井-震精细标定建立地震层序框架,细分沉积单元,落实构造背景;然后,采用地质模型正演、基本地震属性分析、叠后波阻抗反演等处理分析技术开展致密储层定性解释;最后,在地震层序界面约束下结合地层切片技术对致密泥灰岩储层开展三维时空动态分布预测。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下亚段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泥灰岩储层空间分布范围随沉积阶段由低位域—湖侵域—高位域变化而逐步扩大。其中,洼槽区为沉积中心,其泥灰岩厚度最大;湖侵域晚期泥灰岩分布范围最广,且相对较纯;而临近洼槽区的西斜坡内带北北东向断裂发育,泥灰岩与砾岩交互沉积,为寻找勘探甜点的有利区域。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毯砂成藏期孔隙度恢复及其意义
    陈林, 许涛, 石好果, 张曰静, 张敏, 修金磊
    2014, 35(4):  486-493.  doi:10.11743/ogg20140407
    摘要 ( 280 )   PDF (19021KB)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利用岩石薄片、储层物性等资料,结合埋藏史及油气充注史研究,通过分析成藏期毯砂成岩特征,建立成岩演化序列与油气充注的对应关系,并分别采用压实趋势法与反演回剥法对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下亚段[J1s2(1)]毯砂在关键成藏期的孔隙度进行了定量恢复。结果表明,在成藏关键期,毯砂埋藏浅,物性较好,可做为较好的油气输导层及储集层,表明该毯砂在成藏关键期的重要输导作用,同时明确了该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油田A海底扇储层质量差异
    林煜, 吴胜和, 王星, 万琼华, 张佳佳, 张文彪
    2014, 35(4):  494-502.  doi:10.11743/ogg20140408
    摘要 ( 318 )   PDF (18539KB) ( 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水海底扇沉积位置特殊、形成过程复杂,关于其储层质量的研究明显滞后于陆上和浅水沉积,研究成果尚不能有效指导储层的油气开发。为此,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油田A为例,采用岩心观察描述、测井交会分析、地震属性切片等多种技术手段,深入分析了海底扇储层的质量差异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扇储层的原生孔隙发育,所经历的成岩作用较弱,储层质量主要受控于沉积因素。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可将研究区储层的岩石相分为交错层理细砂岩、平行层理中-细砂岩、块状中-细砂岩等6类。从微观上看,岩石颗粒的分选和杂基含量分别控制着研究区海底扇储层的储集能力与渗流能力,而粒度中值对于储层孔渗的影响则较小,这一特点导致不同岩石相、不同沉积相之间的储层质量变化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从宏观上看,层序主要通过控制不同沉积相的时空分布以及同类沉积相内部的岩石相组合来影响储层质量的空间差异。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中-粗晶白云岩成因
    江青春, 胡素云, 汪泽成, 王铜山, 李秋芬, 翟秀芬
    2014, 35(4):  503-510.  doi:10.11743/ogg20140409
    摘要 ( 344 )   PDF (7569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中二叠统野外露头及典型井的岩心微观薄片的观察,发现中二叠统主要发育细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与灰质云岩。物性分析表明,中-粗晶白云岩储层物性最好,可以作为有效储层;结合地质背景,对-中粗晶白云岩开展的多种地球化学分析,认为中-粗晶白云岩为深部热液成因,云化流体来自于深部热液。其成因证据包括以下5个方面:单井岩心和微观照片显示中-粗晶白云岩具有鞍状白云石特征,并伴有低温热液矿物;中-粗晶白云石中发育气、液烃流体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较高,白云石化流体温度明显高于围岩温度,且中二叠统中-粗晶白云石两相流体包裹体基于冰点温度测试的盐度是正常海水的3~5倍,成岩流体为高盐度流体;中-粗晶白云岩稳定氧同位素值极偏负,均在-9‰以下,多数样品的测试值高达-13‰;中-粗晶白云岩的Sr同位素具有幔源特征,反映深部热液特征;白云岩横向和纵向分布变化快,目前已发现的白云岩主要沿深大断裂与火山岩发育地区分布。中-粗晶白云岩的晶间溶孔多为沥青充填,结合典型井的埋藏史、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烃源岩的成烃史分析,认为中-粗晶白云岩形成时间较早,至少在中-晚三叠世油气大量充注之前。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利用发育白云岩的典型井及地震剖面,结合成因认识建立了中-粗晶白云岩的热液成因模式。

    川东北元坝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超深层礁滩岩性气藏中裂缝特征
    范小军, 彭俊, 李吉选, 陈丹, 李凤, 邓金花, 黄勇, 缪志伟
    2014, 35(4):  511-516.  doi:10.11743/ogg20140410
    摘要 ( 281 )   PDF (33835KB) ( 5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川东北元坝长兴组礁滩储层裂缝特征,通过对多口井长兴组储层裂缝特征的精细刻画和构造、生烃、成岩、孔隙等演化作用的动静态研究指出,裂缝纵向上主要发育于长兴组二段,平面分布非均质性较强,各井区差异性较大,构造相对高部位的裂缝较发育;裂缝类型可细化为3大类、11小类,主要发育3期裂缝,同时建立了典型裂缝标准识别图版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裂缝形成主要受构造、埋藏及溶蚀等作用控制。缝-孔动态配置则表现为裂缝与有效孔隙网状交错配置形成有效储集空间或构建网状立体输导体系,其中第二、第三期缝-孔配置较第一期更好,对储层储渗性能和产能有积极贡献作用。认为元坝长兴组西北部为油气有利富集区。

    松辽盆地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单砂层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砂体预测
    佟斯琴, 李斌, 罗群, 王鸿军
    2014, 35(4):  517-525.  doi:10.11743/ogg20140411
    摘要 ( 285 )   PDF (4085KB) ( 5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研究区单井沉积微相、单砂层的厚度、砂地比等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和浅湖泥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和西部。研究区河口坝发育较少,前缘席状砂分布宽阔,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从下向上,湖平面下降,各砂层砂岩的厚度、粒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形成了进积式地层序列。且从下向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范围扩大,席状砂体形状由下部的东西向条带状向上转化为大面积席状,判定其物源早期以北部物源为主,晚期以西部物源为主。凹陷中心早期条带状砂层及晚期片状大型透镜体砂层为有利砂体。

    同沉积断层控砂模式——以南堡凹陷南部地区Es1段为例
    杨晓利, 张自力, 孙明, 石文武, 李瑞升
    2014, 35(4):  526-533.  doi:10.11743/ogg20140412
    摘要 ( 324 )   PDF (14493KB) ( 37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同沉积构造活动的时空差异性对盆地的可容纳空间、沉积速率、物源体系的类型及展布特征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南堡凹陷幕式构造活动是沉积物可容纳空间的主要贡献者,其南部物源区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发育的多条NE-SW向同沉积断层增强了湖盆的分隔性,一系列向湖盆内延伸、呈雁列状排布的生长断层控制了沙河街组地层的分布,与生长断层走向一致并形成于断层下降盘的线状洼槽是沉积物的主要卸载区,辫状河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滩坝以及湖泊体系是南堡凹陷南部物源区主要的沉积体系组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堡凹陷南部地区同沉积断层控洼槽、洼槽控砂的沉积模式,总体上表现为:向湖盆内部伸展的同沉积断层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的展布,呈现出平面上沿断层走向分布于下降盘的朵状沉积体,剖面上呈楔状叠加的沉积特点。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末端形成的远岸水下扇以及断块翘倾一侧发育的滨浅湖滩坝砂体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非常规资源
    桂中坳陷上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
    潘仁芳, 唐小玲, 孟江辉, 张喜满, 龚宇
    2014, 35(4):  534-541.  doi:10.11743/ogg20140413
    摘要 ( 313 )   PDF (6050KB) ( 7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桂中坳陷上古生界中、下泥盆统以及下石炭统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及储集条件,但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页岩气保存条件复杂。从宏观和微观分析入手,对该区上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综合评价,预测其勘探潜力及有利勘探区。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井资料、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泥页岩物性分析数据以及构造演化史和埋藏史-热史恢复,从盖层封闭性、断裂和抬升剥蚀作用影响等方面评价了桂中坳陷上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结果表明:桂中坳陷中泥盆统泥页岩沉积厚度大(暗色泥页岩厚250~650 m)、分布连续且韧性和微观封闭性较好,可作为页岩气直接和区域盖层;下石炭统虽然分布局限,但韧性和封闭性好,可作为局部盖层;燕山期为研究区主要变形期,大量叠瓦状逆冲断裂和高角度逆冲断层在此时发育,对现今残存的页岩气藏分布格局起着决定性影响,坳陷中、西部遭受的构造改造相对较弱;强烈的剥蚀作用破坏了页岩气的保存,但坳陷中、西部地区剥蚀程度较小。总之,桂中坳陷中、西部的柳江低凸起内天山背斜及西部、马山断凸中部和红渡浅凹中部一带页岩盖层分布稳定且韧性和封闭性较好、遭受的构造破坏较弱、剥蚀厚度较小,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吴建国, 刘大锰, 姚艳斌
    2014, 35(4):  542-550.  doi:10.11743/ogg20140414
    摘要 ( 271 )   PDF (9373KB) ( 6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渭北地区页岩储层中纳米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对采自太原组、山西组和延长组三套泥页岩层的11块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实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Ro)、总有机碳(TOC)和X-射线衍射等系列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处于低成熟向成熟转变阶段,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储层纳米级孔隙以中小孔(粒径2~50 nm)为主,约占总孔体积的63.5%,BET比表面积大多在10 m2/g以上,有利于页岩气的吸附;孔隙形态以“狭缝状”和“墨水瓶”形孔隙为主。研究区页岩的矿物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韩城区以粘土矿物为主,而铜川区以脆性矿物为主。粘土矿物含量与微孔(粒径<2 nm)、中小孔总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脆性矿物含量与大孔(粒径>50 nm)含量正相关,因此矿物类型差异是影响该区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另外,RoTOC对纳米孔隙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页岩Ro越高,大孔含量越高、中小孔含量越低;有机碳含量越高,微孔和中小孔含量越高。

    油气开发
    聚合物驱油过程中不同粘度比情况下波及系数计算方法
    王强, 计秉玉, 聂俊
    2014, 35(4):  551-555.  doi:10.11743/ogg20140415
    摘要 ( 339 )   PDF (973KB) ( 6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分析聚合物驱油机理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考虑吸附因子和不可入孔隙体积的聚合物驱油的五点井网模型。应用流管法将二维平面模型简化为若干个一维驱替模型,从而建立了聚合物驱油的一维数学模型。利用前缘驱替理论,通过求解每根流管中的驱替动态,然后叠加至整个五点井网,从而模拟二维平面上完整的聚合物驱油过程。将该计算过程编制成VBA程序,绘制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聚合物驱油波及系数与流度比的关系图版,为矿场实施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项目时,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配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将计算得到的聚合物驱油动态参数和实验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文章建立的流管模型的优点在于输入参数较少,计算快捷,适应性强,同时克服了传统矩形网格油藏数值模拟带来的数值弥散作用,为使用聚合物驱油的油田早期筛选及油藏动态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冲积扇低孔、低渗砂砾岩油藏产能指标预测——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Y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为例
    任涛, 王彦春, 王仁冲
    2014, 35(4):  556-561.  doi:10.11743/ogg20140416
    摘要 ( 297 )   PDF (3036KB) ( 29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冲积扇低孔、低渗砂砾岩油藏产能指标预测研究,选取准噶尔盆地西北缘Y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为靶区,在砂砾岩厚度与孔隙度等常规储层预测基础上,精细剖析影响油藏产能的渗透性和含油性等因素,将老区初期平均月产量数据引入三维地震反演过程中,采用层层深入、逐步逼近的思路开展油藏产能指标预测研究,总结形成了“特征曲线反演找准砂砾岩、孔隙度反演找准高物性砂砾岩、自然电位反演找准渗透性砂砾岩、电阻率反演找准含油砂砾岩、多体融合预测油藏产能指标”的研究流程。最终以月产能指标为硬数据,以波阻抗、孔隙度、电阻率和自然电位反演数据体及时间域构造为训练样本,利用神经网络模拟得到油藏产能指标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预测月产能指标与油井初期平均月产油量为正相关,相关系数R2=0.948 7,老井初期平均月产量大于300 t的预测误差小于10%。产能指标数据体蕴含岩性、物性、含油性和渗透性等控制油气分布的多种信息,依据Y地区相应研究成果建议部署的3口评价井试油产量均在5 t/d以上,验证了该产能指标预测技术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复杂水力裂缝网络延伸规律研究进展
    赵立强, 刘飞, 王佩珊, 刘平礼, 罗志锋, 李年银
    2014, 35(4):  562-569.  doi:10.11743/ogg20140417
    摘要 ( 455 )   PDF (1254KB) ( 8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天然裂缝性储层、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致密油和复杂岩性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进程的加快,大规模体积压裂实践及微地震裂缝实时监测技术对水力裂缝延伸模拟提出了巨大挑战。复杂网络裂缝延伸受储层岩性、岩石力学性质、地质力学和天然裂缝特征等影响,文中综述了天然裂缝对水力诱导裂缝延伸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水力诱导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前、相交时和相交后的复杂力学行为决定了水力诱导裂缝的复杂延伸规律:水力裂缝尖端逼近时,诱导应力场会导致胶结天然裂缝张性或剪性脱粘;相交时,天然裂缝可能出现剪切破裂导致压裂液大量滤失、或水力裂缝穿过天然裂缝沿原方向延伸、或转向沿天然裂缝延伸并在其端部或弱结构点起裂;相交后,可能出现多个裂缝尖端同时延伸的情况,形成复杂网络裂缝。真三轴压裂测试系统结合工业CT扫描、声发射装置、X-衍射等是研究复杂网络裂缝形成机理的主要试验手段;而非常规裂缝模型和扩展有限元方法(XFEM)是模拟复杂网络裂缝延伸的主要数值手段。XFEM是处理含裂纹等不连续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并具有有限元方法的所有优点,考虑到裂缝内流体压力是水力裂缝延伸的驱动力,故基于XFEM的渗流-应力-裂缝延伸全耦合研究是未来体积压裂复杂网络裂缝延伸模拟的重要发展方向。

    技术方法
    油气预探目标评价优选决策方法
    闫相宾, 李娜, 蔡利学, 杨双, 李军, 马晓娟
    2014, 35(4):  570-576.  doi:10.11743/ogg20140418
    摘要 ( 317 )   PDF (1077KB) ( 7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预探目标是指部署油气预探井的一个圈闭或者是纵向上叠置的多个圈闭。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预探目标评价优选决策是优化勘探投资、实现高效勘探关键所在。通常勘探家主要从预探目标的含油气性、资源规模、钻探工程工艺技术适应性和资源带动战略意义等因素决定预探目标。如何量化表征上述关键要素,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预探目标统一评价优选决策是油气勘探面临技术难点。文中建立了基于风险分析技术的“风险分析-资源价值”模型和指标体系,实现了预探目标的统一评价优选决策。对优选上的预探目标用其风险后价值指标由大到小排序。预探目标的钻探决策是根据油公司投资规模限定的钻探目标数目求出风险后价值门槛值,并在“风险分析-资源价值”模型上优选位于风险后价值门槛值弧线右上方的目标优先钻探。

    圈闭资源量参数概率分布及有效性检验
    黄学斌, 李军, 闫相宾, 蔡利学
    2014, 35(4):  577-584.  doi:10.11743/ogg20140419
    摘要 ( 247 )   PDF (3771KB)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率统计法是目前圈闭资源量计算的最有效方法,其计算结果的大小、精度与合理性受各资源量参数的概率分布所决定。因此,如何构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圈闭的资源量参数概率分布,并通过合理的有效性检验以证明其可靠性,是概率统计法应用的关键。基于勘探风险分析思想,建立了圈闭资源量参数概率分布构建及检验流程,并给出了相应的资源量参数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其中,有针对性地提出将数学假设检验方法应用于圈闭资源量参数模型的有效性检验之中,并根据资源量参数的地学和数学特征,建立了相应数学假设检验流程。最后,以我国东部某预探圈闭为实例,阐述了上述流程和方法的应用过程。实例结果表明,利用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量参数概率分布的定量化分析,其资源量计算结果与该圈闭钻后预测储量规模基本吻合,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