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08
    目录
    2015年第36卷 第2期 中英文目录
    2015, 36(2):  0-0. 
    摘要 ( 125 )   PDF (334KB) ( 10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原油芳烃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油源
    常象春, 王铁冠, 陶小晚, 程斌
    2015, 36(2):  175-182.  doi:10.11743/ogg20150201
    摘要 ( 337 )   PDF (1259KB) ( 1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哈拉哈塘凹陷是近些年的勘探热点地区,为了进一步明确其原油母源输入、沉积环境、成熟度和可能烃源层,对26个哈拉哈塘凹陷和塔河奥陶系原油样品、4个台盆区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芳烃生物标志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原油均具有高萘、高菲、低联苯、贫1,2,5-和1,2,7-三甲基萘而富1,3,6-三甲基萘、高4-MDBT/DBT和(2+3)-MDBT/DBT比值、轻芳烃碳同位素的特点,与塔河奥陶系原油非常相似,反映出其属于典型的海相成因,且以低等藻类和细菌占生源优势。高丰度的二苯并噻吩和较低的DBT/P、Pr/Ph比值,指示其源岩沉积于强还原的碳酸盐沉积环境。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c1Rc2揭示哈拉哈塘原油成熟演化处于中等-较高范畴。甲基三芳甾烷异构体组成型式对比表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与哈拉哈塘和塔河奥陶系原油对比良好,推测其为本区奥陶系原油的烃源层。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酸性气藏中硫化氢来源及成因
    李开开, 蔡春芳, 姜磊, 贺训云, 黄政
    2015, 36(2):  183-192.  doi:10.11743/ogg20150202
    摘要 ( 320 )   PDF (1848KB) ( 1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P3ch)和飞仙关组(T1f)天然气藏中检测出的高浓度H2S气体目前被认为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成因。然而,长兴组内并无类似于飞仙关组的膏岩层或硬石膏结核发育,因此长兴组气藏的酸化过程成疑。通过针对研究区地层古压力以及输导体系方面的探讨,并结合碳酸盐岩晶格硫酸盐(CAS)含量、同位素以及稀土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认为:①长兴组气藏中高浓度H2S气体不太可能由飞仙关组酸性气藏“倒灌”形成,而是由本地地层中发生的TSR作用所导致;②嘉陵江组(T1j)和黄龙组(C2h)沉积时期蒸发性卤水以及长兴期海水并非主要来源,而飞仙关期蒸发性卤水的倒灌为长兴组TSR反应的发生提供了主要的SO42-来源,并导致其内的TSR成因方解石具有与飞仙关组方解石相似的正Eu异常、高Sr(高达7 767×10-6)和Ba含量(高达1 279×10-6)以及相对同时期海水较高的87Sr/86Sr比值(0.707 24~0.707 55);③卤水穿层流动主要发生于沉积期或成岩早期,沉积-准同生期渗透回流作用和早-中埋藏阶段差异压实作用为卤水运移的主要机制;④长兴组白云岩化过程中释放的CAS也可能是重要的SO42-来源,并导致该层位气藏中H2S及储层沥青δ34S值较飞仙关组略有偏负。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裂谷体系及其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
    汪新伟, 孟庆强, 邬长武, 陶冶, 郭永强, 张云霞
    2015, 36(2):  193-202.  doi:10.11743/ogg20150203
    摘要 ( 396 )   PDF (5144KB) ( 1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巴西东部海上大坎波斯盆地是中国油公司在巴西的主要投资目标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探成果,厘定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剖析了盐下裂谷系的构造特征,并简要讨论了其构造差异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坎波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克拉通内坳陷、纽康姆期—巴雷姆期的陆内裂谷、阿普特期的构造过渡期、阿尔布期—三冬期的初始拉张和坎潘期—上新世的大规模裂陷5个阶段。裂谷期的构造体系总体呈现倾向(东西)分带、走向(南北)分段的“斜向棋盘”格局。从倾向角度看,按基底埋深的高低可分为近岸低凹带、中部低凸带、近海低凹带和外部高地带4个构造带;从走向角度看,由于调节断层带的作用,形成了研究区内3个构造分段,即桑托斯、坎波斯与圣埃思皮里图,它们在构造线展布、裂谷形态与沉积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裂谷体系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烃源岩的成熟度、油气圈闭的类型及优质储层相带的分布3个方面。大坎波斯盆地的外部高地带与中部低凸带既是盐下油气运移的聚集带,又是优质储层的发育相带,因而是盐下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鄂尔多斯盆地马坊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油藏特征与富集规律
    邵晓岩, 田景春, 樊勇杰, 李凤杰
    2015, 36(2):  203-208.  doi:10.11743/ogg20150204
    摘要 ( 284 )   PDF (11241KB) ( 10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马坊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特征及富集规律,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和构造对比等方法,对该区的断层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坊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高孔、高渗的砂体中,分布于天环坳陷两侧的斜坡带上,东侧斜坡是油藏主要的分布区,西侧斜坡带则分布较少。马坊地区中部发育北西-南东向展布正断层,对岩性油藏进行重新调整,造成断层下盘油藏被破坏。长8段油藏富集规律可归纳为:分流河道高孔高渗砂体是油藏形成的基础,泥岩封堵形成的岩性圈闭是油藏聚集的场所,后期的断层对先期的油藏起沟通和调整作用,相向正断层形成的断背斜是油藏富集的重要的构造部位。
    长岭断陷南部断陷层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李浩, 陆建林, 左宗鑫, 王保华, 李瑞磊, 刘娅昭
    2015, 36(2):  209-218,229.  doi:10.11743/ogg20150205
    摘要 ( 276 )   PDF (2124KB) ( 1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确湖相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对其非均质性的刻画意义重大。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南部地区沙河子组和营城组两套烃源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层序地层学分析,并利用元素含量比Al/Ti值评估烃源岩古生产力,同时利用V/Cr、 V/(V+Ni)、Sr丰度、Sr/Ba、Sr/Cu和古气候指数来评估沉积环境。研究表明,长岭断陷断陷层优质烃源岩层位(沙河子组上部)发育于原始生产力中等、气候潮湿、低盐度、沉积速率较低的高位域和湖侵域,具有富集Al,Ba,Cu,Cr,V和Ni,亏损Mn,Pb和S的特征;而差烃源岩层位(营城组)发育于原始生产力较低、气候半干燥、半咸水、沉积速率较高的低位域,具有富集Co,Sr和V,亏损Al,Ba,Cr,Cu,Mn,Pb和Ni的特征。由此认为,体系域控制了烃源岩的宏观分布,中等-好的初级生产力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首要条件,而潮湿气候、较低的盐度和沉积速率促进了有机质的富集。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风城组云质岩致密油特征及“甜点”预测
    张国印, 王志章, 郭旭光, 周柯全, 潘潞, 孙乐
    2015, 36(2):  219-229.  doi:10.11743/ogg20150206
    摘要 ( 369 )   PDF (26691KB) ( 10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玛湖凹陷西斜坡云质岩致密油是准噶尔盆地近年来的重要勘探领域。通过对乌夏地区风城组云质岩特征分析,对云质岩致密油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总结,认为风城组地层发育优质烃源岩,其岩性、物性以及裂缝发育程度共同决定了致密油“甜点”分布。根据基质孔隙与裂缝的配置关系,将致密油“甜点”类型分为孔隙型、裂缝型及孔隙-裂缝型。通过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和正演模拟进行地震敏感参数分析,确定“甜点”的岩性、物性、厚度及围岩特征对地震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的致密油“甜点”预测方法,运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预测云质岩分布有利区;利用波阻抗反演以及随机模拟反演技术对储层物性参数进行反演,预测孔隙发育有利区;以矿物成分脆性指数评价法和蚂蚁追踪技术,预测裂缝发育有利区。综合岩性、物性、裂缝预测成果,划分Ⅰ类、Ⅱ类和Ⅲ类“甜点”有利区,为该地区下一步致密油勘探提供依据。
    层序与储层
    川西坳陷陆相致密气藏河道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及其应用
    武恒志, 叶泰然, 赵迪, 马如辉
    2015, 36(2):  230-239.  doi:10.11743/ogg20150207
    摘要 ( 317 )   PDF (13206KB) ( 1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侏罗系砂岩储层具有低渗致密的特点,主要为三角洲相分流河道沉积。河道纵向叠置关系复杂、砂岩厚度薄、岩性及物性横向变化明显,但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河道砂岩储层预测及刻画难度大,制约着开发目标评价及井网部署。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外形精细刻画至内幕非均质性评价逐步逼近的综合研究思路,重点集成了井-震一体化河道沉积层序识别、河道砂体叠加样式正演、相带空间刻画和递进反演相控储层定量描述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河道期次划分、叠置样式预测、外形刻画和定量描述等多个难题,实现以单河道为单元的气藏精细开发目标评价,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并形成了陆相致密气藏河道砂岩储层精细刻画与描述技术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8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徐梦龙, 何治亮, 尹伟, 王瑞, 刘春燕
    2015, 36(2):  240-247.  doi:10.11743/ogg20150208
    摘要 ( 341 )   PDF (28449KB) ( 190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通过对其20余口井的岩心观测、测井和录井分析,结合显微镜、铸体薄片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手段,配合储层岩石学、沉积学的分析,认为镇泾地区D工区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并且含有少量的长石岩屑砂岩。沉积相以辫状河三角洲亚相为主,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储层物性最好,可提供最有利的油气聚集空间,河口坝微相物性次之,亦可作为储层的有利区域。通过分析储集物性与砂岩粒度之间的关系,认为中砂岩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通过对研究区成岩机理的研究,认为影响砂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压实作用为破坏性的成岩作用,使该区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减少,埋深2 400 m以上孔隙度小于10%;胶结作用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成岩作用,既可通过胶结物的生成减少岩石的孔隙,又可通过抑制压实作用的进一步进行从而保持颗粒间的距离;溶蚀作用为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尤其是深部储层中两期溶蚀作用的发生,使孔隙度得以改善,从而使油气的储集和运移变得更加有利。
    基于砂体构型精细刻画潮坪砂坝优质砂体——以大牛地气田D17井区太原组2段为例
    杨辰雨, 田景春, 张翔, 林小兵, 刘绪钢, 曹桐生, 邢浩婷
    2015, 36(2):  248-254.  doi:10.11743/ogg20150209
    摘要 ( 313 )   PDF (4127KB) ( 10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牛地气田未开发区(D17井区)太原组2段潮坪沉积为研究对象,基于测井、岩性等特征分析,对潮坪砂坝进行了精细刻画,共识别出了砂坝主体、砂坝侧翼及砂坝侧翼叠置3个沉积微相单元,并建立了沉积微相-岩相- 测井相-物性-非均质性-试气成果响应模板。对比结果显示,砂坝主体微相岩性主要为(含砾)石英粗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测井曲线具光滑箱形;砂坝侧翼微相岩性主要为中-细粒砂岩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测井曲线为齿化箱形、齿化钟形以及漏斗形。根据砂体组合类型,区域上划分出了砂坝主体型砂体带与砂坝侧翼型砂体带。前者砂坝宽度为6~8 km,砂体平均厚度为14.5 m,砂地比平均值为0.53,平均渗透率为0.48×10-3 μm2。后者砂坝宽度为4~6 km,砂体平均厚度为10.56 m,砂地比平均值为0.36,平均渗透率为0.36×10-3 μm2。砂坝主体型砂体带砂体发育规模大,分布范围广,砂体物性好,中等非均质性,试气成果明显,应作为优先开发的地区。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砂岩中方解石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
    宋土顺, 马锋, 刘立, 蒙启安, 于严龙, 刘娜, 于淼
    2015, 36(2):  255-261.  doi:10.11743/ogg20150210
    摘要 ( 342 )   PDF (15871KB) ( 9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方解石是大庆长垣深层砂岩中广泛分布的一种胶结物,同时方解石胶结作用是大庆长垣扶余油层致密储层的控制因素之一。以方解石胶结物为研究对象,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包裹体测试和碳、氧同位素分析,查明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砂岩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粘土以I/S(伊/蒙混层)+I(伊利石)+K(高岭石)组合为代表。方解石的碳同位素(δ13C,PDB)分布范围是-20.3‰~-3.2‰,氧同位素(δ18O,PDB)的分布范围是-25.3‰~-20.3‰,平均值为-22.67‰。碳、氧同位素分析数据的计算表明,碳酸盐的相对古盐度值(Z)介于73.92~109.89,表明其形成时的古流体均为矿化度较高的淡水;方解石的形成温度为80~100 ℃。方解石胶结物的同位素显示,其形成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暗示其“碳”来源为有机碳。

    渤海海域蓬莱9-1花岗岩潜山大型油气田储层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王昕, 周心怀, 徐国胜, 刘朋波, 高坤顺, 官大勇
    2015, 36(2):  262-270.  doi:10.11743/ogg20150211
    摘要 ( 330 )   PDF (8844KB) ( 1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蓬莱9-1油田是近年来中国近海首次发现的一个以中生代花岗岩潜山风化壳为储层的大型油气田。在花岗岩潜山这个新的勘探领域,储层特征及储层形成机理条件是制约高效勘探的关键。通过镜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矿物X-衍射分析、岩心与岩屑录井、测井曲线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由表及里随着风化淋滤作用的逐渐减弱,蓬莱9-1花岗岩潜山可以划分为土壤带、砂-砾质风化带、裂缝带和基岩带,储集空间由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裂缝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花岗岩潜山储层发育主要受表生岩溶作用、有机酸溶蚀作用、构造变形作用及微古地貌作用共同控制。这个认识对中国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潜山风化壳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泌阳凹陷东南部核桃园组近岸水下扇与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比较及控制因素分析
    董艳蕾, 朱筱敏, 耿晓洁, 王波, 王珩, 江强, 郭雷, 韦敏鹏
    2015, 36(2):  271-279.  doi:10.11743/ogg20150212
    摘要 ( 322 )   PDF (9610KB) ( 10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桃园组发育大量的砂砾岩体。这些砂砾岩体与鼻状构造配置形成该凹陷重要的油气藏。但是,前人对砂砾岩体成因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争论集中于砂体成因是扇三角洲成因还是近岸水下扇成因。为了明确砂砾岩体的成因及平面展布,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对比的方法,从沉积相发育背景、沉积亚相及微相划分、钻测井特征、岩心特征、粒度分布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6个方面,对这两种相类型进行了总结对比,并对控制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大断裂的活动造成的断层陡缓程度的差别对工区砂体成因类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平面上,断层较缓(55°~75°)的西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而在断层较陡(75°~90°)的东部地区,则发育近岸水下扇。在地震剖面上,早期断层比较陡,易沉积近岸水下扇;晚期断层比较缓,易沉积扇三角洲。

    渤海湾盆地歧北斜坡沙河街组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薛宗安, 赵玉宏, 吴义平, 朱超, 许海龙, 边海光
    2015, 36(2):  280-287.  doi:10.11743/ogg20150213
    摘要 ( 279 )   PDF (14889KB) ( 9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实验数据,结合测井资料,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歧北斜坡沙河街组储层岩石成分、孔渗分布、孔隙结构及储层品质指数(RQI)等特征,探讨了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砂岩成熟度较低,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以Ⅳ类为主,孔喉为细-微孔小喉,以次生粒间孔为主,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有沉积作用、次生溶蚀作用及深部异常高压等。水道沉积环境控制储集岩的碎屑粒度、胶结物性质及含量、孔隙的孔喉半径和分选系数等,水道主体砂岩比侧缘砂体孔隙度高出3%~5%,且厚度较大,易形成良好的储集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消失殆尽,砂岩中长石等的溶蚀作用造成了次生孔隙的发育,为储集空间的主要贡献者。异常压力的发育抑制了压实作用,促进了溶蚀作用,起到了增加储层孔隙的作用。综合分析认为,重力流水道和扇三角洲前缘相带中的次生溶蚀发育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高温高压带黄流组储层特征及高孔低渗成因
    黄志龙, 朱建成, 马剑, 吴红烛, 张伙兰
    2015, 36(2):  288-296.  doi:10.11743/ogg20150214
    摘要 ( 321 )   PDF (17479KB) ( 9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区中深层高温高压带获得了重大油气突破,为传统油气勘探开辟了新领域。在对东方区高温、高压带黄流组储层岩性、成岩作用、物性和微观孔喉结构等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黄流组储层的类型,并明确了黄流组储层高孔、低渗的成因。研究表明,中央底辟带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压实和胶结等成岩作用较弱;储层物性以中孔、中-低渗为主,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储层孔喉分布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不同物性储层的孔隙半径差异不大,但平均喉道半径差异较大;根据泥质含量、渗透率、平均喉道半径和排替压力,将黄流组储层划分为中孔-中渗微含泥细喉储层、低渗含泥细喉Ⅰ类储层、低渗含泥细喉Ⅱ类储层及低孔-特低渗泥质微细喉储层;高温、高压带储层的形成与超压和高温热流体活动关系密切,但渗透率主要受沉积作用的控制,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是低渗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油气开发
    低渗孔隙型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开发对策——以叙利亚O油田为例
    宋传真, 刘传喜, 徐婷, 曹丽丽, 丁一萍, 杨森
    2015, 36(2):  297-305.  doi:10.11743/ogg20150215
    摘要 ( 266 )   PDF (5389KB) ( 10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叙利亚O油田SH_B油藏为典型的低渗孔隙型块状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因“低渗、油稠”等突出特点,在现行的井网和开采方式下油藏开发效果差,主要表现为“三低”,即储量动用程度低、单井产量低和油藏采收率低,尚无一套经济有效、可实施的开发方案。目前,低渗稠油油藏开发在国内外没有成功案例,也没有成熟技术及经验可借鉴,如何经济有效开发属世界级难题。为此,以“提高开发效益,实现有效开发”为目标,针对低渗稠油油藏面临的“三低”问题,应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技术,系统开展了开发方式、井型井网井距、水平段长度及水平井热采参数等优化研究,形成了低渗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开发对策研究方法,针对性地提出了SH_B油藏的开发对策。优化确定的油藏开发技术对策为开发方案编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内外类似油藏开发提供了借鉴。
    基于深水浊积水道构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
    万琼华, 吴胜和, 陈亮, 林煜, 梁杰, 张佳佳, 路瑶
    2015, 36(2):  306-313.  doi:10.11743/ogg20150216
    摘要 ( 282 )   PDF (2633KB) ( 9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水浊积水道发育位置与形成过程复杂,目前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其沉积机理和模式的研究。相对于陆上沉积,这些研究成果尚不能高效地运用到油气田开发中。因此,将构型模式与流动单元研究相结合的意义重大,表现为:①已有的构型级次的划分能够有效地指导流动单元渗流屏障和连通体的层次分析;②已有的沉积模式研究能够约束流动单元的分布规律;③二者的结合能将构型模式研究成果运用到油气田开发中。为此,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深水浊积水道储层为例,在储层构型级次划分的基础上,分级次识别了渗流屏障和连通体;并运用多参数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将储层划分为A,B,C,D 4类流动单元;最后,在构型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单井解释及单一水道剖面与复合水道平面的流动单元分布特征研究,并以此指导油气田开发。研究表明:在单一水道级次,不同类型的单一水道内部流动单元发育类型和分布特征存在差异,流动单元的分布规律受控于不同单一水道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复合水道级次,水道体系不同时期水道迁移与叠置样式的差异,造就了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特征的差异性。

    技术方法
    油气预探区带评价优选方法及其应用
    刘超英, 闫相宾, 高山林, 闵斌
    2015, 36(2):  314-318,329.  doi:10.11743/ogg20150217
    摘要 ( 348 )   PDF (1064KB) ( 1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目标评价已由盆地评价逐渐转移到以区带和圈闭为主的目标评价上。作为油气发现的主要勘探目标,预探区带是实现效益勘探的重点目标。油气预探区带评价存在勘探程度低、评价参数多并难以量化等问题。基于勘探风险分析技术建立了“油气发现概率-资源战略价值”的预探区带评价模板,提出了对应的评价参数、赋值标准、计算公式及结果分类标准,实现了统一平台下的预探区带评价优选。利用该方法对四川盆地通南巴、鄂西-渝东、南江和川东南下组合及知新场-龙宝梁陆相等油气预探区带进行了评价优选,指出了重点勘探方向。
    川西坳陷须五段页岩气藏地震各向异性
    徐天吉, 闫丽丽, 程冰洁, 唐建明, 李曙光, 杨振武
    2015, 36(2):  319-329.  doi:10.11743/ogg20150218
    摘要 ( 300 )   PDF (13902KB) ( 3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须(须家河组)五段天然气资源量巨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远景;但地质认识程度低,尤其针对气藏各向异性的研究极少。为了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和井位部署成功率,针对须五段开展各向异性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须五段储层特征并深入分析天然气聚集规律。通过早期研究发现,受四川盆地须五时期的沉积环境控制,川西坳陷须五段形成了以厚泥页岩和薄致密砂岩为主体的岩性组合,页岩层横向变化大,加之页岩矿物成分、碎屑颗粒定向排列、周期性薄层沉积及其他非均质特性,导致了地层展现出各向异性特征。目前,分析预测地层空间各向异性的有效方法并不多,且大多数方法仍然以地震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地震反射及分方位地震属性对岩石类型、物理性质及构造形态等特征的直观响应,实现岩层各向异性指示信息的准确提取。相比较而言,如果不采用分方位地震数据,而仅基于全方位叠加地震数据的各向同性分析方法,则忽视了页岩的各向异性本质,不利于地质问题的准确认识。文中采用上述方法思路,基于分方位与全方位叠加地震数据,对比分析了这两类数据的地震反射响应特征、曲率体属性、相干体属性和储层阻抗等参数,并在地震各向异性信息的指示下捕捉岩层空间变化特征,成功地实现了川西须五段气藏沉积相、岩性、裂缝的精细解释和“甜点”储层的高精度预测。
    圈闭含油气概率赋值标准及其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
    李娜, 闫相宾, 蔡利学
    2015, 36(2):  330-338.  doi:10.11743/ogg20150219
    摘要 ( 243 )   PDF (9335KB) ( 9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圈闭含油气概率赋值标准是圈闭含油气性量化评价的基础,是勘探风险分析的重要内容。从圈闭成藏的地质过程出发,鉴于圈闭、充注、储集和保存4项成藏条件相互独立、缺一不可,因此采用这4项成藏条件作为主因子,并用其各自概率的乘积表示圈闭的含油气概率。对于纵向上由多个目的层组成的圈闭,其含油气概率是指至少有一个层圈闭发现油气的概率。在不同类型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不同地区风险关键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4项主因子,分别提出了存在和有效两类子因子。根据木桶短板效应原理,提出若各子因子关键参数独立,则其关键参数发生概率相乘即为圈闭含油气概率;若子因子关键参数相关,则取风险最大者与其他子因子概率相乘表示圈闭的含油气概率。同时,根据资料的相关程度、丰富程度、控制程度和质量评价,建立了概率赋值原则以及4项主因子及其子因子概率赋值标准,并将含油气概率分为5级。圈闭的含油气概率越大,地质风险越低;反之亦然。该方法在塔里木盆地实际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页岩含气量理论图版
    薛冰, 张金川, 杨超, 张鹏, 裴松伟
    2015, 36(2):  339-346.  doi:10.11743/ogg20150220
    摘要 ( 320 )   PDF (1793KB) ( 1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含气量主要包括游离气含量和吸附气含量,其中游离气含量的影响因素有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密度、压力、温度等,而影响吸附气含量的因素有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压力、温度等。不同有机质类型的页岩吸附能力(吸附量/有机碳含量)差别较大,且Ⅲ型>Ⅱ型>Ⅰ型,并分别建立了游离气含量和吸附气含量的计算公式。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页岩含气量,分析并筛选了页岩含气量主控关键参数,基于含气量理论计算公式等相关理论计算得出不同有机质类型的页岩含气量图版。总体上,页岩含气量随深度增加而变大,但变大趋势逐渐降低。页岩含气量图版理论值与页岩现场测试含气量相关性拟合表明图版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页岩气勘探初期地质参数较少的情况下,页岩含气量图版的建立从理论上预测含气量,为合理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和预测有利区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