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6-08
    目录
    2015年第36卷 第3期 中英文目录
    2015, 36(3):  0-0. 
    摘要 ( 91 )   PDF (340KB) ( 8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塔河地区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特征与开发实践
    鲁新便, 胡文革, 汪彦, 李新华, 李涛, 吕艳萍, 何新明, 杨德彬
    2015, 36(3):  347-355.  doi:10.11743/ogg20150301
    摘要 ( 497 )   PDF (8103KB) ( 9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地区上奥陶统覆盖区的碳酸盐岩地层经多期构造变形和岩溶作用后,沿大型溶蚀断裂带形成了各种不规则的缝洞体。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的精细相干、振幅变化率、地震时间切片等技术,结合野外露头、大量钻井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进行综合研究,首次提出了断溶体圈闭的理论概念,阐述了塔河上奥陶统覆盖区断溶体油藏的形成机理及其特征,依据其空间展布形态和控制因素将其划分为条带状、夹心饼状和平板状等。实践证实,断溶体圈闭(油藏)是塔河外围斜坡区极为特殊的一种油气藏类型,不同类型断溶体油藏开发效果差异较大,其中条带状断溶体油藏开发效果最好,该类圈闭的研究成果对塔里木盆地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缘春光油田地层-岩性油气藏特征
    陈祥, 王敏, 王勇, 丁洁荧, 翟京天
    2015, 36(3):  356-361.  doi:10.11743/ogg20150302
    摘要 ( 329 )   PDF (1412KB) ( 8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春光油田位于车排子凸起斜坡带上,构造较为简单,油气成藏类型以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属于源外成藏。新近系沙湾组、古近系和白垩系是主要的勘探层系。通过沉积特征研究,认为新近系沙湾组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古近系、白垩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在明确该区地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春光油田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首先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认为东部昌吉凹陷和南部四棵树凹陷均具有供烃能力,二叠系和侏罗系是主要的供烃层系。输导条件是春光油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对不整合面、厚砂体和断层这3种输导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春光油田存在一套高效的复式输导体系,并建立了该区的油气输导模式。分别对新近系沙湾组岩性油气藏和白垩系、古近系地层油气藏特征开展了研究,确定了各个层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最终建立了春光油田油气成藏模式,有效的指导了春光油田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油藏成藏机理及有利区带预测
    范小军, 潘磊, 李凤, 李吉选, 厚东琳, 郝景宇
    2015, 36(3):  362-369,377.  doi:10.11743/ogg20150303
    摘要 ( 237 )   PDF (2427KB) ( 8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始新统牛堡组-渐新统丁青湖组的早期勘探发现了良好的油气,展示了较好的勘探潜力,但单井测试多为低产,分析认为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认识不够制约了早期勘探。为弄清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油藏成藏机理,明确有利区带,通过地质与物探联合分析,认为伦坡拉盆地具有多套扇三角洲前缘砂岩体目的层系、有利生储盖组合、继承性古隆起(古斜坡)、立体输导体系、构造与成藏匹配好等有利成藏条件。油藏具“近源聚集、多期成藏、中浅层晚期破坏、中深层原地富集”成藏富集规律,评价落实了6个有利勘探区带,采用有机碳法计算资源量达数亿吨,资源丰度较高,具有形成中型油田的资源潜力,其中长山岩性区带成藏条件优越,估算资源量上亿吨,同时该区正好是丁青湖组中下部油页岩发育区,采用体积丰度法计算出其资源量3倍于常规资源量。总体上长山岩性区带为常规与非常规有利油气勘探区的叠合部位,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前景。
    方正断陷不同成因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柳波, 陆军, 吕延防, 付广, 王世辉, 金玮
    2015, 36(3):  370-377.  doi:10.11743/ogg20150304
    摘要 ( 214 )   PDF (1657KB) ( 7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方正断陷天然气成因类型复杂,查明气源对其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天然气组分及烷烃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成气地质背景,对天然气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差异,对比天然气热成熟度并进行气源探讨。结果表明:方正断陷天然气可以分为3类。A类天然气为干气,成因类型为催化过渡带气,为新安村组-乌云组湖相泥岩所生;B类天然气为湿气,成因类型为热成因煤型气,与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原油相伴生,为煤系泥岩所生;C类天然气亦为湿气,成因类型以热成因油型气为主,具有一定的腐殖型有机质生气贡献,与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原油相伴生,为混源气。伊汉通断裂两侧构造的差异活动是造成东、西两个次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期分析
    郑磊, 金之钧, 周瑾, 吕雪雁, 刘志强, Javed Ismail, 李艳华
    2015, 36(3):  378-384.  doi:10.11743/ogg20150305
    摘要 ( 294 )   PDF (1279KB) ( 7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运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以及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方法确定了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中央凹陷区S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中心凹陷区志留系源岩在三叠纪和白垩纪进入生排烃高峰。斜坡区A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斜坡区志留系源岩在早白垩世进入生排烃高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果表明中央凹陷区S2井古生界储层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多为两期,个别样品有3期;结合热史分析认为这3期分别对应三叠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斜坡区A2井古生界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主要为两期,表明该井区奥陶系储层至少发生过2次重要的油气充注活动。结合热史分析认为这2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方法测试结果表明中央凹陷区S2井古生界成藏期为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综合分析认为,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存在3期油气成藏:第一期为三叠纪,第二期为早白垩世,第三期为晚白垩世。其中第一期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区,第三期主要分布于斜坡区,第二期在中央坳陷区和斜坡区都有分布。
    古巴地区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成藏条件
    陈榕, 吴朝东, 申延平
    2015, 36(3):  385-392.  doi:10.11743/ogg20150306
    摘要 ( 301 )   PDF (8864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古巴群岛构造演化及古地理格局,对比分析了北古巴前陆盆地和古巴中部盆地的演化过程及油气地质条件,认为中新生代加勒比板块北缘的弧陆碰撞活动是控制古巴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古巴群岛及其周缘地区在侏罗纪裂陷期-白垩纪被动大陆边缘时期发育良好的烃源岩,烃源岩分布范围受到古地理格局的控制。白垩纪末期-古新世加勒比板块与北美板块的碰撞控制了古巴地区储盖组合及其配置关系,发育有效区域盖层是北古巴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白垩纪末期,古加勒比弧在碰撞作用下推覆北美被动大陆边缘,下部烃源岩受到荷载开始成熟。弧陆碰撞形成的大型冲断带及断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使得油气聚集在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裂缝、火山岩裂缝、火山碎屑岩以及古近系砂岩等储层中,并形成了构造、地层、岩性及复合型等油气藏。
    层序与储层
    热液白云岩发育模式——以扎格罗斯盆地白垩系A油田为例
    张涛, 苏玉山, 佘刚, 艾合买提江, 张德民
    2015, 36(3):  393-401.  doi:10.11743/ogg20150307
    摘要 ( 336 )   PDF (18094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扎格罗斯盆地白垩系A油田Kometan组异常白云岩分布特征,利用岩心岩石学特征描述、裂缝统计、地震、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及与其他实例对比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识别标志、发育时间与范围,探讨了其成因模式及对储层的改造。热液白云化作用主要改造Kometan组和Shiranish组底部,基质灰岩被热液改造为连晶、半自形、粗晶白云石,早期张性裂缝中充填鞍形白云石和硬石膏,天青石-鞍形白云石-硬石膏为主要热液矿物组合。热液白云岩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张性或扭张性断裂系统的上盘(地堑内),具有成层性,在断裂破碎带附近的灰岩地层也被热液改造,热液活动的主要时期是生长断层活动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具有复杂性,在主断层附近由于发生过度白云岩化作用,储层质量无明显改善,而热液改造适中的层段基质孔隙度可提高。同时由于白云岩化作用提高了裂缝发育密度,进而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基于对热液白云岩的这些认识,有利于研究区油藏储层建模与生产部署。
    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热液溶蚀流体对内幕白云岩储层的改造作用
    田雷, 崔海峰, 冯晓军, 张年春, 刘军
    2015, 36(3):  402-408.  doi:10.11743/ogg20150308
    摘要 ( 281 )   PDF (16852KB) ( 6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深部白云岩发育优质热液溶蚀储层,主要特征有:①岩溶孔洞、缝充填鞍状白云石以及石英、黄铁矿、天青石、硅质充填等热液矿物;②热液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明显改善了白云岩储层物性。通过研究区断裂性质分析,结合钻井热液溶蚀特征,对与深部热流体相匹配的断裂活动特征及对白云岩储层的改造作用进行研究,探讨了热液流体在剖面上的活动特征。研究认为,多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带有利于埋藏热液流体活动,研究区群苦恰克断裂带、玛扎塔格断裂带以及玛东冲断带均是热液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区;远离断裂带的广大区域,二叠纪小型张性走滑断裂同样可以作为热液流体活动的运移通道,形成的白云岩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平面上呈星点状大面积分布。结合研究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群苦恰克断裂带的热液白云岩储层是斜坡区较为现实的勘探领域;受控于小型张扭断裂的白云岩储层分布面积广,资源潜力大,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伊朗Zagros盆地西南部白垩系Sarvak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闫建平, 司马立强, 谭学群, 张文才, 梁强, 言语
    2015, 36(3):  409-415.  doi:10.11743/ogg20150309
    摘要 ( 346 )   PDF (8116KB) ( 7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伊朗Zagros盆地西南部白垩系Sarvak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利用岩心、薄片、录井、试油及测井资料,通过储层岩性类型、储集空间、物性、电性特征及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Zagros盆地西南部白垩系Sarvak组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类型有白垩质灰岩、云质灰岩、颗粒灰岩,储集空间类型多,主要为次生溶孔、铸模孔,其中颗粒灰岩的物性最好,白垩质灰岩中白垩质主要为浮游有孔虫,孔隙较发育,一般随物性增加,含油性级别升高。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也较大,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有溶蚀作用、白云化作用、生物扰动及压溶产生缝合线、缝合面。泥粒灰岩、粒泥灰岩在这些成岩作用的影响下,物性有较大改善。储层孔隙发育微观上主要受控于岩相、成岩作用,平面上还和构造位置及沉积环境有关,位于构造高部位的台地浅滩微相往往物性较好。利用垂向上测井响应及平面上小层物性分布特征,明确了物性较好、含油丰度较高的层段,为寻找高产有利储层提供了依据。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成因
    李朋威, 罗平, 陈敏, 宋金民, 金廷福, 王果谦
    2015, 36(3):  416-428.  doi:10.11743/ogg20150310
    摘要 ( 307 )   PDF (2532KB) ( 8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观察、薄片鉴定与孔渗分析等,详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什艾日克剖面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学和储层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储层成因。研究认为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以微生物白云岩为主,约占整个上震旦统碳酸盐岩的70.37%。根据是否具有叠层构造,将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岩划分为叠层石和非叠层石两大类型,其中,叠层石类包括层状叠层石、丘状叠层石和小型孤立柱状叠层石,并以层状叠层石为主,结构以纹层球粒、泥晶为特征;而非叠层石包括非叠层蓝细菌球粒岩和非叠层蓝细菌泡沫绵层岩,结构以球粒、泡沫绵层为特征。根据储集性,可将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岩储层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储层要优于下段。层状叠层石和非叠层蓝细菌球粒、泡沫绵层白云岩为有利储集岩石类型。微生物结构、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为微生物岩储层形成的有利因素,其中微生物结构是基础,决定着微生物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及其孔隙结构特征,而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则为微生物岩储层有效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上段储层较好更得益于表生岩溶作用的影响。
    辽河西部凹陷曙一区杜84块兴Ⅰ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吴俊, 樊太亮, 刘慧盈, 高志前
    2015, 36(3):  429-436,446.  doi:10.11743/ogg20150311
    摘要 ( 245 )   PDF (4660KB) ( 8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阐明辽河西部凹陷曙一区杜84块兴Ⅰ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应用岩心和测井资料,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取心井单井和两条连井(垂直物源和平行物源)剖面层序分析、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类型及特征剖析,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层序等时地层格架。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兴Ⅰ组通过不整合面、冲刷面和洪泛面识别出1个长期旋回(LSC1)、2个中期旋回(MSC1—MSC2),通过沉积环境转换面和韵律转换面细分为4个短期旋回(SSC1—SSC4)。按照不同级次旋回的叠加样式、沉积相平面及空间展布特征,短期基准面旋回细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B型)和对称型(C型)3个基本类型及7个亚类型,中期旋回发育以A型为主,C型在SSC2处发育,长期旋回为A型。全区地层发育体现湖盆扩张期退积型沉积序列的特点,具有多期旋回性、大多数仅发育上升半旋回、短期基准面旋回在平面上分布具有分带性的特征。在上升半旋回的下部(SSC1—SSC2)储集砂体最为发育,由不同期次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而成,储层物性较好,为今后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的层段。

    玉门油田老君庙构造带白杨河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特征
    喻宸, 吴胜和, 杜文博, 岳大力, 陈诚, 秦国省
    2015, 36(3):  437-446.  doi:10.11743/ogg20150312
    摘要 ( 378 )   PDF (10299KB) ( 8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老君庙构造带白杨河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应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综合利用大量岩心、钻井、测井、地震及邻区露头资料,建立了酒西盆地老君庙构造带白杨河组层序地层格架,确定了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明确了其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老君庙构造带古近系白杨河组可划分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其内部可以细分为7个准层序组。在层序内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等沉积相。明确了沉积相的分布规律,垂向上形成由冲积扇到辫状河三角洲,再到湖泛泥岩,最后是三角洲的沉积体系;平面上呈近南东-北西向上展布的沉积体系,整体构成一个水进、水退的沉积序列。古地貌影响了三级层序低位域沉积物的展布特征,气候不仅影响了沉积物类型,且和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沉积物的叠置样式及演化规律。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扇三角洲相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
    魏巍, 朱筱敏, 谈明轩, 国殿斌, 苏惠, 赵其磊, 蒋飞虎
    2015, 36(3):  447-455.  doi:10.11743/ogg20150313
    摘要 ( 345 )   PDF (12288KB) ( 7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储层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应用岩心、薄片及储层分析资料,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分析,表明下白垩统扇三角洲砂体由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构成,具有低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和高胶结物含量的“两低一高”特征,为近源、快速堆积成因。储层物性整体较致密,属于特低孔-特低渗透型(孔隙度平均为6.3%,渗透率平均为7.78×10-3 μm2),发育细-微喉,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主,主要受控于碎屑粒径、压实程度、碳酸盐含量及有机酸来源。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中,其次是席状砂和河口坝沉积的细砂岩。纵向上,次生孔隙发育带发育在2 100~2 800 m,对应有机质成熟阶段,释放大量的有机酸对砂岩长石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发生强烈溶蚀,扩大粒间和粒内孔隙,有效改善储层质量。因此,优势沉积微相、强溶蚀带及次生孔隙发育带是有利储层的主控因素。
    张家垛油田阜三段湖相滩坝砂储层特征
    杨鹏, 丁晓琪, 张哨楠, 韩玫梅, 刘曦翔, 湛小红, 张咏梅
    2015, 36(3):  456-462.  doi:10.11743/ogg20150314
    摘要 ( 263 )   PDF (13104KB) ( 7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相滩坝砂往往毗邻烃源岩,在高源-储压差条件下易聚集成藏。近年来在我国东部新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此类油气藏,成为勘探的热点。以张家垛油田阜三段为例,通过岩心观察、研究滩坝砂的分布规律;利用压汞资料、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不同成因储层的孔喉分布和孔隙类型组合。研究结果表明:①滩坝砂中发育3种岩相,4种岩相组合类型,对应于4种测井相;②滩坝砂具有粒度细、单层厚度小、滩坝间互、叠合连片的特征,坝砂呈土豆状平行于湖岸线展布;③坝砂以细砂岩为主,杂基含量低;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发育,粘土中富高岭石而贫绿泥石和混层粘土;滩砂以粉砂-极细砂为主,杂基含量高,孔隙结构差,次生孔隙欠发育,粘土中富混层粘土而贫高岭石和绿泥石。
    页岩油气
    济阳坳陷古近系陆相页岩油产量的影响因素
    宋国奇, 徐兴友, 李政, 王秀红
    2015, 36(3):  463-471.  doi:10.11743/ogg20150315
    摘要 ( 366 )   PDF (4121KB) ( 8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泥页岩发育段有35口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主要产层为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以产页岩油为主。利用分析测试实验、录井、试油及测井资料,分析了影响页岩出油量的地质因素。研究表明,影响陆相页岩出油量的地质因素比较复杂,“甜点”的选取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地质要素,其中高丰度有机质含量是页岩油气富集的物质基础,有机质成熟度影响了页岩油气的量和相态,高有机质丰度的纹层状泥质灰岩和灰质泥岩相是页岩油气发育的有利岩相,异常高压影响页岩油气的富集与产出,夹层的分布、裂缝发育和流体流动性是页岩油气局部性富集高产的控制因素。
    焦石坝页岩气田中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高键, 何生, 易积正
    2015, 36(3):  472-480.  doi:10.11743/ogg20150316
    摘要 ( 427 )   PDF (20890KB) ( 7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在焦石坝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石英和方解石脉体样品中发现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利用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散射峰v1以及均一温度分别计算了甲烷包裹体的密度,其甲烷拉曼散射峰v1分布在2 910.57~2 911.27 cm-1,甲烷包裹体均一温度(Th)分布在-95.8~-88.2 ℃,相对应的甲烷包裹体密度为0.254~0.290 g/cm3,具有高密度特征。结合页岩脉体样品中与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最小值,利用CH4体系的状态方程计算了高密度纯甲烷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102.6~137.3 MPa,相应的压力系数达到1.63~2.18,具有中等-强超压特征。该区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形成时的异常高压和较高的温度可能指示了燕山运动抬升初期含气页岩的地温条件和超压状态。焦石坝页岩气田中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发现可为焦石坝页岩超压形成和演化以及页岩气富集与页岩超压的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勘探潜力
    刘光祥, 金之钧, 邓模, 翟常博, 管宏林, 张长江
    2015, 36(3):  481-487.  doi:10.11743/ogg20150317
    摘要 ( 317 )   PDF (6125KB) ( 10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前人资料,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均大于50 m,最厚可达140 m。岩性组合纵横向变化较大:北部云阳-通江一带以泥质岩为主夹灰岩,中部区广安一带为泥页岩夹煤层和灰岩,南部区为泥页岩夹砂岩及煤层。泥页岩有机质丰度一般大于2%;泥页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及有机岩石学研究表明,有机质类型主体以Ⅱ型为主,生烃潜力优越。泥页岩X-衍射、镜质体反射率分析揭示出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演化程度高,具较好的可压裂性。钻进过程中龙潭组泥页岩气测异常明显,反映了良好的含气性。页岩气资源预测表明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综合分析认为,北部万县—仪陇—通江—奉节一带以及南部宜宾—永川—綦江—赤水一带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气(油)储层评价
    卢炳雄, 郑荣才, 梁西文, 徐文礼
    2015, 36(3):  488-496.  doi:10.11743/ogg20150318
    摘要 ( 340 )   PDF (18211KB) ( 6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野外剖面观测和室内薄片鉴定为基础,结合沉积相、薄片鉴定、X-衍射、物性、孔隙结构和岩石力学分析,确定川东地区大安寨段有利储层为各类介壳灰岩与碳质页岩的不等厚互层组合体,以发育于大安寨段第二亚段(简称大二亚段)上部湖坡亚相的湖退型灰岩与页岩互层组合为相对优质的储集体,其脆性矿物含量明显高于下部,更易产生天然裂缝和进行储层的压裂改造。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1.07%,明显大于下部的0.38%,对应的实测总含气量平均值为0.71 m3/t,明显大于下部的0.41 m3/t。运用岩石薄片、压汞资料、物性资料等多种常规技术分析大安寨段页岩储层储集物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安寨段储层均具有特低孔-特低渗性质。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证明了储集体纳米级孔隙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粒间孔隙中的粘土矿物层间孔在大二亚段最为发育,且连通性最好,与有机质有关的孔缝及刚性矿物边缘缝在大二亚段上部较为发育,颗粒内孔仅在大二亚段上部零星发育。综合分析确定大二亚段上部相对大安寨其他层位更具页岩气(油)勘探开发潜力,应给于足够重视。

    油气开发
    绥靖油田杨19区延91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合理性研究
    陈哲, 陆军, 赵耀辉, 张维, 张春生, 田清华
    2015, 36(3):  497-503.  doi:10.11743/ogg20150319
    摘要 ( 332 )   PDF (2733KB) ( 7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多数的流动单元划分只考虑了岩性、物性等静态参数,划分结果与生产实际有偏差,并且流动单元验证方法较单一。为了提出更加合理的流动单元划分,针对绥靖油田杨19区延安组延91油藏的开发现状和所收集的相关数据,本次延91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选取5组静态参数和3组动态参数,以期对其进行更加精准的流动单元划分。通过运用Q型分层聚类分析法对各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出A,B,C,D四类流动单元。本次合理性验证主要运用判别分析得出了其结果的正判率为99.3%,并从渗流特征、非均质性、空间位置相关性3个方面进行了验证,改进了流动单元的验证方法。划分结果表明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和生产动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流动单元的划分是合理的。研究表明延91小层的流动单元类型以B类流动单元为主,A和B类流动单元应是未来剩余油挖潜的重点。

    水平井定向射孔裂缝起裂与穿层特征数值分析
    李志超, 李连崇, 唐春安
    2015, 36(3):  504-509.  doi:10.11743/ogg20150320
    摘要 ( 290 )   PDF (5752KB) ( 8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水力裂缝的起裂形式和受控因素影响以及水力裂缝扩展至产层隔层界面处的穿层特征,运用基于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数值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探讨了压裂双裂缝形成的可能性和条件,模拟了裂缝延伸至产层与隔层界面处的穿层现象。结果表明,地应力差和射孔方位角对压裂裂缝的起裂形式影响显著,地应力差越大,则裂缝从射孔方向起裂的可能性越小,方位角越大,从射孔方向起裂的可能性也越小,此时若水泥环失效,裂缝可从井壁大主应力方向起裂;若满足岩层物理力学与压裂条件,裂缝同时从射孔方向和井壁大主应力方向起裂的双裂缝起裂形式是可能的;在裂缝延伸过程中,产层与隔层弱胶结界面可使裂缝钝化或滑移成“T”型裂缝,弹性模量较小的隔层有利于裂缝穿层并继续延伸。数值分析结果可对水平井射孔参数优化及水力压裂施工提供些许参考。
    技术方法
    印尼库特盆地深海区中北部沉积波动与油气分布特征
    吴宝年, 金之钧
    2015, 36(3):  510-516.  doi:10.11743/ogg20150321
    摘要 ( 308 )   PDF (5134KB) ( 6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印尼库特盆地深海区中北部中中新统以上地层开展沉积波动分析及波动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应用米兰科维奇旋回地层定年方法对研究区内的单井地层进行定年,建立精细地层年代格架,并计算精细沉积速率曲线。应用地质滤波法从精细沉积速率曲线中提取出周期分别约为6,3.7,1.85和0.4 Ma的4个主要波动,它们与成藏要素的形成及油气分布有重要关系。其中,6 Ma周期波动对研究区内的成藏要素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在它控制下形成上、下两套成藏组合,上部成藏组合以下更新统底部—上新统中部泥岩为盖层,以上新统下部—上中新统上部砂岩为储层;下部成藏组合以上中新统中部泥岩为盖层,以上中新统下部—中中新统顶部砂岩为储层。其它短周期波动对6 Ma周期波动控制下的储层与盖层形成过程有一定影响,它们决定了6 Ma周期波动控制下局部位置储层与盖层发育情况。0.4 Ma周期波动是米兰科维奇旋回中0.40 Ma长偏心率旋回,对研究区高频沉积旋回起主控作用。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油气分布受盖层控制,6 Ma周期波动和3.7 Ma周期波动双重控制下的有利盖层发育叠加区之下均是油气发现区或地震反射异常区。
    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系统
    徐旭辉, 蔡利学, 刘超英, 武明辉, 邹伟
    2015, 36(3):  517-524.  doi:10.11743/ogg20150322
    摘要 ( 276 )   PDF (1597KB) ( 8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如何在有限资金下针对不同勘探目标进行评价优选是油气勘探者持之以恒的研究主题。不同勘探阶段油气勘探的目的不同,勘探对象也有所不同,其评价方法及参数也会有所差异。对比国内外相关评价方法,提出利用勘探程度指数作为划分勘探程度的定量指标,并结合不同勘探阶段我国油气勘探中主要面对的勘探对象,分别针对区块、区带、圈闭等不同类型的勘探目标开展了系统分析和方法参数研究,相应建立了不同勘探阶段下区块的“油气条件概率-资源战略价值”、区带的“油气发现概率-资源战略价值”和圈闭的“含油气概率-资源战略价值”等双因素评价优选模型,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适应我国油气勘探的目标评价与优选系统,以满足勘探评价人员和管理人员客观、快速评价决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