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28
    目录
    2017年第38卷 第1期 中英文目录
    2017, 38(1):  0-0. 
    摘要 ( 110 )   PDF (340KB) ( 28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沉积盆地“源-汇”系统研究新进展
    徐长贵, 杜晓峰, 徐伟, 赵梦
    2017, 38(1):  1-11.  doi:10.11743/ogg20170101
    摘要 ( 566 )   PDF (3022KB) ( 2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源-汇”研究已逐渐成为沉积学领域颇为关注的重要课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源-汇”系统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分析总结了沉积体系“源-汇”研究思路与多方法综合分析技术,并指出了“源-汇”系统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大陆边缘盆地沉积体系的“源-汇”研究集中于沉积事件的触发机制和沉积物的搬运过程,复杂陆相断陷盆地在储层预测方面创新形成了“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及相应的控砂模式。“源-汇”研究将多方法物源示踪分析应用于古源区恢复与古水系重建中。针对陆相断陷盆地局部物源背景下的“源-汇”系统,潜在剥蚀区的层序地层学精细研究恢复了隐伏物源区地质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源-汇”系统要素的定量化表征与储层的定量预测正在逐步探索之中,建立从源到汇的定量响应关系是最终目的,而在“源-汇”系统定量化约束下的沉积过程模拟,为少井条件下储层预测提供了有力支持。重视物源体系研究、定量化储层预测、多学科、多方法融合、过程化与机制化研究,形成工业化应用标准是未来沉积体系“源-汇”研究的发展趋势。

    海相深水碎屑岩层序地层学理论进展及关键问题
    秦雁群, 计智锋, 万仑坤, 李志, 高霞, 马锋, 梁英波
    2017, 38(1):  12-21.  doi:10.11743/ogg20170102
    摘要 ( 268 )   PDF (3381KB) ( 18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水环境地质特征复杂,资料缺乏,有关海相深水碎屑岩层序地层学理论认识仍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基于层序地层样式、层序单元界面、体系域构成及沉积体系分布位置等特征分析,阐述了经典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深水体系类型划分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深水沉积构型要素叠置样式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四分体系域模型的层序地层模式和基于沉积物理界面的层序地层模式对深水碎屑岩沉积体系的处理方式或思路以及各种模式在深水沉积研究中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梳理了深水沉积“源-汇”过程与层序地层异源控制因素、深水基准面变化、深水层序地层级次划分和深水自旋回沉积等在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提倡在深水油气储层级别研究中,可开展基于资料和物理界面限定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沿不同时期断裂运移的油气被泥岩盖层封闭所需条件的差异性——以三肇凹陷青一段和南堡凹陷5号构造东二段为例
    张博为, 付广, 张居和, 陈雪晴, 兰晶晶, 胡欣蕾
    2017, 38(1):  22-28.  doi:10.11743/ogg20170103
    摘要 ( 312 )   PDF (3519KB) ( 1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断裂本身特征及其附近压力条件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油气沿断裂运移特征及其泥岩盖层封闭运移油气所需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岩盖层封闭沿不同时期断裂运移油气所需的条件不同。油气沿活动断裂运移的动力既有地层剩余压力,又有油气本身浮力;以伴生和诱导裂缝为输导通道,孔渗性相对较好,阻力相对较小,易于油气穿过泥岩盖层运移;泥岩盖层封闭沿活动断裂运移油气的条件是断裂在泥岩盖层内上下不连接。而油气沿静止期断裂运移的动力仅为油气本身浮力;以断层岩孔隙为输导通道,孔隙性相对较差,阻力相对较大,不易于油气穿过泥岩盖层运移,泥岩盖层封闭沿静止期断裂运移油气所需的条件是断层岩排替压力大于或等于其下储层剩余压力。

    裂陷盆地伸展方位与构造作用及对构造样式的控制——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为例
    吴林, 陈清华, 刘寅, 王玺, 张晓丹, 孙珂, 陈传浩
    2017, 38(1):  29-38.  doi:10.11743/ogg20170104
    摘要 ( 278 )   PDF (3486KB) ( 1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部断阶带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构造带,由吴堡断阶带和真武断阶带两个部分组成,具有复杂的构造作用过程和构造样式。在南部断阶带几何学特征研究基础上,以应力-应变分析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法反演所得的伸展率进行横向对比,明确高邮凹陷各时期的优势伸展方位,从而分析南部断阶带的构造作用及其对构造样式的控制。结果表明,高邮凹陷优势伸展方位经历了NW向(K2t2-E2d),NS向(E2s)和NW向(Ny-Qd)的变化过程,首次从定量角度深入认识了高邮凹陷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方向。由于不同时期优势伸展方位与断阶带呈不同角度斜交,吴堡断阶带经历了纯伸展、右行走滑-伸展与纯伸展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平面斜交式和剖面马尾状的简单断层组合样式;真武断阶带经历了左行走滑-伸展、右行走滑-伸展和左行走滑-伸展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平面网格式与剖面复式马尾状的复杂断层组合样式。伸展速率与走滑速率研究表明,断阶带伸展与走滑作用主要发生在阜宁组、戴南组和三垛组,多期次的走滑-伸展作用是南部断阶带构造样式的主要控制因素。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时期湖盆水体性质及生烃环境——以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为例
    刘萍, 谭先锋, 陈青, 王佳, 梁迈, 王萍, 王伟庆
    2017, 38(1):  39-48,143.  doi:10.11743/ogg20170105
    摘要 ( 278 )   PDF (3720KB) ( 2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IETM)事件严重影响了海洋和湖泊的水体性质和生物活动。依据钻井岩心、元素分析、有机碳同位素与有机碳含量等实验结果,研究了东营断陷湖盆早始新世时期的湖泊水体氧化还原变化和古生产力条件,发现湖盆早期出现了较强的还原性,之后逐步恢复其氧化性。极热气候事件引起的湖水氧化还原界面的波动变化改变了其氧化还原格局,造成氧化还原环境与湖水深度变化的“不协调性”。湖盆早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随后迅速降低之后逐渐增高,生产力的最低时期与极热气候(IETM)事件发生时期比较一致。由此证实了湖泊的时空波动演化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的极热气候(IETM)事件,该事件具有明显的沉积记录和生物地球化学响应,决定了原始湖盆的水体氧化还原性质和生命活动过程,改变了整个湖盆的氧化还原结构。极热气候引起的湖水缺氧咸化造成了湖泊生产力的短暂降低,而随着恢复期的增氧作用的加强,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尤其是沙河街组四段有机碳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成为主要的生油层和致密油气产层。

    致密油储层微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长7段为例
    钟大康
    2017, 38(1):  49-61.  doi:10.11743/ogg20170106
    摘要 ( 307 )   PDF (19531KB) ( 18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延长组)6段和长7段富含大量致密油,但由于对其微观特征与成因缺乏深入了解,阻碍了该区致密油的有效开采。为此,根据岩石孔隙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技术,对研究区长6段和长7段致密油储层微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储层形成于三角洲前缘远端远砂坝-席状砂及半深湖-深湖重力流沉积环境,岩石粒度细(主要为极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杂基含量高(8%~10%),几种储集岩的孔隙均极不发育,面孔率低,平均1.8%,孔径小(平均30 μm),喉道细(平均0.08 μm),平均孔隙度9%,渗透率基本上都低于0.3×10-3 μm2,物性差。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杂基微孔、长石及岩屑溶孔、胶结物晶间微孔。不同岩石类型其微观特征存在差异。沉积环境决定了其粒度细、粘土杂基高,细粒高粘土杂基岩石抗压性差,强烈的压实作用导致大量的原生孔隙损失,孔喉变得更加细小;孔喉细小的岩石由于孔隙中各种流体离子的半渗透膜效应引起强烈的碳酸盐和粘土矿物胶结,尤其是伊利石搭桥状和丝网状胶结,使岩石孔隙度渗透率进一步变差,后期酸性流体也难以进入发生溶蚀作用;云母与水云母杂基及碳酸盐胶结物对石英的强烈交代导致岩石抗压性变差以及固体体积增加,最终导致岩石的致密化。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油藏断裂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王冠民, 熊周海, 张健, 郭永华, 林国松, 付尧
    2017, 38(1):  62-70.  doi:10.11743/ogg20170107
    摘要 ( 301 )   PDF (1795KB) ( 17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中凹陷是环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也是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目前在凹陷周边所发现的油藏绝大部分是受断裂控制的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这些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方式和影响程度,直接决定构造圈闭的评价结果和勘探部署方案。对渤中凹陷目前已发现的237个中浅层油气藏构造特征进行精细解剖,统计对比了断裂的级别、成因类型、断距、断层活动性、断层产状、组合样式、平面形态、遮挡类型、断层泥比率等指标与相应的油藏发育程度,发现在主断裂与次级断裂的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渤中凹陷中浅层有利于成藏的断裂特征为:走向NNE、近EW和NE,倾角66°~80°,断距20~150 m,断层活动速率在10~30 m/Ma,断层泥比率SGR大于0.3,断裂带泥质含量Rm大于0.35,组合样式为斜交式、雁列式、Y字形、似花状和阶梯状,并且断裂以反向遮挡为主。平面上在断裂相交处、凸形增压段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本质上说,断层封闭性是控制构造圈闭成藏的关键,断裂活动速率、规模和断裂类型是影响封闭性的根源。

    渤海A油田扇三角洲相低渗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周军良, 胡勇, 李超, 付蓉, 来又春
    2017, 38(1):  71-78.  doi:10.11743/ogg20170108
    摘要 ( 252 )   PDF (7430KB) ( 12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弄清渤海A油田沙三下亚段的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利用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常规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储层的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结构、物性特征,并从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沙三下亚段扇三角洲储层主要由成分成熟度低的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及残余原生孔组成的混合孔,孔喉结构表现为微细-细特征,属于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活动等。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沉积环境控制了砂岩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物性较好。压实和胶结作用是储层低渗的主要原因,有机酸对长石、岩屑的溶蚀造成了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异常高压的形成减弱了压实作用的强度,促进了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构造活动形成的断层附近裂缝发育,有助于改善储层物性。综合分析认为,水动力较强的原始沉积环境、后期溶蚀改造及裂缝发育是相对高孔渗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渤海海域辽西凹陷陡坡带LX构造特稠油藏内部油品品质分布及成因
    王冰洁, 徐长贵, 吴奎, 彭靖淞, 刘丰
    2017, 38(1):  79-89.  doi:10.11743/ogg20170109
    摘要 ( 284 )   PDF (6610KB) ( 1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确认识特稠油藏内部油品品质分布及成因在油藏的勘探评价和开发设计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岩石热解-地震多属性联合的方法建立油品品质判别模型,对渤海海域辽西凹陷陡坡带LX构造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的块状特稠油藏内部油品品质进行了三维空间刻画,结合流体包裹体资料恢复的古流体活动史和储层物性分析结果,对形成油品品质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内部油品品质在垂向上明化镇组油层顶部比底部差,馆陶组油层底部比顶部差;平面上在靠近构造高部位相对较差,在断层附近和油藏边界部位油品品质有所变好。整体上油品品质呈现出环带状分布的特征,这种分布特征与原油的“两期成藏和两次稠化”过程关系密切。早期东营组原油经历了成藏第一期和初次稠化过程;晚期东营组经历了初次稠化的油藏遭受破坏在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再次聚集成藏,并在储层物性越好的层段,由于进一步发生了更强的稠化作用,原油的油品品质也越差。在成藏第二期内,新生成的油品品质较好的原油沿断层和油藏边界充注,导致这些部位的油品品质相对变好,并最终形成现今油品品质空间分布特征。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东段红层储层成岩环境时空演化及成岩孔隙演化
    李继岩
    2017, 38(1):  90-97.  doi:10.11743/ogg20170110
    摘要 ( 302 )   PDF (6073KB) ( 1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岩环境是控制红层储层孔隙类型及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量镜下薄片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正演”与“成岩产物类型及数量反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东段红层储层成岩环境时空演化规律,定量表征了成岩改造孔隙量,分带建立了多重成岩环境控制下的红层储层孔隙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时间上,由于原始沉积环境、有机酸和烃类注入时期的控制,红层储层成岩环境可划分为原始碱性和埋藏酸性两个变化阶段;平面上,由于盐湖区释放碱性水及有机酸浓度随运移距离的变化,自湖盆区向凹陷边缘可划分为4个成岩环境变化带:中强碱性-弱酸性带、中强碱性-强酸性带、弱碱性-中强酸性带、弱碱性-弱酸性带。受控于成岩环境平面变化规律,在不同构造部位原生孔隙降低和次生孔隙增加的幅度具有明显差异,从而导致东营凹陷东段红层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度差异明显。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混合沉积岩特征及控制因素
    鄢继华, 邓远, 蒲秀刚, 周立宏, 陈世悦, 焦玉玺
    2017, 38(1):  98-109.  doi:10.11743/ogg20170111
    摘要 ( 252 )   PDF (9529KB) ( 1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孔二段)深水细粒沉积岩中普遍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矿物的混合沉积。细粒沉积岩中的混合沉积样式可划分为组分混合和组构混合两种类型,组分混合表现为不同矿物在层内的混合沉积;组构混合表现为单一矿物纹层或组分混合纹层在垂向上的相互叠置。通过岩心精细描述、薄片镜下鉴定和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认为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沉积岩中发育两种组分混合类型:粘土-碳酸盐型组分混合(CM1)、长英质-碳酸盐-粘土型组分混合(CM2);以及4种组构混合类型:长英质/粘土-碳酸盐型组构混合(SM1)、长英质/粘土/碳酸盐型组构混合(SM2)、粘土/碳酸盐型组构混合(SM3)和粘土-碳酸盐/粘土-有机质型组构混合(SM4)等。混合沉积样式在垂向上主要呈两种组合形式,分别以云(灰)质细粒混合沉积岩和长英质细粒混合沉积岩为主导,自下而上均表现为块状、层状和纹层状的有序变化。气候变化形成云(灰)质细粒混合沉积岩为主导的垂向组合,而陆源碎屑供应强度变化则形成以长英质细粒混合沉积岩为主导的垂向组合。

    辽河坳陷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层序格架内沉积特征及演化
    满欣欣, 王红亮, 单俊峰
    2017, 38(1):  110-120.  doi:10.11743/ogg20170112
    摘要 ( 305 )   PDF (14692KB) ( 1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辽河坳陷双台子地区勘探程度低、物源类型多、沉积条件复杂等问题,以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进行研究。通过岩心相标志分析,结合钻、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了研究区沙三段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技术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将沙河街组三段划分为沙三下层序、沙三中层序和沙三上层序3个三级层序。沙三下层序和沙三中层序上升半旋回时期以大规模发育湖底扇为主;沙三中层序下降半旋回和沙三上层序时期北部发育扇三角洲,南部发育湖底扇。总体上,湖底扇呈现不断向凹陷中心迁移的特征,规模上呈现由小到大、再变小的沉积格局。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区域探井数模分析与油气勘探方向
    张伟, 何家雄, 胡杨, 刘菊, 李晓唐
    2017, 38(1):  121-131.  doi:10.11743/ogg20170113
    摘要 ( 261 )   PDF (2872KB) ( 2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深入分析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西南部边缘Y1井油气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PetroMod软件开展了该区油气地质及地球化学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仅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暗色泥岩达到较好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但其成熟度较低,尚未达到成熟生烃门限。迈陈凹陷总体上地温场偏低,综合判识确定其成熟生烃门限为埋深2 600 m,比涠西南凹陷及乌石凹陷始新统烃源岩成熟生烃门限明显偏深。由于Y1井未处在生烃凹陷成熟烃源岩有效生烃灶供给范围内,故其不能获得充足的烃源供给,乃至在其局部构造及圈闭中富集成藏,而最终导致Y1井钻探圈闭为无油气聚集的空圈闭。因此,研究区今后应重视寻找古近系烃源岩有效供烃系统之内的有利区带及圈闭目标,以期获得商业性油气勘探的突破。

    四川盆地罗场向斜黄金坝建产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特征
    徐政语, 梁兴, 王希友, 王高成, 张介辉, 熊绍云, 鲁慧丽, 徐鹤
    2017, 38(1):  132-143.  doi:10.11743/ogg20170114
    摘要 ( 332 )   PDF (8737KB) ( 1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罗场向斜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主要目的层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在历经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造山事件改造后,页岩变形相对较弱、埋藏适中,页岩气形成与保存条件良好,成为上扬子页岩气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岩性、电性、矿物组成、有机质赋存及含气性特征分析,本套页岩地层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3个岩性段、3种沉积相及4种沉积亚相与多种沉积微相;总体以深水陆棚相沉积期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段(Ⅰ层)含气性最好,并可细分为Ⅰ1,Ⅰ2,Ⅰ3,Ⅰ4,Ⅰ55个小层。综合向斜内黄金坝建产区页岩物性与压力系数特征分析,昭通示范区页岩气主要赋存于现今残留的深水陆棚相复向斜内,气藏以观音桥段灰岩分隔为龙马溪组底部与五峰组两套,结合压后评估与单井试采成果,评价认为建产区以龙马溪组底部Ⅰ3与Ⅰ4小层压后改造与采气效果最好。

    准噶尔盆地金龙油田佳木河组火山岩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
    王小军, 赵飞, 张琴, 王东学, 夏近杰, 吴行舟, 李晨溪, 梅啸寒, 吕德红
    2017, 38(1):  144-151.  doi:10.11743/ogg20170115
    摘要 ( 342 )   PDF (6583KB) ( 1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金龙油田佳木河组发育良好的火山岩储层,明确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分布是进行火山岩储层勘探和开发的关键。本文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和高压压汞分析,结合物性资料,分析火山岩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并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分布。结果表明,佳木河组火山岩类储层包括火山熔岩类、火山碎屑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和沉火山碎屑岩类4种。火山岩储层物性总体上具有中-低孔和低-特低渗的特征。储集空间类型根据形态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根据成因都包括原生和次生两类,其中收缩孔、缝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不同的火山岩性和岩相表现出不同的压汞曲线类型,包括双峰正偏态细孔喉型、单峰正偏态细-微孔喉型和单峰负偏态微孔-极细微孔喉型3类,总体以微细-细孔喉为主,分选差-中等。岩性上火山角砾岩、玄武岩和安山岩是工区内最好的储层,岩相上火山爆发相和喷溢相上部储层物性最好,平面上最好储集相带位于研究区中部呈北西-南东的条带状分布。

    塔西北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层序划分及台地沉积演化模式
    白莹, 罗平, 周川闽, 翟秀芬, 王石, 杨宗玉, 王珊
    2017, 38(1):  152-164.  doi:10.11743/ogg20170116
    摘要 ( 300 )   PDF (40879KB) ( 17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工作,详细描述了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展布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肖尔布拉克期碳酸盐台地的演化过程。研究认为,肖尔布拉克组可分为两个三级层序:下部层序SQ1整体为一套波状微生物席,处于中-内缓坡沉积环境,对应缓坡型台地发育阶段;上部层序SQ2的海侵期是缓坡型台地向弱镶边台地的转变阶段,斜坡以风暴沉积为主,微生物岩不发育,而高地则以大型进积微生物礁建隆为主,主要通过丛状表附菌的自身骨架生长和微生物粘结方式成隆。高位期是弱镶边台地发育阶段,台缘和台内相分异明显。台缘区早期发育房室状表附菌层,晚期发育小型进积微生物礁群,由微生物粘结成礁,而台内区为低能微生物滩,缺乏高位早期建造,晚期以层纹石建造、泡沫绵层石和叠层石建造为主,其形成与粘性微生物席有关。

    爱尔兰克莱尔盆地Ross Sandstone组深水浊积岩露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张磊夫, 吴陈君, 苏洋, 郭艳军, 王红亮
    2017, 38(1):  165-174.  doi:10.11743/ogg20170117
    摘要 ( 363 )   PDF (12415KB) ( 14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通过对爱尔兰西海岸Ross Sandstone组深水浊积朵叶体露头的详细研究,基于侧向稳定展布的泥岩段、沉积构造与岩相组合、砂岩融合的程度以及沉积物的样式与厚度4个方面,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探讨了深水浊积朵叶体的沉积模式及不同层次基准面旋回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富含有机质与棱菊石化石的远洋泥岩是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界面。在长期旋回内,侧向展布数千米至数万米的薄层泥岩夹粉砂岩是中期基准面旋回的界面。每一个中期旋回都由数个相互叠置的向上变厚旋回组成,单个向上变厚旋回通常由底部薄层泥岩夹粉砂岩开始,往上逐渐转变为厚层的无构造砂岩;其厚度通常为0.5~7 m,并可稳定延伸数百米至数千米,反映了朵叶体的持续前积作用。

    技术方法
    一种测试油气藏岩石启动压力梯度的优化方法
    朱维耀, 田巍, 朱华银, 宋智勇, 孙岩
    2017, 38(1):  175-180,196.  doi:10.11743/ogg20170118
    摘要 ( 251 )   PDF (1003KB) ( 2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瞬间动用法和两端压力平衡法测定最小启动压力梯度,耗时都较长,且数据准确度不高。“压差-流量法”测试拟启动压力梯度,在定围压模式下的测试结果会偏大。基于上述分析,设计出了一体化实验流程,并制定出“非稳态动用-压力平衡法”,优选出“压差-流量法”最佳实现方式。该流程通过采用精密设备来保证测试数据的精确度,且适用各种渗透率范围岩心的测试。通过将本方法应用于吐哈油田岩心测试,测定结果符合预期,可以将该方法推广到实验室测量中。

    大庆长垣特高含水期表外储层独立开发方法
    高大鹏, 叶继根, 李奇, 石成方, 胡云鹏, 侯绍继, 纪淑红, 黄磊
    2017, 38(1):  181-188.  doi:10.11743/ogg20170119
    摘要 ( 212 )   PDF (1353KB) ( 1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性和含油性差的表外储层已经成为大庆长垣特高含水阶段水驱挖潜的主要对象,然而常规的井网加密、分层注水等方法开发效果较差。为此,结合表外储层发育特征和分层压裂工艺,提出了表外储层独立开发方法。根据油水井射孔层位和表内、表外储层空间分布特征,设计了“以水定油”和“以油定水”两种独立开发模式,采用多层人造浇铸岩心开展了水驱物理模拟实验,比较了两种模式的采出程度随注入量的变化特征,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浅层水平压裂裂缝的分层压裂直井产能公式,计算分析了表外储层独立开发的技术政策界限。研究表明:长垣表外储层独立开发“以油定水”模式优于“以水定油”模式,技术极限井距和经济极限厚度分别为228 m和2 m左右。随着表外储层厚度占总射孔厚度比例的增大,采收率先下降后保持平稳,最后又快速上升。矿场应用表明:表外储层独立开发平均单井日产油量3.7 t,开发效果明显优于三次加密。

    一种页岩体积压裂复杂裂缝的量化表征
    尚校森, 丁云宏, 卢拥军, 王永辉, 杨立峰
    2017, 38(1):  189-196.  doi:10.11743/ogg20170120
    摘要 ( 305 )   PDF (2303KB) ( 15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典型页岩压裂复杂裂缝分布形态,在考虑裂缝复杂程度、裂缝分布和裂缝对产量贡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复杂裂缝表征方法,提出了裂缝潜能指数的概念,作为定量对比复杂裂缝优劣的参数之一。使用上述裂缝表征方法计算裂缝在距离改造点不同位置处的分布密度,以判断裂缝系统的增产有效性。根据4种典型裂缝分布形态的表征结果,相对于裂缝分布曲线先缓慢上升后急剧增加的内疏外密裂缝系统,分布曲线先急剧增加后缓慢上升的内密外疏的裂缝增产效果更好。开展了页岩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进行了裂缝形态表征对比。结果表明,与高水平地应力差条件相比,低水平地应力差下形成的裂缝网络的潜能指数和单位复杂程度对应的潜能都明显较大,说明低水平地应力差下的裂缝网络具有较大的提高产量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建立的裂缝表征方法综合体现了裂缝复杂程度、裂缝分布特征和裂缝对产量的贡献,可用于评价和描述页岩压裂复杂裂缝的增产有效性。

    改进的模糊-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在储层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苏里格气田苏X井区盒8下亚段低渗透气藏为例
    朱兆群, 林承焰, 张苏杰, 任丽华, 赵剑轩, 陈仕臻, 贾萧蓬, 陈莉, 张吉
    2017, 38(1):  197-208.  doi:10.11743/ogg20170121
    摘要 ( 245 )   PDF (3274KB) ( 16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储层认识不成熟以及评价信息不完备等问题,给苏里格气田苏X井区盒8下亚段低渗透气藏早期的储层评价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进而无法精细刻画储层特征。如何充分体现储层评价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有效扩大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则成为改善储层评价效果的关键。以隶属度为纽带,按照多信息叠合思想,将不确定方法中的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有机组合,对内部算法进行差异化改进处理,建立了更加有效的模糊-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实例应用表明,新方法在兼顾研究区储层评价模糊性和灰色性的同时,还提高了低渗透储层的区分度,提升了储层描述的精度。根据改进后的储层分类结果,将盒8下亚段划分出4类储层,其中Ⅰ和Ⅱ类为有利储层。平面上储层展布与过去的近连片认识相比刻画得更加精细,储层类别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更贴近河流沉积的发育规律和地质知识库,与已有实践成果和地质认识也大致匹配。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指导气田勘探开发部署实践,为类似的低渗透储层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