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联系我们
过刊浏览
English
在线办公
投稿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下载中心
著作权许可使用协议
来稿须知
论文模板
更多...
友情链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nergy Geoscience
海洋石油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石油地质与工程
断块油气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物探
石油实验地质
复杂油气藏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6-28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2017年第38卷第3期中英文目录
2017, 38(3): 0-0.
摘要
(
119
)
PDF
(338KB) (
5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
苏北盆地戴南组泥屑流扇沉积
刘玉瑞
2017, 38(3): 419-429. doi:
10.11743/ogg20170301
摘要
(
266
)
PDF
(2046KB) (
5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苏北箕状断陷盆地戴南组的沉积体系、岩性岩相、砂体展布等特征,既不遵循中国东部箕状断陷盆地的一般规律,也不遵循陆相盆地沟槽带是建设扇体、砂体主带的普遍规律,通过大量岩心资料观察,发现戴南组存在一种由砂级泥岩粗岩屑组成的特殊类型沉积岩,其分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据此,以岩心观察描述为基础,结合岩石薄片鉴定特征、地层古生物组合特殊面貌及剖面测录井响应的一些特有现象,综合识别这套特殊岩性剖面。研究表明,这套地层是重力流之泥屑流流体的沉积产物—泥屑流扇,扇体可分扇根、扇中和扇端3带。平面上,此类扇发育在断陷湖盆凹缘坡折带,即湖盆沟槽地带;剖面上,此扇主要见于戴南组断陷湖盆低位域,湖侵域无此扇,高位域有个别此扇。分析认为,苏北箕状断陷湖盆有特殊的成盆古地质背景,即由下构造层大型的统一拗陷湖盆解体形成了相互分隔的戴南组箕状断陷群,由此形成了阜四段大套泥岩围限、新老双重物源、构造作用差异、多种搬运输送流态及多样坡折带类型等多因素耦合,共同控制了戴南组沉积特征。由此,发现了断陷凹缘坡折带发育泥屑流扇、富泥扇,断陷凸缘坡折带生长富砂扇的规律。
济阳坳陷超压结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王永诗, 邱贻博
2017, 38(3): 430-437. doi:
10.11743/ogg20170302
摘要
(
295
)
PDF
(1378KB) (
1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济阳坳陷作为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内重要的富烃坳陷之一,内部具有复杂多样的压力环境。通过对济阳坳陷内各凹陷的实测地层压力统计、泥岩超压测井响应以及超压剖面发育特征的研究,将东营凹陷、车镇凹陷、沾化凹陷和惠民凹陷的超压系统划分为3种:单-强超压系统、复合超压系统与单-弱超压系统。单-强超压系统分布在东营凹陷与车镇凹陷,纵向上发育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一个超压系统,超压幅度大,压力系数可达1.8以上。复合超压系统分布在沾化凹陷,纵向上发育沙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3个超压带,且相互独立。单-弱超压系统分布在惠民凹陷,发育沙三段一个超压系统,超压的幅度相对较弱,压力系数不超过1.4。超压结构的差异性与烃源岩发育层系、热演化程度、压力封闭层分布以及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烃源岩分布与演化控制了超压的形成和分布,压力封闭层控制着超压顶底界面,深大断裂控制了超压系统内外横向边界。
川东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评价
聂海宽, 马鑫, 余川, 叶欣, 边瑞康, 刘忠宝
2017, 38(3): 438-447. doi:
10.11743/ogg20170303
摘要
(
346
)
PDF
(2463KB) (
14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侏罗系自流井组页岩层系的岩心和野外露头观察、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和气体吸附等手段,研究了页岩层系的岩石类型及储层微观类型和特征。页岩层系的岩石类型以黑色页岩为主,黑色页岩储层以矿物质粒间残留孔为主,微裂缝和有机质孔发育较少,孔隙度分布在1.4%~4.9%,孔隙结构以直径小于100 nm的孔隙为主,占85%以上。与研究区海相页岩相比,陆相侏罗系页岩微观储层有机质气孔较少、孔隙度较小且孔喉直径也较小。在勘探上,考虑到侏罗系大面积和全层系油气显示以及页岩油气在个别地区的突破,建议在侏罗系页岩(烃源岩)厚度较大和成熟度较高的区域开展研究.这些地区具有较好的页岩油气形成物质基础和储集条件,在紧邻页岩的致密砂岩或灰岩也可能具有致密油气或常规圈闭油气成藏的良好条件。
中-低成熟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含油性及赋存形式——以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罗63井和义21井沙河街组一段为例
李志明, 钱门辉, 黎茂稳, 蒋启贵, 刘鹏, 芮晓庆, 曹婷婷, 潘银华
2017, 38(3): 448-456,466. doi:
10.11743/ogg20170304
摘要
(
269
)
PDF
(1366KB) (
16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中-低成熟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含油性及其赋存形式,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罗63井和义21井沙一段取心段为例,采用轻烃校正后的氯仿沥青“
A
”含量、油饱和指数(
OSI
)开展了含油性定量评价,采用光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多温阶热释分析技术,开展了滞留油赋存形式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沙一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含油性较好,经轻烃校正后的氯仿沥青“
A
”平均含量和油饱和指数(
OSI
)分别达到1.0%以上和中等含油至油气显示级别,个别层段达到具有页岩油潜力级别;富有机质泥页岩内滞留油除以有机显微组分(沥青质体和层状藻类体等)吸附-互溶态形式赋存外,还赋存于层理缝、构造微裂缝、矿物粒间(晶间)孔隙、粒缘缝以及溶蚀孔隙内。以有机质吸附-互溶态和无机矿物吸附态赋存的重质油占总滞留油的68%~84%(平均达75%),而以游离态赋存的轻质和中质油则占总滞留油的16%~32%(平均25%)。现实可动油量(轻烃校正量与200℃热释轻质油量之和)介于0.62~1.76 mg/g(平均1.12 mg/g),可动油率(现实可动油量与总滞留油量之比)5.39%~9.10%(平均7.06%)。利用200℃时热释放的轻质油量和轻烃校正量之和,可以较合理地对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的页岩油资源潜力进行快速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
1
砂层组双坡折带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王昌勇, 张懿, 林世国, 郑荣才, 魏亚琼, 王海红, 侯长冰, 苟幸福
2017, 38(3): 457-466. doi:
10.11743/ogg20170305
摘要
(
281
)
PDF
(1920KB) (
17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岩性解释,对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镇原地区长8
1
砂层组主要发育一套具双坡折带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湖岸线在坡折带之上数十千米范围内频繁迁移。坡折带主要根据测井资料和沉积构造特征进行识别。镇原地区长8
1
砂层组坡折带主要受基底断裂控制,其成因与盆地西、南缘强烈的火山喷发和构造活动有关。长8
1
沉积期研究区可划分为第一坡折带之上的台型平原(前缘)、双坡折带之间的中部斜坡和第二坡折带之下的下部斜坡3个地貌单元,这一古地貌特征控制了湖侵期和湖退期砂体在不同相带的分配模式。靠近物源一侧的台型平原(前缘),湖侵期砂体较为发育,而在湖退期则以泥、粉砂岩为主;离物源较远的中部斜坡相带,湖侵期砂体较薄,而湖退期发育较厚并且优先堆积于第一坡折带附近;远离物源的下部斜坡相带,任何时期内砂体都很少发育;枯水期,湖岸线迁移至第一坡折带附近,坡折带附近的砂体,可能因波浪和沿岸流的搬运和改造而具有“沿岸砂坝”的特征。
沉积相控制下致密砂岩气藏分布特征——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蓬莱镇组为例
陈恭洋, 晋静, 罗迎春, 印森林, 张玲, 张世华
2017, 38(3): 467-477. doi:
10.11743/ogg20170306
摘要
(
325
)
PDF
(2493KB) (
1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受沉积相影响控制作用不明晰的情况,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川西坳陷中段蓬莱镇组沉积相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探讨了沉积相对致密砂岩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蓬莱镇组可以划分为2个长期、4个中期及29个短期旋回;蓬莱镇组沉积体主要受来自北西部的龙门山短轴物源控制为主,东部长轴物源次之;从龙门山前至成都凹陷区依次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等沉积体系,东部主要为一套河流相沉积体系;蓬莱镇组含气砂体主要分布在西部三角洲平原、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和东部的河道边滩和心滩砂体中,呈不连续条带状分布;有利的含气圈闭主要受砂体叠置关系与构造或斜坡背景联合控制。
雅布赖盆地侏罗系新河组致密油形成条件与有利区资源潜力
高岗, 赵乐义, 马国福, 李涛, 王建国, 杨军, 李昱东, 徐瑾
2017, 38(3): 478-488. doi:
10.11743/ogg20170307
摘要
(
358
)
PDF
(1753KB) (
14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雅布赖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侏罗纪湖相含油气盆地。为了评价其侏罗系新河组致密油的勘探前景,基于烃源岩、储集层条件及其配置关系的分析,采用地质要素叠合法优选出盆地的致密油有利区,并利用小面元容积法估算了资源潜力。研究表明,雅布赖盆地的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中侏罗统新河组下段,累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处于生油的成熟热演化阶段,为致密油主要发育段;低孔、低渗的致密储集层主要以薄互层或夹层形式分布在烃源岩层内,原油具备典型的源内自生自储特征;成熟的富有机质烃源岩与储集层的大面积直接接触和巨厚的泥岩封盖是致密油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首先,通过烃源岩成熟度确定了小湖次凹为致密油发育有利部位。然后,综合测井和录井油气显示成果,依据烃源岩
TOC
(有机碳含量)>1%、0.6%<
R
o
(镜质体反射率)<1.3%、储集层(孔隙度≥4%)累计厚度>10 m的标准,圈定了盆地致密油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小湖次凹的中西部。最后,根据小面元容积法估算有利区石油地质资源量大致为0.92×10
8
t,资源丰度平均为34.5×10
4
t/km
2
。
塔中地区深层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倪新锋, 黄理力, 陈永权, 郑剑锋, 熊益学, 朱永进, 杨鹏飞, 李昌
2017, 38(3): 489-498. doi:
10.11743/ogg20170308
摘要
(
281
)
PDF
(2116KB) (
18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地区东部深层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勘探取得重大发现,但针对该层系白云岩储层的研究尚属空白。利用钻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塔中寒武系盐下白云岩产层的储层类型、特征、主控因素及展布规律开展探索性研究,认为塔中寒武系盐下白云岩主要发育颗粒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潮坪相膏云岩储层。颗粒滩相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以及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上段,岩性以台内藻砂屑滩相颗粒白云岩、藻白云岩及粉细晶白云岩为主,明显受岩相控制,形成于准同生期,并受后期层间岩溶作用改造优化。潮坪相膏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及沙依里克组下段,岩性以含膏云岩、泥粉晶云岩、膏云质角砾岩为主,明显受岩相及裂缝控制,形成于准同生期,并受后期有机酸溶蚀作用形成微孔型储层。目前而言,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台内藻砂屑滩相颗粒白云岩储层是最现实的勘探领域。
辽东湾坳陷新近系馆陶组浅水三角洲的发现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钟怡江, 陈洪德, 徐长贵, 王峻, 邹灏, 魏鹏, 杜晓峰, 黄晓波
2017, 38(3): 499-507. doi:
10.11743/ogg20170309
摘要
(
269
)
PDF
(1843KB) (
14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突破辽东湾坳陷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相的早期认识对该区油气勘探下一步进展的制约,以沉积地质、地球物理和古生物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湖泊及浅水三角洲存在的地质背景和证据。通过辽河坳陷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的沉积模式及可可西里卓乃湖-库赛湖区的现代沉积比较,结合孢粉百分含量法和相对比值法的半定量分析方法所揭示的古湿度和古温度分析结果,认为馆陶组主要是亚热带且湿度逐渐增大的气候条件下,以冲积扇和辫状河为主,具有大平原小前缘特点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三角洲平原分为以冲积扇为主的上平原和以辫状河为主的下平原,三角洲前缘具有平面规模小、不稳定、河口坝和远砂坝不发育的特征。馆陶组下段封闭型湖泊面积小,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馆陶组上段湖域面积扩大,三角洲前缘更加发育,且次级洼陷之间由辫状河水系连通,呈敞流型湖泊特征。辽东湾坳陷新近系馆陶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新认识使得前三角洲泥岩发育区可能成为区域性盖层,为下一步大型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重要的地质指导。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致密储层成岩序列及成藏期次
黄文彪, 邓守伟, 卢双舫, 王伟明, 赵静
2017, 38(3): 508-516. doi:
10.11743/ogg20170310
摘要
(
283
)
PDF
(1485KB) (
1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勘探已获得重大突破,但关于致密油的充注特征和成藏期次目前依然没有清楚认识。基于薄片的镜下观察和流体包裹体赋存特征,分析了不同次生矿物生长的先后顺序,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作用以及油气充注在时间上的序列,同时依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研究区地史、热史,分析不同区块的油气成藏期。研究表明,扶余油层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溶蚀等成岩作用,压实作用贯穿于整个成岩作用的始末。油气在早期方解石胶结后和石英次生加大前开始充注,在石英次生加大期和长石溶蚀期间大规模充注,在晚期方解石胶结期油气充注进入尾期。液态烃在长岭凹陷区从嫩江组沉积时期至明水组沉积时期持续充注,扶新隆起区在嫩江组沉积初期充注。气态烃在隆起区为两期充注,分别为嫩江组沉积初期和四方台子—依安组沉积时期。
陆相页岩与泥岩特征对比及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为例
林森虎, 袁选俊, 杨智
2017, 38(3): 517-523. doi:
10.11743/ogg20170311
摘要
(
287
)
PDF
(1210KB) (
17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富含大量页岩油,但由于对页岩与泥岩特征差异缺乏深入了解,阻碍了该层系页岩油的有效开发。为此,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直接观察手段与XRD、Rock-Eval、
TOC
、氯仿沥青“
A
”抽提、主微量元素等实验相结合,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和泥岩的岩石学、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与无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页岩的颜色较深,发育明显页理,切面光滑,而泥岩不具有纹层和页理,断口不整齐且切面粗糙;页岩的有机质以顺层富集为主,泥岩有机质以分散赋存为主;页岩的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泥岩的石英含量较高;页岩的
TOC
平均值为18.5%,约为泥岩的5倍,生烃潜量是泥岩的5~8倍;氯仿沥青“
A
”组分对比显示页岩含较多的芳烃,泥岩则含有较多的饱和烃;页岩沉积水体的盐度相对泥岩略低,且水深相对较浅。长7段页岩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厚度主要为15~30 m,与泥岩呈互补式分布。页岩油“源内聚集”的特点使长7段的页岩油宏观分布受到页岩相控制。开展泥岩与页岩的对比研究,对准确预测富有机质页岩分布及指导页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页岩层序划分的界面沉积标志及地球化学指示
魏琳, 许文国, 杨仓, 黄一舟, 王乾右, 王兴龙
2017, 38(3): 524-533. doi:
10.11743/ogg20170312
摘要
(
324
)
PDF
(1686KB) (
1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油气勘探需解决的一个基础核心问题是建立富有机质页岩高精度岩相层序,准确预测页岩甜点段。受页岩沉积相对连续与特征变化难识别等因素控制,页岩地层层序关键界面识别难度较大。文章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结合北美和国内部分页岩沉积储层实例特征,指出在页岩沉积中的相对较浅区域,小型冲刷面、低角度的页岩层断面、软质沉积物变形、壳质纹层和冲断构造碎屑等沉积特征的出现是层序边界的重要沉积学指示。对应等时地层中未出现以上明显剥蚀面的连续页岩层沉积,岩相组合转换面、不同类型滞留沉积物、黄铁矿鲕粒层或磷酸盐结核面,加之配合指示氧化-还原条件(有机地化参数、无机微量/主量元素等)及有机物/矿物富集变化规律(有机质丰度、沉积物密度、矿物成分含量等)的地球化学指标可综合判断层序边界或最大海泛面。文章结合国内外实例,详细总结梳理了在测井资料辅助下,使用沉积学特征和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判断层序界面的关键问题和理论解释,提倡在页岩层序地层划分中,利用钻测井曲线和岩相组合划分三级层序,并结合使用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参数准确搭建四级及以上高频层序格架。
碳酸盐岩缝合线与基质的排烃效应——以川东地区石炭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例
王轩, 高岗, 李佳烨, 葛黛薇, 张维维
2017, 38(3): 534-542. doi:
10.11743/ogg20170313
摘要
(
251
)
PDF
(1398KB) (
1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碳酸盐岩缝合线与基质的排烃效应及其物质组成的差异,采集了四川盆地东部大池干构造带座3、池53、五科1等取心井含缝合线的石炭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岩心样品,进行了缝合线与基质的岩心与铸体薄片观察以及全岩X-射线衍射矿物成分含量、有机碳含量、热解(Rock-Eval)、可溶有机质抽提、族组分分离与定量等实验测试。实验分析表明,缝合线比基质的物质组成有较大差异,这主要与压溶作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碳酸盐矿物的压溶作用,缝合线比基质含有更多的白云石、黄铁矿、有机质等不溶物质,矿物颗粒主要呈基底胶结、杂基支撑,基质中的矿物颗粒之间主要呈线状、凹凸状紧密接触。这种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使得缝合线比基质有相对更好的孔渗性,可以成为地质历史时期中碳酸盐岩内部流体排出的重要通道,所以,缝合线的排烃效应比基质明显。对于含有缝合线的低有机质丰度碳酸盐岩来说,缝合线有机质可以作为碳酸盐岩生烃的重要补充。此外,缝合线中较多的可溶有机质对热解参数有一定影响。
川北地区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岩演化
周林, 陈波, 凡睿, 郝景宇, 汪鑫
2017, 38(3): 543-550,560. doi:
10.11743/ogg20170314
摘要
(
299
)
PDF
(1453KB) (
15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测录井资料分析,结合野外剖面调查和岩心观测等手段,对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岩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主要发育钙屑砂岩储层,北部主要发育岩屑砂岩储层,东部主要发育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岩石类型的分区性与盆地北部周缘三物源体系分布息息相关;储层物性表现为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孔隙类型以次生溶孔和微裂缝为主,以小孔、细吼为主要特征;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复杂,主要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蚀变作用和破裂作用。多种类型的成岩作用在特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压实作用是造成原生孔隙损失的最主要因素,使储层孔隙度损失77.52%左右;胶结作用破坏储层物性,使孔隙度损失30%左右;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增加孔隙度3.28%;后期构造作用对储层有建设性影响,进而形成现今以次生溶孔-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致密砂岩储层。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储层质量差异及低渗储层主控因素
万琼华, 刘伟新, 罗伟, 王秀玲, 陈晨, 衡立群, 曹珮
2017, 38(3): 551-560. doi:
10.11743/ogg20170315
摘要
(
305
)
PDF
(1653KB) (
18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海珠江口盆地自投入油气勘探开发以来,关于该区新近系海相储层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是由于深层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加之海上井数的限制,深层储层质量的研究相对薄弱,尚不能有效的指导油气田勘探与开发。为此,以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为例,从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物性对比了新近系珠江组滨岸储层和古近系文昌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的质量差异性,并分析了文昌组低孔、低渗储层的主控因素,以期指导该类油田开发方案的设计。研究表明:A油田储层质量宏观上受控于构造沉积作用,沉积作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后期的成岩作用,是造成珠江组与文昌组储层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文昌组低孔低渗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减弱了原始沉积组构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并对后期油田开发造成影响。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刘志峰, 吴克强, 柯岭, 王升兰, 于开平, 朱文奇
2017, 38(3): 561-569. doi:
10.11743/ogg20170316
摘要
(
256
)
PDF
(1724KB) (
3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已钻井失利原因分析表明,因“烃源”和“运移”问题而失利的井所占比例最大,这两个关键因素即为该区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从烃源条件来看,根据地震相和地球化学分析,北部洼陷带的8个洼陷中,有5个洼陷发育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是今后进行油气勘探较为有利的富生烃洼陷。从运移条件来看,平面上根据油气富集构造带类型分析,北部洼陷带内的5个富生烃洼陷均属于“缓坡富集型”,各洼陷的缓坡带是有利勘探区带;而纵向上根据通源断裂及恩平组泥岩封盖条件分析,北部洼陷带内的5个富生烃洼陷中,有3个属于“浅层富集型”,有2个属于“深层富集型”,其有利勘探层系应分别在浅层和深层。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陈智远, 徐志星, 徐国盛, 徐昉昊, 刘金水
2017, 38(3): 570-581. doi:
10.11743/ogg20170317
摘要
(
293
)
PDF
(2079KB) (
16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高压地层中油气显示活跃。在声波时差测井、地球化学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Eaton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建立单井压力剖面,并在实测压力的约束下,明确研究区地层压力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异常压力在纵向上主要起始于花港组下段,并且异常高压段呈“阶梯式”增大;横向上从中央反转构造带南部向中部,异常高压顶界面有变深趋势。接着,利用PetroMod软件模拟地层剩余压力演化,认为距今13~9 Ma和4~0 Ma是地层压力大幅度增大的关键时期。最后,结合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确定出油气大规模充注和地层压力的大幅度增加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并最终建立起研究区异常高压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中东-中亚地区重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
田纳新, 殷进垠, 陶崇智, 孔凡军
2017, 38(3): 582-591. doi:
10.11743/ogg20170318
摘要
(
386
)
PDF
(1415KB) (
1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区域地质-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的研究思路,总结了不同类型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重点盆地资源潜力。研究认为,中东-中亚地区经历了地体群南离北聚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发育了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等4类主要的原型盆地。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于阿拉伯板块西北部中生代古被动大陆边缘和东欧地台东南缘等稳定构造区的边缘,以及扎格罗斯褶皱带和斯基夫-图兰构造带等活动构造区相对稳定的构造带;层系上,主要分布在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近系;发育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储集层,以前者为主,已发现储量占80.45%。在地质综合评价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完成了8个重点盆地71个成藏组合待发现资源量的定量计算评价,优选了Ⅰ,Ⅱ类有利成藏组合。
尼日尔Termit盆地Yogou组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
汤望新, 姜在兴, 刘若涵, 王旭影
2017, 38(3): 592-601,632. doi:
10.11743/ogg20170319
摘要
(
294
)
PDF
(1052KB) (
1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Yogou组泥岩是Termit盆地主要的烃源岩之一。为了揭示Termit盆地Yogou组沉积时期物源属性、物源区的构造背景及其沉积环境,通过对4口井20块泥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对Yogou组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 Yogou组上部以被动大陆边缘物源为主,下部以长英质物源为主,物源区处于大陆岛弧的构造背景条件下。Yogou组中-上部沉积时期水体盐度相对较低,为海陆过渡相沉积;Yogou组下部沉积时期水体盐度较高,为海相沉积。
CIA
指数、Sr/Cu值等指标表明,Yogou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处于湿热的气候条件;V/(V+Ni)等指标说明,Yogou组沉积时期水体处于厌氧环境。
技术方法
页岩气储层总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测量及测井评价——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
李军, 武清钊, 路菁, 金武军
2017, 38(3): 602-609. doi:
10.11743/ogg20170320
摘要
(
341
)
PDF
(1099KB) (
17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地层束缚水条件下,对页岩气储层有效孔隙度理解及测量方法尚无统一标准,由此造成同一样品的孔隙度测量结果显著差异,给储层评价带来困难。对来自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平行岩心样品分别依据GRI和SY/T 5336—2006标准进行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测量,并配套进行岩矿组分、粘土组分和有机碳含量(
TOC
)测量。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认为,页岩气储层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测量结果两者相差1~3倍,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对与粘土有关的束缚水体积不同的处理方式;页岩气储层中充气孔隙度与
TOC
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表明有机孔隙是页岩气储层中有效孔隙的主要贡献者;束缚水孔隙与粘土矿物含量呈现良好正相关关系,表明与粘土有关的微细孔隙被束缚水占据,为无效孔隙。基于上述认识,构建了有效孔隙定量关系。同时,基于干粘土体积模型建立了总孔隙度评价方法,利用测井资料确定了实际地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应用表明,测井评价结果与不同实验室测定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吻合较好。
低渗致密气藏注超临界CO
2
驱替机理
史云清, 贾英, 潘伟义, 严谨, 黄磊
2017, 38(3): 610-616. doi:
10.11743/ogg20170321
摘要
(
456
)
PDF
(1009KB) (
1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低渗致密气藏采收率,探索研究将CO
2
注入气藏中,实验与数模相结合论证超临界CO
2
驱替天然气的驱替机理。首先,通过超临界CO
2
-天然气相态实验研究CO
2
与天然气混合规律。平衡相行为实验定量测定了储层条件CO
2
与天然气的物性参数,结果表明CO
2
与天然气的物性差异有利于CO
2
驱替天然气提高采收率以及封存。超临界CO
2
-天然气扩散实验论证了CO
2
与天然气混合过程中驱替前沿的混合程度,结果表明CO
2
在天然气中的扩散度不高,可形成较窄的互溶混相带,实现CO
2
有效驱替。在分析了CO
2
与天然气混合特征的基础上,开展致密储层CO
2
驱替天然气长岩心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O
2
提高天然气采收率12%,超临界CO
2
驱可有效提高致密气采收率。最后,以相态及驱替实验为基础,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长岩心模型,单注单采倾角机理模型及背斜模型,系统证实了超临界CO
2
驱替天然气的驱替机理。通过分析认为,CO
2
与天然气驱替前沿部分混溶,一方面保持了气藏压力,另一方面超临界CO
2
沉降在气藏圈闭下部形成“垫气”提高了天然气采收率。从实验及数值模拟两方面系统论证超临界CO
2
的驱替机理,为探索注CO
2
提高天然气采收率选区评价奠定了基础。
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的生物降解与水洗作用
常象春, 赵万春, 徐佑德, 王涛, 崔晶
2017, 38(3): 617-625. doi:
10.11743/ogg20170322
摘要
(
308
)
PDF
(1217KB) (
1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注水开发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常用方法。为了探索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遭受的次生蚀变作用和组分变化规律,对典型注水开发的济阳坳陷曲堤油田曲9油藏进行了动态跟踪和地球化学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水开发过程的推进,原油族组成中饱和烃相对含量呈升高趋势,而芳烃相对含量呈降低趋势,体现出典型的水洗作用效应。Pr/
n
C
17
和Ph/
n
C
18
比值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或先升高后降低的复杂变化,推测不仅受到水洗作用或生物降解的影响,还有类似地质色层效应的加入。C
15
8
β
(H)-补身烷/C
16
8
β
(H)-升补身烷逐渐升高,指向生物降解抑或水洗作用的蚀变,尚无法区分。三环萜烷/17
α
(H)-藿烷、C
27
重排/C
27
规则甾烷和甾烷/17
α
(H)-藿烷均呈现明显增高趋势,C
31
藿烷22
R
/C
30
藿烷(C
31
R/C
30
H)则呈现幅度较小的降低趋势,均指示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甲基菲指数(
MPI
1
)、二苯并噻吩/菲(DBT/P)、C
26
三芳甾烷20
S
/(20
S
+20
R
)与C
26
/C
28
三芳甾烷(20S)基本保持不变,表明水驱过程中三芳甾烷并不受影响,菲系列和二苯并噻吩系列未表现出显著的水溶性或抗生物降解能力差异。
储层界面预测模型在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应用
张洋洋, 李黔, 吴旭宁
2017, 38(3): 626-632. doi:
10.11743/ogg20170323
摘要
(
226
)
PDF
(767KB) (
15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地质导向前导模型中储层界面预测方法只适用于较稳定的地层,对于构造变化大的储层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误差,需要对其进行完善。选择适当的邻井,以正北方向为
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直角坐标系下计算出待钻水平井的多处水平位移和对应储层界面垂深点,将得到的这些点利用曲线拟合的数学方法建立二维储层界面预测模型,它是水平位移与储层界面垂深的二元函数。利用储层界面预测模型判断储层上下倾、计算储层的视倾角并判断钻头与储层界面的相对位置。应用储层界面预测模型对JL区块的一口水平井进行了现场预测,结果表明最终的储层界面预测模型为拟合效果最好的二次函数,拟合度达到了68%;预测出的储层界面垂深与实际垂深基本相吻合;在横向展布上预测的储层界面起伏变化与实际完全一致。研究表明,选择6口邻井数据得到拟合度为68%储层界面预测模型可以满足着陆和导向需要;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与选择的邻井数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水平井地质导向钻进提供指导依据,提高钻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