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锐, 蒋裕强, 杨长城, 邓海波, 蒋婵, 洪海涛, 唐松, 谷一凡, 朱讯, 孙莎莎, 蔡光银. 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不同岩性组合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可动性[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4, 45(3): 752-769. |
[2] |
刘天, 刘小平, 刘启东, 段宏亮, 刘世丽, 孙彪, 化祖献. 陆相页岩游离油定量表征及其影响因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3, 44(4): 910-922. |
[3] |
白龙辉, 柳波, 迟亚奥, 李士超, 闻迅. 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表征页岩所含流体特征的应用——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 42(6): 1389-1400. |
[4] |
刘永立, 尤东华, 李海英, 高利君, 蒋宏, 张卫峰, 鲍芳. 超深层碳酸盐岩层系硅质岩储层表征与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塔深6井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 42(3): 547-556. |
[5] |
赵清民, 伦增珉, 章晓庆, 郎东江, 王海涛. 页岩油注CO2动用机理[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 40(6): 1333-1338. |
[6] |
肖佃师, 赵仁文, 杨潇, 房大志, 李勃, 孙星星. 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分类及贡献[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 40(6): 1215-1225. |
[7] |
王伟, 赵延伟, 毛锐, 孙中春, 牟立伟. 页岩油储层核磁有效孔隙度起算时间的确定——以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 40(3): 550-557. |
[8] |
肖康, 穆龙新, 姜汉桥, 申健, 张鹏宇. 封堵优势通道动用剩余油机制及策略[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 38(6): 1180-1186. |
[9] |
周尚文, 刘洪林, 闫刚, 薛华庆, 郭伟.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储层可动流体及T2截止值核磁共振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 37(4): 612-616. |
[10] |
郭威, 姚艳斌, 刘大锰, 孙晓晓, 高杨文. 基于核磁冻融技术的煤的孔隙测试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 37(1): 141-148. |
[11] |
李军, 金武军, 王亮, 武清钊, 路菁, 郝士博.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 37(1): 129-134. |
[12] |
牛小兵, 冯胜斌, 刘飞, 王成玉, 郑庆华, 杨孝, 尤源.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与油源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3, 34(3): 288-293. |
[13] |
郎东江, 尚根华, 吕成远, 丁绍卿, 孙爱军, 尚绪岚. 碳酸盐岩储层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实验及应用——以塔河油田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3): 363-369,362. |
[14] |
黄毅, 赵军, 程鹏飞, 赵维新. 利用核磁共振资料改善低孔低渗油藏饱和度模型的精度[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3): 390-394,354. |
[15] |
刘大永, 彭平安. 煤系地层中不同类型镜质体可能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母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4): 377-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