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1年 第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1-03-25
    论文
    贵州上二叠统“生物礁”的性质及其踪迹
    贺自爱, 杨宏, 罗孝质
    1981, 2(1):  1-10.  doi:10.11743/ogg19810101
    摘要 ( 575 )   PDF (11873KB) ( 4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贵州上二叠统“生物礁”,1972年为贵州石油勘探指挥部最先发现。以后,在云南,广西同类沉积物中也相继寻得。随着“礁”点的日益增多,资料不断积累,认识渐趋完善。但在认识的长河中,仍有不少问题令人扑朔迷离,值得探讨。

    入字型构造与油气
    熊永旭, 张福礼
    1981, 2(1):  11-17.  doi:10.11743/ogg19810102
    摘要 ( 675 )   PDF (5687KB) ( 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入字型构造是李四光教授创立的扭动构造型式的一种[1]。我们初步剖析了几个典型的含油入字型构造,结合光弹性实验进行构造应力场分析,探讨应力活动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试图从入字型构造这样一个侧面,进一步反映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移聚的基本特点。

    苏北东台坳陷地温与油气的关系
    费富安, 刘培华
    1981, 2(1):  18-27.  doi:10.11743/ogg19810103
    摘要 ( 692 )   PDF (7805KB) ( 4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温是控制石油生成及其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石油地质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地温的研究,发现好多地区油气田的分布与一定的地温异常有关。所以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区域地温特点,对认识成油规律、石油区域远景评价和指导油气勘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川东中石炭统碳酸盐潮坪角砾云岩成因类型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李南豪
    1981, 2(1):  28-36.  doi:10.11743/ogg19810104
    摘要 ( 699 )   PDF (11694KB) ( 4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77年在相国寺构造中石炭统中钻遇高产气层,从而揭开了四川天然气勘探史上新的一页。两年多来在川东中石炭统的油气勘探中,发现油气富集条件不仅与粒屑碳酸盐岩有关,而且与角砾云岩关系密切。因而研究角砾云岩的形成环境和条件,正确划分其成因类型,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沉积盆地成因与地球的均衡作用
    赵重远
    1981, 2(1):  37-46.  doi:10.11743/ogg19810105
    摘要 ( 673 )   PDF (9897KB) ( 4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言人们认识到地球上有沉积盆地存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百多年来,人们对沉积盆地的成因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最早识别出沉积盆地,并给它以“地槽”概念的霍尔(J·Hall,)就认为沉积盆地是在沉积物负载的重力作用下生成的。最近十几年来,虽然随着板块理论的发展给沉积盆地成因的研究增添了许多新认识[1],但由沉积物和水体负载导致的均衡作用还始终被认为是沉积盆地生成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一因素不易被人们所觉察,所以在具体考察某一沉积盆地的成因时便往往被忽视,或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前景的分析
    关士聪, 阎秀刚, 芮振雄, 倪南永
    1981, 2(1):  47-56.  doi:10.11743/ogg19810106
    摘要 ( 800 )   PDF (9673KB) ( 3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十多年来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为我国石油工业奠定基础,寻找一系列的石油勘探开发后备基地,建立一整套石油普查勘探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我们的工作是:指出油区、选定油区、发现油田以及进行油气远景评价。李四光部长曾指出:在我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褶带均可能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

    正烷烃的偶碳优势特征
    盛国英, 范善发, 刘德汉, 粟能先, 周鸿名
    1981, 2(1):  57-65.  doi:10.11743/ogg19810107
    摘要 ( 963 )   PDF (7422KB) ( 4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岩石和原油中正烷烃的分布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有机地化指标,正烷烃的重量分布曲线形状、碳数分布范围、最大值碳数以及 OEP 值(或 CPI 值),已有效地应用于石油勘探中,成为划分原始成油母质类型、成熟度、运移以及原油对比、油源对比的实用参数。

    扫描电镜下石英砂的表面结构特征及其地质解译
    谢又予, 崔之久, 李洪云
    1981, 2(1):  66-74.  doi:10.11743/ogg19810108
    摘要 ( 1042 )   PDF (13488KB)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岩石风化后,其石英砂在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受到特定的搬运营力、介质、气侯以及沉积速度等影响,必然有各种次生表面形态产生.研究这些表面特征,特别是其组合特征,就能从一个侧面重塑其沉积环境及演变历史.

    思考与分析
    西藏伦坡拉盆地的“迪欧组”以废除为宜
    马孝达, 徐正余, 吴兆龙
    1981, 2(1):  75-79.  doi:10.11743/ogg19810109
    摘要 ( 644 )   PDF (3714KB) ( 5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藏伦坡拉盆地发育了一套第三纪内陆湖相碎屑岩系.由于其中具有较丰富的油气显示,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问题讨论
    钱宪和博士等在湖南考察泥盆纪生物礁
    王根贤
    1981, 2(1):  79-80.  doi:10.11743/ogg19810110
    摘要 ( 645 )   PDF (1882KB) ( 3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利时鲁凡大学钱宪和博士应我地质部邀请,于1980年8至10月,在湖南第五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和湖南地质局中国同行15人陪同下,考察了湘中泥盆纪生物礁.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一致认为中泥盆世棋梓桥期中、晚时具有成礁条件.

    南京地区金子运动与黄马青群底部石灰岩质角砾岩的成因
    夏邦栋, 黄钟瑾, 张冬茹
    1981, 2(1):  81-87.  doi:10.11743/ogg19810111
    摘要 ( 724 )   PDF (6227KB) ( 7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35年朱森[1]等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首先提出中三叠世末期这里发生过重要的地壳运动,称金子运动,上三叠统黄马青群底部有石灰岩质角砾岩不整合在下中三叠统青龙群之上。1945年喻德渊[2]研究了安庆地区的同一地壳运动,黄马青群底部角砾岩同样不整合在青龙群之上,称淮阳运动,并强调淮阳运动结束了古生代以来下扬子地区长期海侵的历史,在地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变革作用。李四光[3]从区域的角度肯定了金子运动(淮阳运动)在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地质意义。1962年以来,不少单位和个人[4,5,6]对此期运动作了研究,并肯定了它的存在。